浙江省海宁市2020年4月八年级学科素养调研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 15 小题,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每小题2 分,共30分。 )
1.(2020八下·海宁月考)有一种自动干粉灭火球,只要其引线接触到火焰,内部的高压超细纳米干粉就会热膨胀破裂,起到灭火的效果,它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将可燃物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干粉的催化作用减缓了燃烧的剧烈反应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干粉灭火器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 自动干粉灭火球,只要其引线接触到火焰,内部的高压超细纳米干粉就会热膨胀破裂, 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A。
2.(2020八下·海宁月考)在探究蹄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中,老师将玻璃板平放在磁体上,并均匀地撒上一层铁屑,轻敲玻璃板,铁屑就会有序地排列起来,如图。对实验中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
B.撒铁屑的目的是将原来不存在的磁场显示出来
C.轻敲玻璃板,铁屑由于具有惯性会与玻璃板分离
D.只将蹄形磁体磁极颠倒位置,铁屑分布形状基本不变
【答案】B
【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A.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B.磁场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的;
C.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D.根据U形磁铁的磁场分布判断。
【解答】A.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撒开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会排列成规则的形状,从而使客观存在但是看不到的磁场呈现出来,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轻敲玻璃板,铁屑由于具有惯性会与玻璃板分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蹄形磁铁两极周围磁场的分布形状相同,因此只将蹄形磁体磁极颠倒位置,铁屑分布形状基本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同学在野外观察到五种动物 P、Q、R、S、T,于是设计了如表所示的二歧分类检索表来分辨它们。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la身体内无脊椎骨 2
1b身体内有脊椎骨 3
2a水生 P
2b陆生 Q
3a皮肤裸露 R
3b皮肤不裸露 4
4a用鳃呼吸 s
4b用肺呼吸 T
A.P可能是乌贼,R 可能是娃娃鱼
B.P和Q的亲缘关系比 P与R 的远
C.S的结构层次是细胞→器官→组织→系统→动物体
D.T体内有保护组织、结蹄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A.根据分类的动物特征判断;
B.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 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C.根据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判断;
D. 根据构成动物体的组织判断。
【解答】 A.P是水生无脊椎动物,可能是乌贼;R是陆生脊椎动物,可能是娃娃鱼,故A正确;
B.P是水生无脊椎动物,Q是陆生无脊椎动物,R是皮肤裸露的有脊椎动物,故PQ的亲缘关系比P与R近,故B错误;
C.S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故C错误;
D.T构成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故D错误。
故选A.
4.(2020八下·海宁月考)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曲颈瓶中装有硝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将其置于火炉上加热。该实验装置若改为下图的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气装置分析。
【解答】该制氧气原理是利用硝酸钾固体和浓硫酸液体加热炕 反应,所给装置中A和B为加热固体,C为固液常温,D可用于加热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故选D。
5.(2020八下·海宁月考)天亮时,东方会出现一颗 “启明星”;在黄昏时分,西方有时会出现一颗“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都是指金星。指出图中“启明星”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 太阳的八大行星从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公转方向相同,均是自西向东, 所以图中d是水星;a和c是金星;b是火星。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出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该星是金星,故B、D不合题意;
该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东侧,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均是自西向东转,图中a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西侧, 只有c位于地球的东侧,故A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所示,小莉和小明相距2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莉眼睛正立的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此时小莉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B.此时小莉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C.此时小莉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D.若只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 小莉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BC.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内,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D.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解答】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则说明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而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A、B正确不合题意,而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此时物距变大,则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0八下·海宁月考)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水的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
B.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情况
C.③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④20℃时,向一定量饱和的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固体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A.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判断;
B.根据反应产物分析判断;
C.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判断;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与溶解度大小有关。
【解答】A.①水的电解,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倍,故A错误;
B.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情况,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碳元素没有损失,因此碳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正确;
C.③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氧气的质量先增大后不变,故C错误;
D.④20℃时,向一定量饱和的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此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不变,则不会有硝酸铵继续溶解,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物质①属于单质,物质④属于化合物
C.物质③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分析;
B、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D、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反应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2CO+4H2C2H6O+H2O
A、 该化学反应生成物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物质① 和④都属于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C、 物质③由分子构成,其一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D、 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 ,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电路中, 电源电压恒为 3V,电阻 R 的阻值为 5Ω,滑动变阻器 R 上标有“20Ω1A”字样。闭合开关S后,滑片 P移到某一位置时, 电流表示数为 1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电阻 R 的电流 I 为 0.6A
B.滑动变阻器 R 连入电路的阻值为 7.5Ω
C.当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到最右端时, 电流表示数为0.6A
D.若 R 断路,为避免损坏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不能小于3Ω
【答案】C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可知,闭合开关后,两电阻并联,根据求通过电阻R1的电流;
B.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I2=I总-I1计算通过R2的电流,再根据求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R2;
C当滑片移至最右端时,其接入电阻为20Ω,根据求出此时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得出电流表的示数;
D.根据变阻器的铭牌确定最大电流,根据计算变阻器接入的最小阻值。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闭合开关后,两电阻并联,
则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流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I2=I总-I1=1A-0.6A=0.4A,
则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滑片移至最右端时,其接入电阻为20Ω,
由此时流过变阻器的电流:,
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总'=I1+I2'=0.6A+0.15A=0.75A,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若 R 断路,为避免损坏滑动变阻器, 则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为1A,
则此时接入的电阻最小为:,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2020八下·海宁月考)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70°,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与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40°或80° B.40°或 120°
C.80°或120° D.160°或80°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70°,所以入射角为90°-70°=20°。
①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左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
如下图所示:
②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右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110°-40°=70°,则入射角为90°-70°=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20°=40°。
如下图所示: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1.(2020八下·海宁月考)下列表格选项中,甲和乙、丙、丁之间的关系与右图所示相一致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神经中枢 脑 脊髓 神经
B 人体内分泌腺 垂体 甲状腺 胃腺
C 条件反射 膝跳反射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D 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四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再与各个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甲包括乙、丙、丁,而乙、丙、丁为并列关系。
A.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人体神经系统;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不符合图示关系,故A不合题意;
B.垂体、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胃腺属消化腺,不符合图示关系,故B不合题意;
C.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图示关系,故C不合题意;
D.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符合图示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0八下·海宁月考)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多次观察到:受精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后还能进行正常的分裂,但到原肠期就停止了发育。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与观察到的事实相矛盾的是
A.胚胎的发育可能是受细胞质控制
B.细胞的分裂可能不受细胞核的控制
C.细胞核对细胞的作用可能在原肠期以后
D.细胞的分裂、分化都离不开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在原肠期停止发育”可知,胚胎的发育可能是受细胞质控制,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没有细胞核的卵细胞照常可以分裂,说明细胞的分裂可能不受细胞核的控制,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无论有无细胞核,卵细胞都可以分裂,但是没有细胞核的过了原肠期就不能发育了,这说明细胞核对细胞的作用可能在原肠期以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细胞的分裂可以没有细胞核,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是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某天和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长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D.图2中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A.光在同一中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影子、日食和月食和小孔成像等;
BC.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 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D.根据一年中不同时间内太阳的位置判断。
【解答】 A.杆影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A错误;
B.图1中是一天中杆影长度的变化,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日光和立杆处角度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图2中是一年中杆影长度的变化,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公转轨道与地球轨道的夹角使得一年中太阳与立杆处的照射角发 生变化,故C错误;
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故D正确。
故选D。
14.(2020八下·海宁月考)轮胎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观察轮胎我们会发现轮胎上布满了纵向和横向的花纹,这些花纹的作用是
A.增大承重能力 B.加快排水速度
C.减少与地面摩擦 D.加快热量传递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汽车轮胎上花纹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汽车的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横向的花纹是增加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轮子打滑。其中 纵向花纹防止车辆转弯时向外侧滑动,加快排水速度,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一冰块下面悬吊一物块 A,正好悬浮在水中。冰块熔化后,水面下降了 1 厘米。设量筒的内横截面积为50厘米 ,冰的密度为 千克/米 ,水的密度为 千克/米 ,则冰块的质量为
A.0.15千克 B.0.30千克 C.0.45千克 D.0.60千克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水面下降的体积其实就是质量相同的水和丙的体积之差,据此利用密度公式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水面下降的体积其实就是质量相同的水和丙的体积之差,
设冰的质量为m,那么:;
;
解得:m=0.45kg;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有7 小题,每空2 分,共32分。)
16.(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所示,有一个长方体金属电阻,材料分布均匀,边长分别为a、b、c,且a>b>c。电流分别沿图中的甲、乙两种方式流过该金属电阻时,其中电阻值较小的是 (选填“甲”或“乙”)图,把这个长方体金属电阻分别按图中的两种方式接在同一电源的两端, 则流过 (选填“甲”或“乙”)的电流较大。
【答案】甲;甲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据此比较电阻值的大小即可,再根据欧姆定律比较电流大小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的横截面积最大而长度最小,则甲的电阻较小。根据可知,流过甲 电流较大。
17.(2020八下·海宁月考)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相似,其磁极可以用安培定则判定。
(1)图中螺线管的A端是 极。
(2)螺线管实际上就是由多个单匝圆形圈组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以看成由每一个单匝圆形通电线圈的磁场组合而成,因此应用安培定则也可以判断单匝圆形通电线圈的磁极。现一单匝圆形通电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其B端是 极。
(3)有学者认为,地磁场是由于地球带电自转形成圆形电流引起的,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则形成圆形电流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答案】(1)
(2)
(3)相反
【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 (1)(2)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弯曲指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3)首先根据地磁方向和地理方向的关系确定地磁北极,再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即可。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上。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上,此时大拇指指向A端,则图中螺线管的A端是N极。
(2)根据图片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下。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下,此时大拇指指向B端,则图中螺线管的B端是N极。
(3)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即地磁北极在下端。右手握住螺线管,大拇指指向下端,此时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左,即圆形电流方向自东向西。而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所以圆形电流 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18.(2020八下·海宁月考)2019年4月18日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4.02°,东经121.65°)海域发生6.7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02°, 东经121.65°,福建、浙江省均有明显震感。
(1)中国属于多地震国家,台湾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 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
(2)地震当天,假设海宁(北纬30.53度,东经120.69度)白昼时间长为t 小时,花莲白昼时间长为t 小时,则 t t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答案】(1)太平洋
(2)大于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板块的知识解答;
(2) 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南半球反之);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那南半球纬度越高,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北半球反之)。
【解答】(1)中国属于多地震国家,台湾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
(2)4月18日,太阳直射点应该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因为海宁的纬度大于花莲的纬度,所以白昼时间t1>t2。
19.(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磁生电的实验。当磁铁快速向下插入螺线管电流表指针。
(1)磁铁插入螺线管后,用一只手拿着磁铁和螺线管一起向上运动时,观察到电流表原来静止在中间的指针( )。
A.不偏转 B.向左偏转 C.向右偏转
(2)为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接下去的操作是 。
【答案】(1)A
(2)对调磁铁的磁极,然后将磁铁快速向下插入螺线管,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②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时,要控制导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只改变磁极方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磁铁插入螺线管后,用一只手拿着磁铁和螺线管一起向上运动,此时二者保持相对静止,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即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故选A。
(2)为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接下去的操作是:对调磁铁的磁极,然后将磁铁快速向下插入螺线管,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0.(2020八下·海宁月考)“水循环”、 “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看, 循环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
(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①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②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③平衡观:碳、氧循环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④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1)水
(2)①②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1)水循环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而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都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故选水循环。
(2) ①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①正确;
②守恒观: 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 ,故②正确;
③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③错误;
④微粒观:有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
21.(2020八下·海宁月考)现有一份双氧水溶液,它由 m个 H O 分子和n 个 H O 分子混合构成。 (以下二空答案均用含字母 m 和n的式子表示)
(1)该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该双氧水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m+n)/8(m+2n)
(2)17n/(9m+17n)或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2)根据物质的相对质量比=物质的实际质量比,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解答】(1) 该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m+2n):[(m+2n)×16] = (m+n)/8(m+2n) .
(2) 该双氧水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m+n)/8(m+2n) ;(2) 17n/(9m+17n)或 。
22.(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中放入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具体操作有:①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b端通入氮气。
(1)上述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排序是 (选填字母)。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②③① D.①③②①
(2)在实验的最后,能观察到瓶中的紫色纸花会 。
(3)在步骤③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 。
【答案】(1)D
(2)变红
(3)排出二氧化碳,便于检验水能否使石蕊变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在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之前,要分别验证二氧化碳和水能否单独使紫色小花变化,且验证水时要排出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据此分析;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
(3)验证水是否使石蕊变红前,要先排出瓶内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使用石蕊进行检验,首先从a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 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水滴下,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其正确的顺序为①③②①,故选D。
(2) 在实验的最后,能观察到瓶中的紫色纸花会变红;
(3)在步骤③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排出二氧化碳,便于检验水能否使石蕊变红。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2 分,共26分。 )
23.(2020八下·海宁月考)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外阳光下,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内。小旭对“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 ”产生兴趣,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按如图装置连接器材,并检验放置的气密性,量筒内装有 250mL的水。
②取6株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萝,分别放入6 套相同装置内,每套装置如图所示,并随机分成2大组。
③第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第二组放置在密封的黑色帐篷内(内有温控装置),用照明灯照射,且使光照强度……。
④6小时后,用激光笔点燃足量白磷,待白磷燃烧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测得并记录量筒内变化后的水量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完善步骤③的内容 ;
(2)小旭认为实验测得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就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体积。
(3)小敏认为小旭设计的实验还需要改进,例如为使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
(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照明灯光下
编号 大阳光下 4 号 5号 6号
量筒内水量(mL) 1号 2 号 3号 210 200 220
140 160 150
【答案】(1)与阳光强度相似
(2)还有光合作用吸收二化,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因素等都会影响水量变化
(3)二氧化碳
(4)太阳光比照明灯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有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控制变量即可;
(2)足量白磷燃烧尽钟罩内的氧气至冷却时使气压小于大气压,从而造成量筒内水量变化,所以量筒内水量变化值是6小时内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加上钟罩内原有的氧气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因此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植物产生 的氧气体积。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 成化学能,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根据量筒内的水量确定光合作用的强弱,从而确定哪种光照对植物生长更有利。
【解答】 (1)探究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光的类型,因此需要控制步骤③中光照强度与阳光强度相似;
(2)小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理由:还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因素等都会影响水量变化;
(3)小敏认为小旭设计的实验还需要改进,例如为使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二氧化碳;
(4)量筒的液面变化是来自玻璃瓶的气体变化,玻璃瓶的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的差是释放的氧气,故水量变化是 光合作用减去呼吸作用后积累的氧气含量,从氧气量的差别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别,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太阳光比照光灯更适合植物。
24.(2020八下·海宁月考)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两个纸杯轻轻叠在一起,然后在杯口水平吹气,这时内杯会“跳”出来, 内杯为什么会“跳”出来呢
小明认为吹气时有气流进入两杯间的空隙,增大了空隙间的气体压强,于是把内杯被顶出来了。小芳则认为吹气时,内杯口的空气流速增大,气压减小,而两杯之间的空气可认为流速为0,气压相对杯口较大,把内杯给顶出来。为了证明谁的观点正确,他们先将两个同样的纸杯轻轻地叠在一起,并将外纸杯的底部剪去,然后做了以下实验:
①他们拿起叠在一起的杯子,然后对着杯口水平吹气(如图1),发现内杯没有跳起来。
②他们将叠在一起的纸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密封),然后对着杯口同样水平吹气(如图2) ,发现内杯跳了起来。
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均有相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过程中将外纸杯的底部剪去,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上述实验可以证明 的观点是正确的。
(3)另一位同学提出更简洁的实验方案:只需将内纸杯的杯口剪去,使其杯口低于外纸杯的杯口,然后同样对杯口水平吹气(如图3),也可证明谁的观点正确。请说明该方案可行的理由 。
【答案】(1)保持两纸杯空隙间的气体压强不变
(2)小芳
(3)杯口低于下杯口,导致上杯口空气流速与上杯底空气流速都小,近似为 0,不存在压强大小问题,如果再飞出,说明小芳的观点正确;反之,小明观点正确。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 (1)将纸杯的底部剪去后,纸杯的上面和下口都与大气相通,从而保证纸杯缝隙之间的气压相同;
(2)分析图3中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即可;
(3)只要设计实验排除空气流速对内杯的影响即可
【解答】 (1)图1实验过程中将外纸杯的底部剪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两纸杯空隙间的气体压强不变;
(2)将纸杯底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后,内杯的底部空气流速几乎为零,而内杯口上方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于是大气对内杯产生向上的力,从而使内杯跳出,则证明小芳的观点正确;
25.(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H O 分解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 1 实验2 实验3
MnO 的质量/克 0.5 0.5 0.5
2%的H O 溶液体积/毫升 20 20 20
温度/℃ 20 40 80
(1)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2)实验中,比较H O 分解速率大小可通过观察 。
(3)实验3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是 。
【答案】(1)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的液面是否形成一段稳定液柱(或向右拉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
(2)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3)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或温度较高时水蒸发成水蒸气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
(2)根据产生气体的反应可通过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多少或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所用时间来判断反应速率分析;
(3)根据气体受热膨胀,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分析。
【解答】(1)所给装置有长颈漏斗,需利用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即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的液面是否形成一段稳定液柱或向右拉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
(2) 实验中,比较H O 分解速率大小可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或注射器内相同的气体体积所用时间。
(3) 因温度升高时水蒸发会变成水蒸气,且受热时装置内气体膨胀,所以实验3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1) 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的液面是否形成一段稳定液柱(或向右拉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 ;(2) 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3) 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或温度较高时水蒸发成水蒸气 。
26.(2020八下·海宁月考)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图1),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两根平行导线通电后有如图2所示的现象
(图中实线、虚线分别表示通电前、后的情况)。
(1)如图1,通电前静止的小磁针南北指向。现要在小磁针上方拉一根直导线,使通电时小磁针会发生明显的偏转,直导线所指的方向应为 选填“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或“任意方向”) 。
(2)图2的实验表明平行通电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小明认为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两根导线将会相互排斥。小明这样想的依据是 。
(3)安培发现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可能跟两根导线中的电流I ,I ,导线之间的距离r有关,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I /A I /A r/m F/N
1 0.2 0.2 0.1 1.0×10
2 0.1 0.2 0.1 0.5×10
3 0.2 0.2 0.05 2.0×10
4 0.2 0.4 0.1 2.0×10
分析表格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 。
【答案】(1)南北方向
(2)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是由电流的方向决定的,只改变一个磁场方向,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就会改变
(3)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解析】【分析】(1)当导线的方向与小磁针的指向平行时,此时小磁针受力最大,偏转最明显;
(2)电磁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导线受到的作用力与电流大小和导线长度的关系即可。
【解答】(1)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南北方向,那么为了使小磁针发生明显的偏转,直导线的方向应该与小磁针平行,即指向南北方向;
(2)小明认为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两根导线将会相互排斥。小明这样想的依据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是由电流的方向决定的,只改变一个磁场方向,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就会改变。
(3)根据实验1、2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作用力与I1成正比;根据实验3、4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作用力大小与I2成正比;根据实验1、3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作用力与导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27.(2020八下·海宁月考)实验小组为了测定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设计如下实验:
第一步:收集 5L 某同学呼出的气体样品;
第二步:在气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充分反应;
第三步:把反应后的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慢慢滴入质量分数为 5%的盐酸,到不产生气泡为止。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加入盐酸产生CO 的总质量是多少 (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忽略不计)
(3)慢慢滴入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的过程中为什么一开始没有产生气体,请对此现象作出合理的猜想。
【答案】(1)
(2)设加入盐酸产生 的总质量是
44
x
x=0.44g
(3)由于混合物含有氢氧化钙,慢慢滴入盐酸的过程中盐酸先和发生反应,所以开始没有产生气体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反应的盐酸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3)根据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加入盐酸,氢氧化钙先反应分析。
【解答】(1)第二步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
(3)所加澄清石灰水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有氢氧化钙,加入盐酸,先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反应,所以开始滴入盐酸时没有产生气体。
故答案为:(1) ;(2)0.44g;(3) 由于混合物含有氢氧化钙,滴入盐酸的过程中盐酸先和发生反应,所以开始没有产生气体 。
28.(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学校科技小组同学正尝试孵化养殖的孔雀蛋,已知孔雀蛋的孵化温度在35℃到40℃之间,想利用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电流表等元件为学校孵化室设计一台自动控温装置。R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表,继电器的线圈电阻 R 为10欧,左边电源电压6V恒定不变。电流表 0-30mA 量程接入电路,当电磁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 15mA 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右边加热器电路正常工作。
温度 t/℃ 10 15 20 25 30 35 40
电阻 R/Ω 50 80 130 190 260 340 430
(1)完成电路连接。
(2)为使孵化室温度不低于35℃,电路需串联多大的电阻
(3)孔雀蛋的孵化温度应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施温方法。为了给加热器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提出一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 。
【答案】(1)
(2)制冷时,35℃时热敏电阻的阻值=340,则串联电阻的阻值: -340-10=50
(3)在左边控制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或改变电压、改变线圈匝数)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确定控制电路中电磁铁、电源、电流表和热敏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即可。
(2)根据启动制冷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利用欧姆定律 计算出此时的的总电阻,根据表格数据可知35℃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利用电阻的串联 求出串联电阻的阻值;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就是改变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从改变电压、改变弹簧的倔强系数、改变线圈的匝数、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应该将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电流表和开关串联在电源上,如图:
1 / 1浙江省海宁市2020年4月八年级学科素养调研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 15 小题,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每小题2 分,共30分。 )
1.(2020八下·海宁月考)有一种自动干粉灭火球,只要其引线接触到火焰,内部的高压超细纳米干粉就会热膨胀破裂,起到灭火的效果,它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将可燃物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干粉的催化作用减缓了燃烧的剧烈反应
2.(2020八下·海宁月考)在探究蹄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中,老师将玻璃板平放在磁体上,并均匀地撒上一层铁屑,轻敲玻璃板,铁屑就会有序地排列起来,如图。对实验中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
B.撒铁屑的目的是将原来不存在的磁场显示出来
C.轻敲玻璃板,铁屑由于具有惯性会与玻璃板分离
D.只将蹄形磁体磁极颠倒位置,铁屑分布形状基本不变
3.(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同学在野外观察到五种动物 P、Q、R、S、T,于是设计了如表所示的二歧分类检索表来分辨它们。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la身体内无脊椎骨 2
1b身体内有脊椎骨 3
2a水生 P
2b陆生 Q
3a皮肤裸露 R
3b皮肤不裸露 4
4a用鳃呼吸 s
4b用肺呼吸 T
A.P可能是乌贼,R 可能是娃娃鱼
B.P和Q的亲缘关系比 P与R 的远
C.S的结构层次是细胞→器官→组织→系统→动物体
D.T体内有保护组织、结蹄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4.(2020八下·海宁月考)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曲颈瓶中装有硝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将其置于火炉上加热。该实验装置若改为下图的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A. B.
C. D.
5.(2020八下·海宁月考)天亮时,东方会出现一颗 “启明星”;在黄昏时分,西方有时会出现一颗“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都是指金星。指出图中“启明星”的是
A.a B.b C.c D.d
6.(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所示,小莉和小明相距2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莉眼睛正立的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此时小莉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B.此时小莉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C.此时小莉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D.若只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 小莉
7.(2020八下·海宁月考)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水的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
B.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情况
C.③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④20℃时,向一定量饱和的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固体
8.(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物质①属于单质,物质④属于化合物
C.物质③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1:2
9.(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电路中, 电源电压恒为 3V,电阻 R 的阻值为 5Ω,滑动变阻器 R 上标有“20Ω1A”字样。闭合开关S后,滑片 P移到某一位置时, 电流表示数为 1A。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电阻 R 的电流 I 为 0.6A
B.滑动变阻器 R 连入电路的阻值为 7.5Ω
C.当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到最右端时, 电流表示数为0.6A
D.若 R 断路,为避免损坏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不能小于3Ω
10.(2020八下·海宁月考)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70°,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与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40°或80° B.40°或 120°
C.80°或120° D.160°或80°
11.(2020八下·海宁月考)下列表格选项中,甲和乙、丙、丁之间的关系与右图所示相一致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神经中枢 脑 脊髓 神经
B 人体内分泌腺 垂体 甲状腺 胃腺
C 条件反射 膝跳反射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D 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A.A B.B C.C D.D
12.(2020八下·海宁月考)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多次观察到:受精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后还能进行正常的分裂,但到原肠期就停止了发育。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与观察到的事实相矛盾的是
A.胚胎的发育可能是受细胞质控制
B.细胞的分裂可能不受细胞核的控制
C.细胞核对细胞的作用可能在原肠期以后
D.细胞的分裂、分化都离不开细胞核
13.(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是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某天和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长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D.图2中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14.(2020八下·海宁月考)轮胎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观察轮胎我们会发现轮胎上布满了纵向和横向的花纹,这些花纹的作用是
A.增大承重能力 B.加快排水速度
C.减少与地面摩擦 D.加快热量传递
15.(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一冰块下面悬吊一物块 A,正好悬浮在水中。冰块熔化后,水面下降了 1 厘米。设量筒的内横截面积为50厘米 ,冰的密度为 千克/米 ,水的密度为 千克/米 ,则冰块的质量为
A.0.15千克 B.0.30千克 C.0.45千克 D.0.60千克
二、填空题(本题有7 小题,每空2 分,共32分。)
16.(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所示,有一个长方体金属电阻,材料分布均匀,边长分别为a、b、c,且a>b>c。电流分别沿图中的甲、乙两种方式流过该金属电阻时,其中电阻值较小的是 (选填“甲”或“乙”)图,把这个长方体金属电阻分别按图中的两种方式接在同一电源的两端, 则流过 (选填“甲”或“乙”)的电流较大。
17.(2020八下·海宁月考)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相似,其磁极可以用安培定则判定。
(1)图中螺线管的A端是 极。
(2)螺线管实际上就是由多个单匝圆形圈组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以看成由每一个单匝圆形通电线圈的磁场组合而成,因此应用安培定则也可以判断单匝圆形通电线圈的磁极。现一单匝圆形通电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其B端是 极。
(3)有学者认为,地磁场是由于地球带电自转形成圆形电流引起的,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则形成圆形电流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18.(2020八下·海宁月考)2019年4月18日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4.02°,东经121.65°)海域发生6.7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02°, 东经121.65°,福建、浙江省均有明显震感。
(1)中国属于多地震国家,台湾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 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
(2)地震当天,假设海宁(北纬30.53度,东经120.69度)白昼时间长为t 小时,花莲白昼时间长为t 小时,则 t t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19.(2020八下·海宁月考)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磁生电的实验。当磁铁快速向下插入螺线管电流表指针。
(1)磁铁插入螺线管后,用一只手拿着磁铁和螺线管一起向上运动时,观察到电流表原来静止在中间的指针( )。
A.不偏转 B.向左偏转 C.向右偏转
(2)为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接下去的操作是 。
20.(2020八下·海宁月考)“水循环”、 “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看, 循环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
(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①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②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③平衡观:碳、氧循环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④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21.(2020八下·海宁月考)现有一份双氧水溶液,它由 m个 H O 分子和n 个 H O 分子混合构成。 (以下二空答案均用含字母 m 和n的式子表示)
(1)该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该双氧水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2.(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中放入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具体操作有:①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b端通入氮气。
(1)上述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排序是 (选填字母)。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②③① D.①③②①
(2)在实验的最后,能观察到瓶中的紫色纸花会 。
(3)在步骤③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每空2 分,共26分。 )
23.(2020八下·海宁月考)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外阳光下,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内。小旭对“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 ”产生兴趣,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按如图装置连接器材,并检验放置的气密性,量筒内装有 250mL的水。
②取6株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萝,分别放入6 套相同装置内,每套装置如图所示,并随机分成2大组。
③第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第二组放置在密封的黑色帐篷内(内有温控装置),用照明灯照射,且使光照强度……。
④6小时后,用激光笔点燃足量白磷,待白磷燃烧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测得并记录量筒内变化后的水量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完善步骤③的内容 ;
(2)小旭认为实验测得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就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体积。
(3)小敏认为小旭设计的实验还需要改进,例如为使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
(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组别 照明灯光下
编号 大阳光下 4 号 5号 6号
量筒内水量(mL) 1号 2 号 3号 210 200 220
140 160 150
24.(2020八下·海宁月考)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两个纸杯轻轻叠在一起,然后在杯口水平吹气,这时内杯会“跳”出来, 内杯为什么会“跳”出来呢
小明认为吹气时有气流进入两杯间的空隙,增大了空隙间的气体压强,于是把内杯被顶出来了。小芳则认为吹气时,内杯口的空气流速增大,气压减小,而两杯之间的空气可认为流速为0,气压相对杯口较大,把内杯给顶出来。为了证明谁的观点正确,他们先将两个同样的纸杯轻轻地叠在一起,并将外纸杯的底部剪去,然后做了以下实验:
①他们拿起叠在一起的杯子,然后对着杯口水平吹气(如图1),发现内杯没有跳起来。
②他们将叠在一起的纸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密封),然后对着杯口同样水平吹气(如图2) ,发现内杯跳了起来。
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均有相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过程中将外纸杯的底部剪去,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上述实验可以证明 的观点是正确的。
(3)另一位同学提出更简洁的实验方案:只需将内纸杯的杯口剪去,使其杯口低于外纸杯的杯口,然后同样对杯口水平吹气(如图3),也可证明谁的观点正确。请说明该方案可行的理由 。
25.(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H O 分解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 1 实验2 实验3
MnO 的质量/克 0.5 0.5 0.5
2%的H O 溶液体积/毫升 20 20 20
温度/℃ 20 40 80
(1)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2)实验中,比较H O 分解速率大小可通过观察 。
(3)实验3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是 。
26.(2020八下·海宁月考)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图1),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两根平行导线通电后有如图2所示的现象
(图中实线、虚线分别表示通电前、后的情况)。
(1)如图1,通电前静止的小磁针南北指向。现要在小磁针上方拉一根直导线,使通电时小磁针会发生明显的偏转,直导线所指的方向应为 选填“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或“任意方向”) 。
(2)图2的实验表明平行通电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小明认为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两根导线将会相互排斥。小明这样想的依据是 。
(3)安培发现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可能跟两根导线中的电流I ,I ,导线之间的距离r有关,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I /A I /A r/m F/N
1 0.2 0.2 0.1 1.0×10
2 0.1 0.2 0.1 0.5×10
3 0.2 0.2 0.05 2.0×10
4 0.2 0.4 0.1 2.0×10
分析表格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 。
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27.(2020八下·海宁月考)实验小组为了测定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设计如下实验:
第一步:收集 5L 某同学呼出的气体样品;
第二步:在气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充分反应;
第三步:把反应后的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慢慢滴入质量分数为 5%的盐酸,到不产生气泡为止。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加入盐酸产生CO 的总质量是多少 (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忽略不计)
(3)慢慢滴入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的过程中为什么一开始没有产生气体,请对此现象作出合理的猜想。
28.(2020八下·海宁月考)某学校科技小组同学正尝试孵化养殖的孔雀蛋,已知孔雀蛋的孵化温度在35℃到40℃之间,想利用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电流表等元件为学校孵化室设计一台自动控温装置。R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表,继电器的线圈电阻 R 为10欧,左边电源电压6V恒定不变。电流表 0-30mA 量程接入电路,当电磁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 15mA 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右边加热器电路正常工作。
温度 t/℃ 10 15 20 25 30 35 40
电阻 R/Ω 50 80 130 190 260 340 430
(1)完成电路连接。
(2)为使孵化室温度不低于35℃,电路需串联多大的电阻
(3)孔雀蛋的孵化温度应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施温方法。为了给加热器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提出一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干粉灭火器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 自动干粉灭火球,只要其引线接触到火焰,内部的高压超细纳米干粉就会热膨胀破裂, 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A.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B.磁场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客观存在的;
C.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D.根据U形磁铁的磁场分布判断。
【解答】A.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撒开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会排列成规则的形状,从而使客观存在但是看不到的磁场呈现出来,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轻敲玻璃板,铁屑由于具有惯性会与玻璃板分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蹄形磁铁两极周围磁场的分布形状相同,因此只将蹄形磁体磁极颠倒位置,铁屑分布形状基本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A.根据分类的动物特征判断;
B.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 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C.根据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判断;
D. 根据构成动物体的组织判断。
【解答】 A.P是水生无脊椎动物,可能是乌贼;R是陆生脊椎动物,可能是娃娃鱼,故A正确;
B.P是水生无脊椎动物,Q是陆生无脊椎动物,R是皮肤裸露的有脊椎动物,故PQ的亲缘关系比P与R近,故B错误;
C.S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故C错误;
D.T构成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气装置分析。
【解答】该制氧气原理是利用硝酸钾固体和浓硫酸液体加热炕 反应,所给装置中A和B为加热固体,C为固液常温,D可用于加热固体和液体混合物。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 太阳的八大行星从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公转方向相同,均是自西向东, 所以图中d是水星;a和c是金星;b是火星。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出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该星是金星,故B、D不合题意;
该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东侧,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均是自西向东转,图中a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西侧, 只有c位于地球的东侧,故A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BC.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内,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D.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解答】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则说明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而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A、B正确不合题意,而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此时物距变大,则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A.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判断;
B.根据反应产物分析判断;
C.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判断;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与溶解度大小有关。
【解答】A.①水的电解,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倍,故A错误;
B.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情况,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碳元素没有损失,因此碳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正确;
C.③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氧气的质量先增大后不变,故C错误;
D.④20℃时,向一定量饱和的硝酸铵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此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不变,则不会有硝酸铵继续溶解,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分析;
B、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D、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反应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2CO+4H2C2H6O+H2O
A、 该化学反应生成物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物质① 和④都属于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C、 物质③由分子构成,其一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D、 参加反应的物质①和②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 ,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图片可知,闭合开关后,两电阻并联,根据求通过电阻R1的电流;
B.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I2=I总-I1计算通过R2的电流,再根据求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R2;
C当滑片移至最右端时,其接入电阻为20Ω,根据求出此时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得出电流表的示数;
D.根据变阻器的铭牌确定最大电流,根据计算变阻器接入的最小阻值。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闭合开关后,两电阻并联,
则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流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I2=I总-I1=1A-0.6A=0.4A,
则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滑片移至最右端时,其接入电阻为20Ω,
由此时流过变阻器的电流:,
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总'=I1+I2'=0.6A+0.15A=0.75A,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若 R 断路,为避免损坏滑动变阻器, 则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为1A,
则此时接入的电阻最小为:,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70°,所以入射角为90°-70°=20°。
①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左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
如下图所示:
②若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右侧射入,并且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后,则入射光线平面镜的夹角为110°-40°=70°,则入射角为90°-70°=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20°=40°。
如下图所示: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四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再与各个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甲包括乙、丙、丁,而乙、丙、丁为并列关系。
A.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人体神经系统;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不符合图示关系,故A不合题意;
B.垂体、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胃腺属消化腺,不符合图示关系,故B不合题意;
C.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图示关系,故C不合题意;
D.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符合图示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在原肠期停止发育”可知,胚胎的发育可能是受细胞质控制,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没有细胞核的卵细胞照常可以分裂,说明细胞的分裂可能不受细胞核的控制,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无论有无细胞核,卵细胞都可以分裂,但是没有细胞核的过了原肠期就不能发育了,这说明细胞核对细胞的作用可能在原肠期以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细胞的分裂可以没有细胞核,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A.光在同一中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影子、日食和月食和小孔成像等;
BC.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 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D.根据一年中不同时间内太阳的位置判断。
【解答】 A.杆影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A错误;
B.图1中是一天中杆影长度的变化,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日光和立杆处角度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图2中是一年中杆影长度的变化,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公转轨道与地球轨道的夹角使得一年中太阳与立杆处的照射角发 生变化,故C错误;
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汽车轮胎上花纹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汽车的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横向的花纹是增加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轮子打滑。其中 纵向花纹防止车辆转弯时向外侧滑动,加快排水速度,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水面下降的体积其实就是质量相同的水和丙的体积之差,据此利用密度公式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水面下降的体积其实就是质量相同的水和丙的体积之差,
设冰的质量为m,那么:;
;
解得:m=0.45kg;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6.【答案】甲;甲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据此比较电阻值的大小即可,再根据欧姆定律比较电流大小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的横截面积最大而长度最小,则甲的电阻较小。根据可知,流过甲 电流较大。
17.【答案】(1)
(2)
(3)相反
【知识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 (1)(2)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弯曲指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3)首先根据地磁方向和地理方向的关系确定地磁北极,再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即可。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上。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上,此时大拇指指向A端,则图中螺线管的A端是N极。
(2)根据图片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下。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下,此时大拇指指向B端,则图中螺线管的B端是N极。
(3)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即地磁北极在下端。右手握住螺线管,大拇指指向下端,此时弯曲的四指指尖向左,即圆形电流方向自东向西。而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所以圆形电流 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18.【答案】(1)太平洋
(2)大于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板块的知识解答;
(2) 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南半球反之);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那南半球纬度越高,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北半球反之)。
【解答】(1)中国属于多地震国家,台湾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
(2)4月18日,太阳直射点应该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因为海宁的纬度大于花莲的纬度,所以白昼时间t1>t2。
19.【答案】(1)A
(2)对调磁铁的磁极,然后将磁铁快速向下插入螺线管,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②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时,要控制导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只改变磁极方向,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磁铁插入螺线管后,用一只手拿着磁铁和螺线管一起向上运动,此时二者保持相对静止,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即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故选A。
(2)为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接下去的操作是:对调磁铁的磁极,然后将磁铁快速向下插入螺线管,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0.【答案】(1)水
(2)①②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1)水循环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而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都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故选水循环。
(2) ①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①正确;
②守恒观: 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 ,故②正确;
③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③错误;
④微粒观:有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
21.【答案】(1)(m+n)/8(m+2n)
(2)17n/(9m+17n)或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2)根据物质的相对质量比=物质的实际质量比,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解答】(1) 该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m+2n):[(m+2n)×16] = (m+n)/8(m+2n) .
(2) 该双氧水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m+n)/8(m+2n) ;(2) 17n/(9m+17n)或 。
22.【答案】(1)D
(2)变红
(3)排出二氧化碳,便于检验水能否使石蕊变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在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之前,要分别验证二氧化碳和水能否单独使紫色小花变化,且验证水时要排出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据此分析;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
(3)验证水是否使石蕊变红前,要先排出瓶内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 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使用石蕊进行检验,首先从a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 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水滴下,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其正确的顺序为①③②①,故选D。
(2) 在实验的最后,能观察到瓶中的紫色纸花会变红;
(3)在步骤③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排出二氧化碳,便于检验水能否使石蕊变红。
23.【答案】(1)与阳光强度相似
(2)还有光合作用吸收二化,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因素等都会影响水量变化
(3)二氧化碳
(4)太阳光比照明灯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有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控制变量即可;
(2)足量白磷燃烧尽钟罩内的氧气至冷却时使气压小于大气压,从而造成量筒内水量变化,所以量筒内水量变化值是6小时内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加上钟罩内原有的氧气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因此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植物产生 的氧气体积。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 成化学能,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根据量筒内的水量确定光合作用的强弱,从而确定哪种光照对植物生长更有利。
【解答】 (1)探究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光的类型,因此需要控制步骤③中光照强度与阳光强度相似;
(2)小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理由:还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因素等都会影响水量变化;
(3)小敏认为小旭设计的实验还需要改进,例如为使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二氧化碳;
(4)量筒的液面变化是来自玻璃瓶的气体变化,玻璃瓶的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的差是释放的氧气,故水量变化是 光合作用减去呼吸作用后积累的氧气含量,从氧气量的差别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别,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太阳光比照光灯更适合植物。
24.【答案】(1)保持两纸杯空隙间的气体压强不变
(2)小芳
(3)杯口低于下杯口,导致上杯口空气流速与上杯底空气流速都小,近似为 0,不存在压强大小问题,如果再飞出,说明小芳的观点正确;反之,小明观点正确。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 (1)将纸杯的底部剪去后,纸杯的上面和下口都与大气相通,从而保证纸杯缝隙之间的气压相同;
(2)分析图3中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即可;
(3)只要设计实验排除空气流速对内杯的影响即可
【解答】 (1)图1实验过程中将外纸杯的底部剪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两纸杯空隙间的气体压强不变;
(2)将纸杯底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后,内杯的底部空气流速几乎为零,而内杯口上方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于是大气对内杯产生向上的力,从而使内杯跳出,则证明小芳的观点正确;
25.【答案】(1)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的液面是否形成一段稳定液柱(或向右拉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
(2)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3)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或温度较高时水蒸发成水蒸气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
(2)根据产生气体的反应可通过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多少或收集相等体积的气体所用时间来判断反应速率分析;
(3)根据气体受热膨胀,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分析。
【解答】(1)所给装置有长颈漏斗,需利用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即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的液面是否形成一段稳定液柱或向右拉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
(2) 实验中,比较H O 分解速率大小可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或注射器内相同的气体体积所用时间。
(3) 因温度升高时水蒸发会变成水蒸气,且受热时装置内气体膨胀,所以实验3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1) 从长颈漏斗处倒水至淹没长颈漏斗下端,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的液面是否形成一段稳定液柱(或向右拉动活塞,观察长颈漏斗下端是否产生气泡) ;(2) 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3) 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或温度较高时水蒸发成水蒸气 。
26.【答案】(1)南北方向
(2)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是由电流的方向决定的,只改变一个磁场方向,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就会改变
(3)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解析】【分析】(1)当导线的方向与小磁针的指向平行时,此时小磁针受力最大,偏转最明显;
(2)电磁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导线受到的作用力与电流大小和导线长度的关系即可。
【解答】(1)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南北方向,那么为了使小磁针发生明显的偏转,直导线的方向应该与小磁针平行,即指向南北方向;
(2)小明认为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两根导线将会相互排斥。小明这样想的依据是: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是由电流的方向决定的,只改变一个磁场方向,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就会改变。
(3)根据实验1、2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作用力与I1成正比;根据实验3、4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作用力大小与I2成正比;根据实验1、3可知,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作用力与导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7.【答案】(1)
(2)设加入盐酸产生 的总质量是
44
x
x=0.44g
(3)由于混合物含有氢氧化钙,慢慢滴入盐酸的过程中盐酸先和发生反应,所以开始没有产生气体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反应的盐酸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3)根据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加入盐酸,氢氧化钙先反应分析。
【解答】(1)第二步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
(3)所加澄清石灰水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有氢氧化钙,加入盐酸,先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反应,所以开始滴入盐酸时没有产生气体。
故答案为:(1) ;(2)0.44g;(3) 由于混合物含有氢氧化钙,滴入盐酸的过程中盐酸先和发生反应,所以开始没有产生气体 。
28.【答案】(1)
(2)制冷时,35℃时热敏电阻的阻值=340,则串联电阻的阻值: -340-10=50
(3)在左边控制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或改变电压、改变线圈匝数)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确定控制电路中电磁铁、电源、电流表和热敏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即可。
(2)根据启动制冷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利用欧姆定律 计算出此时的的总电阻,根据表格数据可知35℃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利用电阻的串联 求出串联电阻的阻值;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就是改变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从改变电压、改变弹簧的倔强系数、改变线圈的匝数、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应该将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电流表和开关串联在电源上,如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