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单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单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19 11:07:26

文档简介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2·西湖模拟)近期,有市民在西溪湿地看到了朱鹮,如图所示。如果你看到了,千万别靠近,它们正在求偶、繁育宝宝。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种群。故选A。
2.(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 ,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
故选D。
3.(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会影响生物,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4. 2022年5月1日起,我国多个海域全面进人休渔期,期间禁止一切捕捞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鱼类与非生物部分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B.过度捕捞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设置休渔期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D.禁止捕捞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数量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解答】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海洋鱼类是消费者中的一部分,海洋鱼类与非生物部分不能组成海洋生态系统,A错误。
B. 过度捕捞会导致海洋鱼类等资源枯竭,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
C. 设置休渔期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C正确。
D. 禁止捕捞不能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数量不变,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D.人类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可供人类长久居住的生物圈Ⅱ号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解答】人类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的生物圈Ⅱ号不能供人类长久居住,D错误。
故选D。
6.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海洋中全部的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 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
【解答】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所以一个池塘里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
故选D。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有物质进入甲中,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8. 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太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就地保护
C.生物自然衰老和死亡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建立濒危物种的基因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B.濒危动物一般依靠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
C.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建立遗传库有利于保护濒危生物。
【解答】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迁地保护,B错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C错误。建立濒危物种的基因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2九下·杭州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③可将②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供①利用
C.①→②→③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②积累的毒素最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减,物质是循环的;
【解答】A. ①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 ③分解者可将②消费者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供①生产者利用,B正确;
C.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所以 ①→②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错误;
D. 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毒素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增的,所以②积累的毒素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C
10.(2023九下·西湖模拟)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
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消耗。
【解答】A.过程1为光合作用过程,当光照强度最大时此时会造成气孔的关闭,有机物积累量并不是最多的;
B.过程1才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过程2不论是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都可以一直进行;
D.光合和呼吸作用促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流动,故维持了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D
11.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  )
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解答】 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故答案为:C.
12.对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  )
A.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而不是大量死亡 ,错误;
B.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不相等 ,错误;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正确;
故答案为:D.
13.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D.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圈层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解答】A.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和非生物的总和,A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B错误;
C. 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C错误;
D.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总有一定限度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是不成立的,错误;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正确;
C.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正确;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总有一定限度,正确;
故答案为:A.
15.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B.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种类
D.改变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条件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 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 ,就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种类;
故答案为:C.
16.(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不符合题意。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符合题意。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7.(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8.(2023九下·西湖模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各类昆虫、鱼类、蛙、各种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蝗虫 鱼类 蛙
蝗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1)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
(2)小冬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下列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动物类群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你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鸟类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3)小冬认为西溪湿地中的野生植物太杂,应有计划地清除,并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你认为此举对提高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选填“有利”或“不利”)的,原因是   。
【答案】(1)分解者
(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解答】(1)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越短,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
(3)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故不利于提高其稳定性;
故答案为:(1)分解者;(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19.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黑尾鹿,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1)凯巴伯森林中原有的食物链是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还应包括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   。
(4)凯巴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   。
【答案】(1)草→黑尾鹿→狼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先增加后减少
(4)能量流动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1)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 凯巴伯森林中原有的食物链是:草→黑尾鹿→狼;
(2)食物链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作为一个完成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4)凯巴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故答案为:(1) 草→黑尾鹿→狼 (2)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 先增加后减少 (4)能量流动
20.(2022九下·杭州月考)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答案】(1)5;太阳能
(2)非生物成分
(3)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一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
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21.(2021九下·浙江期末)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黄河源头的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其中图甲表示一个黄鼠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乙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图甲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的生存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原因是   。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会造成的后果是   。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答案】(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
(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是由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但是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2)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斗争加剧限制了鼠群数量增长。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因为b点和c点之间放牧量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量。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生产者净生产量长期为小于0,那么会造成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5)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22.(2023九下·舟山月考)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写出一条食物链);
(2)图乙中,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3)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都是   的结果。
(4)以下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答案】(1)植物→鼠→鹰
(2)A、D
(3)自然选择
(4)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所以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鼠→鹰;
(2)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所以该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数量最多的c是植物,d是鼠,a是蛇,b是鹰;鼠是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鹰是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a是蛇是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所以分类依据是AD;
(3)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C;
故答案为:(1) 植物→鼠→鹰 (2) A、D (3) 自然选择 (4)C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2·西湖模拟)如图甲,在千岛湖中漂着一座生态浮岛。专家在浮岛上种植了耐寒水芹和耐热空心菜,有效地解决了千岛湖部分库湾的氮磷升高问题。某研究小组在此地探究了”空心菜对湖泊水体含氮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千岛湖部分库湾有氮、磷升高问题,其中的”氮、磷”指的是____。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为了进一步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各培养10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空心菜幼苗,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则乙容器中应加入   。
【答案】(1)生产者
(2)C
(3)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态系统的成分;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实验分析。本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2)氮、磷指的是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合物总称,因此指元素。故选C。
(3)由图乙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降低,不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升高。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因此需要设计以氮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则乙容器中应加入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24.(2021九下·浙江期末)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影响,李强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破碎的5号电池,浸泡在1000mL的清水中2~3天;
②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③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④在4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⑤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1条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定时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表:
组别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2)老师认为该同学的设计中,步骤⑤放入1条金鱼,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误差太大。那么,你认为各鱼缸应该分别放入   条金鱼较合理。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
(4)如果要让实验更加严谨,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
(5)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该如何设置?   。
【答案】(1)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5(数量合理即可)
(3)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需要
(5)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中有一个实验变量就是所加浸出液的体积 ,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由于探究实验的问题是: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因此可以作出假设为: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1条金鱼具有偶然性,因此实验可选用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5条同种金鱼进行实验。
(3)由图表格中信息可知,A组废电池的浓度最小,鱼活了15天,随着废电池浓度的增加,鱼的生存时间越少,比如D组废电池的浓度最大,鱼只活了1天,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故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有利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实验结果更准确。
(5)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应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故答案为:(1)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2)5(数量合理即可)(3)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4)需要(5)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25.(2020九下·宁波月考)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装置序号 A B C D
1 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加入等量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态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条件 黑暗
小鱼存活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1)实验装置 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至少写两个)。
(2)装置D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3)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   。
【答案】(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
【解答】(1)由表中数据分析,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照、水、温度、空气等;
(2)通过实验D分析可知,该实验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该装置的氧气消耗速度最快,小鱼存活时间最短。
(3)由于本实验只做了一次,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这样结果才更有说服性。
故答案为:(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26.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答案】(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解答】(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故答案为:(1)变异;保护色(2)B(3)生物防治(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四、解答题
27.(2023九下·庆元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丽水市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河道内放置了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的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常用的水生植物有睡莲、美人蕉等。浮岛下面成为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等鱼类取食、栖息、产卵繁殖等活动的场所。
(1)鲢鱼、鳙鱼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属于   ;
(3)生态浮岛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
(4)浮岛下的浮游动物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鲢鱼、鳙鱼等鱼类又以浮游动物为食,据此写一条食物链   。
【答案】(1)有性生殖
(2)生产者
(3)群落
(4)藻类→浮游动物→鲢鱼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体内受精,卵生,属于有性生殖;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某一区域所有生物的总和构成了群落;某一区域,同一物种的总和构成了种群;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量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减小;
【解答】(1)鲢鱼、鳙鱼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有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
(3) 生态浮岛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4)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浮岛下的浮游动物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鲢鱼、鳙鱼等鱼类又以浮游动物为食,据此写一条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鲢鱼;
故答案为:(1)有性生殖(2)生产者(3)群落(4) 藻类→浮游动物→鲢鱼
28.(2022九下·定海月考)如图1是某湖水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2为图1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图中的A、B、C、D表示四种鱼,请解答:
(1)图1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如果图2中的A、B、C、D表示图1中的四种鱼,图1中A、B、C、D对应的成分是   。
(3)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蓝藻、绿藻疯长进而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为解决水体发绿的问题,有人建议在湖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苗分别是图2中的   (选填字母)。
【答案】(1)光合作用
(2)丙
(3)A、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图中,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还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乙是生产者;乙丙都能被丁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丁是分解者,则丙是消费者。甲是二氧化碳、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①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吃与被吃、④表示分解作用; ABCD消费者。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如果图2中的A、B、C、D表示图1中的四种鱼”,则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丙。
(3)图2中的AB都直接吃浮游藻类,因此“为解决水体发绿的问题,有人建议在湖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我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苗是图2中的A、B。
29.(2022九下·义乌开学考)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蛾幼虫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冷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幼虫蛾为食,因此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减少。
30.(2022九下·义乌开学考)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鼠类和食鼠 动物的生物数量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生物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鼠类属于   ;除了 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 有   和非生物环境。
(2)图中所示的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   。
(3)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当鼠类数量由 A 发展到 B 时,植物数量会减少,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 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的数量会   ,使鼠群数量由 B 变化到 C,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答案】(1)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
(3)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1)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食鼠动物和鼠类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此图中没有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它们之间存有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是由许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故图中所示的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
(3)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鼠类取食草,当鼠由A发展到B增加时,草会减少,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由于食物增加,其数量会增多,使鼠群数量由B变化到C又减少,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1 / 1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2·西湖模拟)近期,有市民在西溪湿地看到了朱鹮,如图所示。如果你看到了,千万别靠近,它们正在求偶、繁育宝宝。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 ,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3.(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4. 2022年5月1日起,我国多个海域全面进人休渔期,期间禁止一切捕捞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鱼类与非生物部分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B.过度捕捞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设置休渔期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D.禁止捕捞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数量不变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D.人类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可供人类长久居住的生物圈Ⅱ号
6.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海洋中全部的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8. 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太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就地保护
C.生物自然衰老和死亡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建立濒危物种的基因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9.(2022九下·杭州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③可将②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供①利用
C.①→②→③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②积累的毒素最多
10.(2023九下·西湖模拟)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
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11.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  )
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12.对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  )
A.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13.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D.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总有一定限度
15.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B.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种类
D.改变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条件
16.(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二、填空题
17.(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18.(2023九下·西湖模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各类昆虫、鱼类、蛙、各种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蝗虫 鱼类 蛙
蝗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1)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
(2)小冬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下列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动物类群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你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鸟类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3)小冬认为西溪湿地中的野生植物太杂,应有计划地清除,并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你认为此举对提高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选填“有利”或“不利”)的,原因是   。
19.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黑尾鹿,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1)凯巴伯森林中原有的食物链是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还应包括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   。
(4)凯巴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   。
20.(2022九下·杭州月考)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21.(2021九下·浙江期末)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黄河源头的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其中图甲表示一个黄鼠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乙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图甲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的生存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原因是   。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会造成的后果是   。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22.(2023九下·舟山月考)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写出一条食物链);
(2)图乙中,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3)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都是   的结果。
(4)以下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2·西湖模拟)如图甲,在千岛湖中漂着一座生态浮岛。专家在浮岛上种植了耐寒水芹和耐热空心菜,有效地解决了千岛湖部分库湾的氮磷升高问题。某研究小组在此地探究了”空心菜对湖泊水体含氮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千岛湖部分库湾有氮、磷升高问题,其中的”氮、磷”指的是____。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为了进一步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各培养10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空心菜幼苗,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则乙容器中应加入   。
24.(2021九下·浙江期末)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影响,李强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破碎的5号电池,浸泡在1000mL的清水中2~3天;
②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③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④在4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⑤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1条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定时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表:
组别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2)老师认为该同学的设计中,步骤⑤放入1条金鱼,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误差太大。那么,你认为各鱼缸应该分别放入   条金鱼较合理。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
(4)如果要让实验更加严谨,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
(5)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该如何设置?   。
25.(2020九下·宁波月考)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装置序号 A B C D
1 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加入等量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态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条件 黑暗
小鱼存活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1)实验装置 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至少写两个)。
(2)装置D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3)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   。
26.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填字母)的结果。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   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4)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各种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只有少数个体能存留下来,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进行着   ;在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四、解答题
27.(2023九下·庆元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丽水市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河道内放置了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的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常用的水生植物有睡莲、美人蕉等。浮岛下面成为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等鱼类取食、栖息、产卵繁殖等活动的场所。
(1)鲢鱼、鳙鱼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属于   ;
(3)生态浮岛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
(4)浮岛下的浮游动物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鲢鱼、鳙鱼等鱼类又以浮游动物为食,据此写一条食物链   。
28.(2022九下·定海月考)如图1是某湖水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2为图1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图中的A、B、C、D表示四种鱼,请解答:
(1)图1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如果图2中的A、B、C、D表示图1中的四种鱼,图1中A、B、C、D对应的成分是   。
(3)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蓝藻、绿藻疯长进而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为解决水体发绿的问题,有人建议在湖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苗分别是图2中的   (选填字母)。
29.(2022九下·义乌开学考)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蛾幼虫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30.(2022九下·义乌开学考)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鼠类和食鼠 动物的生物数量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生物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鼠类属于   ;除了 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 有   和非生物环境。
(2)图中所示的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   。
(3)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当鼠类数量由 A 发展到 B 时,植物数量会减少,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 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的数量会   ,使鼠群数量由 B 变化到 C,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西溪湿地内的所有朱鹮属于一个种群。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会影响生物,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解答】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海洋鱼类是消费者中的一部分,海洋鱼类与非生物部分不能组成海洋生态系统,A错误。
B. 过度捕捞会导致海洋鱼类等资源枯竭,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
C. 设置休渔期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C正确。
D. 禁止捕捞不能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数量不变,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解答】人类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的生物圈Ⅱ号不能供人类长久居住,D错误。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 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
【解答】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所以一个池塘里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有物质进入甲中,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B.濒危动物一般依靠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
C.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建立遗传库有利于保护濒危生物。
【解答】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迁地保护,B错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C错误。建立濒危物种的基因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减,物质是循环的;
【解答】A. ①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 ③分解者可将②消费者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供①生产者利用,B正确;
C.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所以 ①→②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错误;
D. 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毒素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增的,所以②积累的毒素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开始消耗。
【解答】A.过程1为光合作用过程,当光照强度最大时此时会造成气孔的关闭,有机物积累量并不是最多的;
B.过程1才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过程2不论是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都可以一直进行;
D.光合和呼吸作用促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流动,故维持了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的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解答】 我国修建完成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③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④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而不是大量死亡 ,错误;
B.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不相等 ,错误;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圈层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解答】A.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和非生物的总和,A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B错误;
C. 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C错误;
D.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是不成立的,错误;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正确;
C.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正确;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总有一定限度,正确;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 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 ,就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种类;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不符合题意。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符合题意。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8.【答案】(1)分解者
(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解答】(1)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越短,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
(3)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故不利于提高其稳定性;
故答案为:(1)分解者;(2)植物→蝗虫→鸟类(或植物→鱼类→鸟类) ;(3)不利;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19.【答案】(1)草→黑尾鹿→狼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先增加后减少
(4)能量流动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1)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 凯巴伯森林中原有的食物链是:草→黑尾鹿→狼;
(2)食物链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作为一个完成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4)凯巴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故答案为:(1) 草→黑尾鹿→狼 (2)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 先增加后减少 (4)能量流动
20.【答案】(1)5;太阳能
(2)非生物成分
(3)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一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
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21.【答案】(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
(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是由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但是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2)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斗争加剧限制了鼠群数量增长。
(3)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乙的b点和c点之间,因为b点和c点之间放牧量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量。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乙中c点以上,生产者净生产量长期为小于0,那么会造成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5)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
故答案为:(1)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2)C~D(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产量(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荒漠化(5)适当控制放牧量;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放牧等(合理即可)
22.【答案】(1)植物→鼠→鹰
(2)A、D
(3)自然选择
(4)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所以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鼠→鹰;
(2)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所以该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数量最多的c是植物,d是鼠,a是蛇,b是鹰;鼠是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鹰是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a是蛇是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所以分类依据是AD;
(3)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C;
故答案为:(1) 植物→鼠→鹰 (2) A、D (3) 自然选择 (4)C
23.【答案】(1)生产者
(2)C
(3)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态系统的成分;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实验分析。本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2)氮、磷指的是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合物总称,因此指元素。故选C。
(3)由图乙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降低,不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升高。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因此需要设计以氮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则乙容器中应加入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24.【答案】(1)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5(数量合理即可)
(3)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需要
(5)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中有一个实验变量就是所加浸出液的体积 ,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由于探究实验的问题是: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因此可以作出假设为: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2)1条金鱼具有偶然性,因此实验可选用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5条同种金鱼进行实验。
(3)由图表格中信息可知,A组废电池的浓度最小,鱼活了15天,随着废电池浓度的增加,鱼的生存时间越少,比如D组废电池的浓度最大,鱼只活了1天,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
(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故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有利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实验结果更准确。
(5)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应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故答案为:(1)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2)5(数量合理即可)(3)废电池对金鱼的生存有伤害(4)需要(5)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数量的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25.【答案】(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
【解答】(1)由表中数据分析,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照、水、温度、空气等;
(2)通过实验D分析可知,该实验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该装置的氧气消耗速度最快,小鱼存活时间最短。
(3)由于本实验只做了一次,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这样结果才更有说服性。
故答案为:(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26.【答案】(1)变异;保护色
(2)B
(3)生物防治
(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解答】(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因为桦尺蛾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达尔文认为生物的适应性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针对该害虫所采取的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都是生物防治的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4)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逐代累积,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故答案为:(1)变异;保护色(2)B(3)生物防治(4)生存斗争;有利变异
27.【答案】(1)有性生殖
(2)生产者
(3)群落
(4)藻类→浮游动物→鲢鱼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体内受精,卵生,属于有性生殖;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某一区域所有生物的总和构成了群落;某一区域,同一物种的总和构成了种群;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量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减小;
【解答】(1)鲢鱼、鳙鱼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有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2)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
(3) 生态浮岛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4)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浮岛下的浮游动物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鲢鱼、鳙鱼等鱼类又以浮游动物为食,据此写一条食物链:藻类→浮游动物→鲢鱼;
故答案为:(1)有性生殖(2)生产者(3)群落(4) 藻类→浮游动物→鲢鱼
28.【答案】(1)光合作用
(2)丙
(3)A、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图中,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还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乙是生产者;乙丙都能被丁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丁是分解者,则丙是消费者。甲是二氧化碳、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①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吃与被吃、④表示分解作用; ABCD消费者。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如果图2中的A、B、C、D表示图1中的四种鱼”,则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丙。
(3)图2中的AB都直接吃浮游藻类,因此“为解决水体发绿的问题,有人建议在湖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我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苗是图2中的A、B。
29.【答案】(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冷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幼虫蛾为食,因此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减少。
30.【答案】(1)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
(3)增多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1)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食鼠动物和鼠类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此图中没有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它们之间存有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是由许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故图中所示的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
(3)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鼠类取食草,当鼠由A发展到B增加时,草会减少,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由于食物增加,其数量会增多,使鼠群数量由B变化到C又减少,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