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简阳模拟)米勒研究生命起源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模拟法
2.“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 B.长河落日圆
C.处处闻啼鸟 D.浅草才能没马蹄
4.(2017七上·益阳月考)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惊弓之鸟 B.蜻蜓点水 C.杯弓蛇影 D.望梅止渴
5.右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
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
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6.《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都有反射现象 B.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C.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D.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7.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乙 暗室 一 二
A.20℃ 不充足 B.30℃ 充足 C.30℃ 不充足 D.20℃ 充足
8.(2016七上·台儿庄期中)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9.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
A.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B.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C.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10.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
A.达尔文 B.巴斯德 C.施莱登 D.施旺
11.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 )决定的。
A.土壤类型 B.温度
C.湿度 D.以上三项均是
12.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多,你认为应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 )
A.1和4 B.1和6 C.3和6 D.3和4
13.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制订计划 ⑤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14.下列对生物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
C.生物圈包括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全部
D.生物圈的厚度大约20千米
15.(2015七上·绿春期中)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16.青蛙在水中产卵,卵发育成蝌蚪,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发育成熟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哪一生命现象?( )
A.排出体内废物 B.繁殖后代
C.生长 D.生长和繁殖
17.(2016七上·富顺期中)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
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松和丹顶
18.(2018·德州模拟)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19.(2015七上·临沧月考)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感冒病毒 B.变形虫 C.细菌 D.霉菌
20.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2),下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标本
A.①—②一③一④ B.④一②一③一⑤
C.⑤一④一③一② D.④一⑤一①—②
二、填空题
2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 、 、 (写出三种即可)
(2)曲中的非生物有: (写出三种即可)
(3)以上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 它由 、 、 三部分组成
2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 。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 。
23.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 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 。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 实验
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 处培养。
C.本实验的变量是 。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 绿,乙中的黄豆芽 绿。(填“变” 或“不变”)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 。
24.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下图为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物像,请据图回答:
(1)使用显微镜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 ] ;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字母)。
(2)若视野②是使用目镜10×和物镜 5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 倍。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应将装片向 方移动。
(3)光线弱时需要调节的部件有 ,当光线较强时,我们使用
和 来控制光线进入。
(4)实验完毕后,我们应该用 将镜头擦拭干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由以上知,米勒研究生命起源应用的科学方法是模拟法。
故答案为:D
【分析】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 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题干:“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做出反应(向太阳),是应激性。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生物具备基本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中老树、昏鸦都属于生物,C中鸟属于生物,D中草、马都属于生物,而B没有生物,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就要看它有没有生命,是否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选项A、C、D均属于应激性.选项B属于生物繁殖行为.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所以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所以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而树属于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树没有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树、鸦、马都有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特征,B符合题意。
C、树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可见C不符合题意。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普遍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熟记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我们要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在对照实验中除了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才可以。根据题意,本题是为了探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阳光,即设置向阳处和暗室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应应相同,故表格中一是20℃,二是充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8.【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
故答案为:D
【分析】辨别镜头的放大规格
①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②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是依据光学原理来观察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必须有光进入显微镜才能看到物体,所以使用显微镜时先进行对光,在对光时: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反光镜寻找光源,这样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先通过通光孔,再通过物镜、镜筒、目镜,这样就能通过目镜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因此,为了能从目镜中看到从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需要理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凸透镜的光学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对光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巴斯德为证明使肉汤变酸的细菌来自空气,用曲颈瓶设计了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实验中将甲、乙两瓶中的肉汤煮沸、冷却、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乙瓶中的肉汤由于与空气接触而很快变酸,而甲瓶中的肉汤由于鹅颈的作用而使空气中的细菌不能落到肉汤里,因此放置了四年之久都没有变质,由此可见,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学的基本常识,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
11.【答案】D
【知识点】栖息地
【解析】【解答】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可见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栖息地的类型决定因素,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时放大物象的装置,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最主要的两个部件,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部数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物镜越长,物镜倍数越大,物镜远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目镜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根据题干描述,要想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该选择放大倍数小的镜头,因此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长的目镜和短的物镜,故应该选择1和6,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显微镜的结构,明确几个结论性的知识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越长,物镜倍数越大,物镜远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目镜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1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可见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生存提供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可见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的话,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为基础题,熟记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
故选:D
【分析】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据此解答.
16.【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1、生物有新陈代谢现象,2、生物能生长发育,3、繁殖后代,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有遗传变异现象,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题干描述:青蛙能在水中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可见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长大了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的生命现象是生长和繁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竹、鱼、松和丹顶鹤均具有以上的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山石、河水、空气和阳光均不具有以上的生物特征,属于非生物.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空气和阳光.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1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选项A、B、C每一组变量都不唯一,选项D的唯一变量是温度。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9.【答案】A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解: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感冒病毒是病毒,因此没有细胞结构;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霉菌属于真菌,因此变形虫、细菌、霉菌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毒的结构.解答时可以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方面来切入.
2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从图可知,从视野1到视野2是放大了倍数,观察时,应该先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调节物镜,时放大倍数大的镜头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光圈,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调亮视野的亮度,转动细准焦螺旋,把物象调节清晰,观察物像,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步骤,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显微镜的操作步骤,需要明确的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所以要调节遮光器,换用大光圈,调亮视野。
21.【答案】(1)老树;昏鸦;瘦马
(2)枯藤;小桥;流水
(3)生物圈;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1)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
(2) 曲中没有生命的有: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
(3)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可见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故答案为:(1)老树、昏鸦、瘦马,(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3)生物圈、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圈的范围,比较简单,熟记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生物都能表现出基本的特征。如新陈代谢现象;生物能生长发育; 繁殖后代;遗传和变异现象;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22.【答案】(1)生物能够生长
(2)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生物具有应激性
(5)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2)猫生小猫属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这是老鼠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应激性。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故答案为:(1)生物能够生长,(2)生物能够繁殖后代,(3)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生物具有应激性,(5)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生物的基本特征即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2)生物能生长发育; (3)生物能繁殖后代;(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3.【答案】(1)光(或光照)
(2)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3)对照;无光(或黑暗);光
(4)变;不变
(5)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根据题干描述,此题是探究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光照)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根据问题:光(光照)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可以做出假设: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3)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说服力,我们要设置对照试验,变量为光。所以此题中: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
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黑暗处培养,形成对照试验。
C.本实验的变量是光。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5)这一现象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故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故答案为:(1)光(光照),(2)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3)对照、无光(或黑暗)、光,(4)变、不变,(5)光。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为常考题型,需要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24.【答案】(1)c;物镜;h
(2)100;右下
(3)遮光器、反光镜;小光圈;平面镜
(4)擦镜纸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图中a是目镜,b是转换器,c是物镜,d是载物台,e是压片夹,f是反光镜,g是粗准焦螺旋,h是细准焦螺旋,i是镜臂,j是镜柱。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象需要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c物镜,防止物镜下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h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而更重要的作用是能把物象调节的更加清晰,所要从模糊的视野①变为清晰的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h细准焦螺旋。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所以题中使用目镜10×和物镜 1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100倍;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所以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③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下方,要想把它变成④,即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即由③变成④,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3)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的部件有反光镜和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个面,平面镜等反射光线,凹面镜能聚集光线,所以当视野过亮,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视野过暗,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4)实验完毕后,要整理显微镜,放回镜箱,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的外表,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以免划伤镜片。
故答案为:(1)c、物镜、h,(2)100、右下,(3)遮光器、反光镜,小光圈、平面镜,(4)擦镜纸。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为基础题,为常考题型,熟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所以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1 / 12018-2019学年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简阳模拟)米勒研究生命起源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模拟法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解析】【解答】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由以上知,米勒研究生命起源应用的科学方法是模拟法。
故答案为:D
【分析】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 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2.“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
A.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题干:“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做出反应(向太阳),是应激性。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3.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 B.长河落日圆
C.处处闻啼鸟 D.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生物具备基本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中老树、昏鸦都属于生物,C中鸟属于生物,D中草、马都属于生物,而B没有生物,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就要看它有没有生命,是否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
4.(2017七上·益阳月考)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惊弓之鸟 B.蜻蜓点水 C.杯弓蛇影 D.望梅止渴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选项A、C、D均属于应激性.选项B属于生物繁殖行为.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右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
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
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所以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所以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6.《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都有反射现象 B.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C.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D.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而树属于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树没有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树、鸦、马都有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特征,B符合题意。
C、树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可见C不符合题意。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普遍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熟记即可。
7.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乙 暗室 一 二
A.20℃ 不充足 B.30℃ 充足 C.30℃ 不充足 D.20℃ 充足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我们要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在对照实验中除了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才可以。根据题意,本题是为了探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阳光,即设置向阳处和暗室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应应相同,故表格中一是20℃,二是充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8.(2016七上·台儿庄期中)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解: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
故答案为:D
【分析】辨别镜头的放大规格
①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②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
A.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B.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C.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是依据光学原理来观察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必须有光进入显微镜才能看到物体,所以使用显微镜时先进行对光,在对光时: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反光镜寻找光源,这样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先通过通光孔,再通过物镜、镜筒、目镜,这样就能通过目镜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因此,为了能从目镜中看到从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需要理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凸透镜的光学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对光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
10.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
A.达尔文 B.巴斯德 C.施莱登 D.施旺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巴斯德为证明使肉汤变酸的细菌来自空气,用曲颈瓶设计了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实验中将甲、乙两瓶中的肉汤煮沸、冷却、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乙瓶中的肉汤由于与空气接触而很快变酸,而甲瓶中的肉汤由于鹅颈的作用而使空气中的细菌不能落到肉汤里,因此放置了四年之久都没有变质,由此可见,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学的基本常识,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
11.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 )决定的。
A.土壤类型 B.温度
C.湿度 D.以上三项均是
【答案】D
【知识点】栖息地
【解析】【解答】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可见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栖息地的类型决定因素,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2.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多,你认为应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 )
A.1和4 B.1和6 C.3和6 D.3和4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时放大物象的装置,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最主要的两个部件,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部数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物镜越长,物镜倍数越大,物镜远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目镜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根据题干描述,要想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该选择放大倍数小的镜头,因此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长的目镜和短的物镜,故应该选择1和6,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显微镜的结构,明确几个结论性的知识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越长,物镜倍数越大,物镜远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目镜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13.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制订计划 ⑤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可见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4.下列对生物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
C.生物圈包括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全部
D.生物圈的厚度大约20千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生存提供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可见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的话,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为基础题,熟记即可。
15.(2015七上·绿春期中)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
故选:D
【分析】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据此解答.
16.青蛙在水中产卵,卵发育成蝌蚪,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发育成熟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哪一生命现象?( )
A.排出体内废物 B.繁殖后代
C.生长 D.生长和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1、生物有新陈代谢现象,2、生物能生长发育,3、繁殖后代,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有遗传变异现象,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题干描述:青蛙能在水中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可见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长成青蛙,长大了的青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的生命现象是生长和繁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17.(2016七上·富顺期中)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
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松和丹顶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竹、鱼、松和丹顶鹤均具有以上的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山石、河水、空气和阳光均不具有以上的生物特征,属于非生物.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空气和阳光.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18.(2018·德州模拟)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选项A、B、C每一组变量都不唯一,选项D的唯一变量是温度。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9.(2015七上·临沧月考)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感冒病毒 B.变形虫 C.细菌 D.霉菌
【答案】A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解: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感冒病毒是病毒,因此没有细胞结构;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霉菌属于真菌,因此变形虫、细菌、霉菌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毒的结构.解答时可以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方面来切入.
20.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2),下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标本
A.①—②一③一④ B.④一②一③一⑤
C.⑤一④一③一② D.④一⑤一①—②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从图可知,从视野1到视野2是放大了倍数,观察时,应该先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调节物镜,时放大倍数大的镜头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光圈,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调亮视野的亮度,转动细准焦螺旋,把物象调节清晰,观察物像,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步骤,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显微镜的操作步骤,需要明确的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所以要调节遮光器,换用大光圈,调亮视野。
二、填空题
2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 、 、 (写出三种即可)
(2)曲中的非生物有: (写出三种即可)
(3)以上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 它由 、 、 三部分组成
【答案】(1)老树;昏鸦;瘦马
(2)枯藤;小桥;流水
(3)生物圈;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1)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
(2) 曲中没有生命的有: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
(3)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可见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故答案为:(1)老树、昏鸦、瘦马,(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3)生物圈、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圈的范围,比较简单,熟记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生物都能表现出基本的特征。如新陈代谢现象;生物能生长发育; 繁殖后代;遗传和变异现象;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2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 。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 。
【答案】(1)生物能够生长
(2)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生物具有应激性
(5)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2)猫生小猫属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这是老鼠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应激性。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故答案为:(1)生物能够生长,(2)生物能够繁殖后代,(3)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生物具有应激性,(5)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生物的基本特征即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2)生物能生长发育; (3)生物能繁殖后代;(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3.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 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 。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 实验
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 处培养。
C.本实验的变量是 。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 绿,乙中的黄豆芽 绿。(填“变” 或“不变”)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 。
【答案】(1)光(或光照)
(2)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3)对照;无光(或黑暗);光
(4)变;不变
(5)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根据题干描述,此题是探究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光照)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根据问题:光(光照)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可以做出假设: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3)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说服力,我们要设置对照试验,变量为光。所以此题中: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
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黑暗处培养,形成对照试验。
C.本实验的变量是光。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5)这一现象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故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故答案为:(1)光(光照),(2)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3)对照、无光(或黑暗)、光,(4)变、不变,(5)光。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为常考题型,需要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24.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下图为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物像,请据图回答:
(1)使用显微镜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 ] ;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 (填字母)。
(2)若视野②是使用目镜10×和物镜 5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 倍。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应将装片向 方移动。
(3)光线弱时需要调节的部件有 ,当光线较强时,我们使用
和 来控制光线进入。
(4)实验完毕后,我们应该用 将镜头擦拭干净。
【答案】(1)c;物镜;h
(2)100;右下
(3)遮光器、反光镜;小光圈;平面镜
(4)擦镜纸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1)图中a是目镜,b是转换器,c是物镜,d是载物台,e是压片夹,f是反光镜,g是粗准焦螺旋,h是细准焦螺旋,i是镜臂,j是镜柱。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象需要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c物镜,防止物镜下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h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而更重要的作用是能把物象调节的更加清晰,所要从模糊的视野①变为清晰的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h细准焦螺旋。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所以题中使用目镜10×和物镜 1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100倍;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所以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③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右下方,要想把它变成④,即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即由③变成④,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3)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的部件有反光镜和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个面,平面镜等反射光线,凹面镜能聚集光线,所以当视野过亮,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视野过暗,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4)实验完毕后,要整理显微镜,放回镜箱,用纱布擦拭显微镜的外表,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以免划伤镜片。
故答案为:(1)c、物镜、h,(2)100、右下,(3)遮光器、反光镜,小光圈、平面镜,(4)擦镜纸。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为基础题,为常考题型,熟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所以在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