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边城(节选)[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12 13: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边城(节选)
浙江兰溪市第四中学 李勇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点与难点
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三、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伴随着一首悠扬的乐曲,水波荡漾,把我们带到了世外桃源似的湘西世界,作者沈从文虚化在一幅湘水落日图景中,进入了课件的主页面。
【课件主体】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2、《边城》情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沈从文的《边城》,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其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于将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推向了顶峰。
3、电影《边城》片头欣赏
(二)心理刻画
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真挚的人物情感展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这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一大特色。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不以情节的曲折、动人取胜,然而,他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形象却鲜明生动、真实可感、情态逼真、富于活力。这样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心理描写的成功。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
(1)翠翠的想
问题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答:(略)
问题2、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映出翠翠怎样的内心活动?
答:(略)
(2)翠翠的哭
问: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答:(略)
(3)翠翠的梦
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答:(略)
(4)电影剪辑
2、外祖父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
(1)在《边城》人物中,老船夫是小说心理刻画的另一重点形象。小说好几次提到老船夫觉得翠翠太像她母亲,因而叹息,心头像压着磨般沉重、寂寞。他早先由于不知道翠翠爱之所钟,张冠李戴,曾数次用暗示鼓励天保“走车路,又走马路”,天保的遇难使他心头悬上了挥之不去的乌云。船总的冷漠,傩送的反感,老人的精神支柱坍塌了,这不但加重了他心中对天保之死的自责,而且更加深了他对孙女与女儿命运相仿佛的担忧,这种担忧,无形中又添上了一层自己将毁了孙女幸福的犯罪感。这样沉重的精神负荷和过度的抑郁,终于使他在一个风雨之夜含恨而离去。
(2)课文语段赏析
(三)人物形象
1、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来源:所处环境的偏僻闭塞,虚幻的梦境与现实的冲突,成长过程中年龄与爱情的矛盾
2、祖父
在《边城》人物中,老船夫是小说刻画的另一重点形象。外公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他作为失去父爱母爱的翠翠的唯一的亲人,自然将她视若掌上明珠。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在《边城》中,有种特别的“隐痛”和“担忧”贯注全篇,那就是老船夫对翠翠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
3、天保
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上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4、傩送
在课文节选片段中,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正面叙述。他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傩送最后出走,一去永久或明天就回,也是缘于对翠翠的爱与不应该把间接使兄长致死的女孩子来做自己媳妇的道德观念相冲突时,二者无法调和做出的选择。
(四)环境描写
1、沈从文笔下构筑的“湘西”世界,无论是水乡市埠或山野村庄,都既是和谐雅丽的诗,又是富于光色的画。这些逼真形象的风韵和泥土的芬芳,表现了湘西边地所特有的生活情趣,显示了沅水独特的地方风情,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亲切感。
课文大量使用当地的景色和特产作为素材,如白塔、虎耳草等,使文章具备了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小说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2、电影剪辑欣赏
(五)语言特色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时期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追求语言的地方色彩,注重字句的斟酌锤炼,形成了质朴、自然、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形成了沈从文《边城》的又一特色。他的语言完全植根于湘西的生活土壤之中,带着浓郁的乡土色彩。欣赏沈从文的作品,常常发现作者吸取了不少民谚俗语,博采了故乡的口语方言,并且通过艺术加工用得很贴切自然,形成自己的特色。
【课件尾声】
一幅清新的湘西风景图作背景,缓缓上字幕:
“沈从文在《边城》里展现了心中深藏已久的一曲乡村牧歌,抒写了人性的纯洁和美丽,以及对生命的信任和期望。他将‘淡淡的忧郁,辽远的愁绪’寄托在他的小说人物里,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更是让读者领略到了‘湘西’小说的独特魅力。1934年小说《边城》的创作完成,沈从文也从《边城》走向了世界,从此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传奇……”
最后显示课件制作说明,“谢谢欣赏”结束。
【附】分析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文学常识
心理刻画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语言特色
退出
音乐
(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