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习目的
1、 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 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二、 学习重点
1、 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 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三、 学习方法
1、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词语的异同。
2、 通过自我阅读,对骈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作个初步了解。
四、 学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内容及步骤:
1、 阅读下列背景材料及课文注释(1),初步了解本文所记内容。
(1) 写作背景:《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2) 作者: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3) 读注释(1)(见75页),了解本文成篇背景,中心内容等。
2、 参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名句及含有成语的诗句。
3、 自读课文第一段
(1)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故 下榻
懿 胜
(2)名句有: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3)对偶句中的“当句对”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4、 本段内容: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5、 骈文句式的一般特点,完成课后“二”
6、 平仄声知识: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
7、 补充阅读《滕王阁诗》,课本78页注(14)
8、 作业:(1)预习下文
(2)课课练7、8题
(3)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阅读二、三、四段,注意理解背诵。
学习内容及步骤:
1、 回忆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是附于《滕王阁序》后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这首诗一共56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2、 自读第二段
(1) 注意:一个通假字读音 俨—严yan
一个多音字读音 潦
三个生字读音 汀 ting 凫 fu 渚 zhu
(2) 应注意的实词 维 属 俨 崇 凫 渚
(3) 结合课后练习,注意字数的对应
如“四四”对“四四” “六六”对“六六”
“四六”对“四六”等
(4) 熟读本段体味状物的妙处。
3、 自读第三段
(1) 对照注释,弄清生字读音,初步读懂全段文字。
(2) 记住一组形近字读音:浦 pu 埔 pu 脯 pu 捕 bu
(3) 比较下面几组词的相近或微殊
盈—弥 视—瞩 销(消)—霁
鹜—凫 遥( 戟遥临)—旷
(4) 理解一个成语:钟鸣鼎食
(5) 牢记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 注意“四六”式对偶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 熟读并背诵本段
4、 小结二、三段内容: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5、 自读第四段
(1) 对照注释,读懂原文
(2) 注意语词的含义: 临川 四美
(3) 辨析几组语词
发—生 凝—遏 凌—照 具—并 穷—极
高—迥 觉—识 望—回 盈—虚
(4) 在理清本段文字思路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这一段
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6、 本堂课作业:(1)课后练习三
(2)背诵本堂课所学内容
(3)课课练15—20题
第三课时
1、 自查背诵情况,特别是名句及其他重点句子的记忆情况
2、 自读课文第五段
(1) 注意几个涉及人物的典故冯唐 李广 贾谊 阮籍
(2) 记清三个名句
a、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b、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 车隅已逝,桑榆非晚
(3) 句式结构 “四六”对“四六” “六四”对“六四”
(4) 背诵本段
3、 小结四、五段的内容: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4、 自读最后两段
(1) 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2) 注意一些词语:三尺 一介 弱冠 投笔 请缨
长风 谢家 孟氏 兰亭
(3) 弄清一些典故:长风破浪、孟母三迁、高山流水、
潘江陆海、叨陪鲤对
(4)辨析两个虚词:且、矣 见课后练习四
(4) 熟读五、六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最后两段文字小结: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6、 自读全文,回读注释一中相关文字,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
7、 回忆2—5段,特别是相关名句
8、 课后练习:(1)课课练12—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