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B.氧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为78%
C.液态氧是无色液体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即可分析解答。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和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具有助燃性,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A正确;
B、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故B错误;
C、液态氧是蓝色液体,故C错误;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但是不能判断溶解程性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是( )
A.合成有机物 B.消耗氧气
C.呼出二氧化碳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据此答题。
【解答】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其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呼吸作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产生二氧化碳,满足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因此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选D
3.下列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焚烧秸秆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力发电
【答案】C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的角色,在自然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故选:C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A、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在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
B.将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会剧烈燃烧
C.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B、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C、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A、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氧化属于缓慢氧化,没有自燃.故选项错误;
B、木炭要能够燃烧,必要要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将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错误;
B、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选项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下列说法中,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合的是( )
A.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
D.1.2g碳与3.2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是解题的关键。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合,故选项正确;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D、1.2g碳与3.2g氧气完全反应,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解答】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用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故选项正确。
答案:B
8.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 )
A.16 B.32 C.48 D.64
【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计算质量时与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无关,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与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是有关的,这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反应的B的质量,而后依据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之比求出B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
【解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的B的质量是:11g+9g-8g=12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2A+3B=2C+4D
64 3x
8g 12g
x=32
故选:B
9.构建模型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图中“○”“ ”“ ”分别表示氢、氯、氧三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对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的认识,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则氧化物的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原子的分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A、图中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图中两个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且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若其中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则可表示氧化物,故B正确;
C、图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C错;
D、图中表示的是由三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
故选B
1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该颗粒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模式图来分析,一目了然.本题比较基础,需要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PM2.5颗粒进入肺的正确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A
11.下列是实验室制取CO2的部分操作,错误的是( )
A.倾倒稀盐酸
B.收集气体
C.检查气密性
D.验满
【答案】D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的操作,难度不大.对于实验中的操作应明确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会导致怎么样的后果,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A、根据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解答;B、根据实验室用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正确装置分析解答;C、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解答;D、根据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解答。
【解答】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两口紧挨,故对;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故对;
C、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对;
D、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故错;
答案:D
12.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 mCO2+nH2O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3a=n C.2m=3n D.2b=m+n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抓住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列等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反应物中含有2a个C原子、6a个氢原子、2b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m个C原子、2n个H原子、(2m+n)个氧原子,
A、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选项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6a=2n,则3a=n,故选项正确;
C、由AB选项的分析,2a=m,3a=n,则3m=2n,故选项错误;
D、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b%3D2m%2Bn,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运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产物的质量。
【解答】质量相同的两份氯酸钾,一份中混有少量MnO2,分别同时加热,加二氧化锰的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但两份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生产的氧气质量相等,注意,不加热反应不会发生。
故选:D
14.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主要操作包括: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紧,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从水面取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⑤⑥② B.③④①⑤②⑥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①⑤⑥②。
故选:A
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进行对比试验验证物质的某种性质时要注意控制的变量要相同,否则无法比较验证。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
【解答】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6.小李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天竺葵叶片会发黄
B.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后,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会变浑浊
C.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
D.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塑料袋内的温度可能升高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A、叶片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所以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会因为没有光照,天竺葵叶片发黄,故A说法正确;
B、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及时吸收二氧化碳,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B说法错误;
C、在土壤的蒸发作用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下,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故C说法正确;
D、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可释放能量,所以塑料袋内的温度有可能升高,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7.如图所示,将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取量发生改变,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在B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曲线关系,分析时分AB段、B点、BC段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
【解答】A、曲线AB段光照强度较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吸收CO2,A错误;
B、曲线BC段表示光照强度较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释放CO2,B错误;
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C正确;
D、由曲线可知,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之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可认为呼吸作用强度不变,D错误.
故选:C
18.某反应A+2B═C+D,若有30gA和1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那么要得到7gD,参加反应A的质量应为( )
A.20g B.15g C.12g D.6g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找出A与D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D与A之间的质量比,据质量比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
【解答】设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x.
A+2B=C+D
30g 30g+15g-10g
x 7g
x=6g
故选D
19.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解答】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生成物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4.8g+1.2g=6.0g,6.0g=有机物的质量6.0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Q的质量为10g
B.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
C.反应后生成15gZ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系数之比为2:3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总质量不变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稍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得出本题的答案。
【解答】由表中数据看出反应后X的质量减小,因此X是反应物,发生反应的X的质量为4g-0g=4g;反应后Y、Z的质量增加,因此Y、Z都是生成物,生成Y的质量为12g-10g=2g,生成Z的质量为15g-1g=14g;由于2g+14g=16g>4g,可知Q也是反应物,发生反应的Q的质量为16g-4g=12g。因此反应后Q的质量为21g-12g=9g;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2g:12g=1:6;设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x:y,则x×n:y×2n=4g:12g解得x:y=2:3
故选D
二、填空题
21.大棚内栽种作物,为了增产,在增强光照的同时,农民常向大棚内施放“气肥”,这样可增强植物的 作用.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其目的是减弱植物的 作用,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答案】光合;呼吸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掌握情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中有机物在动物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大棚内栽种作物,为了增产,在增强光照的同时,农民常向大棚内施放“气肥”,这样可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其目的是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故答案为:光合,呼吸。
22.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酒精(C2H5OH)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请写出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C2H5OH+3O2 2CO2+3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
故答案为:C2H5OH+3O2 2CO2+3H2O。
23.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 ;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 的方法.
【答案】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燃烧和灭火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从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灭火方法。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促进燃烧。
【解答】(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与氧气隔绝.故填: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故填: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1)可燃物;(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4.康康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 ;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答出2条即可).
【答案】CO2+H2O=H2CO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二氧化碳的灭火性、与水的反应、密度等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类题目,较好做。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解答;根据提供的信息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问题。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根据提供的信息:装置C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答案:CO2+H2O=H2CO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5.如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 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AB段: ;BC段: .
【答案】(1)吸气
(2)缩小
(3)等于
(4)收缩;舒张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2)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3)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4)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因此在曲线AB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因此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故答案为:(1)吸气;(2)缩小;(3)等于;(4)收缩;舒张。
26.利用如图甲乙装置探究呼吸作用(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甲图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向 移动;乙图释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左;Ca(OH)2+CO2═CaCO3↓+H2O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解答】(1)图中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运动。
(2)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左;(2)Ca(OH)2+CO2═CaCO3↓+H2O。
27.加热1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固体不再减少,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10.2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
【答案】4.8;2.7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原混合物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解答】(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中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5g-10.2g=4.8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4.8g
,x=12.25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15g-12.25g=2.75g。
答:(1)制得氧气的质量为4.8g;(2)二氧化锰的质量2.75g。
三、实验探究题
28.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 和 ;
(3)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下面是排水集气法的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5)甲烷(CH4)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晶体与和碱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备甲烷.请你从上图中选出制取一瓶甲烷所需要的装置组合为 .
【答案】(1)长颈漏斗
(2)B;C
(3)2KClO3 2KCl+3O2↑
(4)③②①
(5)AD或AE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1)熟记仪器的名称;(2)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3)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4)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顺序来分析;(5)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CH4)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1)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试管和长颈漏斗;故填:试管;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填:B;C;
(3)该装置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团,所以是用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ClO3 2KCl+3O2↑;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故填:③②①;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CH4)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AD或AE。
答案:(1)长颈漏斗;(2)B;C;(3)2KClO3 2KCl+3O2↑;(4)③②①;(5)AD或AE。
29.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准备通过实验来验证有关因素是否真的影响了光合作用,如图为他的实验过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
(2)通过将植物放置在 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步骤 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 ,该产物用 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 .
【答案】(1)光
(2)黑暗
(3)d
(4)淀粉;碘液
(5)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未遮光部分与遮光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因此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通过将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步骤d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淀粉,该产物用碘液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
故答案为:(1)光;(2)黑暗;(3)d;(4)淀粉;碘液;(5)光。
四、解答题
30.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0.48g
(2)设51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0.48g
x=1.02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由图示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0.48g;(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气体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即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H2O2的质量,除溶液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由图象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48g;故填:0.48g;
故答案为:(1)0.48g;(2)2%。
31.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求: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g×10+50g-64.5g=5.5g
(2)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 x 5.5g
,x=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 ÷10=0.5g<0.6g,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3)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y 5.5g,y=9.125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体中元素的作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进行后面计算的基础,体现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2)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中钙的质量,即可判断钙片中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3)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即可解答。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B.氧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为78%
C.液态氧是无色液体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是( )
A.合成有机物 B.消耗氧气
C.呼出二氧化碳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下列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焚烧秸秆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力发电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5.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
B.将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会剧烈燃烧
C.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6.下列说法中,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合的是( )
A.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
D.1.2g碳与3.2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7.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8.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 )
A.16 B.32 C.48 D.64
9.构建模型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图中“○”“ ”“ ”分别表示氢、氯、氧三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1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该颗粒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11.下列是实验室制取CO2的部分操作,错误的是( )
A.倾倒稀盐酸
B.收集气体
C.检查气密性
D.验满
12.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 mCO2+nH2O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3a=n C.2m=3n D.2b=m+n
13.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主要操作包括: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紧,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从水面取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⑤⑥② B.③④①⑤②⑥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6.小李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天竺葵叶片会发黄
B.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后,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会变浑浊
C.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
D.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塑料袋内的温度可能升高
17.如图所示,将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取量发生改变,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在B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18.某反应A+2B═C+D,若有30gA和1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那么要得到7gD,参加反应A的质量应为( )
A.20g B.15g C.12g D.6g
19.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Q的质量为10g
B.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
C.反应后生成15gZ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系数之比为2:3
二、填空题
21.大棚内栽种作物,为了增产,在增强光照的同时,农民常向大棚内施放“气肥”,这样可增强植物的 作用.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其目的是减弱植物的 作用,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22.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酒精(C2H5OH)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请写出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3.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 ;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 的方法.
24.康康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 ;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答出2条即可).
25.如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 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AB段: ;BC段: .
26.利用如图甲乙装置探究呼吸作用(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甲图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向 移动;乙图释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7.加热1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固体不再减少,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10.2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
三、实验探究题
28.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 和 ;
(3)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下面是排水集气法的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5)甲烷(CH4)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晶体与和碱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备甲烷.请你从上图中选出制取一瓶甲烷所需要的装置组合为 .
29.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准备通过实验来验证有关因素是否真的影响了光合作用,如图为他的实验过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
(2)通过将植物放置在 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步骤 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 ,该产物用 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 .
四、解答题
30.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1.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求: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即可分析解答。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和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具有助燃性,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A正确;
B、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故B错误;
C、液态氧是蓝色液体,故C错误;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但是不能判断溶解程性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据此答题。
【解答】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其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呼吸作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产生二氧化碳,满足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因此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的角色,在自然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A、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在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B、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C、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A、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氧化属于缓慢氧化,没有自燃.故选项错误;
B、木炭要能够燃烧,必要要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将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错误;
B、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选项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是解题的关键。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合,故选项正确;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D、1.2g碳与3.2g氧气完全反应,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解答】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用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故选项正确。
答案:B
8.【答案】B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计算质量时与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无关,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与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是有关的,这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反应的B的质量,而后依据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之比求出B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
【解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的B的质量是:11g+9g-8g=12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2A+3B=2C+4D
64 3x
8g 12g
x=32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对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的认识,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及其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则氧化物的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原子的分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A、图中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图中两个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且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若其中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则可表示氧化物,故B正确;
C、图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C错;
D、图中表示的是由三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模式图来分析,一目了然.本题比较基础,需要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PM2.5颗粒进入肺的正确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的操作,难度不大.对于实验中的操作应明确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会导致怎么样的后果,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A、根据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解答;B、根据实验室用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正确装置分析解答;C、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解答;D、根据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解答。
【解答】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两口紧挨,故对;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故对;
C、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对;
D、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故错;
答案:D
12.【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抓住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列等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反应物中含有2a个C原子、6a个氢原子、2b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m个C原子、2n个H原子、(2m+n)个氧原子,
A、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选项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6a=2n,则3a=n,故选项正确;
C、由AB选项的分析,2a=m,3a=n,则3m=2n,故选项错误;
D、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b%3D2m%2Bn,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运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产物的质量。
【解答】质量相同的两份氯酸钾,一份中混有少量MnO2,分别同时加热,加二氧化锰的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但两份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生产的氧气质量相等,注意,不加热反应不会发生。
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①⑤⑥②。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进行对比试验验证物质的某种性质时要注意控制的变量要相同,否则无法比较验证。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
【解答】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A、叶片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所以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会因为没有光照,天竺葵叶片发黄,故A说法正确;
B、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及时吸收二氧化碳,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B说法错误;
C、在土壤的蒸发作用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下,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故C说法正确;
D、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可释放能量,所以塑料袋内的温度有可能升高,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7.【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曲线关系,分析时分AB段、B点、BC段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可。
【解答】A、曲线AB段光照强度较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吸收CO2,A错误;
B、曲线BC段表示光照强度较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释放CO2,B错误;
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C正确;
D、由曲线可知,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之变化,在整个过程中可认为呼吸作用强度不变,D错误.
故选:C
18.【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找出A与D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D与A之间的质量比,据质量比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
【解答】设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x.
A+2B=C+D
30g 30g+15g-10g
x 7g
x=6g
故选D
19.【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解答】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生成物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4.8g+1.2g=6.0g,6.0g=有机物的质量6.0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0.【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总质量不变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稍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得出本题的答案。
【解答】由表中数据看出反应后X的质量减小,因此X是反应物,发生反应的X的质量为4g-0g=4g;反应后Y、Z的质量增加,因此Y、Z都是生成物,生成Y的质量为12g-10g=2g,生成Z的质量为15g-1g=14g;由于2g+14g=16g>4g,可知Q也是反应物,发生反应的Q的质量为16g-4g=12g。因此反应后Q的质量为21g-12g=9g;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2g:12g=1:6;设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x:y,则x×n:y×2n=4g:12g解得x:y=2:3
故选D
21.【答案】光合;呼吸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掌握情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中有机物在动物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大棚内栽种作物,为了增产,在增强光照的同时,农民常向大棚内施放“气肥”,这样可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其目的是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故答案为:光合,呼吸。
22.【答案】C2H5OH+3O2 2CO2+3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
故答案为:C2H5OH+3O2 2CO2+3H2O。
23.【答案】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燃烧和灭火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从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灭火方法。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促进燃烧。
【解答】(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与氧气隔绝.故填: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故填:用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1)可燃物;(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4.【答案】CO2+H2O=H2CO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二氧化碳的灭火性、与水的反应、密度等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类题目,较好做。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解答;根据提供的信息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问题。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根据提供的信息:装置C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答案:CO2+H2O=H2CO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5.【答案】(1)吸气
(2)缩小
(3)等于
(4)收缩;舒张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2)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3)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4)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因此在曲线AB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因此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故答案为:(1)吸气;(2)缩小;(3)等于;(4)收缩;舒张。
26.【答案】左;Ca(OH)2+CO2═CaCO3↓+H2O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解答】(1)图中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运动。
(2)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左;(2)Ca(OH)2+CO2═CaCO3↓+H2O。
27.【答案】4.8;2.7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据此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原混合物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解答】(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质量的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中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5g-10.2g=4.8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4.8g
,x=12.25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15g-12.25g=2.75g。
答:(1)制得氧气的质量为4.8g;(2)二氧化锰的质量2.75g。
28.【答案】(1)长颈漏斗
(2)B;C
(3)2KClO3 2KCl+3O2↑
(4)③②①
(5)AD或AE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1)熟记仪器的名称;(2)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3)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4)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顺序来分析;(5)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CH4)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1)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试管和长颈漏斗;故填:试管;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填:B;C;
(3)该装置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团,所以是用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ClO3 2KCl+3O2↑;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故填:③②①;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CH4)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AD或AE。
答案:(1)长颈漏斗;(2)B;C;(3)2KClO3 2KCl+3O2↑;(4)③②①;(5)AD或AE。
29.【答案】(1)光
(2)黑暗
(3)d
(4)淀粉;碘液
(5)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未遮光部分与遮光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因此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通过将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步骤d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淀粉,该产物用碘液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
故答案为:(1)光;(2)黑暗;(3)d;(4)淀粉;碘液;(5)光。
30.【答案】(1)0.48g
(2)设51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0.48g
x=1.02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由图示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0.48g;(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气体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即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H2O2的质量,除溶液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由图象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48g;故填:0.48g;
故答案为:(1)0.48g;(2)2%。
31.【答案】(1)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g×10+50g-64.5g=5.5g
(2)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 x 5.5g
,x=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 ÷10=0.5g<0.6g,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3)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y 5.5g,y=9.125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体中元素的作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进行后面计算的基础,体现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2)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中钙的质量,即可判断钙片中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3)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即可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