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王 阁 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文言知识及典故。
2.情景交融的写法。
3.清新藻丽的初唐骈文文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言散文鉴赏能力。
2.理解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教育学生学习作者“居卑位而思有为”的蓬勃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情景交融的写法。(2)语言特点。
难点:作者复杂的感情和大量的典故。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下注释,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再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遭遇。之后,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突出教学要点,从优美的景物描写看语言特征;从抒情的段落分析作者写作的情感,理解一下作者通过文字究竟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他们质疑传统的说法。进而,从新的角度看待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学生活动设计
1.讨论文中作者的感情。
2.比较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登高主题。
3.讨论题目:当生活满目疮痍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祖国的版图北起白雪皑皑的大小兴安岭,南到碧波荡漾的南海,西起空灵神秘的雪山戈壁,东到云蒸霞蔚的东海。在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庙宇、楼阁园林,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前三者,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烂熟与心了!从这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由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创作的散文《滕王阁序》。
二、明确目标
了解创作背景,进行鉴赏训练。
三、整体感知
1.参照文下注释阅读第一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此文?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去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王勃,少有才名。他凭着横溢的才华,怀着“兼济天下”的远大的抱负,走上了坎坷而险恶的仕途。恃才傲物的他,与官场很难相融,仿佛宦海泛梗、风中转蓬。他先是因为戏檄英王鸡而被赶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被判处死刑。幸好后来遇到大赦,算保住了性命。他虽死里逃生,但他的父亲却因此被贬到偏远的交阯(今越南)做地方官。上元二年(675)春,王勃离开龙们老家,南下探父,途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恰逢重阳佳节,洪州都督广邀宾朋,大宴滕王阁。王勃也在被邀之列。于是,创作了这一传诵千古的骈文名篇。
2.[提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人手去分析,注意文章在内容上的层次性。
文章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就在汉代的豫章故郡,现办的洪州府。地属翼轸两星的分野,土地一直延伸和衡山、庐山相接。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整个楚地,又连接着瓯越之地。像这样介绍地理位置的写法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作者没有从简单的区域位置去写,而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去写,从全中国的角度去写。仿佛把每个读者带到云端,从高空鸟瞰整个洪州的山水,鸟瞰壮丽的滕王阁。这种大起笔,大落笔,使滕王阁一下就具有了不一般的恢弘的气势。但看这几句始语,就能知道下文的不俗了。
如此灵秀的地方,当然会产生杰出的人物。下文很自然的由自然情况过渡到对人的描写,赞美这里俊才飞驰,而所有的这些俊美的人此时都在都督的府中。“宾主尽东南之美”,有名望高的、有行为好的、有富于文采的、还有精通韬略的。宾客的美,实际上暗示了主人的美。在盛赞了宾主之后,作者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才介绍了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加这次盛会的,并且,谦虚的说,“我”本无知,只不过赶上这次盛会罢了。
这篇文章作于都督大宴之上,作者当然免不了对参与宴会的贤主嘉宾要颂扬一番,对滕王高阁和社会状况要铺陈一下,这是很正常的。
3.[提问]阅读第二第三自然段,看看在这两段著名的景物描写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意境如何 并找出全文的文眼之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人手,回答问题。注意登高望景的景物特点和描写角度;注意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文学中描写秋景的意境的不同。
一开始先点明时间:阴历九月,正是深秋时节。接着两句是总写景物的特点:“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深秋时节,骤雨刚过,潭水越发的清澈寒碧;薄幕中水面蒸腾的水气和淡淡的残阳相凝,山峦都被笼罩在紫色的暮霭中。然后极尽铺陈之能事,描绘了一幅“秋晚暮色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苍翠的群山,山中隐约的朱红的阁道,迂回的河水,繁华的市井,参差的楼阁,港口的舟楫:在这中间,点缀着灿烂艳丽的落霞,栖息在水边的孤鹜;再衬上回荡在水面上的渔歌和响遏行云的雁鸣。在这幅图画中,有艳丽的颜色,有动听的声响,真是五彩缤纷!
在这两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全诗意境的诗眼,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宋人王应麟说:“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起飞,杨柳共春施一色。’王勃仿其语。江左卑弱之风也。”王勃的确用了和庾信一样的句式,但在意境的创造上,王勃这句比庾信句更是百倍的优美和洒脱。
与传统中写秋景的诗不同。作者一反文学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前两个部分,体会作者在叙述、写景部分的笔法和语言美。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作者的语言和意境之美。
2.背诵写景的两段,预习下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阅读课文中抒情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与其他登临作品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阅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连用几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关键的句子,分析感情变化的原因及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上文描写景物之美。美丽的景色使得作者“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心中充满洒脱和舒畅。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实在是难得,恐怕今后很难再遇到吧!作者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不由得”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至此,全文的感情基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线。
紧接着,在“兴尽悲来”的情绪作用下,作者不由想到了个人的遭遇。王勃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皇宫和君王对他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关山重重,又有谁会为一个失意之人悲伤呢?萍水相逢的都是他乡的人。作者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被召见!他不由得发出了“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叹,大有生不逢时之感。但他很快就又释然,难道生在圣君盛世就一定会受到重用吗?冯唐、李广、贾宜、梁鸿都生在圣主明时,不是一样受尽委屈?关键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哪怕在困境中也要失志不渝。以前失去的,要在后来的努力中去获得。难道能像阮籍那样,一到无路可走时就痛哭吗?尽管刚才还在为怀才不遇而低沉地感慨,这会儿已变成了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激昂。虽是“一介书生”,没有为国请缨的机会,但还有“长风破浪”的志向。
2.[提问]这首登临诗在抒情上与其它作品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其它登临之作,去体会感情上的不同。
首先,这首登临诗尽管也是登高望远,但没有怀古思今的意思。更多的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其次,它一反大多数登临诗中的悲苦之情,“居卑位而思有为”,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著。
3.[提问]如何看待结尾的话?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内容。
是王勃作为一个客人,同时,又是一个年轻的后辈,所必需的礼貌语言和感激之情。
总结、扩展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欣赏其中景物描写的两段,体会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布置作业
把文章中描写景物的两段扩写成一篇不超过400字的小文章,可以适当地进行联想和想象。
一、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生平事迹见引日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唐才子传》。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
(2)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3)时维九月:“九月”一作“九日”,指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4)得天人之旧馆:“天人”一作“仙人”。
(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四句话出自南朝梁王巾的《头陀寺碑文》:“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层峦”一作“层台”。“流丹”一作“翔丹”。
(6)即冈峦之体势:即,随着。“即”一作“列”。
(7)舸舰弥津:“弥津”一作“迷津”。
(8)云销雨霁:“云销”一作“虹销”。
(9)彩彻区明:“彩彻”一作“云衢”。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北周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
(11)望长安于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2)目吴会于云间:“目”一作“指”。
(13)萍水相逢:“萍”一作“沟”。
(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明主在位。汉文帝开始很重用贾谊,后来由于受到周勃、灌婴等老臣的排挤,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不得志。
(15)所赖君子见机:“见机”一作“安贫”。
(16)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语:“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17)酌贪泉而觉爽:《晋书·吴隐之传》:“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
(18)处涸辙以犹欢:“以犹欢”一作“而相欢”。
(19)有怀投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20)慕宗悫之长风:“慕”一作“爱”。
(21)今兹捧袂:“兹”一作“晨”。
(22)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23)敢竭鄙怀:“鄙怀”一作“鄙诚”。
三、关子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或“骈俪文”的名称,出现颇晚。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所谓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先秦诗文中已采用,两汉逐渐习用;经过魏晋,至南北朝时,形成与散体文互相区别的独立文体,当时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骈文。唐宋以后,古文复起,但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四、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建成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一千多年来毁而复建几十次。最近一次毁灭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毁于战火。1989年10月8日又重新建成,屹立于鄱阳湖畔,赣水之滨。新阁离唐代旧址仅百余米,离清代阁址约三百米,地理环境与当年应该差不多,能体现出王勃《滕王阁序》的意境。《滕王阁序》中的一些名句,已成为匾额。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胜友女口云”等。
关于滕王阁,历代题咏也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滕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犹是当年旧歌舞。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与落霞。”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阑干凝伫。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 有诗侣。”明朝洪武年间的解缙有联语:“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五、参考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