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使气温升高
D.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过大气层照射在地球上
2.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B.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C.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环节( )
A.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植物体内
B.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摄食植物使碳进入到动物体内
C.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工业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D.大雨使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4.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C.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5.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面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 )
A.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
B.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D.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
6.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是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7.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图中CO2代表二氧化碳,H2O代表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两种重要的生理作用。
①代表的是 作用;②代表的是 作用。
(2)图中③④分别代表哪类生物?
③代表的是 ;④代表的是 。
(3)图中哪类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
。
二、中档题
8.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
A.碳循环 B.氧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9.“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10.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森林的减少对碳循环没有影响
C.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D.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11.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12.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如图,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13.如图所示,如果甲是H2O和CO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有机物和O2,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和O2,丁是呼吸作用
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H2O和CO2,丁是光合作用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H2O和CO2,丁是呼吸作用
1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5.下图A~D是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装置,同时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A~D四瓶中b端液面升高最明显的是( )
A. B.
C. D.
16.“水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2)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 组成的。
(3)从分子、原子及元素的角度看,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主要是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解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加之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导致大气温度不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解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动物体内;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题联系当今社会环保热点考查相关知识,要理解掌握.
【解答】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轻温室效应;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也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减轻温室效应;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能减轻温室效应;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能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温室效应问题,要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源它们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造成温室效应。
【解答】A、二氧化碳不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还有其他含碳的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B、人口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错误;
C、植物呼吸作用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错误;
D、含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释放氧气的过程,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因此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正确;
C、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CO2)排放,正确;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正确
故答案为:A
7.【答案】(1)光合;呼吸
(2)动物;细菌、真菌
(3)绿色植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多,难度中等,根据图形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进行解题。
【解答】
(1)如图①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如图②;
(2)③是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释放二氧化碳和水;④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自养,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
故答案为:(1)光合、呼吸;(2)动物;细菌、真菌;(3)绿色植物
8.【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氧循环主要表现在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氮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理念;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能节约电能,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碳循环过程有碳元素的参与分析.
【解答】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而氧气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正确;
B、森林的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加剧温室效应的形成,故描述错误;
C、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有间隔,故错误;
D、原子在不断运动,故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这是不对的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CH4 、N2O HFCs 、 PFCs 、 SF6 )排放有关,O3是防止紫外线辐射的;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错在不可能消除,只能减弱温室效应;
其他说法都正确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解答】A、使用一次性筷子,就会浪费原料,用木材制筷子,就需要多砍伐树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减弱,吸收二氧化碳量就少了,所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就节省了原料,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减小“碳足迹”,故A正确;
B、煤石油燃料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以会,增大“碳足迹”,故B错;
C、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应该回收再利用,所以这样做也会增大“碳足迹”,故C错;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就会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燃烧的是汽油,能产生二氧化碳,这样做也会增大“碳足迹”,故D错.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指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甲是二氧化碳和水,乙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淀粉是糖类的一种)和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指的是有机物在有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丁释放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丁为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所以图中的“大气”表示的是二氧化碳,错误;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错误;
C、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所以①③④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错误;
D、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对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易吸收热量,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升高的越快,四个选项中由于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因此四个装置的温度依次升高,弯管中D装置b侧液面上升最高
【解答】四个装置中,通过比较,可知,A瓶→D瓶四个瓶子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在阳光下,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装置中,温室效应现象就更加明显,装置中的压强变大,使a液面下降,b液面升高.
故答案是:A→D四瓶中b端液面依次升高;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温室效应越明显
故答案为:D
16.【答案】(1)氢原子和氧原子
(2)碳元素和氧元素
(3)水分子;二氧化碳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分子是个微观概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
【解答】(1)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 氢原子和氧原子 ;(2) 碳元素和氧元素 ;(1)水分子、二氧化碳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使气温升高
D.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过大气层照射在地球上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主要是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解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加之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导致大气温度不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
2.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B.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C.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解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环节( )
A.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植物体内
B.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摄食植物使碳进入到动物体内
C.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工业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D.大雨使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动物体内;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C.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题联系当今社会环保热点考查相关知识,要理解掌握.
【解答】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轻温室效应;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也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减轻温室效应;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能减轻温室效应;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能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5.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面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 )
A.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
B.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D.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温室效应问题,要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源它们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造成温室效应。
【解答】A、二氧化碳不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还有其他含碳的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B、人口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错误;
C、植物呼吸作用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错误;
D、含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正确.
故答案为:D
6.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是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释放氧气的过程,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因此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正确;
C、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CO2)排放,正确;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正确
故答案为:A
7.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图中CO2代表二氧化碳,H2O代表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两种重要的生理作用。
①代表的是 作用;②代表的是 作用。
(2)图中③④分别代表哪类生物?
③代表的是 ;④代表的是 。
(3)图中哪类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
。
【答案】(1)光合;呼吸
(2)动物;细菌、真菌
(3)绿色植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多,难度中等,根据图形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进行解题。
【解答】
(1)如图①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如图②;
(2)③是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释放二氧化碳和水;④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自养,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
故答案为:(1)光合、呼吸;(2)动物;细菌、真菌;(3)绿色植物
二、中档题
8.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
A.碳循环 B.氧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氧循环主要表现在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氮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9.“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理念;
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能节约电能,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B
10.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森林的减少对碳循环没有影响
C.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D.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碳循环过程有碳元素的参与分析.
【解答】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而氧气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正确;
B、森林的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加剧温室效应的形成,故描述错误;
C、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有间隔,故错误;
D、原子在不断运动,故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11.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这是不对的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CH4 、N2O HFCs 、 PFCs 、 SF6 )排放有关,O3是防止紫外线辐射的;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错在不可能消除,只能减弱温室效应;
其他说法都正确
故答案为:B
12.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如图,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解答】A、使用一次性筷子,就会浪费原料,用木材制筷子,就需要多砍伐树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减弱,吸收二氧化碳量就少了,所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就节省了原料,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减小“碳足迹”,故A正确;
B、煤石油燃料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以会,增大“碳足迹”,故B错;
C、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应该回收再利用,所以这样做也会增大“碳足迹”,故C错;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就会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燃烧的是汽油,能产生二氧化碳,这样做也会增大“碳足迹”,故D错.
故答案为:A
13.如图所示,如果甲是H2O和CO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有机物和O2,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和O2,丁是呼吸作用
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H2O和CO2,丁是光合作用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H2O和CO2,丁是呼吸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指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甲是二氧化碳和水,乙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乙是光合作用,丙是有机物(淀粉是糖类的一种)和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指的是有机物在有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丁释放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丁为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1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所以图中的“大气”表示的是二氧化碳,错误;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错误;
C、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所以①③④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错误;
D、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对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15.下图A~D是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装置,同时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A~D四瓶中b端液面升高最明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易吸收热量,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升高的越快,四个选项中由于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因此四个装置的温度依次升高,弯管中D装置b侧液面上升最高
【解答】四个装置中,通过比较,可知,A瓶→D瓶四个瓶子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在阳光下,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的装置中,温室效应现象就更加明显,装置中的压强变大,使a液面下降,b液面升高.
故答案是:A→D四瓶中b端液面依次升高;二氧化碳浓度越大,温室效应越明显
故答案为:D
16.“水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2)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 组成的。
(3)从分子、原子及元素的角度看,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
【答案】(1)氢原子和氧原子
(2)碳元素和氧元素
(3)水分子;二氧化碳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分子是个微观概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
【解答】(1)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 氢原子和氧原子 ;(2) 碳元素和氧元素 ;(1)水分子、二氧化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