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第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5 14:00:2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23九上·平度月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汽油可以溶解在煤油中形成溶液
2.(2022·昭平模拟)一杯1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5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3.(2021·铁锋模拟)在相同温度下,在盛有等质量饱和食盐水和不饱和食盐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一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B.两个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相同
C.两个乒乓球高出液面的部分不相同
D.两只烧杯中溶液的导电能力相同
4.(2019九上·诸城期末)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5.(2018九上·青岛月考)一定温度下,把1克熟石灰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少许的熟石灰未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关于此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不饱和溶液
B.它是浓溶液
C.它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它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
6.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混合物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7.(2018九上·遂宁期末)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在溶解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析出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8.(2023·徐汇模拟)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升高溶液的温度 B.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加入溶剂
C.降低溶液的温度 D.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加入溶质
9.(2023九上·明水期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 NaNO3溶液中,逐渐加入 NaNO3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加入 NaNO3晶体的质量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10.(2023九上·天门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如图1所示,高温煅烧石灰石
B.如图2所示,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如图3所示,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如图4所示,将足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11.(2023九上·平度月考)室温下,烧杯中装有溶液编号;向烧杯中加入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固体未溶解,此时的溶液为编号;再向烧杯中加入水,固体全部溶解,此时的溶液为编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的饱和溶液 B.溶液可能是的饱和溶液
C.溶液是的饱和溶液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2.(2023九上·崇左月考)在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的质量/g 55 60 65 67 67
A.在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在20℃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
C.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D.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5g
13.(2023九上·鄠邑期中)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充分溶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质量增加
14.(2023九上·明水期中)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 B.加入少量的水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15.已知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I<II<III
B.II中溶液是3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C.II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I中的2倍
D.III中KNO3溶液的质量是131.6g
二、综合题
16.(2023九上·胶州期中)农业配制无士栽培营养液,一般先配制成浓缩贮备液后,再用大量水稀释后使用。项目学习小组欲在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硝酸钾营养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为1g/mL)。
(2)如图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3)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硝酸钾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
B.烧杯内有水
C.量取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4)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拿出一瓶硝酸钾浓缩贮备液,溶液状态如图甲,一段时间后溶液状态变成如图乙(不考虑水的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图甲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图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溶液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溶液质量不变
D.溶液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5)若要把配制好的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4%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多少克?(请写出计算过程)
17.(2023九上·崂山月考)20℃时,向 50g 水中加入 31.6g 硝酸钾(KNO3)固体并进行如下系列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烧杯A、C 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理由是   。
(2)若烧杯 B 中的溶液恰好饱和,则烧杯 C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20g(>,<,=)。
(3)操作 a 可采用的方法是   。(答一条即可)
(4)向 B 中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发现溶液变为紫红色,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____。
A.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C.相同条件下,高锰酸钾的溶解能力比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强
D.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
(5)实验需要 30g10%的硝酸钾溶液,若用 15%的硝酸钾溶液加水稀释,则需要多少克蒸馏水?(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6)下列因素会造成上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量取蒸馏水时仰视读数
B.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
C.将称量好的 NaCl 固体转移至烧杯时,NaCl 洒落
D.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部分溶液溅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项,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也有可能是水,不符合题意;
B项,溶液的组成不一定含水,溶剂可以是其他物质,如碘酒中不含水,不符合题意;
C项,饱和溶液是对某一温度下某一物质不能再进行溶解,若加入其他物质的话,还是可以溶解,不符合题意;
D项,汽油和煤油都属于有机物,有机物可以相互溶解,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本题是对溶液的定义、特征及性质进行分析,均一稳定是液体的特征,但它不是液体所独有的,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他们物质种类并不唯一,饱和溶液是指的是在某一温度下对某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其他物质还能够进行溶解。
2.【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蒸发5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只能说明蒸发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原溶液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只能说明降温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原溶液可能是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AC不可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加入少量该溶质看是否能溶解。
3.【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 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两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两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相同,但由于两种溶液的密度不同,所以两个乒乓球高出液面的部分不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饱和食盐水导电能力强于不饱和溶液食盐水,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粒子的多少有关,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均有未溶解的晶体。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5.【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充分搅拌后仍有少许的熟石灰未溶解,因此所得的溶液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
B溶液的浓稀是相比较而言的,只有一种溶液,无法判断溶液的浓稀,B不符合题意;
C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熟石灰了,因此所得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C符合题意;
D由于1克熟石灰未完全溶解,无法计算溶质质量分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所的得溶液为饱和溶液,而浓溶液是相对于稀溶液而言的,根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恰好饱和时,就无晶体析出,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室温下的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很小,属于稀溶液,B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饱和溶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7.【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A不符合题意;
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可证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符合题意;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晶体析出,可能是升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使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是因为降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在加入少量同种溶质,搅拌,如能继续溶解,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不能溶解,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向溶液中加水,是把饱和溶液变为了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会是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剩余溶液是饱和溶液,但原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8.【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A、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温度后饱和溶液仍饱和,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符合题意;
C、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温度后饱和溶液仍饱和,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持溶液温度不变,若加的是同一溶质,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 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 NaNO3溶液中,逐渐加入 NaNO3晶体, 溶质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会随之变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根据题意,C正确;
A.一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从0开始,而且溶质质量分数也不是一直随着 NaNO3晶体 的加入,而一直无限增加的,A错误;
B.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一直不变的,是先变大后不变的过程,B错误;
D.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一直增加的,是先变大后不变的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关系结合题意解答。 改变质量分数,可以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
10.【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剩余固体质量不能为0。A答案错误;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B答案错误;
C、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不可能为0。C答案错误;
D、足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酸全部参加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可分析该图像正确。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析;
B、根据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分析;
C、根据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分析;
D、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A项,根据题干,A溶液之后加入二十克氯化钠,溶解了 18克,所以A溶液并不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项, A溶液溶解了18克的氯化钠,还剩下两克氯化钠未溶解,所以此时B溶液的氯化钠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C项,此时再向溶液加入二十克水,虽然两克氯化钠溶解,但我们不知道此时溶液是否达到饱和,所以C溶液不一定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题意,我们可知的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大,因为B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A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C溶液可能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饱和溶液,根据在同一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进行判断,所以B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本题是对溶液是否达到饱和进行分析,根据题干的溶液形成过程判断A、B、C的溶液是否达到饱和,对选项进行选择。
12.【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从实验4数据,5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钾得到67g溶液可知,在 2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17g氯化钾,而实验3也是50g水,加入15g氯化钾,不能达到饱和,故A错误;
B、从实验数据可知,5次实验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大小为: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溶剂相等时,溶质质量越大其溶质质量分数也越大,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 ,故B错误;
C、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的物质),所以 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故C正确;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在20℃时,实验5所用的溶剂是50g,加入25g氯化钾之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7g,说明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7g氯化钾,即溶质质量为17g,而非25g,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
【分析】A、根据表格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表格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解答。
13.【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乙和丙烧杯中都有氯化钠未溶解,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B、 丁烧杯中的氯化钠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符合题意;
C、 乙和丙都是室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不符合题意;
D、 丁加入20克水形成戊,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质量因溶剂的增加而增加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B、根据固体完全溶解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分析;
C、根据一定温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D、根据增加溶剂溶液质量增加分析。
14.【答案】B,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并不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因为原来溶液已经是饱和状态,加入溶质,也无法继续溶解,所以A错误;
B.加入少量的水会造成溶剂变多,溶液质量变大,而溶质质量没变,所以可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B正确;
C.降低温度会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造成溶质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小,所以会使 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 ,C正确;
D. 恒温蒸发溶剂,温度没有改变,溶解度就没发生变化,溶液始终是饱和溶液,所以,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发生改变, D错误;
故答案为:B C
【分析】根据溶解度、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关系解答。 改变质量分数,可以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 改变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采取改变温度而改变物质溶解度的方法。
15.【答案】B,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根据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已知 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 I、 II 两溶液中的 KNO3 能够完全溶解, I 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 为:; II 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 为:; 20℃ 时 ,由于溶剂水还是100g,最多只能溶解31.6g KNO3 ,由于已经加入40gKNO3,故不能完全溶解,则 III 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 为:,故 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 : I < III < II ,A错误;
B、 已知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 , II溶液 中溶剂是100g,溶质KNO3为40g,未达到饱和,故II中溶液是3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B正确;
C、 II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 , I 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 II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是I中的2倍 ,C错误;
D、 已知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 , III中溶剂水为100g,40g的KNO3不能完全溶解,只能溶解其中的31.6g,故 III中KNO3溶液的质量是131.6g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B、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C、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D、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16.【答案】(1)16;84
(2)玻璃棒
(3)C
(4)A;D
(5)解: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
答:需要加水的质量为300g。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硝酸钾营养液 ,需硝酸钾质量为100g×16%=16g,水的质量为100g-16g-84g,体积为84mL。
(2)配制溶液时除图示中仪器外,还需要玻璃棒。
(3)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会使硝酸钾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错误;烧杯内有水,会使溶剂质量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 量取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会使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导致溶质量分数偏大,C正确;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不影响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D错误;
(4) 图甲溶液中有固体剩余,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A正确;图乙固体完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可能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溶液从甲状变成乙状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溶质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加,C错误; 溶液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随溶质的增加而变大 ,D正确。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析;
(2)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偏多或溶剂偏小分析;
(4)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的溶解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改变温度溶质增加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分析。
17.【答案】(1)烧杯A、C中均有固体剩余
(2)=
(3)向C溶液中增加适量的水
(4)A;B;D
(5)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硝酸钾的溶液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 ,则需要加入的水的质量为。
答:需要10克蒸馏水。
(6)A;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烧杯A、C中均有固体剩余,则说明它们均为饱和溶液。
(2)若B为饱和溶液,则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则加入的20g固体均不能溶解,则烧杯C中剩余固体的质量=20g。
(3)操作a为将烧杯中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且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向C溶液中增加适量的水等。
(4)A、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溶解,则说明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故正确;
B、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说明溶液不一定为无色的,故正确;
C、该实验中不能比较高锰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能力,故错误;
D、硝酸钾溶液中还含有高锰酸钾溶质,则说明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故正确;
故选:ABD。
(6)A、量取蒸馏水时仰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的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若称量好的氯化钠有洒落,则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 部分溶液溅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AC。
【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分析;
(2)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
(4)根据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能溶解高锰酸钾及溶液为紫红色分析;
(5)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6)根据溶质质量偏小,溶剂质量偏大均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分析。
1 / 1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培优题(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23九上·平度月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汽油可以溶解在煤油中形成溶液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项,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也有可能是水,不符合题意;
B项,溶液的组成不一定含水,溶剂可以是其他物质,如碘酒中不含水,不符合题意;
C项,饱和溶液是对某一温度下某一物质不能再进行溶解,若加入其他物质的话,还是可以溶解,不符合题意;
D项,汽油和煤油都属于有机物,有机物可以相互溶解,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本题是对溶液的定义、特征及性质进行分析,均一稳定是液体的特征,但它不是液体所独有的,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他们物质种类并不唯一,饱和溶液是指的是在某一温度下对某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其他物质还能够进行溶解。
2.(2022·昭平模拟)一杯1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5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蒸发5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只能说明蒸发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原溶液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只能说明降温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原溶液可能是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AC不可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加入少量该溶质看是否能溶解。
3.(2021·铁锋模拟)在相同温度下,在盛有等质量饱和食盐水和不饱和食盐水的两只烧杯中,各放一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B.两个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相同
C.两个乒乓球高出液面的部分不相同
D.两只烧杯中溶液的导电能力相同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 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两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两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受到的浮力相同,但由于两种溶液的密度不同,所以两个乒乓球高出液面的部分不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饱和食盐水导电能力强于不饱和溶液食盐水,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粒子的多少有关,进行分析。
4.(2019九上·诸城期末)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均有未溶解的晶体。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5.(2018九上·青岛月考)一定温度下,把1克熟石灰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少许的熟石灰未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关于此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不饱和溶液
B.它是浓溶液
C.它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它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充分搅拌后仍有少许的熟石灰未溶解,因此所得的溶液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
B溶液的浓稀是相比较而言的,只有一种溶液,无法判断溶液的浓稀,B不符合题意;
C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熟石灰了,因此所得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C符合题意;
D由于1克熟石灰未完全溶解,无法计算溶质质量分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所的得溶液为饱和溶液,而浓溶液是相对于稀溶液而言的,根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6.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混合物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恰好饱和时,就无晶体析出,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室温下的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很小,属于稀溶液,B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饱和溶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7.(2018九上·遂宁期末)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在溶解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析出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A不符合题意;
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可证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符合题意;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晶体析出,可能是升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使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是因为降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在加入少量同种溶质,搅拌,如能继续溶解,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不能溶解,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向溶液中加水,是把饱和溶液变为了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会是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的剩余溶液是饱和溶液,但原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8.(2023·徐汇模拟)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升高溶液的温度 B.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加入溶剂
C.降低溶液的温度 D.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加入溶质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A、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温度后饱和溶液仍饱和,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符合题意;
C、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温度后饱和溶液仍饱和,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持溶液温度不变,若加的是同一溶质,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9.(2023九上·明水期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 NaNO3溶液中,逐渐加入 NaNO3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加入 NaNO3晶体的质量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 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 NaNO3溶液中,逐渐加入 NaNO3晶体, 溶质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会随之变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根据题意,C正确;
A.一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从0开始,而且溶质质量分数也不是一直随着 NaNO3晶体 的加入,而一直无限增加的,A错误;
B.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一直不变的,是先变大后不变的过程,B错误;
D.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一直增加的,是先变大后不变的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关系结合题意解答。 改变质量分数,可以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
10.(2023九上·天门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如图1所示,高温煅烧石灰石
B.如图2所示,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如图3所示,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如图4所示,将足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A、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剩余固体质量不能为0。A答案错误;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B答案错误;
C、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不可能为0。C答案错误;
D、足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酸全部参加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可分析该图像正确。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析;
B、根据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分析;
C、根据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分析;
D、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分析。
11.(2023九上·平度月考)室温下,烧杯中装有溶液编号;向烧杯中加入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固体未溶解,此时的溶液为编号;再向烧杯中加入水,固体全部溶解,此时的溶液为编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的饱和溶液 B.溶液可能是的饱和溶液
C.溶液是的饱和溶液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A项,根据题干,A溶液之后加入二十克氯化钠,溶解了 18克,所以A溶液并不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项, A溶液溶解了18克的氯化钠,还剩下两克氯化钠未溶解,所以此时B溶液的氯化钠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C项,此时再向溶液加入二十克水,虽然两克氯化钠溶解,但我们不知道此时溶液是否达到饱和,所以C溶液不一定为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题意,我们可知的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大,因为B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A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C溶液可能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饱和溶液,根据在同一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进行判断,所以B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本题是对溶液是否达到饱和进行分析,根据题干的溶液形成过程判断A、B、C的溶液是否达到饱和,对选项进行选择。
12.(2023九上·崇左月考)在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的质量/g 55 60 65 67 67
A.在20℃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在20℃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
C.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D.在20℃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5g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从实验4数据,50g水中加入20g氯化钾得到67g溶液可知,在 2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17g氯化钾,而实验3也是50g水,加入15g氯化钾,不能达到饱和,故A错误;
B、从实验数据可知,5次实验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大小为: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溶剂相等时,溶质质量越大其溶质质量分数也越大,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 ,故B错误;
C、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的物质),所以 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故C正确;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在20℃时,实验5所用的溶剂是50g,加入25g氯化钾之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7g,说明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7g氯化钾,即溶质质量为17g,而非25g,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
【分析】A、根据表格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表格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解答。
13.(2023九上·鄠邑期中)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充分溶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质量增加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乙和丙烧杯中都有氯化钠未溶解,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B、 丁烧杯中的氯化钠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符合题意;
C、 乙和丙都是室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不符合题意;
D、 丁加入20克水形成戊,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质量因溶剂的增加而增加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B、根据固体完全溶解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分析;
C、根据一定温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D、根据增加溶剂溶液质量增加分析。
14.(2023九上·明水期中)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 B.加入少量的水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答案】B,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并不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因为原来溶液已经是饱和状态,加入溶质,也无法继续溶解,所以A错误;
B.加入少量的水会造成溶剂变多,溶液质量变大,而溶质质量没变,所以可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B正确;
C.降低温度会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造成溶质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小,所以会使 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 ,C正确;
D. 恒温蒸发溶剂,温度没有改变,溶解度就没发生变化,溶液始终是饱和溶液,所以,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发生改变, D错误;
故答案为:B C
【分析】根据溶解度、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关系解答。 改变质量分数,可以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 改变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采取改变温度而改变物质溶解度的方法。
15.已知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I<II<III
B.II中溶液是3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C.II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I中的2倍
D.III中KNO3溶液的质量是131.6g
【答案】B,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根据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已知 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 I、 II 两溶液中的 KNO3 能够完全溶解, I 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 为:; II 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 为:; 20℃ 时 ,由于溶剂水还是100g,最多只能溶解31.6g KNO3 ,由于已经加入40gKNO3,故不能完全溶解,则 III 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 为:,故 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 : I < III < II ,A错误;
B、 已知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 , II溶液 中溶剂是100g,溶质KNO3为40g,未达到饱和,故II中溶液是3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B正确;
C、 II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 , I 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 II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是I中的2倍 ,C错误;
D、 已知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 , III中溶剂水为100g,40g的KNO3不能完全溶解,只能溶解其中的31.6g,故 III中KNO3溶液的质量是131.6g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B、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C、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D、根据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分析;
二、综合题
16.(2023九上·胶州期中)农业配制无士栽培营养液,一般先配制成浓缩贮备液后,再用大量水稀释后使用。项目学习小组欲在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硝酸钾营养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为1g/mL)。
(2)如图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3)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硝酸钾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
B.烧杯内有水
C.量取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4)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拿出一瓶硝酸钾浓缩贮备液,溶液状态如图甲,一段时间后溶液状态变成如图乙(不考虑水的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图甲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图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溶液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溶液质量不变
D.溶液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5)若要把配制好的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4%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多少克?(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6;84
(2)玻璃棒
(3)C
(4)A;D
(5)解: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
答:需要加水的质量为300g。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硝酸钾营养液 ,需硝酸钾质量为100g×16%=16g,水的质量为100g-16g-84g,体积为84mL。
(2)配制溶液时除图示中仪器外,还需要玻璃棒。
(3)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会使硝酸钾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错误;烧杯内有水,会使溶剂质量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 量取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会使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导致溶质量分数偏大,C正确;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不影响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D错误;
(4) 图甲溶液中有固体剩余,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A正确;图乙固体完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可能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溶液从甲状变成乙状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溶质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加,C错误; 溶液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随溶质的增加而变大 ,D正确。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析;
(2)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偏多或溶剂偏小分析;
(4)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的溶解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改变温度溶质增加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分析。
17.(2023九上·崂山月考)20℃时,向 50g 水中加入 31.6g 硝酸钾(KNO3)固体并进行如下系列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烧杯A、C 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理由是   。
(2)若烧杯 B 中的溶液恰好饱和,则烧杯 C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20g(>,<,=)。
(3)操作 a 可采用的方法是   。(答一条即可)
(4)向 B 中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发现溶液变为紫红色,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____。
A.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C.相同条件下,高锰酸钾的溶解能力比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强
D.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
(5)实验需要 30g10%的硝酸钾溶液,若用 15%的硝酸钾溶液加水稀释,则需要多少克蒸馏水?(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6)下列因素会造成上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量取蒸馏水时仰视读数
B.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
C.将称量好的 NaCl 固体转移至烧杯时,NaCl 洒落
D.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部分溶液溅出
【答案】(1)烧杯A、C中均有固体剩余
(2)=
(3)向C溶液中增加适量的水
(4)A;B;D
(5)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硝酸钾的溶液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 ,则需要加入的水的质量为。
答:需要10克蒸馏水。
(6)A;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烧杯A、C中均有固体剩余,则说明它们均为饱和溶液。
(2)若B为饱和溶液,则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则加入的20g固体均不能溶解,则烧杯C中剩余固体的质量=20g。
(3)操作a为将烧杯中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且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向C溶液中增加适量的水等。
(4)A、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溶解,则说明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故正确;
B、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说明溶液不一定为无色的,故正确;
C、该实验中不能比较高锰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能力,故错误;
D、硝酸钾溶液中还含有高锰酸钾溶质,则说明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故正确;
故选:ABD。
(6)A、量取蒸馏水时仰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的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蒸馏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若称量好的氯化钠有洒落,则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 部分溶液溅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AC。
【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分析;
(2)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
(3)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
(4)根据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能溶解高锰酸钾及溶液为紫红色分析;
(5)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6)根据溶质质量偏小,溶剂质量偏大均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