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第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5 15:28:41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2022九上·环翠期中)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25:9
C.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此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A.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这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20℃时,对于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而言,其中含100g水和氯化钠36g,此时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g:36g=25: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故错误,符合题意;
D. 20℃时,氯化钠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36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分析。
2.(2023·周口模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B.黄铜片与铜片互相刻画,黄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答案】A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冷出硝,热出盐“,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时,需要冷却结晶,即冷却热的该溶质饱和溶液,降温,溶解度减小,溶液中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减少,从而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题干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符合“冷出硝”的要求,A描述正确;
B. 合金是指在纯金属中熔合其他金属或者非金属形成的金属材料。合金因组成的变化,其硬度会更大,抗腐蚀性会更好,黄铜片是铜的合金,黄铜片硬度比铜片大,故黄铜片与铜片互相刻画,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B描述错误;
C.铁丝在空气只有红热现象,不发生燃烧;在纯氧气中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 描述错误
D.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锌和生成无色无味的氢气,事实与题干描述矛盾,D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冷却结晶的条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合金性能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是解答关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红热现象;锌和稀硫酸反应特点是解题关键。
3.(2021九上·岫岩期中)煮沸的水不宜养鱼,是因为煮沸的水中几乎不含有(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氢元素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煮沸的水不宜养鱼,是因为煮沸的水中几乎不含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4.下列措施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是(  )。
A.搅拌 B.增加溶剂 C.加热 D.把溶质研细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搅拌只能改变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溶解度是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增加溶剂,不能改变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C.溶解度大小与温度有关,加热温度改变,可以改变溶解度,符合题意;
D.把溶质研细只能改变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影响溶解度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分析。
5.如图所示,给饱和澄清石灰水加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 给饱和澄清石灰水加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溶液由澄清变浑浊,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C. 溶液中溶质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溶液中溶质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起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 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 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C. 起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故符合题意;
D. 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7.(2019九上·水城期中)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B.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变小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于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分析。
8.(2024九上·哈尔滨月考)如图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B.t2℃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
C.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50%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看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 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仍为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
B.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形成饱和溶液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 ,B符合题意;
C. 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C不符合题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利用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
B.利用同温度下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等质量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分析;
C.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D.利用溶解度曲线和物质的提纯方法分析。
9.(2023九上·上海市月考)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101kPa时,甲、乙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如下表所示:
101kPa、40℃,气体甲 0.023
101kPa、20℃,气体乙 0.023
则在101kPa、30℃时,甲、乙两种气体溶解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S(甲)C.S(甲)>S(乙) D.无法比较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 根据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 ,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有: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101kPa、40℃,
气体甲的溶解度为: S(甲) =0.023; 101kPa、20℃,气体乙的溶解度为: S(乙 =0.023,若101kPakPa、40℃时,气体乙的溶解度 S(乙) <0.023,故 在相同的条件下,气体甲的溶解度:S(甲)>S(乙),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分析。
10.(2023九上·明水期中)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t1℃时,甲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A错误;
B. 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30g,则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B错误;
C. 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则甲、乙溶液均会有晶体析出,溶液均为饱和,C错误;
D. 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解答。
11.(2020九上·道外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l℃时,甲、乙的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向 70g 甲固体中加入 50g 水,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20g 溶液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tl℃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因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B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因此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故C符合题意;
D. t2℃时,甲的溶解度为120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20g甲达到饱和状态,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60g甲,得到110g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2023九上·道里月考)如图是a、b、c三种不同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分别取出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a>c
B.t2℃时,将a、b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a>b
C.t2℃时,a、b的溶解度为m
D.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提取b晶体时,最好采取冷却b物质的热饱和溶液的办法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A、t1℃时,分别取出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溶质的质量分数a>c。A答案正确;
B、t2℃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a>b。B答案错误;
C、t2℃时,a、b的溶解度为mg。C答案错误;
D、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提取b晶体时,最好采取蒸发结晶的办法。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升高温度,a饱和溶液不变,c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分析;
B、根据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的多少分析;
C、根据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分析;
D、根据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分析。
13.(2023九上·崂山期中)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  )
A.1:2:3 B.2:3:1 C.3:2:1 D.1:3:2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50℃时,溶液的总质量为150g,溶质的质量为50g,溶剂的质量为100g,因此,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1:2:3(),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14.(2023·孝义模拟)下面是同学们在实验室探究有关溶液知识的实验。对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②中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B.②中的硝酸钾不能被溶解
C.实验过程中的溶液均为无色
D.③中的硝酸钾溶液加热片刻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A. ②中2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硝酸钾,硝酸钾溶解,但是没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故错误;
B. ②中2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能溶解硝酸钾,故错误;
C. 实验过程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故错误;
D.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中的硝酸钾溶液加热,片刻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起跳溶质。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析。
15.(2023·巴中)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溶解度 物质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 35.7g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碳酸钠 7.0g 12.2g 21.8g 39.7g 49.0g 48.7g 46.5g 45.8g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需有温度条件,没有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大小,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适宜蒸发结晶,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适宜降温结晶,“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0克,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8克,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8g ,不符合题意;
D、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需有温度条件分析;
B、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规律分析;
C、根据所给溶解度确定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分析;
D、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
16.(2023·西安模拟)在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下列说法正确(  )
A.溶液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时,该固体的溶解度是
C.时,溶液丙若再蒸发水不考虑蒸干,析出晶体总质量为
D.溶液质量分数:乙丙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在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分析可知,在时,10g水中可溶解4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
A、 根据蒸发甲溶液和乙溶液析出晶体质量比较,则溶液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时, 蒸发乙的饱和溶液10g水析出4g晶体,通过计算和溶解度定义可知时,100g水中溶解40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 时,该固体的溶解度是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时,溶液丙的饱和溶液,若再蒸发水不考虑蒸干,析出晶体的质量为4g,那么析出晶体的总质量为,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乙丙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蒸发甲溶液10g水析出2g晶体后甲变成饱和溶液就是乙溶液,蒸发乙溶液10g水析出4g晶体,说明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来解答;
B、蒸发乙的饱和溶液10g水析出4g晶体,说明100g水中溶解40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那么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40g来解答;
C、根据时,溶液丙的饱和溶液,再蒸发水不考虑蒸干,析出晶体的质量任然为4g来解答;
D、根据题意可知乙丙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来解答。
17.(2023·增城模拟)时,在装有氯化钠饱和溶液的甲烧杯中加入水,后变为乙烧杯,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已知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密度是
A.甲、乙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只有和
B.甲、乙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甲乙
C.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因此在甲、乙溶液中存在、和,故A不符合题意;
B、甲、乙溶液均是氯化钠溶液,且温度相同,因此,甲、乙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甲=乙,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溶液中的溶质均是,因此,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C符合题意;
D、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密度和水的密度不同,在甲烧杯中加入50mL水形成乙溶液,而50mL水的质量不等于50mL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因此,甲、乙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18.(2023·越秀模拟)t2℃时,向盛有 10g 水的烧杯中加入 13g 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若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于水的过程放热
B.搅拌可以増大甲物质的溶解度
C.甲的溶解度为 98g
D.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时,向盛有 10g 水的烧杯中加入13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说明甲物质在溶解时,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而溶解完之后,温度降至室温,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故A符合题意;
B、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因此,搅拌可以増大甲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増大甲物质的溶解度,故B不符合题意;
C、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因此,需标明温度,在t1℃时甲的溶解度为 98g,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甲物质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及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解答。
19.(2023·西安模拟)已知在、时的溶解度分别为、,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的质量分数为
B.Ⅱ中溶液是时的不饱和溶液
C.Ⅱ中的质量分数是Ⅰ中的2倍
D.Ⅲ中有晶体析出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该温度下,I中硝酸钾的质量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100%≈9.1%,故错误;
B. 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该温度下,Ⅱ中溶液是10g硝酸钾溶解在50g水中形成的,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C. Ⅰ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5g,Ⅱ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10g,溶剂的质量为50g,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9.1%,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100%≈16.7%,故错误;
D. 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温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钾10g,所以Ⅲ中没有KNO3晶体析出,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B、根据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分析。
C、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D、根据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分析。
20.(2023九上·期中)20 ℃时,将10 g氯化钠完全溶解于40 g水中配制成溶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若再加入5 g氯化钠,部分溶解,则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只有Na+、Cl-
D.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5 g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正确;
B、再加入5g氯化钠,部分溶解,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Na+、Cl-、H2O,故错误;
D、由题目信息无法求得Na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故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分析;
B、根据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继续溶解该固体分析;
C、根据溶解时氯化钠以离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分析;
D、根据物质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分析。
二、填空题
21.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   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   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答案】结晶;蒸发溶剂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由此可知,
故答案为:结晶;蒸发溶剂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分析】根据结晶是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结晶的方法有蒸发溶剂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22.(2023·开福模拟)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沉淀、过滤、   、加氯消毒等。进入居民家中的自来水含有余氯会影响鱼类健康,若要除去水中溶解的氯气,可将自来水放置在阳光下晾晒一段时间再养鱼。这是因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答案】吸附;温度
【知识点】水的净化;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沉淀、过滤、吸附、加氯消毒等过程;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降低,所以溶解在水中的氯气会被出去。
【分析】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以下过程:
(1)沉淀:将悬浮在水中的杂质沉淀下来;
(2)过滤:将沉淀下来的杂质通过过滤与水分开;
(3)吸附:使用活性炭将水中的色素、异味去除;
(4)加氯消毒:使用氯气杀死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23.(2023九上·明水期中)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   ℃时,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B;
(3)现有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①加入C物质;②   ;③   ;
(4)t3℃时将2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5)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答案】(1)t2
(2)蒸发结晶
(3)恒温蒸发溶剂;升高温度
(4)62.5
(5)C>B>A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 (1) 由图可知, t2 ℃时,A、B两种物质 的溶解度相同,所以, 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故答案为:t2 ;
(2)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B中混有少量的A,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
(3) 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C物质、 恒温蒸发溶剂 、 升高温度 ,故答案为:恒温蒸发溶剂 、 升高温度 ;
(4) t3℃时 ,A的溶解度是25g, 放入50g水中时,最多溶解A质量为12.5g ,所以,20gA物质放入50g水中时, 只有12.5g被溶解,所得的溶液的质量为:50g+12.5g=62.5g,故答案为:62.5 ;
(5) 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 ,C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A、B会析出晶体,在t3℃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 ,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说明A析出的晶体质量比B多,且溶液质量均减小,所以, 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故答案为:C>B>A;
【分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t2 ℃时,A与B的溶解度曲线存在交点,说明该温度下,溶解度相同,所以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2)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情况分析,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应该采用蒸发结晶提纯。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用降温结晶;
(3)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的方式。
(4)根据溶解度的比例关系先计算出50g水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再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即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进行解答。
(5)根据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前后的变化关系,溶液质量的前后变化关系,进行解答。
24.(2020九上·陵县期末)溶液在生产、生活和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实验步骤为计算、    、量取、溶解。
②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和水配置,则需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   g。
(2)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①图一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要使Na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②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   。
【答案】(1)称量;25
(2)B;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甲;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填:称量。②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该溶液,设需要需2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20%x=100g×5%,x=25g。故填:25。(2)①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C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硝酸钠,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由图一B、C可知,Na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让NaNO3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加溶质;故填:B;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②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25g硝酸钠,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25g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甲;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同;故填:甲;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和不饱和的转化方法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进行分析
25.(2020·盘县模拟)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将80g固体A加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A的质量与析出晶体B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确定”)。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提纯A常采用   结晶的方法。
【答案】(1)170
(2)无法确定
(3)降温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t2 ℃时,A的溶解度为7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t2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70gA,将80g固体A加到100g水中,充分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70g+100g=170g;(2)将t2 ℃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A的质量与析出晶体B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无法确定,因为没有说明溶液的质量;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提纯A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因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
【分析】(1)根据 t2℃时 A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2)根据溶液的量不明无法比较分析
(3)根据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
1 / 12023-2024学年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同步分层训练基础题(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2022九上·环翠期中)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25:9
C.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此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2023·周口模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B.黄铜片与铜片互相刻画,黄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3.(2021九上·岫岩期中)煮沸的水不宜养鱼,是因为煮沸的水中几乎不含有(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氢元素
4.下列措施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是(  )。
A.搅拌 B.增加溶剂 C.加热 D.把溶质研细
5.如图所示,给饱和澄清石灰水加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起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7.(2019九上·水城期中)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B.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变小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8.(2024九上·哈尔滨月考)如图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B.t2℃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
C.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50%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9.(2023九上·上海市月考)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101kPa时,甲、乙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如下表所示:
101kPa、40℃,气体甲 0.023
101kPa、20℃,气体乙 0.023
则在101kPa、30℃时,甲、乙两种气体溶解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S(甲)C.S(甲)>S(乙) D.无法比较
10.(2023九上·明水期中)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C.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t1℃,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11.(2020九上·道外期末)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l℃时,甲、乙的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向 70g 甲固体中加入 50g 水,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20g 溶液
12.(2023九上·道里月考)如图是a、b、c三种不同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分别取出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a>c
B.t2℃时,将a、b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a>b
C.t2℃时,a、b的溶解度为m
D.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提取b晶体时,最好采取冷却b物质的热饱和溶液的办法
13.(2023九上·崂山期中)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  )
A.1:2:3 B.2:3:1 C.3:2:1 D.1:3:2
14.(2023·孝义模拟)下面是同学们在实验室探究有关溶液知识的实验。对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②中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B.②中的硝酸钾不能被溶解
C.实验过程中的溶液均为无色
D.③中的硝酸钾溶液加热片刻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15.(2023·巴中)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溶解度 物质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 35.7g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碳酸钠 7.0g 12.2g 21.8g 39.7g 49.0g 48.7g 46.5g 45.8g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时,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6.(2023·西安模拟)在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下列说法正确(  )
A.溶液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时,该固体的溶解度是
C.时,溶液丙若再蒸发水不考虑蒸干,析出晶体总质量为
D.溶液质量分数:乙丙
17.(2023·增城模拟)时,在装有氯化钠饱和溶液的甲烧杯中加入水,后变为乙烧杯,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已知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密度是
A.甲、乙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只有和
B.甲、乙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甲乙
C.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8.(2023·越秀模拟)t2℃时,向盛有 10g 水的烧杯中加入 13g 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若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于水的过程放热
B.搅拌可以増大甲物质的溶解度
C.甲的溶解度为 98g
D.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9.(2023·西安模拟)已知在、时的溶解度分别为、,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的质量分数为
B.Ⅱ中溶液是时的不饱和溶液
C.Ⅱ中的质量分数是Ⅰ中的2倍
D.Ⅲ中有晶体析出
20.(2023九上·期中)20 ℃时,将10 g氯化钠完全溶解于40 g水中配制成溶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若再加入5 g氯化钠,部分溶解,则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只有Na+、Cl-
D.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5 g
二、填空题
21.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   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   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22.(2023·开福模拟)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沉淀、过滤、   、加氯消毒等。进入居民家中的自来水含有余氯会影响鱼类健康,若要除去水中溶解的氯气,可将自来水放置在阳光下晾晒一段时间再养鱼。这是因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23.(2023九上·明水期中)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   ℃时,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B;
(3)现有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①加入C物质;②   ;③   ;
(4)t3℃时将2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5)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4.(2020九上·陵县期末)溶液在生产、生活和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实验步骤为计算、    、量取、溶解。
②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和水配置,则需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   g。
(2)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①图一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要使Na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②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   。
25.(2020·盘县模拟)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将80g固体A加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A的质量与析出晶体B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确定”)。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提纯A常采用   结晶的方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A.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这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20℃时,对于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而言,其中含100g水和氯化钠36g,此时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g:36g=25:9,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故错误,符合题意;
D. 20℃时,氯化钠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36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冷出硝,热出盐“,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时,需要冷却结晶,即冷却热的该溶质饱和溶液,降温,溶解度减小,溶液中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减少,从而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题干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符合“冷出硝”的要求,A描述正确;
B. 合金是指在纯金属中熔合其他金属或者非金属形成的金属材料。合金因组成的变化,其硬度会更大,抗腐蚀性会更好,黄铜片是铜的合金,黄铜片硬度比铜片大,故黄铜片与铜片互相刻画,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B描述错误;
C.铁丝在空气只有红热现象,不发生燃烧;在纯氧气中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 描述错误
D.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锌和生成无色无味的氢气,事实与题干描述矛盾,D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冷却结晶的条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合金性能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是解答关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红热现象;锌和稀硫酸反应特点是解题关键。
3.【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煮沸的水不宜养鱼,是因为煮沸的水中几乎不含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搅拌只能改变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溶解度是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增加溶剂,不能改变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C.溶解度大小与温度有关,加热温度改变,可以改变溶解度,符合题意;
D.把溶质研细只能改变溶解速率,不能改变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影响溶解度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 给饱和澄清石灰水加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溶液由澄清变浑浊,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C. 溶液中溶质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溶液中溶质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 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 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C. 起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故符合题意;
D. 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于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看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 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仍为饱和溶液,A不符合题意;
B.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形成饱和溶液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 ,B符合题意;
C. 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C不符合题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利用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
B.利用同温度下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等质量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分析;
C.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D.利用溶解度曲线和物质的提纯方法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 根据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 ,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有: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101kPa、40℃,
气体甲的溶解度为: S(甲) =0.023; 101kPa、20℃,气体乙的溶解度为: S(乙 =0.023,若101kPakPa、40℃时,气体乙的溶解度 S(乙) <0.023,故 在相同的条件下,气体甲的溶解度:S(甲)>S(乙),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t1℃时,甲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A错误;
B. 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30g,则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B错误;
C. 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则甲、乙溶液均会有晶体析出,溶液均为饱和,C错误;
D. 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tl℃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因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B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因此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故C符合题意;
D. t2℃时,甲的溶解度为120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20g甲达到饱和状态,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60g甲,得到110g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A、t1℃时,分别取出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溶质的质量分数a>c。A答案正确;
B、t2℃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a>b。B答案错误;
C、t2℃时,a、b的溶解度为mg。C答案错误;
D、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提取b晶体时,最好采取蒸发结晶的办法。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升高温度,a饱和溶液不变,c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分析;
B、根据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的多少分析;
C、根据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分析;
D、根据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50℃时,溶液的总质量为150g,溶质的质量为50g,溶剂的质量为100g,因此,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1:2:3(),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14.【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A. ②中2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硝酸钾,硝酸钾溶解,但是没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故错误;
B. ②中2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能溶解硝酸钾,故错误;
C. 实验过程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故错误;
D.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中的硝酸钾溶液加热,片刻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起跳溶质。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需有温度条件,没有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大小,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适宜蒸发结晶,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适宜降温结晶,“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0克,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8克,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8g ,不符合题意;
D、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需有温度条件分析;
B、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规律分析;
C、根据所给溶解度确定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分析;
D、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在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分析可知,在时,10g水中可溶解4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
A、 根据蒸发甲溶液和乙溶液析出晶体质量比较,则溶液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时, 蒸发乙的饱和溶液10g水析出4g晶体,通过计算和溶解度定义可知时,100g水中溶解40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 时,该固体的溶解度是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时,溶液丙的饱和溶液,若再蒸发水不考虑蒸干,析出晶体的质量为4g,那么析出晶体的总质量为,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乙丙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蒸发甲溶液10g水析出2g晶体后甲变成饱和溶液就是乙溶液,蒸发乙溶液10g水析出4g晶体,说明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来解答;
B、蒸发乙的饱和溶液10g水析出4g晶体,说明100g水中溶解40g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那么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40g来解答;
C、根据时,溶液丙的饱和溶液,再蒸发水不考虑蒸干,析出晶体的质量任然为4g来解答;
D、根据题意可知乙丙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来解答。
17.【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因此在甲、乙溶液中存在、和,故A不符合题意;
B、甲、乙溶液均是氯化钠溶液,且温度相同,因此,甲、乙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甲=乙,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溶液中的溶质均是,因此,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C符合题意;
D、氯化钠饱和溶液的密度和水的密度不同,在甲烧杯中加入50mL水形成乙溶液,而50mL水的质量不等于50mL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因此,甲、乙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18.【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时,向盛有 10g 水的烧杯中加入13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说明甲物质在溶解时,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而溶解完之后,温度降至室温,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故A符合题意;
B、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因此,搅拌可以増大甲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増大甲物质的溶解度,故B不符合题意;
C、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因此,需标明温度,在t1℃时甲的溶解度为 98g,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通过降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甲物质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及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解答。
19.【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 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该温度下,I中硝酸钾的质量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100%≈9.1%,故错误;
B. 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该温度下,Ⅱ中溶液是10g硝酸钾溶解在50g水中形成的,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C. Ⅰ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5g,Ⅱ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10g,溶剂的质量为50g,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9.1%,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100%≈16.7%,故错误;
D. 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温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钾10g,所以Ⅲ中没有KNO3晶体析出,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B、根据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分析。
C、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D、根据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分析。
20.【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正确;
B、再加入5g氯化钠,部分溶解,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Na+、Cl-、H2O,故错误;
D、由题目信息无法求得Na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故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分析;
B、根据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继续溶解该固体分析;
C、根据溶解时氯化钠以离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分析;
D、根据物质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分析。
21.【答案】结晶;蒸发溶剂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解答】解: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由此可知,
故答案为:结晶;蒸发溶剂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分析】根据结晶是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结晶的方法有蒸发溶剂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22.【答案】吸附;温度
【知识点】水的净化;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沉淀、过滤、吸附、加氯消毒等过程;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降低,所以溶解在水中的氯气会被出去。
【分析】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主要有以下过程:
(1)沉淀:将悬浮在水中的杂质沉淀下来;
(2)过滤:将沉淀下来的杂质通过过滤与水分开;
(3)吸附:使用活性炭将水中的色素、异味去除;
(4)加氯消毒:使用氯气杀死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23.【答案】(1)t2
(2)蒸发结晶
(3)恒温蒸发溶剂;升高温度
(4)62.5
(5)C>B>A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 (1) 由图可知, t2 ℃时,A、B两种物质 的溶解度相同,所以, 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故答案为:t2 ;
(2)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B中混有少量的A,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
(3) 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C物质、 恒温蒸发溶剂 、 升高温度 ,故答案为:恒温蒸发溶剂 、 升高温度 ;
(4) t3℃时 ,A的溶解度是25g, 放入50g水中时,最多溶解A质量为12.5g ,所以,20gA物质放入50g水中时, 只有12.5g被溶解,所得的溶液的质量为:50g+12.5g=62.5g,故答案为:62.5 ;
(5) 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 ,C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A、B会析出晶体,在t3℃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 ,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说明A析出的晶体质量比B多,且溶液质量均减小,所以, 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故答案为:C>B>A;
【分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t2 ℃时,A与B的溶解度曲线存在交点,说明该温度下,溶解度相同,所以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2)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情况分析,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应该采用蒸发结晶提纯。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用降温结晶;
(3) 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的方式。
(4)根据溶解度的比例关系先计算出50g水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再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即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进行解答。
(5)根据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前后的变化关系,溶液质量的前后变化关系,进行解答。
24.【答案】(1)称量;25
(2)B;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甲;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填:称量。②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该溶液,设需要需2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20%x=100g×5%,x=25g。故填:25。(2)①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C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硝酸钠,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由图一B、C可知,Na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让NaNO3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加溶质;故填:B;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②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25g硝酸钠,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25g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甲;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同;故填:甲;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和不饱和的转化方法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进行分析
25.【答案】(1)170
(2)无法确定
(3)降温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t2 ℃时,A的溶解度为7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t2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70gA,将80g固体A加到100g水中,充分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70g+100g=170g;(2)将t2 ℃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A的质量与析出晶体B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是无法确定,因为没有说明溶液的质量;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提纯A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因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
【分析】(1)根据 t2℃时 A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2)根据溶液的量不明无法比较分析
(3)根据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