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
C.锤(chuí)炼 秀颀(qí) 鄙(bǐ)视 恹(yǎn)恹欲睡
D.毡(zhān)子 晕(yùn)圈 刹(shà)那 坦荡如砥(d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哨兵 伟岸 屈曲盘旋 咀嚼回味
B.驰骋 耸立 旁逸斜出 如火如茶
C.雄壮 联想 诸如此类 万赖俱寂
D.傲然 靠拢 力争上游 纵横绝荡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专利战已成为手机巨头们的一种竞争利器,在国外“战场”上,苹果、三星、高通等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大战打得如胶似漆。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似白杨挺拔向上,抗寒抵风,不折不挠;如红莲洁身自好,高标清操,不蔓不枝。
D.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创作的《题白杨图》中有这样的句子“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B.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D.《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赞美白杨树定下感情基调,而文章赞美树的目的是赞美人。
B.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C.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人手,全方位地赞美了白杨树,歌咏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D.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概括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
(3)第①段四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10.观察下面楚均亭画作《无人亦自芳》,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有删改)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2)第③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4)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倔”应读“jué”;
C项,“恹”应读“yān”;
D项,“刹”应读“chà”。
故答案为: B。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茶”应写作“荼”;
C项,“赖”应写作“籁”;
D项,“绝”应写作“决”。
故答案为: A。
【点评】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C项,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十分顽强。使用正确。
A项,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不合语境。
B项,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潜移默化”。
D项,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答案】比喻;反问
【知识点】比喻;反问
【解析】【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把“草原”比作“大毯子”,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从”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看出本句运用的是反问这种修辞手法。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令”。
C项,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应互换位置。
D项.语意重复,“每年都”和“逐年”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6.【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项,句号应在引号外面。
B项,括号应在逗号前面。
C项,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7.【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作者先写白杨树欠缺的方面,后对白杨树进行褒扬,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8.【答案】(1)①极普遍,不被人重视;②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③正直,坚强不屈,朴质。
(2)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3)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由形及神)的顺序,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4)本段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反问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具体分析文中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得出白杨树的特点,如普遍、生命力顽强等,再结合北方农民的特点写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2)作者要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却先说它算不上“好女子”,这是被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3)四个句子构成排比,根据四个句子的内容、所涉及问题的深浅等分析表达效果。
(4)本段将楠木和白杨树放在一起写,是以楠木反衬白杨树,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极普遍,不被人重视;②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③正直,坚强不屈,朴质;
⑵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⑶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由形及神)的顺序,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⑷本段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段的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文中的关键内容,可以判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9.【答案】(1)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2)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3)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象征
【解析】【分析】(1)解答时,注意运用对联知识,如下联字数要与上联相等,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等,还应扣住白杨树所体现的精神来写。
(2)解答时可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入手。注意要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进行探究,不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白杨树的其他知识回答。
(3)先分析梅、兰、菊的生活环境及品格,然后仿照“竹”的格式写出恰当答案。
故答案为:⑴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⑵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⑶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句式结构及对仗的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
⑵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细读这两则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与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四君子”象征形象。然后从四者中选择其一,仿照示例的格式表述即可。
10.【答案】示例一: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兰花、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一簇茂盛的兰花,数朵兰花鲜艳盛开,芬芳四溢;叶子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圆面左下角两只鸟儿从山崖下飞翔而过,右下角题写着“无人亦自芳”字样。画面必外倾的崖角和鸟儿飞行的位置,衬托出兰花生长的高度,突出表现了兰花自甘寂寞、自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使物性与人品、主观与客观水乳交融,别出心裁,引人深思。
示例二: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花草、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崖顶一簇茂盛的花草,叶子四处伸展,数朵花儿鲜艳盛开,芬芳四溢。虽身处悬崖绝壁之上,连鸟儿也难以企及,但它依然兀自开放,突出表现了它自甘寂寞、白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这幅画立意高远,构思自出机杼,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抓住图片中的主要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概括画面所蕴含的主旨,注意运用成语。
故答案为:示例一: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兰花、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一簇茂盛的兰花,数朵兰花鲜艳盛开,芬芳四溢;叶子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圆面左下角两只鸟儿从山崖下飞翔而过,右下角题写着“无人亦自芳”字样。画面必外倾的崖角和鸟儿飞行的位置,衬托出兰花生长的高度,突出表现了兰花自甘寂寞、自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使物性与人品、主观与客观水乳交融,别出心裁,引人深思;示例二: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花草、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崖顶一簇茂盛的花草,叶子四处伸展,数朵花儿鲜艳盛开,芬芳四溢。虽身处悬崖绝壁之上,连鸟儿也难以企及,但它依然兀自开放,突出表现了它自甘寂寞、白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这幅画立意高远,构思自出机杼,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出图中所描绘的景象,要注意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11.【答案】(1)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柳”,指出了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2)写高原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生存,从而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3)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4)通过对比,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生命力的顽强。
(5)不抱怨命运,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标题中的“柳”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青海高原”说明生长的环境,“一株”强调了独一无二。
(2)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的生存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特点等。本段写高原环境,突出环境之恶劣,衬托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出现在文章第②段,要通过对下文的理解,筛选概括出其“神奇”之处。
(4)作者在写高原柳的同时又写家乡的灞河柳,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高原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及其生命力的顽强。
(5)从文中找到作者赞美这株柳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如“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与环境抗争”等。
故答案为:⑴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柳”,指出了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⑵写高原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生存,从而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⑶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⑷通过对比,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生命力的顽强;
⑸不抱怨命运,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点评】⑴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表明文章写作对象,B.概括文章主要内容,C.贯穿全文线索,D.揭示文章情感主旨,E.引起阅读兴趣;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散文阅读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⑷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⑸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
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1 / 1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
C.锤(chuí)炼 秀颀(qí) 鄙(bǐ)视 恹(yǎn)恹欲睡
D.毡(zhān)子 晕(yùn)圈 刹(shà)那 坦荡如砥(dǐ)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倔”应读“jué”;
C项,“恹”应读“yān”;
D项,“刹”应读“chà”。
故答案为: B。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哨兵 伟岸 屈曲盘旋 咀嚼回味
B.驰骋 耸立 旁逸斜出 如火如茶
C.雄壮 联想 诸如此类 万赖俱寂
D.傲然 靠拢 力争上游 纵横绝荡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茶”应写作“荼”;
C项,“赖”应写作“籁”;
D项,“绝”应写作“决”。
故答案为: A。
【点评】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专利战已成为手机巨头们的一种竞争利器,在国外“战场”上,苹果、三星、高通等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大战打得如胶似漆。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似白杨挺拔向上,抗寒抵风,不折不挠;如红莲洁身自好,高标清操,不蔓不枝。
D.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C项,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十分顽强。使用正确。
A项,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不合语境。
B项,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潜移默化”。
D项,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答案】比喻;反问
【知识点】比喻;反问
【解析】【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把“草原”比作“大毯子”,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从”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看出本句运用的是反问这种修辞手法。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主语残缺,可删去“令”。
C项,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应互换位置。
D项.语意重复,“每年都”和“逐年”删去其一。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创作的《题白杨图》中有这样的句子“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B.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D.《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项,句号应在引号外面。
B项,括号应在逗号前面。
C项,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赞美白杨树定下感情基调,而文章赞美树的目的是赞美人。
B.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C.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人手,全方位地赞美了白杨树,歌咏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D.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作者先写白杨树欠缺的方面,后对白杨树进行褒扬,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概括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
(3)第①段四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极普遍,不被人重视;②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③正直,坚强不屈,朴质。
(2)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3)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由形及神)的顺序,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4)本段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反问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具体分析文中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得出白杨树的特点,如普遍、生命力顽强等,再结合北方农民的特点写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2)作者要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却先说它算不上“好女子”,这是被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3)四个句子构成排比,根据四个句子的内容、所涉及问题的深浅等分析表达效果。
(4)本段将楠木和白杨树放在一起写,是以楠木反衬白杨树,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极普遍,不被人重视;②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③正直,坚强不屈,朴质;
⑵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⑶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由形及神)的顺序,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⑷本段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段的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文中的关键内容,可以判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9.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答案】(1)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2)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3)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象征
【解析】【分析】(1)解答时,注意运用对联知识,如下联字数要与上联相等,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等,还应扣住白杨树所体现的精神来写。
(2)解答时可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用途等方面入手。注意要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进行探究,不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白杨树的其他知识回答。
(3)先分析梅、兰、菊的生活环境及品格,然后仿照“竹”的格式写出恰当答案。
故答案为:⑴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⑵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⑶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句式结构及对仗的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
⑵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细读这两则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与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四君子”象征形象。然后从四者中选择其一,仿照示例的格式表述即可。
10.观察下面楚均亭画作《无人亦自芳》,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案】示例一: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兰花、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一簇茂盛的兰花,数朵兰花鲜艳盛开,芬芳四溢;叶子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圆面左下角两只鸟儿从山崖下飞翔而过,右下角题写着“无人亦自芳”字样。画面必外倾的崖角和鸟儿飞行的位置,衬托出兰花生长的高度,突出表现了兰花自甘寂寞、自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使物性与人品、主观与客观水乳交融,别出心裁,引人深思。
示例二: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花草、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崖顶一簇茂盛的花草,叶子四处伸展,数朵花儿鲜艳盛开,芬芳四溢。虽身处悬崖绝壁之上,连鸟儿也难以企及,但它依然兀自开放,突出表现了它自甘寂寞、白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这幅画立意高远,构思自出机杼,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抓住图片中的主要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概括画面所蕴含的主旨,注意运用成语。
故答案为:示例一: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兰花、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一簇茂盛的兰花,数朵兰花鲜艳盛开,芬芳四溢;叶子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圆面左下角两只鸟儿从山崖下飞翔而过,右下角题写着“无人亦自芳”字样。画面必外倾的崖角和鸟儿飞行的位置,衬托出兰花生长的高度,突出表现了兰花自甘寂寞、自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使物性与人品、主观与客观水乳交融,别出心裁,引人深思;示例二: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花草、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崖顶一簇茂盛的花草,叶子四处伸展,数朵花儿鲜艳盛开,芬芳四溢。虽身处悬崖绝壁之上,连鸟儿也难以企及,但它依然兀自开放,突出表现了它自甘寂寞、白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这幅画立意高远,构思自出机杼,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出图中所描绘的景象,要注意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选自《当代作家》,有删改)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2)第③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结合全文说说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4)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
(5)作者赞美了这株柳值得人们学习的什么精神?
【答案】(1)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柳”,指出了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2)写高原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生存,从而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3)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4)通过对比,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生命力的顽强。
(5)不抱怨命运,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标题中的“柳”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青海高原”说明生长的环境,“一株”强调了独一无二。
(2)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的生存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特点等。本段写高原环境,突出环境之恶劣,衬托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出现在文章第②段,要通过对下文的理解,筛选概括出其“神奇”之处。
(4)作者在写高原柳的同时又写家乡的灞河柳,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高原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及其生命力的顽强。
(5)从文中找到作者赞美这株柳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如“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与环境抗争”等。
故答案为:⑴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柳”,指出了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⑵写高原环境恶劣,不利于植物生存,从而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⑶这株柳树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⑷通过对比,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生命力的顽强;
⑸不抱怨命运,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点评】⑴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表明文章写作对象,B.概括文章主要内容,C.贯穿全文线索,D.揭示文章情感主旨,E.引起阅读兴趣;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散文阅读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⑷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⑸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
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