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7 14:00:33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驼(tuò)队 摄(niè)取 漕(cáo)运 桅(wéi)杆
B.岔(chà)道 仆(pú)从 停泊(bó) 摩肩接踵 (zhǒng)
C.擅(shàn)长 簇(cù)拥 纤(qiān)夫 冗(rǒng)长
D.竹篙(gāo) 道劲(jìn) 绢(juàn)本 络绎(yì)不绝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摄”应读“shè”;C项,“纤”应读“qiàn”;D项,“劫”应读“jìng”。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的积累,要养成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对课文中出现的字,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谨 宏敞 酒肆 长途跋涉
B.汴粱 城郭 沉檀 舳舻相接
C.覆灭 枢钮 描摹 农舍田畴
D.疏密 翰林 题跋 无瑕一顾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汴粱——汴梁;C项,枢钮——枢纽;D项,无瑕一顾——无暇一顾。
故答案为:A。
【点评】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迎春花不与万芳争艳,在春寒料峭时,早早迎来春意,为万花试探时令的脉搏。
B.市场上,忙着选购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C.每逢节假日,购物中心的路口便车水马龙,需要许多交警维持交通。
D.元旦假日期间,市民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D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不能形容喷泉。
A项,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B项,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C项,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A、B、C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答案】D
【知识点】举例子
【解析】【分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分类别”应改为“举例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5.关注传统文化下面一段文字表述不当,请修改。
“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的遗产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这些作为指导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节气,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不管人类有多伟大,最终也摆脱不了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A】只有顺应自然,依循自然,人类就能生活得更加愉悦。“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B】唤醒了我们对天地应有内心的礼敬。
(1)A句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2)B句语序不当,修改后的句子是:   。
【答案】(1)就;才
(2)唤醒了我们内心对天地应有的礼敬
【知识点】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细读A句可知应将“就”改为“才”;
(2)“唤醒了我们对天地应有内心的礼敬”语序不当,应改为“唤醒了我们内心对天地应有的礼敬”。
故答案为:⑴就;才;
⑵唤醒了我们内心对天地应有的礼敬。
【点评】⑴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⑵‘修改病句的三个步骤:①读句子、理句意。②查排审、找病因(找病因很重要)。③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谨慎作答。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②①④③⑤ B.①③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③⑤②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由“例如”“又如”“再如”可知,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③⑤。而这三句中的“脸与背景的界线”“鼻与脸的界线”等是②中“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具体体现,故①③⑤应在②后。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校刊编辑部打算为文物创编迷你剧本。
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为下面的文物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字左右)
示例: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画中人物众多,涉及各行各业,各色人物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答案】内心独白: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内心独白应从《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角度来写,可结合背景资料中的相关描述和画面内容等。
故答案为:内心独白: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点评】阅读示例,可见是以文物为第一人称,以独白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在结束部分适当抒情。然后从所给的两个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写作能力,选择其中之一,进行仿写即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命名之谜
①北宋画家张择端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是汴京繁荣的见证。可是带有“清明”二字,真的和清明节有关系吗?
②《清明上河图》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一幅存世精品。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一千六百多人,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主要描写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以及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③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认为,该作品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上河图》就是人们上河边、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
⑤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⑥然而如果是清明节,那么画中的西瓜从何而来?按常理,西瓜应该是夏天的产物,怎么出现在了春寒料峭的清明?没有地膜覆盖技术、冷藏技术、温室培育技术的大宋王朝,难道用古井冰镇,跨过三个季节拿出了大西瓜?这点让人疑惑,让人费解。
⑦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汴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
⑧不过,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是拂暑驱蝇,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领神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⑨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他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⑩北宋“偃武修文”,宰相蔡京为取悦宋徽宗,曾倡导“丰享豫大”,旨在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乐。《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繁盛景象,鲜明体现了“偃武修文”的时代特色。不过,《清明上河图》中的乞丐、军纪不整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不管是真清明还是假清明,而今的开封开始积极传播清明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蕴含“大宋文化”的近百项特色清明民俗文化活动集中“亮相”,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清明节的种种庆祝活动。
一幅古画,一座古城,一段历史,尽在这里浓缩。
(1)阅读全文,专家学者对《清明上河图》“清明”之意的考证观点之一是清明节。除此之外,还有哪两种观点?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②段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清明坊”;“清明盛世”。
(2)①由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②用疑问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③激发读者兴趣。
(3)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数字,把《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与三部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作比较,具体有力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之多,可见《清明上河图》是画中的精品。
(4)逻辑顺序。首先点明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接着通过专家考证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名字的三种由来;最后指出《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1)文中第③段指出了关于“清明”的第一种观点,即清明节。第⑦段和第⑨段分别介绍了关于“清明”的另外两种观点,根据文句进行概括即可。
(2)结合首段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由“一千六百多”可判断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比……都要多”可判断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说明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4)首先要指出说明顺序,然后概括说明内容,分析各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明顺序的。
答案为:⑴“清明坊”;“清明盛世”;
⑵①由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②用疑问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③激发读者兴趣;
⑶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数字,把《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与三部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作比较,具体有力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之多,可见《清明上河图》是画中的精品;
⑷逻辑顺序。首先点明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接着通过专家考证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名字的三种由来;最后指出《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现实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说明文以事例或生活现象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比较明显的标志词,所以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结合思路分析即可。
1 / 1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驼(tuò)队 摄(niè)取 漕(cáo)运 桅(wéi)杆
B.岔(chà)道 仆(pú)从 停泊(bó) 摩肩接踵 (zhǒng)
C.擅(shàn)长 簇(cù)拥 纤(qiān)夫 冗(rǒng)长
D.竹篙(gāo) 道劲(jìn) 绢(juàn)本 络绎(yì)不绝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谨 宏敞 酒肆 长途跋涉
B.汴粱 城郭 沉檀 舳舻相接
C.覆灭 枢钮 描摹 农舍田畴
D.疏密 翰林 题跋 无瑕一顾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迎春花不与万芳争艳,在春寒料峭时,早早迎来春意,为万花试探时令的脉搏。
B.市场上,忙着选购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C.每逢节假日,购物中心的路口便车水马龙,需要许多交警维持交通。
D.元旦假日期间,市民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4.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5.关注传统文化下面一段文字表述不当,请修改。
“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的遗产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这些作为指导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节气,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不管人类有多伟大,最终也摆脱不了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A】只有顺应自然,依循自然,人类就能生活得更加愉悦。“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B】唤醒了我们对天地应有内心的礼敬。
(1)A句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2)B句语序不当,修改后的句子是:   。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②①④③⑤ B.①③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③⑤②
7.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校刊编辑部打算为文物创编迷你剧本。
请你参照示例,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为下面的文物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100字左右)
示例: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画中人物众多,涉及各行各业,各色人物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命名之谜
①北宋画家张择端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是汴京繁荣的见证。可是带有“清明”二字,真的和清明节有关系吗?
②《清明上河图》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一幅存世精品。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一千六百多人,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主要描写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以及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③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认为,该作品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上河图》就是人们上河边、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
⑤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⑥然而如果是清明节,那么画中的西瓜从何而来?按常理,西瓜应该是夏天的产物,怎么出现在了春寒料峭的清明?没有地膜覆盖技术、冷藏技术、温室培育技术的大宋王朝,难道用古井冰镇,跨过三个季节拿出了大西瓜?这点让人疑惑,让人费解。
⑦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汴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
⑧不过,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是拂暑驱蝇,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领神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⑨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他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⑩北宋“偃武修文”,宰相蔡京为取悦宋徽宗,曾倡导“丰享豫大”,旨在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乐。《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繁盛景象,鲜明体现了“偃武修文”的时代特色。不过,《清明上河图》中的乞丐、军纪不整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不管是真清明还是假清明,而今的开封开始积极传播清明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蕴含“大宋文化”的近百项特色清明民俗文化活动集中“亮相”,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清明节的种种庆祝活动。
一幅古画,一座古城,一段历史,尽在这里浓缩。
(1)阅读全文,专家学者对《清明上河图》“清明”之意的考证观点之一是清明节。除此之外,还有哪两种观点?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②段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摄”应读“shè”;C项,“纤”应读“qiàn”;D项,“劫”应读“jìng”。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的积累,要养成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对课文中出现的字,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汴粱——汴梁;C项,枢钮——枢纽;D项,无瑕一顾——无暇一顾。
故答案为:A。
【点评】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D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不能形容喷泉。
A项,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B项,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C项,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A、B、C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答案】D
【知识点】举例子
【解析】【分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分类别”应改为“举例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5.【答案】(1)就;才
(2)唤醒了我们内心对天地应有的礼敬
【知识点】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细读A句可知应将“就”改为“才”;
(2)“唤醒了我们对天地应有内心的礼敬”语序不当,应改为“唤醒了我们内心对天地应有的礼敬”。
故答案为:⑴就;才;
⑵唤醒了我们内心对天地应有的礼敬。
【点评】⑴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⑵‘修改病句的三个步骤:①读句子、理句意。②查排审、找病因(找病因很重要)。③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谨慎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由“例如”“又如”“再如”可知,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③⑤。而这三句中的“脸与背景的界线”“鼻与脸的界线”等是②中“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具体体现,故①③⑤应在②后。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内心独白: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内心独白应从《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角度来写,可结合背景资料中的相关描述和画面内容等。
故答案为:内心独白: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多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点评】阅读示例,可见是以文物为第一人称,以独白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在结束部分适当抒情。然后从所给的两个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写作能力,选择其中之一,进行仿写即可。
8.【答案】(1)“清明坊”;“清明盛世”。
(2)①由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②用疑问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③激发读者兴趣。
(3)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数字,把《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与三部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作比较,具体有力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之多,可见《清明上河图》是画中的精品。
(4)逻辑顺序。首先点明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接着通过专家考证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名字的三种由来;最后指出《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1)文中第③段指出了关于“清明”的第一种观点,即清明节。第⑦段和第⑨段分别介绍了关于“清明”的另外两种观点,根据文句进行概括即可。
(2)结合首段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由“一千六百多”可判断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比……都要多”可判断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说明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4)首先要指出说明顺序,然后概括说明内容,分析各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明顺序的。
答案为:⑴“清明坊”;“清明盛世”;
⑵①由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②用疑问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③激发读者兴趣;
⑶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数字,把《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与三部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作比较,具体有力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之多,可见《清明上河图》是画中的精品;
⑷逻辑顺序。首先点明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之谜;接着通过专家考证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名字的三种由来;最后指出《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现实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文本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本中的关键性提示语句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说明文以事例或生活现象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比较明显的标志词,所以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结合思路分析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