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6课时 种群的特征
【目标导航】
1.简述种群的概念含义。2.简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群密度的概念含义。3.尝试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4.列举种群的主要特征。5.概述种群的空间特征。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知识清单.TIF" \* MERGEFORMAT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有:(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
①样方大小:一般以1_m2的正方形为宜。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③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
①应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③计算公式
=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①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年龄组成能够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对点训练.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一 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关系
1.下列有关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
答案 D
解析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部个体的集合,所以这两者相互联系,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区域就形成了不同种群,个体与种群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某一地域中不同种群可以是不同的物种,因此,D选项错误。
2.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A项是种群概念的完整叙述,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即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总和;B项将种群理解为个体的简单相加,这是不准确的;C项是正确的,因为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至于D项是对B项(错误项)的否定,因此,它也是正确的。
知识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 C
解析 蔓生或丛生单子叶植物不易计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一般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应随机取样;种群密度只能大致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
答案 D
解析 ≈,N≈161.5只,所以答案选择D。
知识点三 种群特征的应用
5.近几十年来,厦门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较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C
解析 厦门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融洽,来此工作、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导致其人口密度急剧增长。
6.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答案 A
解析 利用网眼大的渔网进行捕鱼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使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课后作业.TIF" \* MERGEFORMAT
基础落实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内蒙古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⑤
答案 D
解析 种群是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在同一区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的集合,而①中所有的鱼、②中全部牛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种群密度是受其他种群特征制约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一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对同一物种而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项C、D中乔木、杂草并未限定在一个物种中,选项A中是对产量进行描述,而不是对个体数的描述,所以选项A也不符合,种群密度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同一物种的个体数。
3.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特征,分析如下:
项目 特征
个体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
种群 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4.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46.TIF" \* MERGEFORMAT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中年龄较小的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所占比例较大,而年龄较大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应为增长型;图乙与图甲相反,年龄小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而年龄大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应为衰退型。
5.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一般以何种形式分布( )
A.集群分布 B.随机分布
C.均匀分布 D.定向分布
答案 C
解析 人工栽培农作物时,为使农作物增产,往往会人为控制其分布,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其均匀分布。
能力提升
6.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47A.TIF" \* MERGEFORMAT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龄组成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答案 A
解析 考查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一般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8.在一片约为27 公顷(h)的林地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查者第一次抽取了25 只大山雀,做标志后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 只大山雀,其中有5 只是有标志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只/h)约为( )
A.825,31 B.125,5 C.290,11 D.165,6
答案 D
解析 设该林地大山雀的总量为N,其中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个体数为M(25 只),重捕个体数为n(33 只),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为m(5 只)。根据题意,N∶M=n∶m得出N=Mn/m,N=25×33÷5=165 (只);种群密度=种群数量(165 只)/面积(27 h)≈6只/h。
9.如果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个样方,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经实际询问有2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如果这两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答案 1和8 3
解析 题目已说明蒲公英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均匀,所以第1、8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如果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株数之和为5株,则种群密度为(3+3+2+2+3+3+4+3+5)÷10≈3,即为3株/m2。
10.生态工作者对我国北方某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样方面积 物种数量 样方面积 物种数量
10×10 3 110×110 13
20×20 5 120×120 13
40×40 6 130×130 13
80×80 9 140×140 ...
100×100 13
调查该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案 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估计种群密度值的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解析 在调查某一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时,应注意选取适当的样方面积,随机取样,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实验拓展
11.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示例(模拟捉放法):
材料用具:绿豆一包、红豆50粒、大小烧杯各1个。
方法步骤:①从一包绿豆中取出50粒,换上50粒红豆(代替标志),然后将这包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
②闭上眼睛抓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抓取豆子20次;
③数一下小烧杯中共有多少粒红豆(a);
④假设纸包内的绿豆总数为x,写出x的表示式:x=________;
⑤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
⑥数绿豆总数: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倒在桌上,数清共有多少粒绿豆。将步骤⑤中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字做比较,看是否相近。
回答问题:
(1)在种群密度的调查过程中,用50 粒红豆换上取出的50 粒绿豆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烧杯向外抓取豆粒时,睁眼抓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闭眼抓取两种方法,哪种方法导致实验的误差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按上式求出的x值是否和纸包中绿豆总数完全相符?如果不符,怎样操作可减少实验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法步骤:④ 问题:(1)用红豆换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出相同数目的绿豆是模拟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物 (2)睁眼抓取 (3)不完全相符,在抓取20次的基础上,增加抓取的次数,重复测算几次,求平均值
解析 模拟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而掌握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这种模拟实验原理与标志重捕法相同。红豆相当于第一次被捕的动物,后来抓出的红豆相当于重新捕获的标记动物,按下列公式计算纸包中绿豆总数:=[x为纸包中绿豆总数(代表种群总数)],则x=。第19课时 群落的演替
【目标导航】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知识清单.TIF" \* MERGEFORMAT
一、群落的演替及演替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的演替都为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③实例: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和弃耕后的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方式
(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预计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对点训练.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一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 C
解析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应是初生演替;不论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在环境适宜条件下所形成的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所形成的终极群落均是森林。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69.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二 群落演替的原因及过程
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
A. 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B. 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 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 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环境变化是该群体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答案 C
解析 群落演替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海洋中与陆地上的群落都是在不断演替的。
知识点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
B.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
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D.增加植被
答案 C
解析 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是为了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答案 C
解析 群落的演替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不能任意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否则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课后作业.TIF" \* MERGEFORMAT
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答案 B
解析 原来的群落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的演替,这里的取代并不是群落的代替,故A错;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答案 A
解析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聚,主要靠浮游生物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初生演替。B、C、D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属次生演替。
3.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答案 A
解析 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陆地植物的初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到了森林群落阶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4.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 D
解析 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
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是发生在裸 ( http: / / www.21cnjy.com )岩上且不存在土壤的条件下,由地衣等生物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次生演替是从土壤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开始的。无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会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
A.围湖造田 B.过度放牧
C.封山育林 D.退草还耕
答案 C
解析 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封山育林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由低到高,有利于群落的正面演替。
能力提升
7.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答案 C
解析 演替分为两种类型:初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8.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答案 C
解析 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杂草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B.初生演替一般都比次生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是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到有再到发展繁荣,时间较长,所以演替进行的慢;群落演替主要受内因决定,外因也影响演替;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属于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试回答下列问题:
(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根据群落演替的原理分析,如果草原的载畜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过大,将会造成牧草的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减少,甚至消耗殆尽,________就会取而代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________按照不同于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1)经济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2)过度消耗 优质牧草 杂草 群落演替 自然演替
解析 群落演替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
12.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0.TIF" \* MERGEFORMAT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_________(“促进”、“抑制”)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乙图中____点对应的放牧量。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线段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A~D之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C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演替 促进 A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物,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答对两条即可)
解析 放牧引起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植物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一般正常的放牧,能促进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根据放牧引起的演替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物物种,提高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在草场建设上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轮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原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子,为提高植物覆盖度创造条件。
实验拓展
13.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目的:探究酸雨对水体中的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SO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
探究过程:
a.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b.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并进行标号,即为A、B。向A烧杯加入________________;B烧杯加入________。
c.向A、B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察,以后每隔3天,对原生动物的________进行观察并记录。
d.分析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充探究过程中的空缺部分。
(2)加入干稻草并加水煮沸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测到的生物来源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加蒸馏水的烧杯,结果如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1.TIF" \* MERGEFORMAT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培养液中有机物较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然后随有机物减少而减少,最后,培养液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终将灭亡。
②从演替方向来说,这种演替群落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适量的SO2溶液 等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蒸馏水 c:相对密度 (2)①灭菌 ②提供有机物 (3)空气和加入的池塘水 (4)①滴虫 肾形虫 ②由复杂到简单
解析 干稻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能有其他生物干扰,所以要灭菌;观察SO2对群落生物的影响应设置对照实验,而最终观察到的生物来源于加入的池塘水或空气;在研究群落数量变化时只能从其相对密度来考虑;从实验结果的曲线中可知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在起始段内数量较多的生物是滴虫、肾形虫;由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是有限的,所以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第20课时 章末复习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主干知识回顾.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主干知识回顾.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规律方法应用.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规律方法应用.TIF" \* MERGEFORMATINET
应用一 种群密度的计算
1.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 km、宽1 km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
③样方为边长5 m的正方形;
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如下表。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4,即边长为5 m的正方形有4 株山毛榉,其种群密度为=0.16 株/m2。由此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山毛榉的种群密度太小,而样方的选取又太小,因此,在所选取的样方中山毛榉的数量少。对此,可扩大样方的取值范围。
答案 (1)0.16 株/m2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解题总结 计算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捕法,在样方法中,种群密度=每个样方中生物个体数量/样方面积,然后取其平均值。标志重捕法中,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应用二 直方、柱形图信息题解题程序
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3.TIF" \* MERGEFORMATINET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 根据坐标中的数量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看出,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后,锄足蟾蝌蚪数量逐渐减少,雨蛙蝌蚪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蟾蜍蝌蚪的数量先减少,后又增多。所以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从数量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三种蝌蚪间为竞争关系。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不可能为“J”型增长。
答案 A
解题总结 (1)识图:一看纵横坐标的生物学含义;二看柱形分布特点。
(2)析图:分析柱形图反映的数据比例关系,或是将点连成线,从曲线中寻找隐含问题。
(3)解图:与相关生物学知识链接,解析实质。
应用三 坐标曲线图的解题程序
3.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5.TIF" \* MERGEFORMATINET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
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解析 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间斗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一般地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J”型增长(如①),此种增长不会有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使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据此分析可知,A项叙述错误。
答案 A
解题总结 (1)识标:识纵横坐标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的量”的增加,“纵坐标的量”减小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数学模型结合,揭示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2)明点:明确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点、终点、转折点、交叉点)所表示的相应生物学意义。
(3)析线: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课时作业.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课时作业.TIF" \* MERGEFORMATINET
1.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数据: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2 4 9 8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种群密度为6.5 株/m2
B.用此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完全相同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采用的是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应为6.5 株/m2。
2.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网获30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第二年又网获了30 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有6 只,则此地区黄鹂种群个体数大约有( )
A.20 只 B.15 只 C.75 只 D.45 只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网获的30 只鸟是一种干扰因素,要求黄鹂种群个体数,按标志重捕法计算N∶5=(2+6)∶2,求得N=20 只。
3.如图表示了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7.TIF" \* MERGEFORMATINET
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答案 C
解析 该题应先确定K值后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定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曲线更为准确。对于生活在一特定环境中的某一种群,K值应代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的增长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接近K值,种群增长得越慢,甚至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降为0,故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为1。
4.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8.TIF" \* MERGEFORMATINET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答案 D
解析 B点时,出生率大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A正确;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B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错误。
5.图示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多选)(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9.TIF" \* MERGEFORMATINET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
答案 BD
解析 由图知,该地区中大树较多,这样的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总能量将下降,幼苗和小树的环境阻力加大,营养级能量会有所降低。
6.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密度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的密度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D.显微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的数量
答案 B
解析 调查方法分为普遍调查和取样调查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型。普遍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的对象无一遗漏地进行全面的调查,简称“普查”,如人口普查;取样调查是从被调查的总体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来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来推算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如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7.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天然草场( )
A.植物种类增加,竞争强度增加
B.植物种类增加,竞争强度减少
C.植物种类减少,竞争强度增加
D.植物种类减少,竞争强度减少
答案 C
解析 由于食草动物的选择而降低了被食植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种群密度,与之有竞争关系的植物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当食草动物移走后,被食植物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增加了竞争力,使一些竞争力弱的植物被淘汰。
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马歇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和沃伦发现,几乎所有患有胃炎和胃溃疡的病人的身体里都含有幽门螺旋杆菌,他们在实验室培养测定的细菌生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0.TIF" \* MERGEFORMATINET
A.在b~c段按“J”型曲线增长
B.在b~d段按“S”型曲线增长
C.在c~d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D.在d~e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 D
解析 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培养时,培养基是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的。起始阶段营养物质相对充足,条件适宜,因此数量变化呈“J”型曲线,即b~c段;在b~d段曲线呈“S”型;c~d段中种群数量增大,种内斗争最为激烈;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使生存环境变的恶劣,此时生物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变得更为激烈,即d~e段。
9.图中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属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2.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 A
解析 在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数量要少于被捕食者的数量,而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动要先于捕食者的数量变动,所以A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10.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绘制干温、湿冷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 (1)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5.TIF" \* MERGEFORMATINET
(2)竞争 (3)温度和湿度 (4)遗传
解析 画柱形图只需根据表中数据即可画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要注意题中只需画出湿冷、干温两种条件下的柱形图。由于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它们均以粮食或面粉为食,可知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通过表格环境条件分析,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1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6.TIF" \* MERGEFORMATINET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培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
解析 解答本题从两点入手:一是正确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图、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二是明确种群增长曲线的特点。氧气和营养物质是限制酵母菌生长的主要因素,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故营养物质来源是限制其繁殖的首要因素。A、C两组培养液200 mL,有更多的空气,并且接触空气面积更大,故繁殖速度快,最先达到最高值。A、B两组营养物质多,故酵母菌繁殖的代数更多、种群数量更高。所以②曲线先到最高点,且密度大,为 A组;①曲线密度大,但达到最高点时间长,为B组;③曲线密度小,达到最高点时间长,为D组;④曲线密度小,达到最高点时间短,为C组。(4)在实验过程中,要摇匀培养液再取样,培养后的样液也不能直接取样计数,而应该稀释后再计数。第4章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种群的是( )
A.某个鱼塘内的不同年龄的鲫鱼
B.寄生在某个T细胞内的所有HIV
C.一段腐木上的微生物
D.生活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大熊猫
答案 C
解析 一段腐木上的微生物含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
2.下列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的是(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答案 D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多、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强,进行丰富度调查时一般不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通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营养、空间、气候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B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条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适宜,可能呈“J”型增长,后来由于食物和空间等限制,可能呈“S”型增长,如果条件不适合其生存则可能灭绝。
4.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减少害虫的数量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季节进行休渔
D.我国沿海某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答案 A
解析 A选项体现了死亡率影响害虫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密度大小;B选项体现了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C选项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幼年个体的数量,使种群处于增长型,体现了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D选项体现了迁入率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
5.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7.TIF" \* MERGEFORMATINET
A.150只 B.300只
C.200只 D.大于300只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关键信息有“种群增长速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3年”、“标志重捕法”、“捕获未标志的60只”、“环境中的K值”。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可知,在第3年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而此时种群数量应该为K/2;另外依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可估算出此时种群的数量为50×(60+20)÷20=200,由此可知K值为400大于300。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0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
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
答案 C
解析 B选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选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
7.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88.TIF" \* MERGEFORMATINET
A.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无种内斗争,增长率始终不变
B.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a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速率为零
C.按乙曲线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点时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均为最大值
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率
答案 D
解析 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8.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 D
解析 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答案 A
解析 在森林里,从树冠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这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又具有水平结构。
1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垂直分布有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答案 A
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其高低错落有致,不能说明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1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有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
D.海南岛的气候适宜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
答案 D
解析 K值是指环境对种群的最大容纳量,由于空间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K值。
12.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 C
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13.如图表示鹞鹰攻击不同鸽群时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能表示鸽群防御能力的大小,请据图分析以下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4.TIF" \* MERGEFORMATINET
①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鹞鹰抓住的概率更小
②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不太容易成功
③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
④鹞鹰攻击鸽群成功的比例与鸽子的数量成反比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由图像可知,鹞鹰在攻击鸽群时,鸽子数量越多,鹞鹰取胜的机会就越小,可见,鹞鹰攻击成功率与鸽群数量成反比。
14.广州增城出入境检疫局曾从进口物品中截获入侵红火蚁,若红火蚁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刚开始一段时间内,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1.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 A
解析 入侵物种在入侵地适宜的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由于缺少天敌等,刚开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表达式Nt=N0λt中,t为自变量,而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是一个常数。
15.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76.TIF" \* MERGEFORMATINET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
答案 A
解析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总量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逐渐增加的。先驱物种一般是较为低等的植物,但某个阶段的生物种类数量在演替到这个阶段时逐渐增加,由此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替时逐渐减少。必须指出,演替能否达到顶极群落(树林或森林)又决定于气候条件。故选A。
1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该生态系统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2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2A.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2.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演替的结果是使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稳定的、生产量低、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逐步达到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和光能利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故选项B、C、D所示的生态演替的趋势都应该与选项A中的趋势相同。
17.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 C
解析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明显的竞争现象;演替能否形成森林是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的,与演替类型无关。
18.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
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种群数量(只) 50 80 - - - -
捕捉标志数(只) - - 80 80 80 80
第二次重捕数(只) - - 80 80 80 80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 - - 16 8 10 13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 )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3.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 C
解析 首先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分别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算出1972、1973、1974、1975这四个年份的种群数量,即400、800、640约492;然后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作为纵坐标绘制出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C。
19.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 )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收集小动物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
答案 C
解析 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该题C选项中蚯蚓因为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所以比较适合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个体数目。
20.某小组进行“探究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酵母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 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 B
解析 Ⅰ和Ⅲ试管中培养液多,营养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其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和Ⅳ的;4个试管内种群的起始阶段因空间和食物等比较充裕,属于“J”型增长;接种量不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不能同时达到K值;接种量大的先达到稳定期继而先进入衰亡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9分)如果是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可以采用______调查。
(1)首先确定调查的________。
(2)若选择的是一个长方形地块,将该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块按______(填“长度”或“宽度”)划分成10等份,每等份的________划一个________的正方形。
(3)计数正方形内该种群的数量,做好记录。
(4)计算各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的________。
(5)该地区的该种群的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动物,则通常可以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
答案 样方法 (1)对象 (2)长度 中央 长宽各为1 m (4)平均值 (5)各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的平均值 标志重捕
解析 通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时首先要确定调查的对象,如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在取样方时一定要注意选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然后按长度等距划分成10份,在每等份的中央划一个1 m2的正方形。计算各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则该地区所调查种群的密度是所有样方内被调查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2.(7分)连续6年调查某块2 km2的稻田,发现东亚飞蝗的数量(只)连续6年依次为100、260、320、400、402、395。
(1)该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第一、二年分别为________只/km2、________只/km2。
(2)该东亚飞蝗种群的增长曲线是什么类型?______。
(3)东亚飞蝗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决定。若在稻田中增加适量的青蛙(东亚飞蝗的天敌),则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0 130 (2)“S”型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逐渐降低然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解析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个体数量。每一年和第二年的种群密度依次为100/2=50 只/km2和260/2=130 只/km2。由此可见,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然条件下,个体生活的空间和食物都是有限的,但种群数量增大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绘成“S”型曲线。种群的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加入天敌后,东亚飞蝗的生存压力加大,种群数量会降低,然后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3.(10分)“标志重捕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 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 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解析 (1)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即N=Mn/m。(2)从表格中知,第一次捕获数是32只,第二次捕获数是36只,第二次捕获标记个体数是4只,将它们代入公式N=Mn/m,计算得N=288(只)。所以平均种群密度为288 只÷2 hm2=144 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表中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比实际情况少,这样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3)两次捕获的雌鼠数为14+18=32(只),雄鼠数为18+18=36(只),所以♀+♂=32∶36=8∶9。(4)洞口数=2×10 000 m2×3.6 个/100 m2=720(个),所以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720∶288=2.5∶1。
24.(12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调查项目 1953年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利用率(%) 20.3 42.3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t/(hm2·a)] 17.43 55.50 116.61 15.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 1.50 14.52 23.88 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4.TIF" \* MERGEFORMATINET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5.TIF" \* MERGEFORMATINET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正相关) (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下图:
INCLUDEPICTURE "F:\\2015\\同步\\步步高\\生物\\步步高人教必修3\\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许\\同步幻灯片\\步步高\\步步高人教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F196.TIF" \* MERGEFORMATINET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解析 (1)从题干信息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落演替的起点不是原始裸地,而是从原来的植物群落所发生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2)从表格数据可看出在演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也增加。(4)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5)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对不同物种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25.(12分)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结果(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
动物类群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6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0 7 52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数法;二是________;鉴定动物时最好使用________观察。
(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的特性。
(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其中跳虫类种群数为________个。
(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践,你会如何根据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情况指导农民施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强 目测估算法 放大镜(或实体镜) (2)趋暗、怕热 (3)生物群落 10 (4)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可适当使用化肥;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使用有机肥
解析 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壤通气状况较好,为了使植物在短期内吸收更多的无机盐,可以适当使用化肥;在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使用有机肥,因为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使土壤通气状况好转,以利于根的呼吸作用,吸收更多的无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