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30 15: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科学思维:
1.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2.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实践:
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态度责任:
1.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险性。
2.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冷却后会收缩、变重而下降。
教学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策略】
本课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聚焦环节提出问题:你知道热气球是如何升空的吗?热气球加热时加热的到底是什么?同学们预测后,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制定计划,改进完善计划,实施计划,观察记录,表达交流,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探究和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开展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袋、蜡烛、纸筒、点火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
乐于探究,热爱科学,长期观察和记录能力。
【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活动 使用学具 教具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实 现 指 标 设计意图 积 累词 汇
聚焦 1.课件中出示一张热气球的图片,并播放一段关于热气球升空前加热空气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 2.提问:根据你们的了解和刚才的视频,你们觉得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你知道空气加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升空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我们来做“热气球”) 课件 我能预测热气球升空原因。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研究对象。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加热空气的短视频,使本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帮助学生将空气的热冷与热气球的升降建立起联系。
探索一 制作简易“热气球”: 介绍需要准备的制作材料以及用途。 播放制作的视频。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方面。 学生明确操作步骤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引导学生要在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 课件、 塑料袋、蜡烛、纸筒、点火器、学生活动手册。 探究实践目标1 科学思维目标1 我能设计、对比实验并完善实验计划,乐于和同伴分享交流。 层级1,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了解实验步骤。 层级2,能独立进行实验计划。 层级3,能帮助组内成员理解并完成实验计划。 学生基于对热气球工作原理的认识,用身边的材料模拟一个有趣的“热气球”实验。
探索二 观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加热前后,每个小组都观察到了什么?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画、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中。 科学思维目标2 探究实践目标2 我能观察和记录热气球加热前后的变化长,并有持续观察的研究兴趣。 层级1,可以完成实验,不能坚持观察记录。 层级2,可以完成实验,能坚持观察记录。 层级3,可以完成实验,能坚持观察记录,能得出实验结论。 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热气球”升空是因为空气被加热后膨胀上升,“热气球”下降是因为空气温度下降,从而了解了冷热空气的性质是不同的。
研讨 加热前后,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不同? 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们怎么解释呢? 塑料袋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上升高度与加热时间长短有关系吗? (预测一:1. 从塑料袋的紧绷程度谈。 2.从塑料袋膨胀程度谈。 3.从用手触碰熟料袋外壁的热度来谈。 4.从塑料袋的运动来谈。 5.从用手拿塑料袋的力度变化来谈。 预测二: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因而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带着袋子上升。 预测三:有关系。加热时间越长,塑料袋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上升高度也越高。)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研讨交流学生会明确热气球升空的工作原理,同时了解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体积增大,浮力变大,从而带动上升。
拓展 出示孔明灯的图片。 提问: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 观看《燃放孔明灯有多危险》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对孔明灯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态度责任目标 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险性。不能随意燃放孔明灯。 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孔明灯也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这个环节既可以在模拟实验后将知识面拓展,也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完成科学活动手册。 课后作业: 自制简易“热气球”,并模拟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呼吁身边的人不要随意燃放孔明灯。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热气球的欲望。然后用塑料袋制作“热气球”,通过重复实验使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对“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的现象达成共识。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孔明灯与本课研究的“热气球”对比,解释它们的相同原理,使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上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较好的完成了本课各项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