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考卷45套】浙江省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30专题十地球系统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描述气候的是( )
A.风和日丽 B.狂风暴雨 C.阳光明媚 D.四季如春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西北内陆地区的降水多,可能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人类活动 D.地形
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地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甲地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 B.
C. D.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在悄然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环境议题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以下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的是( )
①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量创新高②三星堆遗址有重大考古发现③珠穆朗玛峰有更多植物覆盖④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频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人类应当( )
①开发利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③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技术水平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示意某学习小组所做的”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及其数据记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实验验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季风
8.通过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B.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C.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D.陆地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
9.日本政府拟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人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人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10.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的角峰
D.沙漠中的石蘑菇
11.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12.(2021·台州)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1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迪茨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14.(2020七上·温州期末)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A.乱砍滥伐
B.堆放矿渣
C.破坏坡面
D.修建水库
15.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非选择题
16.水的循环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序号②表示水循环中的 环节。
(2)下列三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____(填字母)。
A.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17. 2020年12月,龙泉某些地方下了202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当天龙泉天气预报的情况是:阴转雨夹雪,白天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1℃,北风4-5级。
(1)天气预报中说的最高气温3℃,应该出现在当天的 时左右。
(2)北风是指从 方向吹来的风。
(3)阳春三月,龙泉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的黑龙江却天寒地冻,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18.如图所示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中,B为 层,大气温度变化特点为 。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名称)
19.北京时间2021年3月20日17时9分,在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0级左右地震,日本气象厅发布海啸警报。
(1)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其位于太平洋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2)上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填地层结构名称)。
20.读滇西北玉龙雪山及周边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试题。
(1)玉龙雪山最高峰位于虎跳峡镇的 。
(2)图中甲处地形部位是 。
(3)图示区域____。
A.地形以丘陵为主 B.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C.橡胶林种植面积广 D.聚落规模大、密度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气候的概念
【解析】【分析】 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包括相态变化,温度,稳定度,比如说,阴晴雨雪,风霜露雹等。一般指一天到5天或7天地天气状况。气候指的是长时间内天气现象的累积形成的表示常年某地某时间段的天气状况.一般指年际变化或者百年尺度甚至更长尺度。
【解答】四季如春说明气温舒适,降水适宜,是一个长时间的状态,描述的是气候。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太平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我国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往西北递减,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而在冬季,我国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水汽含量很少,形成的降水也不多。
【解答】通常情况下,大陆内部地区距海远,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于西北内陆地区。
故答案为:A
【答案】3.B
4.A
【知识点】气候的概念;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3.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是气温,柱状是降水量,气候为全年高温多雨的是乙图符合要求,B正确;
故答案为:B
4.从甲地的降水量来看终年降水量很少,气温全年较高,所以属于热带沙漠地区,出现的自然景观中A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答案】5.A
6.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5.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①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量创新高 ; ③珠穆朗玛峰有更多植物覆盖 ;
②和④都不是全球变暖所引起的现象;
故答案为:A
6.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所以为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可以①②④可行;③地震与全球变暖无关;
故答案为:B
【答案】7.B
8.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影响气候的要素有纬度,海陆,地形和季风还有人为因素等;
7.沙土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海陆;
故答案为:B
8.从图中的温度计可以看出,陆地气温的日较差大于海洋;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解答】污染物可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 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口水聚集后形成的,不是风力侵蚀形成的,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在海水的侵蚀下形成的,B错误;
C.喜马拉雅山的角峰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C错误;
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烈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岩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的厚度小于地幔的厚度小于地核的厚度;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叫做岩石圈;地壳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A正确。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故B正确。
C.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最先提出来的,故C错误。
D.地壳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A、乱砍乱伐会导致植被大量减少,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A错误;
B、堆放矿渣,会增加碎石,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B错误;
C、破坏坡面,会导致碎石等更容易掉落,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C错误;
D、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水流,有助于减少泥石流活动强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A.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所以A错。
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错。
C.中国属于亚洲,位于亚欧板块,故杭州位于亚欧板块,故C对。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故D错。
故答案为:C.
16.【答案】(1)水汽输送
(2)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解答】(1)序号②表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
(2) 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大、地表江河径流量较大的地区。 南极大陆常年严寒,冰天雪地,既缺乏降水量、蒸发量,也缺乏地表径流,是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澳大利亚中西部是干旱的沙漠,也没有丰富的水资源;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丰富,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江河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水循环最活跃;我国的长江流域降水条件较好,水循环也较活跃。 所以水循环最活跃的是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故答案为:(1)水汽输送(2)C
17.【答案】(1)14
(2)北
(3)纬度差异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风;气候的概念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影响气候的要素有纬度,海陆,地形和季风还有人为因素等;
【解答】(1)一天中的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2时,即14时左右,所以天气预报中说的最高气温3℃,应该出现在当天的14时左右。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所以北风是指从北方向吹来的风;
(3)龙泉在浙江,位于中纬度,黑龙江在高纬度,所以阳春三月,龙泉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的黑龙江却天寒地冻,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纬度因素;
故答案为:(1)14(2)北(3)纬度差异
18.【答案】(1)平流;海拔越高,大气温度越高
(2)对流层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中间层,D是暖层和外层;
【解答】(1) 在ABCD中,B为平流层,大气温度变化特点为海拔越高,大气温度越高;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温度随高度降低。2、规则的垂直对流和不规则的湍流作用强。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云雾降水及猛烈风暴均发生在这一层内,有“天气层”之称。与人类的生活最密切;
故答案为:(1)平流;海拔越高,大气温度越高(2)对流层
19.【答案】(1)亚欧
(2)地壳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发生碰撞和张裂;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答】(1)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 澳洲)和 南极洲板块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其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2)地球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A处处于地壳;
故答案为:(1)亚欧(2)地壳
20.【答案】(1)东南方
(2)鞍部
(3)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五大地形指地球上的五种地貌,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特点:1、平原: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2、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3、山地: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4、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5、盆地: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图是经纬网定向法,纬线指南北,经线指东西,玉龙雪山最高峰位于虎跳峡镇的东南方;
(2) 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故名鞍部。 A处是鞍部;
(3)A.该地海拔500米以上,为山地,所以A错误;
B.在山地的地形中,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B正确;
C.橡胶林生长区域必须降水既丰富又均匀,年降水量不能少于1200毫米,雨水天气要在100天以上。 除了雨水,橡胶树还需要充足的光照,每年的阳光照射时间需要在2000小时以上。 当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橡胶树的生长会受到严重抑制。所有C错误;
D.山地的地形,气温低,植被少,聚落规模应该不会大,密度小;D错误;
故答案为:(1)东南方(2)鞍部(3)B
1 / 1【金考卷45套】浙江省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30专题十地球系统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描述气候的是( )
A.风和日丽 B.狂风暴雨 C.阳光明媚 D.四季如春
【答案】D
【知识点】气候的概念
【解析】【分析】 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包括相态变化,温度,稳定度,比如说,阴晴雨雪,风霜露雹等。一般指一天到5天或7天地天气状况。气候指的是长时间内天气现象的累积形成的表示常年某地某时间段的天气状况.一般指年际变化或者百年尺度甚至更长尺度。
【解答】四季如春说明气温舒适,降水适宜,是一个长时间的状态,描述的是气候。
故答案为:D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西北内陆地区的降水多,可能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人类活动 D.地形
【答案】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太平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我国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往西北递减,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而在冬季,我国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水汽含量很少,形成的降水也不多。
【解答】通常情况下,大陆内部地区距海远,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于西北内陆地区。
故答案为:A
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地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甲地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 B.
C. D.
【答案】3.B
4.A
【知识点】气候的概念;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3.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是气温,柱状是降水量,气候为全年高温多雨的是乙图符合要求,B正确;
故答案为:B
4.从甲地的降水量来看终年降水量很少,气温全年较高,所以属于热带沙漠地区,出现的自然景观中A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在悄然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环境议题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以下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的是( )
①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量创新高②三星堆遗址有重大考古发现③珠穆朗玛峰有更多植物覆盖④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频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人类应当( )
①开发利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③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技术水平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A
6.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5.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①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量创新高 ; ③珠穆朗玛峰有更多植物覆盖 ;
②和④都不是全球变暖所引起的现象;
故答案为:A
6.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所以为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可以①②④可行;③地震与全球变暖无关;
故答案为:B
下图示意某学习小组所做的”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验及其数据记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实验验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季风
8.通过该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B.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C.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D.陆地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
【答案】7.B
8.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影响气候的要素有纬度,海陆,地形和季风还有人为因素等;
7.沙土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海陆;
故答案为:B
8.从图中的温度计可以看出,陆地气温的日较差大于海洋;
故答案为:C.
9.日本政府拟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人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人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解答】污染物可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故答案为:C。
10.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的角峰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 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口水聚集后形成的,不是风力侵蚀形成的,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在海水的侵蚀下形成的,B错误;
C.喜马拉雅山的角峰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C错误;
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11.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烈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答案为:C。
12.(2021·台州)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岩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故答案为:C。
1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迪茨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
D.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的厚度小于地幔的厚度小于地核的厚度;地壳和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叫做岩石圈;地壳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A正确。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故B正确。
C.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最先提出来的,故C错误。
D.地壳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20七上·温州期末)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A.乱砍滥伐
B.堆放矿渣
C.破坏坡面
D.修建水库
【答案】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解答】A、乱砍乱伐会导致植被大量减少,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A错误;
B、堆放矿渣,会增加碎石,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B错误;
C、破坏坡面,会导致碎石等更容易掉落,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C错误;
D、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水流,有助于减少泥石流活动强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A.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所以A错。
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错。
C.中国属于亚洲,位于亚欧板块,故杭州位于亚欧板块,故C对。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故D错。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6.水的循环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序号②表示水循环中的 环节。
(2)下列三个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是____(填字母)。
A.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B.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答案】(1)水汽输送
(2)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解答】(1)序号②表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
(2) 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大、地表江河径流量较大的地区。 南极大陆常年严寒,冰天雪地,既缺乏降水量、蒸发量,也缺乏地表径流,是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澳大利亚中西部是干旱的沙漠,也没有丰富的水资源;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丰富,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江河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水循环最活跃;我国的长江流域降水条件较好,水循环也较活跃。 所以水循环最活跃的是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故答案为:(1)水汽输送(2)C
17. 2020年12月,龙泉某些地方下了202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当天龙泉天气预报的情况是:阴转雨夹雪,白天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1℃,北风4-5级。
(1)天气预报中说的最高气温3℃,应该出现在当天的 时左右。
(2)北风是指从 方向吹来的风。
(3)阳春三月,龙泉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的黑龙江却天寒地冻,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答案】(1)14
(2)北
(3)纬度差异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风;气候的概念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影响气候的要素有纬度,海陆,地形和季风还有人为因素等;
【解答】(1)一天中的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2时,即14时左右,所以天气预报中说的最高气温3℃,应该出现在当天的14时左右。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所以北风是指从北方向吹来的风;
(3)龙泉在浙江,位于中纬度,黑龙江在高纬度,所以阳春三月,龙泉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的黑龙江却天寒地冻,造成两地这种气候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纬度因素;
故答案为:(1)14(2)北(3)纬度差异
18.如图所示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中,B为 层,大气温度变化特点为 。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名称)
【答案】(1)平流;海拔越高,大气温度越高
(2)对流层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中间层,D是暖层和外层;
【解答】(1) 在ABCD中,B为平流层,大气温度变化特点为海拔越高,大气温度越高;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温度随高度降低。2、规则的垂直对流和不规则的湍流作用强。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云雾降水及猛烈风暴均发生在这一层内,有“天气层”之称。与人类的生活最密切;
故答案为:(1)平流;海拔越高,大气温度越高(2)对流层
19.北京时间2021年3月20日17时9分,在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0级左右地震,日本气象厅发布海啸警报。
(1)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其位于太平洋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2)上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填地层结构名称)。
【答案】(1)亚欧
(2)地壳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发生碰撞和张裂;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答】(1)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 澳洲)和 南极洲板块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其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2)地球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A处处于地壳;
故答案为:(1)亚欧(2)地壳
20.读滇西北玉龙雪山及周边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试题。
(1)玉龙雪山最高峰位于虎跳峡镇的 。
(2)图中甲处地形部位是 。
(3)图示区域____。
A.地形以丘陵为主 B.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C.橡胶林种植面积广 D.聚落规模大、密度大
【答案】(1)东南方
(2)鞍部
(3)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五大地形指地球上的五种地貌,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特点:1、平原: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2、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3、山地: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4、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5、盆地: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图是经纬网定向法,纬线指南北,经线指东西,玉龙雪山最高峰位于虎跳峡镇的东南方;
(2) 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故名鞍部。 A处是鞍部;
(3)A.该地海拔500米以上,为山地,所以A错误;
B.在山地的地形中,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B正确;
C.橡胶林生长区域必须降水既丰富又均匀,年降水量不能少于1200毫米,雨水天气要在100天以上。 除了雨水,橡胶树还需要充足的光照,每年的阳光照射时间需要在2000小时以上。 当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橡胶树的生长会受到严重抑制。所有C错误;
D.山地的地形,气温低,植被少,聚落规模应该不会大,密度小;D错误;
故答案为:(1)东南方(2)鞍部(3)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