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消息二则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消息二则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4: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消息二则 (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写法与作用。
2.了解新闻的特点,分析新闻的语言。
【学法指导】
1.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积累字词。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第1课时 ( 导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我的资料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我的检测 注音 溃退(kuì)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摧枯拉朽(cuī) 泄气(xiè) 荻港( dí ) 督战(dū) 锐不可当(dāng) 释义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一、找出新闻的要素,分析新闻的结构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导语:(第一句)。主体:(其他四句)。 二、探究问题 1.新闻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及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2.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明确: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3.你从新闻主体部分是否读出了“英雄式的战斗”的具体表现?试作分析。 明确:主体中第三句反衬出我军的英勇善战;第四句则是通过正面叙述,表现我军“英雄式的战斗”。 三、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找出新闻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明确:①第三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队“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溃退之快,与我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流露出胜利者的自豪感。②第四句:“风平浪静”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不到、即已、正向”等表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等表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阅读第一则,完成下列各题。 1.新闻的导语是(第一句),它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2.指出新闻的主体的起讫,说说它与导语的关系。 答:主体是2~4句。它更具体详尽地说明了导语的内容。 3.分析第四句中“已”、“广大”、“正”的作用。 答:“已”表明解放军已经突破敌阵;“广大”表明占领地区的范围;“正”表明进击正在进行中。 4.新闻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准确;简洁而具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迁移】 完成本人打印的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关的题目。 第2课时 ( 导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介绍新闻常识。 2.概述第一则消息内容。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速读新闻,感知内容 1.新闻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它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明确:主体部分分三层,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一、二层开头都说时间,是并列的。第三层开头议论句承接第二层,领起下文。 二、研读新闻,探究问题 1.新闻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三、品读新闻,揣摩语言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句和括号里的词句。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共)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还有横渡之意),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加粗句子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括号里的句子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明确:真实性的语句如“二十一日下午……安庆段”;及时性的语句如“22日22时电”;准确性的语句如“西起九江(不含)”。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阅读新闻“战犯汤恩伯……铁路线”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多媒体展示) 1.从新闻角度来说,句子“至发电时止”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新闻的及时和真实。 句子“不料……突破了”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汤恩伯的嘲讽。 3.选段第五句的“所有”“都”两词蕴含的感情是( B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4.上文与第七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最后两句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迁移】 完成本人打印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关的题目。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 积累常识,掌握字词。 浏览新闻,提取信息。 逐段扫描,画出词语。 精读细品,讨论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动脑动手,完成各题;课件解答,教师强化。 速读新闻, 整体感知。 以问导读,读中深思;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独立操作,联合校对。
导学补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