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一着惊海天 (第5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报纸通讯的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
【学法指导】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我的资料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本文是事件通讯。事件通讯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 2.我的检测 (1)注音 澎湃(péng) 桅杆(wéi) 娴熟(xián) 一丝不苟(gǒu) 湛蓝(zhàn) 浩瀚(hàn)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 释义 娴熟:熟练。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填空 本文以时间为序,围绕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导员引导、舰载机成功着陆、军民欢庆胜利五个方面。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一、整体感知 1.概括一下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明确:本文记叙了辽宁号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2.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①辽宁舰的航行位置;②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③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④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⑤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提示:按“着舰前——着舰时——着舰后”的时间顺序划分。 01~04段:概括叙述了辽宁舰的航行位置及着舰训练时间。 05~19段:详细叙述了歼—15舰载机在地空的默契配合下成功着舰。 20~26段:详细叙述了着舰成功的伟大意义及人们的成功喜悦。 二、问题探究 1.标题:“着”“惊”“海天”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画面感强烈,吸引力强。 2.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明确: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3. 段:赏析本段文字。 明确:首句运用比喻和对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二、三句运用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 4.21段:为什么辽宁号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上舰让人如此激动? 明确:因为辽宁号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振奋人心。 5.作者多次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中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有什么用意? 明确:意在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三、写法归纳 1.厚重的价值感 2.清晰的层次感 3.强烈的美觉感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 A.澎湃(pài) 湛蓝 (zhàn)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 B.浩瀚(hàn) 娴熟(xián) 舰载(zǎi) 惊心动魄(pò) C.咆哮(páo) 镌刻(juān) 揪紧(qiū) 殚精竭虑(dān) D.循声(xún) 瞬间(shǔn) 桅杆(wéi) 无怨无悔(yuàn) 2.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答:①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因为航母舰载机着舰技术性强、危险性高。 (3)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运用比喻,写出了着舰的难度,突出了飞机着舰的危险性。 (4)简要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见“问题探究2”) (5)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答:交代着舰的背景材料。 3.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出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建议围绕“八大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评选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把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纪录,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搬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此起轰动。 【材料三】网民“@颜黛鸢”: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1)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答:《舌尖1》重在对中国美食的礼赞。 (2)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答:都介绍了美食;都有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 (3)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潮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答:“少了口水”是因为《舌尖2》过分追求美食背后的东西,有关美食的介绍篇幅较少,带给人们舌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够。“没控制住潮水”是因为《舌尖2》充分挖掘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以美食见人生。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迁移】 完成本人打印的补充作业。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多方查阅,积累知识。 朗读课文,捕捉信息。 结合文段,思考问题;齐心协力,答疑解难。 教师点拨,学生领会。 手脑并用,逐一解答;小组评改,教师综述。 细读材料,敏锐感知;抓住词句,加以理解;组织语言,清楚答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