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两篇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两篇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短文两篇 (第22、23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法指导】
诵读教学法、比较法。
导 学 过 程 导学方法
第1课时 ( 导学《答谢中书书》)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我的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者(yù) 藻、荇交横(xìng) (2)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南朝 齐梁时思想家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宋 代文学家 苏轼 。 2.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一.畅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明确词句含义,如: ①四时具备: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歇:(古)消散。(今)歇息。 ③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三、感知内容 总领全文——描写景物——以感作结 (1) (2~5) (6~7) 四、探究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①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又按时间(晓、夕)写景。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②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2.文章结尾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自己能从这些美景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期待与谢公比肩。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写作特色? 明确:①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②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解释加粗的词。(多媒体展示1~5题) ①答谢中书书(书信) ②五色交辉(辉映) ③四时俱备(季节) ④晓雾将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跳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山川之美景。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猿鸟乱鸣”中的“乱”字、“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乱”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悦的气氛;“竞”写出争相跳跃的状态,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5.填空。 本文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字点明了全文中心。第5句呈现的景象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迁移】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涉及到《答谢中书书》的题目。 第2课时 ( 导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复习提问:作者在《答谢中书书》里,写了隐居之地的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一.畅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明确词句含义,如: ①念:考虑,想到。 ②遂:于是,就。 ③盖:表示推断原因,原来是。 ④但:(古)只是;(今)但是。 ⑤闲人:(古)清闲的人。(今)与事情无关的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三、感知内容 1~3句 叙事,点明夜游承天寺的原因。(记叙) 第4句 写景,描写淡雅、空明、幽美的月色。(描写) 5~7句 抒情,抒发作者自我排遣孤寂心境的豁达态度。(议论、抒情) 四、探究问题 1.文中如何写月色的?月景有何特点? 明确:①“庭下……影也”;②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皎洁、空明) 2.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明确:①指具有闲情雅趣的人;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苏轼的人生际遇如何?他的排遣方式是什么? 明确:被贬官;寻友,赏景。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5.比较《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明确:①句式、节奏、用词方面:前者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多视角多感官描写景色,用词准确;后者句式、用词和谐自然,毫无雕饰之感,如同拉家常般娓娓叙来。②美感方面:前者给人以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感,后者给人庭院赏月空灵之美感。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多媒体展示1~5题)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欣然起行(高兴地)   B.相与步于中庭(散步,漫步) C.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①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②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迁移】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涉及到《记承天寺夜游》的题目。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课前查阅,积累知识;课堂展示,教师强调。 积累实词,翻译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参与讨论:明确写景,体会情感。 快速做题,评比展示。 朗读课文, 记住词义;翻译古文,要讲方法。 阅读思考,问题明了;组内交流,组长汇报。 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动用储存,完成各题;教师巡检,答案统一。
导学补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