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2节 种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 ,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
故选D。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解题即可。在种群中,种群的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可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能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故A错误;
B、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的是样方法,故B错误;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C正确;
D、种群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而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种鱼类,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根据种群的年龄分布图,你认为下列种群中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幼年组人数较多,老年组人数较少,属于典型的增长型,故A不符合题意;
B、幼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人数一致,属于典型的稳定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幼年组、老年组人数基本一致,都多余中年组,种群不会灭绝,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年组较多,幼年组太少,容易灭绝,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根据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B错误;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故C正确;
D、据分析,A、B均错误,C正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解答】A、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种群密度只能说明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潜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6.下列各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昆虫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C.一个动物园中所有的鸟 D.某山坡上所有的树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解答】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所以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属于种群。
故选B。
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据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故错误;
故答案为:B。
8.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人口密度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通过控制出生率可以调节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性别比例无关;
故答案为:B。
9.下列叙述中正确理解种群概念的是 ( )
A.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
B.种群的范围可以在一平方米以内
C.同一种群在不同区域,种群密度一定相同
D.长江中的鲤鱼和西湖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一个物种是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小小的一块地,也可以是一大片土地。一个种群里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
【解答】A.一个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不符合题意。
B.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小小的一块地,也可以是一大片土地。B符合题意。
C.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群在不同区域,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长江中的鲤鱼和西湖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由同一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就是该种群的出生率。
【解答】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C选项正确。
故选C
11.荣获“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称号的开化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
C.该松林公园内全部蝌蚪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根据种群的概念可以确定选项。
【解答】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鸟有很多种类,有可以不是同一种鸟,所以不是种群,A错误;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鲤鱼是同一种鱼类,符合种群概念,B正确;
C、该松林公园内全部蝌蚪,蝌蚪只是青蛙发育的一个时期的称呼,不代表一个种,所以不是种群,C错误;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树木种类很多,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12.如图所示,表示某种群个体数量在自然状况下的增长规律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自然状态下,生物既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解答】A.曲线在时间为零时没有种群个体数,可知该曲线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增长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曲线在时间为零时没有种群个体数,可知该曲线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增长规律。B不符合题意。
C.由图中曲线可知,随时间的延长,种群个体数量先直线增长,后保持不变。但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多少会收到环境因素波动的影响,所以种群个体数量不可能保持直线增长或者维持不变。C不符合题意。
D.由图中曲线可知,随时间的延长,种群个体数量先增长,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能体现种群个体数量在自然状况下的增长规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17·浙江竞赛)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1)图中甲乙曲线表示的种群个体数量有规律的波动着,甲的数量影响着乙的数量,乙的数量又反过来影响甲的数量,种群间存在着捕食的关系;(2)种群个体数量先增大的一方往往是被捕食的对象,位于食物链的前面;(3)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4)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进行传递,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极少。
【解答】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从曲线中甲乙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说法正确,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某一种生物大量繁殖后,以这种生物为食物的生物数量也大量增加抑制了生物的过度繁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说法正确,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图中曲线反映乙生物个体数量先于甲生物增多,甲接着增多,可以确定甲捕食乙,说法正确,C错误;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甲捕食乙,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角度看,乙将能量传递给甲,传递的量只有乙的10%-20%,所以甲的数量不会超过乙的数量,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为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D错误.
故选:B.
15.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风力和热量 B.风力和雨量 C.热量和雨量 D.温度和风力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例如:我国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是因为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尤其是气温影响最大.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和水量.
故选:C.
16.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表示单位面积上物种的多少和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分析解答。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距今10年时,直到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7.(2021九下·浙江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到梁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乘车时小科看到盘山公路两旁的树上有很多喜鹊巢,站立枝头的灰喜鹊随风摇摆,如图所示。
(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卵生”或“胎生”)。
(2)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 。
【答案】(1)卵生
(2)种群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卵黄和卵白提供。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因为它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
(2)由于所有灰喜鹊是该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1)卵生(2)种群
18.(2021九下·嘉兴月考)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是蝗虫摄食的情景, 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的性状都是由 决定的。
【答案】(1)种群
(2)基因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种群的概念;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1) 种群是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种群;
(2) 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的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 种群 (2) 基因
19.(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
(3)尿素(或含氮废物)
(4)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1)草原上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一个种群。
(2)高角羚在奔跑过程中,猎豹一直在后面追,当高角羚突然改变方向转弯时,猎豹由于惯性还处于前进的状态,暂时没有朝高角羚的方向跑去,因此猎豹会被甩开。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尿素(或含氮废物)。
(4)猎豹和高角羚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
20.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减少,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渔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 最合适。
【答案】网眼越大,种群相对数量越多;3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渔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网眼越大,种群相对数量越多。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33%最合适。
故答案为:网眼越大,种群相对数量越多;33%
21.“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 。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 。
【答案】;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或标记鲫鱼均匀分布在全部鲫鱼中)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一种常用的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解答】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故答案为: 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22.在一个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动物的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率和年龄关系曲线图。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甲动物 。
(2)cd段可表示乙动物 。
(3)丙曲线表示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作。
【答案】(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该动物年幼时期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于种群特征的考查,先梳理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题图分析解答。
【解答】(1)分析图甲可知,ab段甲的年龄在50之前,此时存活率较高,所以可得出甲物种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分析图乙可知,cd段乙的年龄在出生和50中间,此时存活率下降明显,所以可得出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分析图丙可知,丙的存活率在年龄前半段下降明显,后半段下降慢一些,所以可得出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很高,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该动物年幼时期工作,提高其存活率。
故答案为:(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 ;该动物年幼时期
三、实验探究题
23.小科同学走近一鱼塘边的某一位置时,鱼塘中的鲤鱼便会成群地向他游来,并逐渐向他聚集,如图所示。
(1)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____。
A.鲤鱼本身具有亲近人的特性
B.鲤鱼本身具有向声音聚集的特性
C.此前常有人站在这里观赏
D.此前常有人站在这里投食
(2)该鱼塘中的所有鲤鱼可看成是一个 。鱼塘中的鲤鱼的体色是由位于 大分子上的基因所决定的。
(3)若将该鱼塘看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鲤鱼属于生物成分中的 。
【答案】(1)D
(2)种群;DNA
(3)消费者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生态系统的组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1)小科同学走近一鱼塘边的某一位置时,鱼塘中的鲤鱼便会成群地向他游来,并逐渐向他聚集的原因是此前常有人站在这里投食,形成的条件反射;
(2)根据种群的概念可知,该鱼塘中的所有鲤鱼可看成是一个种群;因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故鱼塘中的鲤鱼的体色是由位于DNA大分子上的基因所决定的;
(3)若将该鱼塘看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鲤鱼属于生物成分中的消费者;
故答案为:(1)D;(2)种群、DNA;(3)消费者。
24.(2022九下·兰溪月考)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作果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葡萄酒便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果酒.图甲是葡萄酒酿制流程图,图乙为容器中的不同培养阶段发酵液中糖类物质和酒精浓度的变化曲线图.
(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
(2)将图中第 3 步补充完整 .
(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往往需添加适量的
SO2 进行抑菌和抗氧化,发生反应如下:SO2+H2O=H2SO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用到的器材都需彻底消毒灭菌,原因是器材上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可能会影响发酵效果.
请根据图乙解释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 。
【答案】(1)无性
(2)过滤
(3)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真菌
【解析】【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过程:酵母细胞的活化;制备氯化钙溶液;制备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3.探究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
(2)图中第 3 步为过滤。
(3)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5.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如图1所示。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 特征的描述。
(2)据图2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 (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
【答案】(1)空间
(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2)据图2分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故答案为:(1)空间;(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26.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1,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2)。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 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答案】(1)S;T3
(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是先变大,后变小直至为0,据此推测最可能呈S型增长,据图可知,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候是T3,故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最终结果是水中严重缺氧,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故答案为:(1)S、T3;(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27.“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只)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捕获 标记 雌性 雄性
初捕 32只 32只 14只 18只
重捕 36只 4只 18只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答案】(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8:9
(4)2.5:1
四、解答题
28.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数 时间 全国人口 总数/亿 占人口百分比 年增长 率/%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第三次 1982.7.1 10.319 51.50 48.50 106.30 2.10
第四次 1990.7.1 11.600 51.60 48.40 106.60 1.48
第五次 2000.11.1 12.953 51.63 48.37 106.74 1.07
第六次 2010.11.1 13.705 51.27 48.73 105.20 0.57
(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第五次普查的全国人口总数直方图。
(3)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年增长率呈现逐渐 趋势。
(4)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性。
【答案】(1)C
(2)
(3)减少
(4)多于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查的基本方法。调查法就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解答】(1)人口普查是一次大型的调查活动,需要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属于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故选:C。
(2)直方图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数据之间的差距,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人口普查的次数,我们可在第五次的上方划两条与其他几次直方图相等间距的两条竖线,在纵坐标找着约12.953的位置,水平划一横线,三线相交形成的直方图即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直方图,最后在直方图的上方写上数值12.953即可。如下图:
(3)由表格的最后一列可以看出,年增长率逐渐下降。
(4)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5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9.50%,男性多于女性;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40%,男性多于女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3%,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37%,男性多于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27%,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73%,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故答案为:(1)C
(2)
(3)减少
(4)多于
29.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公顷(1公顷=10 000平方米),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捕 32 32
重捕 32 4
①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 。
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填“高”或“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①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图②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答出两点即可)。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
【答案】(1)标志重捕法;128;高
(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
【解答】解:(1)根据采用的调查的方法可知,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式为: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即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32=32÷4;求得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为256只,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256只÷2公顷=128只/公顷;由于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故重捕中标记的田鼠相对较少,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2) ①:据图①可知,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终回到起点;故表现为种群的数量是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最后保持不变;与图②中的B增长类型相似;
②:t2时期后,由于该鱼类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由于生存空间有限,食物资源有限,加上天敌及捕食者的捕食,导致该种群数量不在增加;
③: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t1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故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幼年组较多、中年组多,老年组少,表现为增长型;
④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故答案为:(1)标志重捕法、128、高;(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K/2。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2节 种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 ,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3.根据种群的年龄分布图,你认为下列种群中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4.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6.下列各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昆虫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C.一个动物园中所有的鸟 D.某山坡上所有的树
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8.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人口密度
9.下列叙述中正确理解种群概念的是 ( )
A.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种群
B.种群的范围可以在一平方米以内
C.同一种群在不同区域,种群密度一定相同
D.长江中的鲤鱼和西湖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
10.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11.荣获“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称号的开化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
C.该松林公园内全部蝌蚪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
12.如图所示,表示某种群个体数量在自然状况下的增长规律的是 ( )
A. B.
C. D.
13.(2017·浙江竞赛)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
1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15.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风力和热量 B.风力和雨量 C.热量和雨量 D.温度和风力
16.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二、填空题
17.(2021九下·浙江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到梁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乘车时小科看到盘山公路两旁的树上有很多喜鹊巢,站立枝头的灰喜鹊随风摇摆,如图所示。
(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卵生”或“胎生”)。
(2)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 。
18.(2021九下·嘉兴月考)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是蝗虫摄食的情景, 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的性状都是由 决定的。
19.(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
20.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减少,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渔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 最合适。
21.“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 。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 。
22.在一个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动物的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率和年龄关系曲线图。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甲动物 。
(2)cd段可表示乙动物 。
(3)丙曲线表示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作。
三、实验探究题
23.小科同学走近一鱼塘边的某一位置时,鱼塘中的鲤鱼便会成群地向他游来,并逐渐向他聚集,如图所示。
(1)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____。
A.鲤鱼本身具有亲近人的特性
B.鲤鱼本身具有向声音聚集的特性
C.此前常有人站在这里观赏
D.此前常有人站在这里投食
(2)该鱼塘中的所有鲤鱼可看成是一个 。鱼塘中的鲤鱼的体色是由位于 大分子上的基因所决定的。
(3)若将该鱼塘看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鲤鱼属于生物成分中的 。
24.(2022九下·兰溪月考)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作果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葡萄酒便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果酒.图甲是葡萄酒酿制流程图,图乙为容器中的不同培养阶段发酵液中糖类物质和酒精浓度的变化曲线图.
(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
(2)将图中第 3 步补充完整 .
(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往往需添加适量的
SO2 进行抑菌和抗氧化,发生反应如下:SO2+H2O=H2SO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用到的器材都需彻底消毒灭菌,原因是器材上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可能会影响发酵效果.
请根据图乙解释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 。
25.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如图1所示。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 特征的描述。
(2)据图2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 (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
26.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1,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2)。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 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27.“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只)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捕获 标记 雌性 雄性
初捕 32只 32只 14只 18只
重捕 36只 4只 18只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四、解答题
28.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数 时间 全国人口 总数/亿 占人口百分比 年增长 率/%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第三次 1982.7.1 10.319 51.50 48.50 106.30 2.10
第四次 1990.7.1 11.600 51.60 48.40 106.60 1.48
第五次 2000.11.1 12.953 51.63 48.37 106.74 1.07
第六次 2010.11.1 13.705 51.27 48.73 105.20 0.57
(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第五次普查的全国人口总数直方图。
(3)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年增长率呈现逐渐 趋势。
(4)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性。
29.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公顷(1公顷=10 000平方米),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捕 32 32
重捕 32 4
①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 。
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 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填“高”或“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①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图②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答出两点即可)。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解题即可。在种群中,种群的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可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能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故A错误;
B、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的是样方法,故B错误;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C正确;
D、种群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而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种鱼类,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幼年组人数较多,老年组人数较少,属于典型的增长型,故A不符合题意;
B、幼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人数一致,属于典型的稳定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幼年组、老年组人数基本一致,都多余中年组,种群不会灭绝,故C不符合题意;
D、老年组较多,幼年组太少,容易灭绝,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根据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观察实验可知,刚开始酵母菌酵数量快速增加,后放缓、最后保持不变,故B错误;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故C正确;
D、据分析,A、B均错误,C正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解答】A、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种群密度只能说明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潜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 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解答】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所以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属于种群。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据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故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通过控制出生率可以调节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性别比例无关;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一个物种是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小小的一块地,也可以是一大片土地。一个种群里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
【解答】A.一个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不符合题意。
B.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小小的一块地,也可以是一大片土地。B符合题意。
C.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不同,所以同一种群在不同区域,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长江中的鲤鱼和西湖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由同一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就是该种群的出生率。
【解答】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C选项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根据种群的概念可以确定选项。
【解答】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鸟有很多种类,有可以不是同一种鸟,所以不是种群,A错误;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鲤鱼是同一种鱼类,符合种群概念,B正确;
C、该松林公园内全部蝌蚪,蝌蚪只是青蛙发育的一个时期的称呼,不代表一个种,所以不是种群,C错误;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树木种类很多,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自然状态下,生物既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解答】A.曲线在时间为零时没有种群个体数,可知该曲线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增长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曲线在时间为零时没有种群个体数,可知该曲线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增长规律。B不符合题意。
C.由图中曲线可知,随时间的延长,种群个体数量先直线增长,后保持不变。但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多少会收到环境因素波动的影响,所以种群个体数量不可能保持直线增长或者维持不变。C不符合题意。
D.由图中曲线可知,随时间的延长,种群个体数量先增长,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能体现种群个体数量在自然状况下的增长规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1)图中甲乙曲线表示的种群个体数量有规律的波动着,甲的数量影响着乙的数量,乙的数量又反过来影响甲的数量,种群间存在着捕食的关系;(2)种群个体数量先增大的一方往往是被捕食的对象,位于食物链的前面;(3)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4)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进行传递,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极少。
【解答】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从曲线中甲乙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说法正确,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某一种生物大量繁殖后,以这种生物为食物的生物数量也大量增加抑制了生物的过度繁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说法正确,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图中曲线反映乙生物个体数量先于甲生物增多,甲接着增多,可以确定甲捕食乙,说法正确,C错误;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甲捕食乙,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角度看,乙将能量传递给甲,传递的量只有乙的10%-20%,所以甲的数量不会超过乙的数量,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为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例如:我国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是因为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尤其是气温影响最大.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和水量.
故选:C.
16.【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表示单位面积上物种的多少和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分析解答。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距今10年时,直到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1)卵生
(2)种群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卵黄和卵白提供。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1)灰喜鹊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因为它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体外进行的。
(2)由于所有灰喜鹊是该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梁弄地区所有的灰喜鹊属于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1)卵生(2)种群
18.【答案】(1)种群
(2)基因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种群的概念;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1) 种群是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种群;
(2) 蝗虫掠食性强、繁殖速度快的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 种群 (2) 基因
19.【答案】(1)种群
(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
(3)尿素(或含氮废物)
(4)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1)草原上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一个种群。
(2)高角羚在奔跑过程中,猎豹一直在后面追,当高角羚突然改变方向转弯时,猎豹由于惯性还处于前进的状态,暂时没有朝高角羚的方向跑去,因此猎豹会被甩开。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尿素(或含氮废物)。
(4)猎豹和高角羚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
20.【答案】网眼越大,种群相对数量越多;3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渔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网眼越大,种群相对数量越多。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33%最合适。
故答案为:网眼越大,种群相对数量越多;33%
21.【答案】;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或标记鲫鱼均匀分布在全部鲫鱼中)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一种常用的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解答】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故答案为: 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22.【答案】(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该动物年幼时期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于种群特征的考查,先梳理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题图分析解答。
【解答】(1)分析图甲可知,ab段甲的年龄在50之前,此时存活率较高,所以可得出甲物种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分析图乙可知,cd段乙的年龄在出生和50中间,此时存活率下降明显,所以可得出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分析图丙可知,丙的存活率在年龄前半段下降明显,后半段下降慢一些,所以可得出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很高,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该动物年幼时期工作,提高其存活率。
故答案为:(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 ;该动物年幼时期
23.【答案】(1)D
(2)种群;DNA
(3)消费者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生态系统的组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1)小科同学走近一鱼塘边的某一位置时,鱼塘中的鲤鱼便会成群地向他游来,并逐渐向他聚集的原因是此前常有人站在这里投食,形成的条件反射;
(2)根据种群的概念可知,该鱼塘中的所有鲤鱼可看成是一个种群;因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故鱼塘中的鲤鱼的体色是由位于DNA大分子上的基因所决定的;
(3)若将该鱼塘看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鲤鱼属于生物成分中的消费者;
故答案为:(1)D;(2)种群、DNA;(3)消费者。
24.【答案】(1)无性
(2)过滤
(3)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真菌
【解析】【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过程:酵母细胞的活化;制备氯化钙溶液;制备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3.探究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
(2)图中第 3 步为过滤。
(3)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5.【答案】(1)空间
(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2)据图2分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故答案为:(1)空间;(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26.【答案】(1)S;T3
(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解答】解:(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是先变大,后变小直至为0,据此推测最可能呈S型增长,据图可知,该草鱼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候是T3,故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可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最终结果是水中严重缺氧,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故答案为:(1)S、T3;(2)未利用、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27.【答案】(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8:9
(4)2.5:1
28.【答案】(1)C
(2)
(3)减少
(4)多于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查的基本方法。调查法就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解答】(1)人口普查是一次大型的调查活动,需要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属于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故选:C。
(2)直方图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数据之间的差距,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人口普查的次数,我们可在第五次的上方划两条与其他几次直方图相等间距的两条竖线,在纵坐标找着约12.953的位置,水平划一横线,三线相交形成的直方图即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直方图,最后在直方图的上方写上数值12.953即可。如下图:
(3)由表格的最后一列可以看出,年增长率逐渐下降。
(4)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5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9.50%,男性多于女性;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40%,男性多于女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3%,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37%,男性多于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27%,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73%,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故答案为:(1)C
(2)
(3)减少
(4)多于
29.【答案】(1)标志重捕法;128;高
(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
【解答】解:(1)根据采用的调查的方法可知,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式为: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即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32=32÷4;求得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为256只,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256只÷2公顷=128只/公顷;由于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故重捕中标记的田鼠相对较少,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2) ①:据图①可知,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终回到起点;故表现为种群的数量是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最后保持不变;与图②中的B增长类型相似;
②:t2时期后,由于该鱼类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由于生存空间有限,食物资源有限,加上天敌及捕食者的捕食,导致该种群数量不在增加;
③: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t1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故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幼年组较多、中年组多,老年组少,表现为增长型;
④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故答案为:(1)标志重捕法、128、高;(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K/2。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