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 同步练习)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单方向的,逐级减少的 B.单方向的,逐级增加的
C.可循环的,逐级减少的 D.可循环的,逐级增加的
3.下列选项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D.人类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可供人类长久居住的生物圈Ⅱ号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该图无法说明的是( )
A.生产者的数量决定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D.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对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 )
A.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可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1九下·嘉兴月考)如图是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该水晶球密封,内装有水、两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有一些水藻,妙在小鱼和水藻都是活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球是一个小小的生物群落,必须有段时间放在阳光下
B.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分解者,且生态球内也必有消费者
C.此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能持久维持生态平衡,说明其中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该生态球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
1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11.(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2.(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体内毒素含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B.丙和丁的数量减少
C.乙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13.(2020九下·萧山开学考)有一些常见的微生物: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衣藻、④光合细菌、⑤禽流感病毒。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结构和成分看,①③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不具有细胞结构
14.(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目前,湿地已经成为我们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此外,湿地也有它巨大的生态功能。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形成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B.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真菌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在一个生态保护区中,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相互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二、填空题
17.(2020九下·宁波月考)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一条食物链是 。
(2)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18.(2020九下·绍兴月考)近年来绍兴生态治理的重要实践跃然纸上:“鉴湖水系渔场渔业养殖网箱拆除”“沿江两岸印染、化工拆除搬迁”、生活污水全部纳管……鉴湖江跻身“十大浙江最美家乡河”行列,古老的鉴湖江风光再现。
(1)“网箱拆除”使鉴湖生态系统恢复了生机,在“鉴湖”这个空间范围内,生物与 更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鉴湖空间范围区域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印染、化工装置拆除”避免了有毒物质进入鉴湖,恢复了这种能力;有毒物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的,请写出一条鉴湖中的食物链: 。
19.(2022九下·杭州月考)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20.(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 ,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30 0.48 226.5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数量为5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
(3)画出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1.(2021九下·丽水月考)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之一,湿地内河道开阔,是虾蟹养殖和菱角种植的天然场所。湿地内有31种国家珍稀物种,有濒临灭绝的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如图甲)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 (可多选)。
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④公园内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所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22.(2021九下·秀洲月考)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分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松树属于 。
(2)对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抑制该病的对策。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了 。
(3)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茎结构中的 (选填“木质部”或“韧皮部”)。该施药技术与大面积喷洒农药相比,优点是 ,目前在公园、景区等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
23.(2019九下·乐清月考)生态塘生态系统能高效进行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从而使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的生物分解。如图是某城市生态塘污水处理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藻类属于 。
(2)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投放各种鱼、螺、贝等生物,是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础,写出此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2·西湖模拟)如图甲,在千岛湖中漂着一座生态浮岛。专家在浮岛上种植了耐寒水芹和耐热空心菜,有效地解决了千岛湖部分库湾的氮磷升高问题。某研究小组在此地探究了”空心菜对湖泊水体含氮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千岛湖部分库湾有氮、磷升高问题,其中的”氮、磷”指的是____。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为了进一步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各培养10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空心菜幼苗,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则乙容器中应加入 。
25.(2022九下·舟山月考)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小科进入某生态旅游农场,开始了一天的农场体验。
(1)该农场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树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农场内空气清新,湿润宜人,堪称绿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进行 等生理活动的结果。
(2)农作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 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26.(2019九下·乐清月考)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装置序号 A B C D
1 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加入等量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态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条件下 黑暗
小鱼存活时间 3 天 11 天 25 天 2 天
(1)实验装置 A、B、C 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至少写两个)。
(2)装置 D 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3)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 。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四、解答题
28.(2023九下·舟山月考)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写出一条食物链);
(2)图乙中,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3)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都是 的结果。
(4)以下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29.(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 ,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30.(2021九下·柯桥开学考)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会面临着大量物种的消失、能源危机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水上漂浮房”来应对这种变化。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水上漂浮房”上的立体农业园其实是一个 。在种植蔬菜过程中,需要及时除草、治虫,目的是 。
(2)如果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电压为110伏,供给一盏"220V 40W”的白炽灯使用,不计灯丝电阻的变化,则白炽灯的实际功率是 瓦。
(3)从海水中提取的粗盐含有泥沙、硫酸镁、氯化钙等杂质。将粗盐溶于水,通过A过滤,B加过量氢氧化钡溶液,C加适量盐酸,D加过量碳酸钠溶液,E蒸发等操作,得到较纯的氯化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每次操作限用一次)
(4)写出下图生态农业系统结构模式的两个优点 。
31.(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水葫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 。
(2)化学除草剂能有效防治水葫芦的蔓延。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某除草剂溶液1千克。若要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入 千克水。
(3)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4)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
32.(2021九下·嘉兴月考)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所示的数据,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图中“未固定”是指未被固定的太阳能,“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464.4 J/(cm2·a),能量的源头是 。
(2)该图中的食物链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A营养级的能量没有全部流向B的原因是除未利用外,还有 两个去向。
(4)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解答】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防洪抗旱、净化水源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不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坏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的自动调节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解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随食物链流动的,故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一块农田上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既包括生物部分,又包括非生物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解答】人类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的生物圈Ⅱ号不能供人类长久居住,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有物质进入甲中,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所有生物的综合,其中的物质和能量依靠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答】A.植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导致兔子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故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数量;
B.可以根据数量变化来进行生物数量的调节,故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植物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兔子数量变化,故可以相互制约;
D.无法看出能量的变化。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而不是大量死亡 ,错误;
B.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不相等 ,错误;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③的物种最丰富,所以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单向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
【解答】A. 该生态球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必须有段时间放在阳光下,错误;
B.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且生态球内也必有分解者,错误;
C.此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能持久维持生态平衡,说明其中的物质是可循环流动的,错误;
D.该生态球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全部灭绝,兔子没有天敌将会大量繁殖,因此兔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兔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和真菌。
【解答】A、图中还有的食物链比如:杂草→昆虫→鸭子, 杂草→鸭子 ,A错误,符合题意;
B、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因此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稻和杂草都属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微生物可以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解答】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这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以甲为食,乙的食物增加导致乙的数量增加,甲以丁为食,甲的数量增加将导致丁的数量减少,所以丙的天敌减少后,丙会增加.因此最可能引起乙和丙数量增加,丁数量减少,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异化作用包括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2)同化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同化作用的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
【解答】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酵母菌、②乳酸菌是分解者,③衣藻、④光合细菌都是生产者,错误。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①酵母菌、②乳酸菌是异养型,③衣藻、④光合细菌都是自养型,而厌氧型、需氧型都属于异化作用的类型,错误。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酵母菌、②乳酸菌都是兼性厌氧型,③衣藻、④光合细菌都是需氧型,而异养型、自养型都属于同化作用的类型,错误。
D.从结构和成分看,①酵母菌是真菌、③衣藻是藻类,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禽流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以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解答】A、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所有植物或动物种群的分布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的层次性,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芦苇这一种群的水平分布特点,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绿藻、黑藻等自养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现成有机物生存的是细菌、真菌等异养生物,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但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城市污水(内含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流入,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而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造成甲的数量下降;甲数量减少,对丙的捕食数量减少,所以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乙数量增多,导致丁的食物充足,大量繁殖,使丁的数量增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
【解答】A、由曲线可知,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是有必然的联系,A不符合题意;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B符合题意;
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捕食者的影响,捕食者的增加可导致被捕食者的减少,C不符合题意;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受被捕食者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1)4;海藻→(低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解答】(1)由图1分析可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为:①海藻→小型鱼类→大黄鱼;②海藻→虾类→大黄鱼;③海藻→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黄鱼;④海藻→底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2)由图2分析可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狼类,鹿的数量因为缺少捕食者而急剧增加。因为鹿的数量增加导致植被被大量的破环,从而导致鹿的数量因缺少食物而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4、海藻→(低栖动物→)虾类→大黄鱼;(2)自动调节
18.【答案】(1)环境
(2)调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
【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限度。鉴湖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中的营养传递路线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鉴湖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故答案为:(1)环境;(2)调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19.【答案】(1)5;太阳能
(2)非生物成分
(3)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一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
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20.【答案】(1)2 只/km2
(2)捕食
(3)如图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食物链的关系: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而该生态系统中甲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头/km2。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其中乙被甲所吃。
(3)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由图表格能看出能量关系为: 戊>乙>丙>甲>丁,但是他们的营养等级却正好相反。营养级别最高的是丁,而乙和丙差不多,所以食物网的关系是
故答案为:(1)2 只/km2 (2)捕食(3)
21.【答案】(1)消费者
(2)①②
(3)如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
【解答】(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属于动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3)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故答案为:(1)消费者(2)①②(3)
22.【答案】(1)生产者
(2)控制传染源
(3)木质部;减少农药污染,节省农药,避免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茎的形态结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组织细胞以及木射线组成,常与韧皮部结合组成维管束,分布在植物体内形成维管系统。
【解答】(1)松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病树和垂死树中含有线虫病的病原体,清除病株残体,可以清除病原体的携带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3)药剂属于无机物,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施药技术与大面积喷洒农药相比,极大的减少了药剂的使用量,直接进入到植物体,避免了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1)生产者;(2)控制传染源;(3)木质部;减少农药污染,节省农药,避免环境污染。
23.【答案】(1)生产者
(2)自动调节能力
(3)藻类→鹅(或藻类→鸭,或藻类→大鱼)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图中藻类为生产者,浮游动物,鱼,螺,贝为动物,为消费者,细菌为分解者。
【解答】(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故藻类属于生产者;
(2)污水中无机物丰富,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投放 各种鱼、螺、贝等生物 ,使污水中藻类趋于平衡,不致于水中缺氧而导致鱼虾大量死亡,因此 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投放各种鱼、螺、贝等生物,是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3) 藻类→鹅(或藻类→鸭,或藻类→大鱼) 。
故答案为:(1)生产者;(2) 自动调节能力;(3)藻类→鹅(或藻类→鸭,或藻类→大鱼)
24.【答案】(1)生产者
(2)C
(3)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态系统的成分;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实验分析。本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2)氮、磷指的是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合物总称,因此指元素。故选C。
(3)由图乙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降低,不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升高。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因此需要设计以氮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则乙容器中应加入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25.【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2)氮、磷、钾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
【解答】(1)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该农场中的树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提高大气中的含氧量,促进碳氧平衡,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因此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可以使空气清新,湿润。
(2)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称为“肥料三要素”。
26.【答案】(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D装置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解答】(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装置A、B、C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 装置 D 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
(3) 优化之处 : 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
故答案为:(1) 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 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3) 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
27.【答案】(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理;低碳生活;环保与节能措施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就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所以生活中要减少少煤、石油的用量,那么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④的碳排放量。
(4)“低碳”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低碳要求,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故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②③④。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3)④(4)②③④
28.【答案】(1)植物→鼠→鹰
(2)A、D
(3)自然选择
(4)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所以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鼠→鹰;
(2)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所以该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数量最多的c是植物,d是鼠,a是蛇,b是鹰;鼠是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鹰是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a是蛇是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所以分类依据是AD;
(3)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C;
故答案为:(1) 植物→鼠→鹰 (2) A、D (3) 自然选择 (4)C
29.【答案】(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该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其中T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T5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图乙中A为鱼类呼吸作用消耗能量,BCD代表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解答】(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S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后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的同化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即“?”表示.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生物的生活需要氧气,由于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鱼类缺少氧气最终丧亡。
故答案为:(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30.【答案】(1)生态系统;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10
(3)BDACE
(4)该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污水、粪便进沼气池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减少了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沼渣能提高土壤肥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1)农业园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属于生态系统;种植过程中需要除草、除虫,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损耗,让人获得更多的能量;
(2);
(3)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是硫酸镁、氯化钙,由所加试剂可知,要先加入氢氧化钡后加入碳酸钠,这样才能把过量的氢氧化钡除去,加入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后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钙离子及过量的钡离子都形成了沉淀,过滤即可;这时在加入盐酸,可以出去过量的碳酸钠和生成的氢氧化钠,最后蒸发即可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即BDCAE;
(4)由其结构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并极大的减少污染,沼渣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减少土壤的污染;(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 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10;(3)BDCAE;(4) 该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污水、粪便进沼气池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减少了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沼渣能提高土壤肥力。
31.【答案】(1)消费者
(2)2
(3) 化学能-电能
(4)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质能所占比例增加,石油所占比例减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成分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因子。任何生态系统都包括两个亚系统,即环境系统和生命系统。环境包括太阳辐射、湿度、水分、空气等气候因子,以及各种无机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类、腐殖质等);生命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是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电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解答】(1)水葫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而以水葫芦为食的动物则是消费者;
(2);
(3)质子带正电,向b极移动,说明b极带负电,即电子是从a向b移动,电流方向是从b到a,所以a是负极,b是正极;发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由图可知,当前此地的能源消耗以石油和电力为主,生物质能相对较少,如果大力推广乙醇燃料,则该地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受到较大影响而降低,生物质能则会增加;
故答案为:(1)消费者;(2)2;(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质能所占比例增加,石油所占比例减少。
32.【答案】(1)太阳能
(2)A→B→C
(3)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A利用了太阳能,所以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等于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太阳能;从中可以看出能量在食物链中查毒你的方向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解答】(1)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食物链中的能量总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所以该图中的食物链是A→B→C ;
(3)A营养级的能量没有全部流向B的原因是除未利用外,还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两个去向;
(4)从中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
故答案为:(1) 太阳能 (2) A→B→C (3)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4)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解答】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防洪抗旱、净化水源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不符合题意;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坏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的自动调节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 同步练习)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单方向的,逐级减少的 B.单方向的,逐级增加的
C.可循环的,逐级减少的 D.可循环的,逐级增加的
【答案】A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解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随食物链流动的,故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A。
3.下列选项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一块农田上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既包括生物部分,又包括非生物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C。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D.人类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可供人类长久居住的生物圈Ⅱ号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解答】人类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的生物圈Ⅱ号不能供人类长久居住,D错误。
故选D。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其中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有物质进入甲中,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6.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该图无法说明的是( )
A.生产者的数量决定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D.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所有生物的综合,其中的物质和能量依靠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答】A.植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导致兔子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故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数量;
B.可以根据数量变化来进行生物数量的调节,故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植物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兔子数量变化,故可以相互制约;
D.无法看出能量的变化。
故答案为:D
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对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 )
A.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而不是大量死亡 ,错误;
B.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不相等 ,错误;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正确;
故答案为:D.
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①②③④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可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① 0 90 0 0 30 30 40
② 200 350 0 0 30 0 40
③ 150 250 100 800 40 30 1
④ 300 200 0 0 0 0 50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解答】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③的物种最丰富,所以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C.
9.(2021九下·嘉兴月考)如图是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该水晶球密封,内装有水、两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有一些水藻,妙在小鱼和水藻都是活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球是一个小小的生物群落,必须有段时间放在阳光下
B.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分解者,且生态球内也必有消费者
C.此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能持久维持生态平衡,说明其中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该生态球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单向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
【解答】A. 该生态球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必须有段时间放在阳光下,错误;
B.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且生态球内也必有分解者,错误;
C.此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能持久维持生态平衡,说明其中的物质是可循环流动的,错误;
D.该生态球中的食物链是水藻→小鱼,其中箭头可表示能量从水藻流向小鱼,正确;
故答案为:D.
1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全部灭绝,兔子没有天敌将会大量繁殖,因此兔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兔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食物链的起始者是植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和真菌。
【解答】A、图中还有的食物链比如:杂草→昆虫→鸭子, 杂草→鸭子 ,A错误,符合题意;
B、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因此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稻和杂草都属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微生物可以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体内毒素含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B.丙和丁的数量减少
C.乙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解答】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这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以甲为食,乙的食物增加导致乙的数量增加,甲以丁为食,甲的数量增加将导致丁的数量减少,所以丙的天敌减少后,丙会增加.因此最可能引起乙和丙数量增加,丁数量减少,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2020九下·萧山开学考)有一些常见的微生物: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衣藻、④光合细菌、⑤禽流感病毒。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结构和成分看,①③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不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D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异化作用包括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2)同化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同化作用的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
【解答】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酵母菌、②乳酸菌是分解者,③衣藻、④光合细菌都是生产者,错误。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①酵母菌、②乳酸菌是异养型,③衣藻、④光合细菌都是自养型,而厌氧型、需氧型都属于异化作用的类型,错误。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酵母菌、②乳酸菌都是兼性厌氧型,③衣藻、④光合细菌都是需氧型,而异养型、自养型都属于同化作用的类型,错误。
D.从结构和成分看,①酵母菌是真菌、③衣藻是藻类,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禽流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正确。
故选D。
14.(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目前,湿地已经成为我们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此外,湿地也有它巨大的生态功能。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形成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B.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真菌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以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解答】A、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所有植物或动物种群的分布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的层次性,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芦苇这一种群的水平分布特点,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绿藻、黑藻等自养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现成有机物生存的是细菌、真菌等异养生物,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但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城市污水(内含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流入,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而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造成甲的数量下降;甲数量减少,对丙的捕食数量减少,所以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乙数量增多,导致丁的食物充足,大量繁殖,使丁的数量增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在一个生态保护区中,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相互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
【解答】A、由曲线可知,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是有必然的联系,A不符合题意;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B符合题意;
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捕食者的影响,捕食者的增加可导致被捕食者的减少,C不符合题意;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受被捕食者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7.(2020九下·宁波月考)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一条食物链是 。
(2)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4;海藻→(低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2)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解答】(1)由图1分析可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为:①海藻→小型鱼类→大黄鱼;②海藻→虾类→大黄鱼;③海藻→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黄鱼;④海藻→底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2)由图2分析可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狼类,鹿的数量因为缺少捕食者而急剧增加。因为鹿的数量增加导致植被被大量的破环,从而导致鹿的数量因缺少食物而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4、海藻→(低栖动物→)虾类→大黄鱼;(2)自动调节
18.(2020九下·绍兴月考)近年来绍兴生态治理的重要实践跃然纸上:“鉴湖水系渔场渔业养殖网箱拆除”“沿江两岸印染、化工拆除搬迁”、生活污水全部纳管……鉴湖江跻身“十大浙江最美家乡河”行列,古老的鉴湖江风光再现。
(1)“网箱拆除”使鉴湖生态系统恢复了生机,在“鉴湖”这个空间范围内,生物与 更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鉴湖空间范围区域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印染、化工装置拆除”避免了有毒物质进入鉴湖,恢复了这种能力;有毒物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的,请写出一条鉴湖中的食物链: 。
【答案】(1)环境
(2)调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
【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限度。鉴湖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中的营养传递路线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鉴湖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故答案为:(1)环境;(2)调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19.(2022九下·杭州月考)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答案】(1)5;太阳能
(2)非生物成分
(3)蛇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一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
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 A 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20.(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 ,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30 0.48 226.5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数量为5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
(3)画出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答案】(1)2 只/km2
(2)捕食
(3)如图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食物链的关系: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而该生态系统中甲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头/km2。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其中乙被甲所吃。
(3)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由图表格能看出能量关系为: 戊>乙>丙>甲>丁,但是他们的营养等级却正好相反。营养级别最高的是丁,而乙和丙差不多,所以食物网的关系是
故答案为:(1)2 只/km2 (2)捕食(3)
21.(2021九下·丽水月考)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之一,湿地内河道开阔,是虾蟹养殖和菱角种植的天然场所。湿地内有31种国家珍稀物种,有濒临灭绝的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如图甲)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 (可多选)。
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④公园内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所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答案】(1)消费者
(2)①②
(3)如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者是生产者。
【解答】(1)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属于动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3)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故答案为:(1)消费者(2)①②(3)
22.(2021九下·秀洲月考)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分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松树属于 。
(2)对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抑制该病的对策。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了 。
(3)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茎结构中的 (选填“木质部”或“韧皮部”)。该施药技术与大面积喷洒农药相比,优点是 ,目前在公园、景区等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
【答案】(1)生产者
(2)控制传染源
(3)木质部;减少农药污染,节省农药,避免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茎的形态结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组织细胞以及木射线组成,常与韧皮部结合组成维管束,分布在植物体内形成维管系统。
【解答】(1)松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2)病树和垂死树中含有线虫病的病原体,清除病株残体,可以清除病原体的携带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3)药剂属于无机物,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施药技术与大面积喷洒农药相比,极大的减少了药剂的使用量,直接进入到植物体,避免了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1)生产者;(2)控制传染源;(3)木质部;减少农药污染,节省农药,避免环境污染。
23.(2019九下·乐清月考)生态塘生态系统能高效进行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从而使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的生物分解。如图是某城市生态塘污水处理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藻类属于 。
(2)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投放各种鱼、螺、贝等生物,是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础,写出此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
【答案】(1)生产者
(2)自动调节能力
(3)藻类→鹅(或藻类→鸭,或藻类→大鱼)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图中藻类为生产者,浮游动物,鱼,螺,贝为动物,为消费者,细菌为分解者。
【解答】(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故藻类属于生产者;
(2)污水中无机物丰富,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投放 各种鱼、螺、贝等生物 ,使污水中藻类趋于平衡,不致于水中缺氧而导致鱼虾大量死亡,因此 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投放各种鱼、螺、贝等生物,是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3) 藻类→鹅(或藻类→鸭,或藻类→大鱼) 。
故答案为:(1)生产者;(2) 自动调节能力;(3)藻类→鹅(或藻类→鸭,或藻类→大鱼)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2·西湖模拟)如图甲,在千岛湖中漂着一座生态浮岛。专家在浮岛上种植了耐寒水芹和耐热空心菜,有效地解决了千岛湖部分库湾的氮磷升高问题。某研究小组在此地探究了”空心菜对湖泊水体含氮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千岛湖部分库湾有氮、磷升高问题,其中的”氮、磷”指的是____。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为了进一步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用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各培养10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空心菜幼苗,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则乙容器中应加入 。
【答案】(1)生产者
(2)C
(3)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态系统的成分;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实验分析。本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生态浮岛上的水芹和空心菜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2)氮、磷指的是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合物总称,因此指元素。故选C。
(3)由图乙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降低,不种植空心菜组的水体含氮量逐渐升高。根据图乙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空心菜可降低湖泊水体含氮量。
(4)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氮,因此需要设计以氮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在甲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则乙容器中应加入缺氮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25.(2022九下·舟山月考)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小科进入某生态旅游农场,开始了一天的农场体验。
(1)该农场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树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农场内空气清新,湿润宜人,堪称绿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进行 等生理活动的结果。
(2)农作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 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2)氮、磷、钾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
【解答】(1)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该农场中的树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提高大气中的含氧量,促进碳氧平衡,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因此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可以使空气清新,湿润。
(2)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称为“肥料三要素”。
26.(2019九下·乐清月考)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装置序号 A B C D
1 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加入等量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态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条件下 黑暗
小鱼存活时间 3 天 11 天 25 天 2 天
(1)实验装置 A、B、C 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至少写两个)。
(2)装置 D 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3)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 。
【答案】(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D装置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解答】(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装置A、B、C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 装置 D 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
(3) 优化之处 : 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
故答案为:(1) 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 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3) 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
2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单元试卷)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答案】(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理;低碳生活;环保与节能措施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就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所以生活中要减少少煤、石油的用量,那么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④的碳排放量。
(4)“低碳”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低碳要求,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故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②③④。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3)④(4)②③④
四、解答题
28.(2023九下·舟山月考)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 (写出一条食物链);
(2)图乙中,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3)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都是 的结果。
(4)以下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答案】(1)植物→鼠→鹰
(2)A、D
(3)自然选择
(4)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10%-20%的能量,所以鹰获得营养最多的一条食物链为植物→鼠→鹰;
(2)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所以该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数量最多的c是植物,d是鼠,a是蛇,b是鹰;鼠是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全身被毛,体内受精;鹰是鸟类,体温恒定,卵生,被羽毛,体内受精;a是蛇是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体内受精;所以分类依据是AD;
(3)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C;
故答案为:(1) 植物→鼠→鹰 (2) A、D (3) 自然选择 (4)C
29.(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 ,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答案】(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氧气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该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其中T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T5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图乙中A为鱼类呼吸作用消耗能量,BCD代表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解答】(1)由图1可知在T2到T5时该草鱼种群数量最可能呈S型增长,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后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2中的同化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即“?”表示.B+C+D可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生物的生活需要氧气,由于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鱼类缺少氧气最终丧亡。
故答案为:(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 (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30.(2021九下·柯桥开学考)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会面临着大量物种的消失、能源危机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水上漂浮房”来应对这种变化。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水上漂浮房”上的立体农业园其实是一个 。在种植蔬菜过程中,需要及时除草、治虫,目的是 。
(2)如果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电压为110伏,供给一盏"220V 40W”的白炽灯使用,不计灯丝电阻的变化,则白炽灯的实际功率是 瓦。
(3)从海水中提取的粗盐含有泥沙、硫酸镁、氯化钙等杂质。将粗盐溶于水,通过A过滤,B加过量氢氧化钡溶液,C加适量盐酸,D加过量碳酸钠溶液,E蒸发等操作,得到较纯的氯化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每次操作限用一次)
(4)写出下图生态农业系统结构模式的两个优点 。
【答案】(1)生态系统;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10
(3)BDACE
(4)该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污水、粪便进沼气池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减少了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沼渣能提高土壤肥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1)农业园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属于生态系统;种植过程中需要除草、除虫,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损耗,让人获得更多的能量;
(2);
(3)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是硫酸镁、氯化钙,由所加试剂可知,要先加入氢氧化钡后加入碳酸钠,这样才能把过量的氢氧化钡除去,加入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后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钙离子及过量的钡离子都形成了沉淀,过滤即可;这时在加入盐酸,可以出去过量的碳酸钠和生成的氢氧化钠,最后蒸发即可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即BDCAE;
(4)由其结构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并极大的减少污染,沼渣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减少土壤的污染;(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 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10;(3)BDCAE;(4) 该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污水、粪便进沼气池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减少了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沼渣能提高土壤肥力。
31.(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水葫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 。
(2)化学除草剂能有效防治水葫芦的蔓延。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某除草剂溶液1千克。若要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入 千克水。
(3)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4)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
【答案】(1)消费者
(2)2
(3) 化学能-电能
(4)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质能所占比例增加,石油所占比例减少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成分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因子。任何生态系统都包括两个亚系统,即环境系统和生命系统。环境包括太阳辐射、湿度、水分、空气等气候因子,以及各种无机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类、腐殖质等);生命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是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电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解答】(1)水葫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而以水葫芦为食的动物则是消费者;
(2);
(3)质子带正电,向b极移动,说明b极带负电,即电子是从a向b移动,电流方向是从b到a,所以a是负极,b是正极;发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由图可知,当前此地的能源消耗以石油和电力为主,生物质能相对较少,如果大力推广乙醇燃料,则该地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受到较大影响而降低,生物质能则会增加;
故答案为:(1)消费者;(2)2;(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质能所占比例增加,石油所占比例减少。
32.(2021九下·嘉兴月考)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所示的数据,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图中“未固定”是指未被固定的太阳能,“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464.4 J/(cm2·a),能量的源头是 。
(2)该图中的食物链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A营养级的能量没有全部流向B的原因是除未利用外,还有 两个去向。
(4)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答案】(1)太阳能
(2)A→B→C
(3)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A利用了太阳能,所以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等于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太阳能;从中可以看出能量在食物链中查毒你的方向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解答】(1)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食物链中的能量总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所以该图中的食物链是A→B→C ;
(3)A营养级的能量没有全部流向B的原因是除未利用外,还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两个去向;
(4)从中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
故答案为:(1) 太阳能 (2) A→B→C (3)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4)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