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2.1-2.4小测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2.1-2.4小测A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1 14:28: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考试范围:第1~4节;考试时间:10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2023春 仙居县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原子结构 B.二氧化碳分子 C.电流表 D.条形磁铁磁场的磁感线
【答案】C
【解答】解:A、该图示是原子结构模型,故A错误;
B、该图示是二氧化碳分子结构模型,故B错误;
C、该图示是电流表符号,不是模型,故C正确;
D、该图示是条形磁铁磁场的磁感线模型,故D错误。
故选:C。
2.关于下列四种分子模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都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气和氢气分别由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C.由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比较能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
D.由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的比较能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答案】B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都由三个原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氮气和氢气分别由多个氮分子、氢分子构成,不是由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故B说法不正确;
C、由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比较能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由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的比较能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3.我区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有利于提高水果的品质,富硒土壤中的“硒”指的是(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答案】A
【解答】解:富硒土壤中的“硒”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4.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D.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答】解:A、根据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有图示可知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A说法正确;
B、活泼金属钠跟活泼非金属氯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故B说法正确;
C、根据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易失去,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C说法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不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5.(2023春 长兴县期中)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元素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答案】A
【解答】解: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其中“▲”应填入的是元素。
故选:A。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了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答】解:A、50mL水与 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数没有变化。故不正确;
B、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结构决定性质。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所以,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故正确;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A。
7.(2023秋 余江区期中)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 B.冰水混合物 C.白酒 D.铝合金
【答案】B
【解答】解:A、食醋中含有乙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白酒中含有酒精和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铝合金中含有铝和其它金属,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原子
B.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D.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A
【解答】解: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原子,是正确的;
B.过氧化氢是纯净物;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H2O2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核内质子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且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故错误;
D.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的不同;而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错误;
故选:A。
9.某粒子核内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核外有10个电子,该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答案】D
【解答】解:根据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所以该粒子是为阳离子;
故选:D。
10.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如图甲、乙、丙、丁,有关“当时”模型的建立有误的是(  )
A.是汤姆生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
B.是卢瑟福模型:电子在中心原子核里,正电荷在核外绕核运动
C.是玻尔模型:电子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是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
【答案】A
【解答】解:A、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认为原子中带正电荷的部分均匀地分散在原子中,电子镶嵌在其中,故A正确;
B、卢瑟福模型:电子在中心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故B错误;
C、玻尔模型:电子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故C正确;
D、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故D正确。
故选:A。
11.下列微观示意图中,黑球代表H原子,白球代表Cl原子,其中代表混合物的是(  )
A.B.C.D.
【答案】D
【解答】解:A、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B、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C、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D、该物质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正确。
故选:D。
12.(2023秋 江干区校级月考)化合物MX6分子呈正八面体结构(正八面体是指由八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的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由于六个X原子与M的连接完全对称,因此将任意一个X用Y原子替换,均只能得到一种结构的MX5Y分子,按此思路,若将其中任意两个X原子用Y原子替换,则得到的化学式为MX4Y2的分子(  )
A.只有1种结构 B.存在2种不同结构
C.存在3种不同结构 D.存在4种不同结构
【答案】B
【解答】解:将X替换成一个Y原子后,只能得到1种结构的MX5Y,继续用Y再替换一个X,与X原子在同一条棱上的4个Y原子被替代的情况一样,得到1种结构;另一个M原子的连接对称的位置上的X原子被替代得到第2种结构,因此MX4Y2有两种结构;
故选:B。
13.(2023春 萧山区校级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C.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D.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钠元素
【答案】D
【解答】解:A、地壳中含量最多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所以最多的元素是氧,故A说法正确;
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是氮气占78%,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故B说法正确;
C、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水,水中氧元素要比氢元素的质量大,所以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C说法正确;
D、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水中氧元素要比氢元素的质量大,所以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4.(2023 江干区校级模拟)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相当于一个He-4原子的质量
C.失去一个中子后也不显电性 D.在元素周期表中与铍(Be)元素占同一位置
【答案】D
【解答】解:A、因为中子不带电,又因为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故A正确;
B、一个氦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因为1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1个中子的质量,所以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质量约等于4个中子的质量,故B正确;
C、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失去一个中子后仍不显电性,故C正确;
D、因为是“零号元素”,质子数是0,与铍(Be)的质子数不同,故D错。
故选:D。
15.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有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答案】B
【解答】解: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则于衰变后生成的新原子核中质子数为6+1=7,中子数为8-1=7,即衰变后生成的新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为氮原子核。
故选:B。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6.如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填标号 (A、B、C、D中一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答】解:由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观察选择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17.(2023春 永嘉县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物质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字母a代表的是 。
(2)图2是钠在氢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电子的得失图。在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答案】(1)原子;
(2)氯化钠。
【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即a表示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2)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钠原子构成的;氯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氯化钠。
18.如水电解的过程以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1)2H2O2H2↑+O2↑。(2)水分子。
【解答】解:(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故答案为:2H2O2H2↑+O2↑。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故答案为:水分子。
19.(2023春 苍南县期中)项目小组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卢瑟福做了两个重要的实验,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根据实验回答。
实验一: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实验二: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从现代观点看,实验二中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③;(2)质子;(3)ABD。
【解答】解:(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α粒子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③。
(2)从现代观点看,实验二中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因为质子数量改变后,元素的种类才会改变。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故答案为:(1)③;(2)质子;(3)ABD。
20.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包装袋上的说明,在食物烹调时,加碘食盐应在烹调 (选填“前、后、随便什么时间”)再放入。
(2)关于加碘盐,网络争议不止。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继续使用加碘盐的是 。
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的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
B.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
D.目前无直接证据说明加碘盐致甲状腺癌。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
【答案】(1)后;(2)BCDE。
【解答】解:(1)加碘盐的食用方法是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因为包装袋上的说明提到勿长时间炖炒,故答案为:后;
(2)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的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该观点不支持。
B.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该观点支持。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该观点支持。
D.目前无直接证据说明加碘盐致甲状腺癌,该观点支持。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该观点支持。
故答案为:BCDE。
21.(2023春 诸暨市期中)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表一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二是小纱同学收集的一些微粒的资料,请根据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带电性
A 14 14 14 不带电
B 26 30 24 带2个单位正电荷
C 14 14 16 带2个单位负电荷
D 14 16 14 不带电
表二:
(1)分析表一元素周期表可知,甲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
(2)表二中互为同位素的粒子是 。
【答案】(1)16;(2)AD。
【解答】解:(1)分析表一元素周期表可知,同一横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位于15号元素、17号元素之间,为16号硫元素,核电荷数为16;
(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不同原子之间互为同位素关系;表二中C为离子,AD为原子,因此互为同位素的粒子是AD;
故答案为:(1)16;(2)AD。
22.Al和Al3+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相同,Al和Al3+的化学性质 (填“相同”或“不同”),因为它们的 不同。
【解答】解:因Al和Al3+两种粒子都具有13个质子,且它们都是用同种元素符号及有关数字来表示的,则它们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即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又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Al易失去电子,而Al3+因最外层电子数达到了稳定结构,则反应中表现的化学性质就不同,即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
故答案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氢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原因是 ;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 ;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原因是 。
(3)归纳是学习的好方法,通过上题可以归纳总结出原子核的3个特征是:
① ;② ;③ 。
【解答】解:(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的这些观点均是错误的,故填:错误。
(2)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故填:原子内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故填: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故填: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
(3)通过上题可以归纳总结出原子核具有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特征,故填:①体积小;②质量大;③带正电。
24.(2023春 婺城区月考)小科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如图装置重做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实验,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请写出金属钠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将加热后的金属钠迅速渗入氯气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后瓶内可见一层白色固体物质,说明这是一个 反应。
(3)针对该变化,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NaCl是怎么形成的? 。
(4)小科又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铁在氯气中也能燃烧,生成棕色固体氯化铁,请根据氯化钠的形成原理推导构成氯化铁的微粒是 (写微粒符号)。
【答案】(1)密度比煤油大。(2)放热。
(3)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溶液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引力和斥力平衡时,形成氯化钠。
(4)Fe3+、Cl-。
【解答】解:(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可知,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
故答案为:密度比煤油大。
(2)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说明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3)NaCl形成过程: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溶液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引力和斥力平衡时,形成氯化钠。
故答案为: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溶液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引力和斥力平衡时,形成氯化钠。
(4)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说明构成氯化铁的微粒是Fe3+、Cl-。
故答案为:Fe3+、Cl-。
25.(2023春 萧山区校级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1)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3)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答案】(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2)D;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解答】解:(1)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电子很小,对α粒子的运动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核外电子带负电,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答:(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D;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26.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1)D;(2)反弹回来;(3)质子。
【解答】解:(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很小;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故选:D;
(2)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穿不过而反弹回来;
(3)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微粒,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变成了8个,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
故答案为:(1)D;(2)反弹回来;(3)质子。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26分)
27.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粒子结构模型: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家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原子的结构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
①如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 (填代号,下同)是由汤姆森提出的。
②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汤姆森的观点是 ;(填代号,下同),卢瑟福的观点是 ;
A.原子是不可分的
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呈球形
D.电子带负电
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
F.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
G.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H.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
【答案】(1)甲;(2)BCDF;BCDEGH。
【解答】解:(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后来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中存在更小的微粒,原子是可分的,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由模型图可知,其中甲是由汤姆森提出的;
(2)根据汤姆生和卢瑟福理论分析可知,BCDF代表汤姆森的观点;BCEFH代表卢瑟福的观点;
答案为:(1)甲;(2)BCDF;BCDEGH。
28.(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氦元素 ;
②镁离子 ;
③2个过氧化氢分子 ;
④某化合物中,同种元素呈现不同的化合价,该化合物可以是 。
(2)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3”可表示不同的含义,其中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填标号,下同),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
①3Cl2②SO3③Al3+ ④3K
【解答】解:(1)①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氦的元素符号是He。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镁离子可表示为Mg2+。
③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过氧化氢分子可表示为2H2O2。
④某化合物中,同种元素呈现不同的化合价,该化合物可以是硝酸铵,其化学式为NH4NO3。
(2)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Al3+中的“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
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SO3中的“3”表示1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
故答案为:(1)①He;②Mg2+;③2H2O2;④NH4NO3;(2)③;②。
29.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列化学用语回答有关问题。
①CO2②Ca2+③NaCl④H⑤Mg⑥
(1)⑤和⑥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 数。
(2)①中的物质所含的两种元素都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Ca2+中数字“2”的含义 。
(4)①到⑤中,微观上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是 (填序号)。
【答案】(1)质子;(2)非金属;(3)一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4)①。
【解答】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⑤和⑥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2)①中的物质为二氧化碳,所含的两种元素为碳元素和氧元素,它们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3)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代表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所以Ca2+中数字“2”的含义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4)①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②Ca2+表示一个钙离子;
③NaCl 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物质;
④H 表示一个氢原子;
⑤Mg表示一个镁原子;
故①到⑤中,微观上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
答案为:(1)质子;(2)非金属;(3)一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4)①。
30.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而同一种元素的几种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如氢元素具有三种同位素11H、12H、13H(左下角的数字为原子核内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即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些同位素可以发生核反应,生成新的原子,如在恒星中常见的核聚变反应:
12H+13H→24H+01n(1n为中子)。该反应可释放大量的能量,因而如何在可控条件下利用该反应成为当下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一个焦点。
(1)科学家使24He与Be的一种同位素发生核反应,制得一个中子和一个612C原子,请仿照上式写出该核聚变反应的反应式(注意反应前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守恒) 。
(2)一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会发生β衰变。其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会释放出一个电子-10e,该原子核转变为质子数多一个的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由于放射性可以被检测到,这类同位素常被用来“示踪”,以验证反应中原子的转移,常用的有614C,818O等。请写出614C 发生这类衰变反应得到的原子是 (以类似“614C”形式表示)。
(3)碳元素常见的同位素有612C、613C、614C,氧元素常见的同位素有816O、817O、818O。由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的CO共有 种;CH4可能有 种相对分子质量。
(4)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若两个分子或离子所含的原子总数、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相等(注意离子电荷的影响),则它们互为等电子体,具有类似的结构,例如CH4与。写出一种与CO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写化学式) ;下列选项中与结构不相似的为 (填选项)。
A.SO3 B. C. D.BF3
(5)氯元素有两种同位素。CCl4的分子结构为如图所示的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则含612C的CCl4分子一共有 种。

(6)一些固体结构中存在重复排列的结构单元。在二维层面重复单元为平行四边形,沿平行四边形的边所在直线方向平移它的边长距离,则结构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请在图2中画出面积最小的重复单元。
(7)在三维层面上,重复单元常为立方体,每个立方体顶点上的原子被8个立方体共用,棱上的被4个立方体共用,面上的被2个立方体共用(提示:一个原子被N个重复单元共用,则每个重复单元实际占有该原子的N分之一)。尖晶石为一类混合金属氧化物,重复单元如图所示,请写出尖晶石中Mg、Al、O的原子个数比 。
(8)某固体的重复结构单元如图所示。沿体对角线方向看下去,浅色原子的分布如图a所示。请在图b中用“●”表示出深色原子的位置。

【答案】(1)24He+49Be→612C+01n;(2)714C;(3)9;11;(4)N2;C;(5)5;
(6);(7)1:2:4;(8)。
【解答】解:(1)使24He与Be的一种同位素发生核反应,制得一个中子和一个612C原子,该核聚变反应的反应式为24He+49Be→612C+01n;
(2)614C 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会释放出一个电子10e,该原子核转变为质子数多一个的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则C发生这类衰变反应得到的原子是714C;
(3)碳元素常见的同位素有612C、613C、614C氧元素常见的同位素有816O、817O、818O每种碳元素的原子都可以和氧元素的原子形成一种CO,则由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的CO共有3×3=9种,每种碳元素的原子都可以和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中的一种形成一种CH4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C和H形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C和H形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这些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从16到26连续的整数,则可能有11种相对分子质量;
(4)若两个分子或离子所含的原子总数、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相等(注意离子电荷的影响),则它们互为等电子体,与CO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是N2,SO3、 、BF3均为的等电子体,与其结构相似,不属于的等电子体,与其结构不相似,故选:C;
(5)氯元素有两种同位素,结合CCl4的分子结构,全部是35Cl,全部是37Cl,1个35Cl和3个37Cl,2个35Cl和2个37Cl,3个35Cl和1个37Cl,则含有612C的CCl4分子一共有5种;
(6)结合图示信息,面积最小的重复单元为;
(7)根据每个立方体顶点上的原子被8个立方体共用,棱上的被4个立方体共用,面上的被2个立方体共用,在重复单元中,Mg的原子个数为4×+2×+1=2,Al原子都在内部,个数为4,O原子也都在内部,个数为8,则尖晶石中Mg、Al、O的原子个数比1:2:4;
(8)根据固体的重复结构单元和浅色原子的分布图,深色原子的位置。
答案:(1)24He+49Be→612C+01n;(2)714C;(3)9;11;(4)N2;C;(5)5;
(6);(7)1:2:4;(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A版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7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3.答:
24.答:
25.答:
26.答:
五.简答题(共4小题,共25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7.答:
答:
29.答:
30.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考试范围:第1~4节;考试时间:10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2023春 仙居县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原子结构 B.二氧化碳分子 C.电流表 D.条形磁铁磁场的磁感线
2.关于下列四种分子模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都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气和氢气分别由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C.由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比较能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
D.由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的比较能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3.我区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有利于提高水果的品质,富硒土壤中的“硒”指的是(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4.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D.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2023春 长兴县期中)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元素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了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7.(2023秋 余江区期中)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 B.冰水混合物 C.白酒 D.铝合金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原子
B.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D.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9.某粒子核内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核外有10个电子,该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10.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如图甲、乙、丙、丁,有关“当时”模型的建立有误的是(  )
A.是汤姆生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
B.是卢瑟福模型:电子在中心原子核里,正电荷在核外绕核运动
C.是玻尔模型:电子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是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
11.下列微观示意图中,黑球代表H原子,白球代表Cl原子,其中代表混合物的是(  )
A.B.C.D.
12.(2023秋 江干区校级月考)化合物MX6分子呈正八面体结构(正八面体是指由八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的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由于六个X原子与M的连接完全对称,因此将任意一个X用Y原子替换,均只能得到一种结构的MX5Y分子,按此思路,若将其中任意两个X原子用Y原子替换,则得到的化学式为MX4Y2的分子(  )
A.只有1种结构 B.存在2种不同结构
C.存在3种不同结构 D.存在4种不同结构
13.(2023春 萧山区校级月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C.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D.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钠元素
14.(2023 江干区校级模拟)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相当于一个He-4原子的质量
C.失去一个中子后也不显电性 D.在元素周期表中与铍(Be)元素占同一位置
15.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有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6.如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填标号 (A、B、C、D中一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7.(2023春 永嘉县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物质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字母a代表的是 。
(2)图2是钠在氢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电子的得失图。在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18.如水电解的过程以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9.(2023春 苍南县期中)项目小组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卢瑟福做了两个重要的实验,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根据实验回答。
实验一: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实验二: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从现代观点看,实验二中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0.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包装袋上的说明,在食物烹调时,加碘食盐应在烹调 (选填“前、后、随便什么时间”)再放入。
(2)关于加碘盐,网络争议不止。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继续使用加碘盐的是 。
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的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
B.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
D.目前无直接证据说明加碘盐致甲状腺癌。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
21.(2023春 诸暨市期中)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表一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二是小纱同学收集的一些微粒的资料,请根据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带电性
A 14 14 14 不带电
B 26 30 24 带2个单位正电荷
C 14 14 16 带2个单位负电荷
D 14 16 14 不带电
表二:
(1)分析表一元素周期表可知,甲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
(2)表二中互为同位素的粒子是 。
22.Al和Al3+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相同,Al和Al3+的化学性质 (填“相同”或“不同”),因为它们的 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
(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氢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原因是 ;
②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 ;
③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原因是 。
(3)归纳是学习的好方法,通过上题可以归纳总结出原子核的3个特征是:
① ;② ;③ 。
24.(2023春 婺城区月考)小科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如图装置重做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实验,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请写出金属钠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将加热后的金属钠迅速渗入氯气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后瓶内可见一层白色固体物质,说明这是一个 反应。
(3)针对该变化,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NaCl是怎么形成的? 。
(4)小科又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铁在氯气中也能燃烧,生成棕色固体氯化铁,请根据氯化钠的形成原理推导构成氯化铁的微粒是 (写微粒符号)。
25.(2023春 萧山区校级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1)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3)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6.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26分)
27.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粒子结构模型: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家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原子的结构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
①如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 (填代号,下同)是由汤姆森提出的。
②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汤姆森的观点是 ;(填代号,下同),卢瑟福的观点是 ;
A.原子是不可分的
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呈球形
D.电子带负电
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
F.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
G.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H.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
28.(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氦元素 ;
②镁离子 ;
③2个过氧化氢分子 ;
④某化合物中,同种元素呈现不同的化合价,该化合物可以是 。
(2)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3”可表示不同的含义,其中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填标号,下同),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
①3Cl2②SO3③Al3+ ④3K
29.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列化学用语回答有关问题。
①CO2②Ca2+③NaCl④H⑤Mg⑥
(1)⑤和⑥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 数。
(2)①中的物质所含的两种元素都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Ca2+中数字“2”的含义 。
(4)①到⑤中,微观上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是 (填序号)。
30.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而同一种元素的几种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如氢元素具有三种同位素11H、12H、13H(左下角的数字为原子核内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即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些同位素可以发生核反应,生成新的原子,如在恒星中常见的核聚变反应:
12H+13H→24H+01n(1n为中子)。该反应可释放大量的能量,因而如何在可控条件下利用该反应成为当下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一个焦点。
(1)科学家使24He与Be的一种同位素发生核反应,制得一个中子和一个612C原子,请仿照上式写出该核聚变反应的反应式(注意反应前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守恒) 。
(2)一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会发生β衰变。其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会释放出一个电子-10e,该原子核转变为质子数多一个的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由于放射性可以被检测到,这类同位素常被用来“示踪”,以验证反应中原子的转移,常用的有614C,818O等。请写出614C 发生这类衰变反应得到的原子是 (以类似“614C”形式表示)。
(3)碳元素常见的同位素有612C、613C、614C,氧元素常见的同位素有816O、817O、818O。由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的CO共有 种;CH4可能有 种相对分子质量。
(4)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若两个分子或离子所含的原子总数、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相等(注意离子电荷的影响),则它们互为等电子体,具有类似的结构,例如CH4与。写出一种与CO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写化学式) ;下列选项中与结构不相似的为 (填选项)。
A.SO3 B. C. D.BF3
(5)氯元素有两种同位素。CCl4的分子结构为如图所示的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则含612C的CCl4分子一共有 种。

(6)一些固体结构中存在重复排列的结构单元。在二维层面重复单元为平行四边形,沿平行四边形的边所在直线方向平移它的边长距离,则结构完全重合,如图1所示。请在图2中画出面积最小的重复单元。
(7)在三维层面上,重复单元常为立方体,每个立方体顶点上的原子被8个立方体共用,棱上的被4个立方体共用,面上的被2个立方体共用(提示:一个原子被N个重复单元共用,则每个重复单元实际占有该原子的N分之一)。尖晶石为一类混合金属氧化物,重复单元如图所示,请写出尖晶石中Mg、Al、O的原子个数比 。
(8)某固体的重复结构单元如图所示。沿体对角线方向看下去,浅色原子的分布如图a所示。请在图b中用“●”表示出深色原子的位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