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2.1-2.4小测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2.1-2.4小测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1 14:39: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考试范围:第1~4节;考试时间:10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欧姆定律I= B.水分子 C.金属元素钠Na D.漏斗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B.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①电子总数②质子数③化学性质④相对原子质量⑤微粒的电性⑥电子层数
A.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 D.②④⑥
4.(2023秋 桂平市期中)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矽”元素现在的名称是(  )
A.硅 B.锡 C.硒 D.铝
5.(2023秋 安阳校级月考)下列关于Fe、Fe2+、Fe3+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的质子数不同
②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不同
③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④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⑥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A.①③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⑥
6.日本近期决定把含有氚的核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氚是氢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
7.(2023春 东阳市校级期中)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也开始增多。动力电池中含铅、镍、镉等,若将其随意处置,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这里的铅、镍、镉是指(  )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其核电荷数相等
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9.(2023 鹿城区二模)钯是航天、航海等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P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核外电子数46,则其质子数为(  )
A.46 B.60 C.106 D.152
10.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而现代科学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2023春 东阳市期末)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下四幅示意图中与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分布较一致的是(  )
A. B. C. D.
12.下列物质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氧气 B.氩气 C.黄金 D.硫磺
13.我国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1年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这种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1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
B.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
C.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
D.这一变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1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B.金原子核带正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如图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中,①表示的是 。
(2)青少年需要的矿物质中最容易缺乏的是钙铁锌,这里的铁指的是 (填“单质”或“元素”)。
17.(2023春 金东区月考)据报道钬元素的原子可有效治疗肝癌,该原子中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现有和两种原子,我们把X和Y原子称之为 原子。
(2023春 武义县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核外电子构成。
(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19.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分子,它的化学式为C60,具有空心的形似足球状的结构(如图),试回答:
(1)它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2)它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 原子构成(填名称),只是结构不同。
20.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为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一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是 .
21.如图属于符号的是 ,属于模型的是 。
22.考古时常用死亡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来推测生物的死亡年代。
(1)碳-14与碳-12属于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核内 不相同。
(2)大气中的氮-14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会变成碳-14,使地球上碳-14总量能基本保持不变。从氮-14变成碳-14,其原子核内部粒子的变化情况 。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3.如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情况。请你分析填空: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氧 8 8 8 16
碳 6 6 6 12
R 6 8 8 14
(1)R原子和 (填元素符号)属于同种元素。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C.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24.今年的新冠疫情肺炎发生以后,小朱同学对日常使用的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酒精是由 构成的(填微粒名称)。
(2)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3)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的实验。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 有关。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 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种液体的多少。
25.(2023春 诸暨市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他认为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 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A.B.C.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26.为了验证骨头汤能否有效补钙,某科研小组将猪排骨500g、蒸馏水1500mL、食用醋70mL,加热煮沸后小火煮70分钟,得到骨头汤1243mL,用仪器检测的结果为:每100mL骨头汤含有2mg钙(而每100mL牛奶约含有105mg钙)。
查阅资料:人体骨骼中的钙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该物质难溶于水,人体平均每天需要补钙800mg。
(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 (填字母编号)。
A.钙离子 B.钙元素 C.单质钙 D.羟基磷酸钙
(2)假设某人只能从骨头汤中获取钙,则此人每天需要喝 mL骨头汤。
(3)下列物质中不能为人体补钙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牛奶 B.某品牌钙片 C.氧化钙(即生石灰) D.葡萄糖酸钙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18分)
27.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使物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例如:
(1)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 。
(2)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 。
(3)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为什么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测。
28.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
(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是表示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填标号,下同) ;表示单质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
(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 。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30.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太空中长期的太阳风,使得月壤中携带了大量的可作为清洁能源的氦-3,规模总计有100万至500万吨,远远超过了地球的储量。
(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矿物质”或“腐殖质”)
(2)氦-3是一种氦气同位素气体,其化学符号3He,它的核内中子比“正常”氦少一个(如图1),氦-3原子内有 个电子。
(3)若把两个氦-3原子砸在一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如图2)这种现象叫做 。(填“氦核的裂变”或“氦核的聚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B版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3.答:
24.答:
25.答:
26.答: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18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7.答:
答:
29.答:
30.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考试范围:第1~4节;考试时间:10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欧姆定律I= B.水分子 C.金属元素钠Na D.漏斗
【答案】C
【解答】:A、欧姆定律公式属于模型,故A不合题意;
B、图示水分子结构模型,故B不合题意;
C、钠元素符号属于符号,不属于模型,故C符合题意;
D、图示漏斗模型,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B.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C
【解答】: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A说法正确;
B、分子和原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正确;
C、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故C说法错误;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3.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①电子总数②质子数③化学性质④相对原子质量⑤微粒的电性⑥电子层数
A.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 D.②④⑥
【答案】C
【解答】:根据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原子核没有变,决定元素种类的质子数没有变,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变,因此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到或失去后,一定不会改变的是②质子数,④相对原子质量;而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所以其①电子总数,③化学性质,⑤微粒的电性一定会发生改变,⑥电子层数有可能改变(得电子不变,失电子改变);
故选:C。
4.(2023秋 桂平市期中)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矽”元素现在的名称是(  )
A.硅 B.锡 C.硒 D.铝
【答案】A
【解答】解: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是硅,故“矽”元素现在的名称是硅。
故选:A。
5.(2023秋 安阳校级月考)下列关于Fe、Fe2+、Fe3+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的质子数不同
②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不同
③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④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⑥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A.①③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⑥
【答案】C
【解答】解:①因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则质子数相同,故①错误;
②因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Fe2+、Fe3+的电荷不同,则它们由原子变为离子时失去的电子不同,即它们的核外排布不同,故②正确;
③Fe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Fe2+的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2个,Fe3+的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3个,故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③正确;
④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则原子和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故④正确;
⑤因Fe、Fe2+、Fe3+三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⑤错误;
⑥它们都属于同种元素,故⑥正确。
故②③④⑥正确。
故选:C。
6.日本近期决定把含有氚的核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氚是氢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氚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2个中子,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氚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观察图示A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3春 东阳市校级期中)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也开始增多。动力电池中含铅、镍、镉等,若将其随意处置,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这里的铅、镍、镉是指(  )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答案】D
【解答】解:废旧电池中含有铅、镍、镉、汞等,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这里的铅、镍、镉、汞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铅、镍、镉”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其核电荷数相等
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答案】A
【解答】解:A.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得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故正确;
B.在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错误;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得原子核内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错误;
D.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错误。
故选:A。
9.(2023 鹿城区二模)钯是航天、航海等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P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核外电子数46,则其质子数为(  )
A.46 B.60 C.106 D.152
【答案】A
【解答】解:P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核外电子数46,因为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核内质子数为46。
故选:A。
10.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而现代科学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答】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①说法错误,一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同一类原子只能说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即原子的质量也不一定相同;所以②说法错误;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电子在核外空间中绕核做高速运动,所以③说法错误。
故选:D。
11.(2023春 东阳市期末)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下四幅示意图中与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分布较一致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钙,四幅示意图中与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分布较一致的是A。
故选:A。
12.下列物质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氧气 B.氩气 C.黄金 D.硫磺
【答案】A
【解答】解: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氩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黄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硫磺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硫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3.我国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1年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这种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答案】A
【解答】解: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由于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故该元素是氧元素。
故选:A。
1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
B.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
C.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
D.这一变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C
【解答】解:A、氧化汞受热能分解成汞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说法正确;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故B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故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不能再分。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B.金原子核带正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答案】A
【解答】解:A、该实验是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没有涉及电子,由该实验不能得出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带正电的α粒子遇到原子核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量α粒子的运转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有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物质,则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如图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中,①表示的是 。
(2)青少年需要的矿物质中最容易缺乏的是钙铁锌,这里的铁指的是 (填“单质”或“元素”)。
【答案】(1)分子;(2)元素。
【解答】解:(1)水是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即①表示分子;故答案为:分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这里的铁指的是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17.(2023春 金东区月考)据报道钬元素的原子可有效治疗肝癌,该原子中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现有和两种原子,我们把X和Y原子称之为 原子。
【答案】99;同位素。
【解答】解:钬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Z)为67,质量数(A)为166,中子数为166-67=99。
现有和两种原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则它们的中子数不同。即X和Y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我们把X和Y原子称之为同位素原子。
故答案为:99;同位素。
(2023春 武义县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核外电子构成。
(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答案】(1)原子核;(2)A。
【解答】解:(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故答案为:(1)原子核;(2)A。
19.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分子,它的化学式为C60,具有空心的形似足球状的结构(如图),试回答:
(1)它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2)它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 原子构成(填名称),只是结构不同。
【解答】解:(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由化学式为C60可知,它属于单质。
(2)C60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结构不同。
故答案为:(1)单质;(2)碳。
20.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为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一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是 .
【解答】解:(1)由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图表可查出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为:26.30%;
故答案为:26.30%;
(2)由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图表查出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氧;含量占第一位的金属元素为:铝;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故答案为:Al2O3.
21.如图属于符号的是 ,属于模型的是 。
【答案】甲;乙丙。
【解答】解:根据以上分析知,甲是交通标志,属于符号;乙是足球烯,属于模型,丙是柱状图,属于模型;
故答案为:甲;乙丙。
22.考古时常用死亡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来推测生物的死亡年代。
(1)碳-14与碳-12属于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核内 不相同。
(2)大气中的氮-14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会变成碳-14,使地球上碳-14总量能基本保持不变。从氮-14变成碳-14,其原子核内部粒子的变化情况 。
【答案】(1)中子数;(2)质子数减少,中子数增加。
【解答】解:(1)碳-14与碳-12属于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
(2)氮-14变成碳-14,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不变,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其原子核内部粒子的变化情况是质子数减少,中子数增加。
故答案为:(1)中子数;(2)质子数减少,中子数增加。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3.如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情况。请你分析填空: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氧 8 8 8 16
碳 6 6 6 12
R 6 8 8 14
(1)R原子和 (填元素符号)属于同种元素。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C.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答案】(1)C;(2)BCD。
【解答】:(1)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6,碳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6,故R和碳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故填:C;
(2)A.原子不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确;
C.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
D.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正确。
故填:BCD。
24.今年的新冠疫情肺炎发生以后,小朱同学对日常使用的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酒精是由 构成的(填微粒名称)。
(2)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3)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的实验。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 有关。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 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种液体的多少。
【答案】(1)酒精分子;(2)易燃;(3)温度;水。
【解答】解:(1)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酒精分子;
(2)易燃性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易燃;
(3)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水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倍液体的多少;故答案为:温度;水。
25.(2023春 诸暨市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他认为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 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A.B.C.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答案】(1)B;(2)B;(3)D。
【解答】解:(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道尔顿创立了近现代原子论;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波尔提出了现代原子论。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质量较大、原子核带正电,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故选:D。
故答案为:(1)B;(2)B;(3)D。
26.为了验证骨头汤能否有效补钙,某科研小组将猪排骨500g、蒸馏水1500mL、食用醋70mL,加热煮沸后小火煮70分钟,得到骨头汤1243mL,用仪器检测的结果为:每100mL骨头汤含有2mg钙(而每100mL牛奶约含有105mg钙)。
查阅资料:人体骨骼中的钙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该物质难溶于水,人体平均每天需要补钙800mg。
(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 (填字母编号)。
A.钙离子 B.钙元素 C.单质钙 D.羟基磷酸钙
(2)假设某人只能从骨头汤中获取钙,则此人每天需要喝 mL骨头汤。
(3)下列物质中不能为人体补钙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牛奶 B.某品牌钙片 C.氧化钙(即生石灰) D.葡萄糖酸钙
【答案】(1)B;(2)40000;(3)C。
【解答】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钙元素;故答案为:B;
(2)此人每天需要喝骨头汤的量是:×100mL=40000mL;故答案为:40000;
(3)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钙,不能用于人体补钙。牛奶、某品牌钙片、葡萄糖酸钙都能与用人体补钙;故答案为:C。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18分)
27.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使物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例如:
(1)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 。
(2)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 。
(3)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为什么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测。
【解答】解:(1)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2)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为什么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质子之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分子之间有引力;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质子之间存在引力。
28.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
(4)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解答】解:(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故选:B;
(3)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即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和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均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则中子数=197-79=118;
(4)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a、b、d正确。
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3)79;118;(4)a、b、d。
2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是表示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填标号,下同) ;表示单质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
(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 。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答案】(1)ACD;CD;A;(2)①BC;
②分子的种类;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的快。
【解答】解:(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由同种分子构成,就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就是混合物,A、C、D中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故A、C、D是纯净物,B中含有两种不同分子,故B为混合物;在纯净物的分子中,如果含有同种原子,就是单质,含有不同种原子,就是化合物,故C、D为单质,A为化合物。
(2)①由于B、C两图示体现了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由B、C两图示可比较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②由A、B两图示可以看出,不同种分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分子的种类;
③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的快。
故答案为:(1)ACD;CD;A;
(2)①BC;②分子的种类;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的快。
30.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太空中长期的太阳风,使得月壤中携带了大量的可作为清洁能源的氦-3,规模总计有100万至500万吨,远远超过了地球的储量。
(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矿物质”或“腐殖质”)
(2)氦-3是一种氦气同位素气体,其化学符号3He,它的核内中子比“正常”氦少一个(如图1),氦-3原子内有 个电子。
(3)若把两个氦-3原子砸在一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如图2)这种现象叫做 。(填“氦核的裂变”或“氦核的聚变”)
【答案】(1)矿物质;(2)2;(3)氦核的聚变。
【解答】解:(1)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
(2)氦-3的原子序数为2,即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可知,它的原子内有2个电子;
(3)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氦-3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原子,这种现象叫氦核的裂变。
故答案为:(1)矿物质;(2)2;(3)氦核的聚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