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思路及解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版八上的一部必读名著,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它没有小说的连贯情节,没有散文的优美语言。学生普遍反映读不进去读不懂,教师对此类作品的阅读指导经验也不足,如何读?如何教?我将几年前设计实施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课程设计、操作方法及理念解读与大家分享交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书册名片
(一)推荐版本
作者:埃德加 斯诺【美】
译者:董乐山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写作背景及内容梗概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随后九年一直遭到新闻封锁与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迷。为解开谜团,1936年,美国记者埃埃德加 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进行为期4个月的采访和考察。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三)作者简介
埃德加 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美国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四)文学价值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书。 ——胡愈之
(五)教学价值
1. 了解纪实性文学作品的特点及读书方法;
2. 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3. 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
4. 参考相关材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设计理念:像说课一样,本环节不可或缺。它是本书教学目标产生的来源,是整本书课程设计的理论前提。教师只有将这本书了解透彻,才有方略引导学生去读。
二、课程设计
(一)不负压力,学生素读
第一遍阅读:作为暑假作业,和学生商量阅读进度,没有附加的阅读任务。
设计理念:尽量确保学生真的读完了这本书,至于有什么收获,深浅自知。想要读懂这本书,还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历史背景,背景在两篇序言中都有提到,课本“名著导读”中也有提示,可以提示学生认真读。
这一遍的素读,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学生的基本学情,与后面的指导阅读形成对比,读书方法的积累和更深刻的读书感悟的获得便是学生的收获。当然并非所有名著都需要第一遍素读。如《朝花夕拾》是单篇集合,《水浒传》《西游记》又太长,需要分阶段读一读讨论讨论,不同类型的名著,所采用的阅读策略也不尽相同。
(二)问题驱动,通读指导
第二遍阅读:以“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为纲领,引导学生构建整体的阅读框架,以问题指引每一章节的细读。
具体做法:
1.第一天布置作业:细读“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2-8页)在书上画出斯诺出发前,心中都有哪些疑惑?尝试归纳整理:这些疑惑可以分为几大类。
2.第二天上课: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整理:
(1)共产党和南京方面各执一词,究竟谁是谁非?
(2)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豁出性命拥护理想,为什么?他们的信仰和目标是什么?
(3)共产党的主要将领是些什么样的人物?
(4)红军的生活细节是什么样的?
(5)红军一穷二白,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队伍的?
(6)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
(7)红军现在的兵力如何?他们真的会抗日吗?
(8)共产党的发展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理念:不完全统计,这一节有80 个左右的问号,把这80个左右的问题归纳整理为八个方面的大问题。这是整本书的纲,后面再读每一章节的时候,都要和这些问题产生连接。建议将这八个问题贴在教室中,在读《红星照耀中国》期间,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时时对照这八个问题,不仅使学生对整本书有整体性的感知和认识,也激发了他们读下去的兴趣,为我们接下来的通读计划提供了实施的前提。
本书之所以难读,主要因为它没有一以贯之的人物或故事情节,也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章节比较散乱,章节与章节之间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需要老师帮学生构建起整体的概念,厘清阅读纲领,解答心中疑惑,学生的阅读将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参与的价值就在这里。
3.列读书计划、问题驱动通读。
《红星照耀中国》通读计划
时间
通读内容
通读问题
对照解决了提纲中的哪些问题
周一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周二
第二篇:去洪都的道路
周三
第三篇:在保安
周四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周五
第五篇:长征
周六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周日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
周一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周二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周三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周四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周五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设计理念:一共十二篇,每天阅读指定篇目并完成相应的通读任务,记录在名著阅读笔记本上。
通读问题的设置因生而异,以筛选信息,了解事实为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概括本章节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性的细节;对主要人物、事件有初步的认知、思考和感悟。不一定每个章节都要设置问题,也可以合并章节提出问题。完成这些问题,学生已经把握了基本的事实依据,为后面重点突破、深层理解搭了台阶,作了铺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分析理解等各种语文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主问题引领,突破提升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经过第二遍通读,学生依照提纲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要用事实说什么“话”,即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斯诺是带着疑虑出发采访的,但采访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最后,阅读纪实性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之于本书,一是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作者“取经”——学习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三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如何继续为学生的阅读助力,使之对本书的理解和认识更上一个思维的高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红星为何能够照耀中国?”在一穷二白、处处被封锁的外部环境下,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照耀了全中国?围绕这个“主问题”,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梳理、讨论、写作等多种语文活动。
(四)表现性评价介入,统整输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设置两个表现性评价任务,以输出倒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在做中理清问题,在做中训练能力。
表现性评价任务(一)开展“红星为何能够照耀中国 ”读书报告会
任务要求:1.确定思考和汇报的角度,针对一个或多个角度将主问题阐述清楚; 2.结合书册内容,观点明确、事实清楚,有理有据。3.小组合理分工、人人参与,汇报语言简洁有条理。4.在阐述清楚问题的基础上,尽量能够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5.汇报形式不限,有ppt更好。
组织一场读书报告会,前期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不仅仅包括读书会的时间和流程,要手把手教会学生怎么做。怎样将一个大的活动,分解成小的步骤,通过小组合作,一步步完成。下面简单展示我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第一,师生共同确定专题角度:
(1)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2)长征(3)陕北苏维埃政权(4)真实的红军(5)对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群众基础(6)西安事变
给每个小组分任务(也可小组主动领取任务,每个专题的分量不同,小组程度也有差异,可将重要的任务分给综合能力较强的小组)
第二,带领他们解读任务:框定阅读范围;指引他们从更小的角度解读和分析自己所认领的专题。
专题角度
阅读篇目
讨论问题
角度一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周恩来(第二篇“造反者”)贺龙(第二篇“贺龙二三事”)林彪(第三篇“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彭德怀(第八篇“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 徐海东(第八篇“红色窑工徐海东”“中国的阶级战争”)朱德(第十篇“关于朱德”)毛泽东(第三篇“苏维埃掌权人物”第四篇”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1)外貌形态,言谈举止(2)家庭出身,人生经历(3)童年的经历(4)参加革命的起因及经历(5)性格特点、思想变化
角度二:长征
第五篇“长征”
(1)长征的起因(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5)什么是长征精神
角度三:西安事变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1)西安事变的发起人、发起目的、最终结果(2)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态度
角度四:陕北苏维埃政权
第三篇:“红军剧社”第六篇“红星在西北”“开创时期”“死亡和捐税”“苏维埃社会”“货币解剖”第七篇“苏区工业”“他们唱得太多了”第十一篇“保安的生活”
分类阐述陕北苏维埃政权的状况
角度五:真实的红军
第二篇:“红军旅伴”第八篇:“真正的红军”“红军战士的生活”“政治课”第十篇:“红小鬼”
红军的来源;红军的真实生活;关于“红小鬼”
角度六:对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群众基础
阅读范围:(第七篇:“同红色农民谈话”第九篇“四大马”“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1)共产党的群众基础(2)国民党的群众基础
有了上述具体的指导,学生的读书报告会开得比较成功。
设计理念:由于问题比较大,将之分为六个角度,并分配任务给每个小组,每个角度又提供了更细的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思路可依照,也锻炼了他们分角度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可以鼓励他们写成与之相关的“专题小论文”,相信在文字梳理与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将收获更多。
表现性评价任务(二)“苏维埃纪念馆”主展厅设计
主要任务:设计“苏维埃纪念馆”的主展厅并说明设计意图
具体要求:1.根据不同的角度,把苏维埃纪念馆展览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展区,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2.为不同的展厅命名,并撰写前言。3.为每一个展厅选择一个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并为此展品写解说词。
任务提示:
1. 设计要依据《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本,最具代表性的展品要出自文本。
2. 本设计主要侧重于文本设计,有条件的小组可以进行相应的美工设计。
设计理念:此任务真实性情境性更强,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考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美工构图能力、语字表达能力等等。因此,学生呈现出的结果也更让人惊叹。
通计《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所用时间及成果:学生读了三遍(假期一遍素读、计划内并做笔记的通读、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时的跳读和整合);课堂用了4个课时:通读指导整合八个问题1课时、重点突破分角度讨论主问题 1课时、给学生读书报告会排练1课时、读书报告会1课时。)从通读到表现性评价任务完成,共计用时三周。
学生的有形成果:读书笔记十几页;小组内为读书报告会所写的发言稿,每人约400字;设计“苏维埃纪念馆”的草图及文字约500字。无形成果: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读任务完成过程中内容概括能力、文本解读能力、人物分析能力、质疑能力等得到锻炼;表现性评价任务环节,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一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策划、有实施、有评价的综合性课程。一个好的设计也往往需要几个人甚至一个团队来打造。因此我的《红星照耀中国》设计思路也得益于学校备课组老师及语文团队的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实践反思
最后,针对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遵循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二)要有目标意识。
目标的制定要参考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要有课程意识。
阅读目标——阅读策略——阅读评价,每一步都要走扎实。
(四)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名著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训练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关于“名著阅读”的评价趋势已非常明显,不但要求真读、还要真理解、真感悟及对作品有批判性的解读。看似在考察学生,更是考察老师的备课与引导。
(五)名著的体裁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集)、《西游记》《水浒传》(古典章回体小说)、《骆驼祥子》(小说)、《海底两万里》(科学幻想小说)《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昆虫记》(既有说明文的性质又有文学艺术性)、《钢铁是怎样炼成》《简爱》(外国小说)《艾青诗选》(诗歌)等。至于每本书教什么,如何教,教材中的“名著导读”会给我们很多提示和方法,值得参考。
(六)各种想法都产生于实践,只有带领学生真实读、真正做才能掌握、创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