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教学案例简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白杨礼赞》教学案例简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4 18: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案例简述
【教例简介】
《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茅盾先生的经典散文,这篇散文意蕴深刻、手法精妙、用词典雅。余老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采用了“朗读体味,段落精读,手法欣赏”的创意手法,用了两个课时进行阅读品析教学。他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积累,在朗读中品析,将感受、欣赏、积累融为一体,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例简述】
第一课时学习任务:朗读课文,初知写法。
一、铺垫导入
1.了解作家和文体知识。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活动一:默读课文,积累字词
1.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出示有关认字识词的内容,学生一齐朗读、识记。
⑴字形字音。
外壳 主宰 倦怠 恹恹 晕圈 倔强 婆娑 虬枝 楠木 秀颀
⑵形容词。
雄壮 伟大 笔直 倔强 努力 婆娑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温和
坚强 挺拔 平坦 傲然 直挺 秀颀
⑶四字短语。
黄绿错综 和风吹送 一轮一轮 真心佩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宛若并肩
诸如此类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一律向上 紧紧靠拢 旁逸斜出 向上发展 向上发展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折磨不了
压迫不倒 高声赞美 恹恹欲睡 力争上游 片片向上 倔强挺立 屈曲盘旋 伟岸正直
力求上进 宛然象征
三、活动二: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1.请学生关注课前预习要求: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请大家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各自深情朗读课文。
四、活动三:再读课文,初知写法
1.出示话题:根据课后的“思考探究”题来观察全文,试说自己体味到的《白杨礼赞》的写法。
2.学生静读思考,批注。
3.学生课中发言,师生对话。
4.教师小结:
从全文整体构思看,本文运用的是咏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法,也可以说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在美化结构、抒发激情方面,作者运用了赞美句反复穿插的写法。它们照应着文章标题,形成全文的抒情线索,有着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
文章开篇入题,并没有直接描写白杨的形象,而是用一大段篇幅描写高原景象,这在写法上叫作“宕开一笔”。其作用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从有关段落看,作者还运用了抑扬有致、对比鲜明的写法。
5.学生听记,将有关内容批注在课后“思考探究”题的旁边。
五、活动四:自读自讲,再品写法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自读自讲,对照课文给自己讲咏物抒情、象征手法、抒情句反复穿插、宕开一笔、抑扬对比等写法知识。
第二课时学习任务:美段精读,品词论句。
一、活动一:
1.第一个重点片段精读。
2.屏显: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文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一读,读出这一段的层次,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二读,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停顿;
三读,读出作者赞美的激情;四读,读出四字短语的重音。
4.教师出示话题:
品析这个段的表达之美,指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5.学生品析,发言。师生对话。
6.教师点示:
这一段的表达之美:层次之美,形神之美,虚实之美,总分之美,短语之美,句式之美,咏物之美,激情之美。
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为进一步揭示它的象征意义作好了铺垫。
二、活动二:
1.第二个重点片段精读。
2.屏显: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3.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
4.教师出示话题:
赏析这个段落的表达之妙。
5.学生品析,发言。师生对话。
6.教师点示:
层次之美——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白杨形象到象征意义。
用词之美——文中到处都是表达赞美之情的褒义词。
句式之美——特别是段中由“难道”引起的一组句子。其表达上的特点是:①排比和反问连用;②每个句子都有形态的变化;③四个“难道”句子反复抒情,层层深入,步步深化,点示出赞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的深刻意蕴;④句子连贯有力,气势奔放,慷慨激昂,激动人心。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里发展到了顶点,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在这里展现出一种更为阔大深远的境界。
情感之美——文中那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议论显得那样动人心弦。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和抗日军民的伟大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构思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由白杨写到抗日军民,表现出深刻隽永的意蕴。
象征之美——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学生背诵此段。
8.教师收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