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9《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9《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5 20:08: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最初是为一本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文,原题为《拙政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语文教材对其进行了删节并更名为《苏州园林》,此后该文成为经典课文。本文以《苏州园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李斗印老师的教学设计并且参考朱琳、叶黎明老师的调查资料和观点,对《苏州园林》教学课例作一次全面的综述,并进行简单的评议。
一、教学内容综述
1.说明文体裁
《苏州园林》一直以来都被编入语文教材的说明文单元,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单元导语、预习提示中都提出说明文学习的相关要求。因此,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成为该课教学内容的首选。这些课例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顺序、语言等文体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核心。
通过梳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例谈等在内的 26 篇课例过发现,在说明顺序教学中,有 7 篇课例提到全文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1篇课例指出3—9段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还有 5 篇课例两种说明顺序都有提到。在说明语言的教学中11 篇课例基本围绕《苏州园林》语言简练、准确、严谨和精美生动这几个方面来设计。语言简练、准确和严谨表现在词语的言简义丰、副词的准确使用以及语句间的照应上。语言简练、准确、严谨是说明文的普遍性特点,很多教师不满足于对普遍性的分析,还关注《苏州园林》语言表达的特殊性,笔者将在下文详细阐述。教说明对象特征的 10 篇课例都要求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句子,其中 7 篇还围绕“完美图画”的总特征进一步分析“四讲究”和“三处细节”。说明方法方面,1 篇将重点放在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上,1 篇教说明方法的应试技巧,其余 5 篇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摹状貌等。
2. 语言特色
大多是教案设计将语言的生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选择、画面感和引用诗句等方面来解释语言的生动。教说明语言的 11 篇课例中,有 9 篇课例将语言的生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约占总课例的35%。这些课例主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选择、画面感和引用诗句等方面来解释语言的生动。其中,提到修辞手法的有4篇,提到表达方式、画面感和词语选择的各 3 篇,提到引用诗句的有2篇。4 篇课例中所提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类比和排比。在表达方式上,3 篇课例认为《苏州园林》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画面感上,3 篇课例认为《苏州园林》说明中融入描写,语言富有画面感。在词语的选择上,3 篇课例认为文中所用的词语,如“珠光宝气”“盘曲嶙峋”“胸中有丘壑”等具有文学性和文言味。同时,2 篇课例认为文中引用诗句“鱼戏莲叶间”,语言典雅。
3. 情感层面
多数课例要求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挚爱、对园林景色喜爱、表达对设计师和匠师高超技术的高度赞美;表现作者的从容悠闲心境和对纯真少年时代回忆。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结合文章原题中的“寄深眷”三字和作者是苏州人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例如,谭延玲在《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说明文的情感教学》中提到:“他(叶圣陶)从进私塾读书到中学毕业成为学校教员,二十几年来一直未曾离开苏州,并经常与同学在拙政园、留园开展诗社活动……又曾作一篇《洞仙歌》送陈从周,里面有一句‘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有些课例从语言品味入手,体会作者潜藏的情感。例如,王君让学生比较原文“只觉得身在山间”和改写文“只觉得自己在爬山”,引导学生体会叶圣陶从容悠闲的心境。还有些课例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后直接启发其思考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4. 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将其带入进老师设计好的课堂中,调动学生来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交互运作,对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感 官上的强记忆,以形成良好的记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苏州园林》就属于比较难以体味其中的韵味的一篇文章了,学生学起来晦涩,老师讲起来也吃力。如果仅仅让学生直白地去看文章,去听老师讲,是无法体会其中的韵味的。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朗诵视频,找到一些名家朗诵,刺激学生听觉器官,将其中的感彩带入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通过朗诵、以及课堂上图片、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触觉器官,大部分学生心中已经能够切实体会苏州园林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并且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环境,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以李斗印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教学设计如下)
二、教学设计
(一)走进苏州园林──赏美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随叶圣陶老先生到他的家乡领略东方威尼斯特有的迷人的园林风光。
(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并配古典音乐《平沙落雁》)
苏州园林是一幅淡雅古朴的山水画,是一首婉转幽扬的小夜曲,是一杯清香四溢的香茗,是一首平平仄仄平的绝句……几张优美的图片,一段悦耳的音乐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引领到了秀美的江南,从大家专注的神情和痴迷的目光中我读出了苏州园林醉人的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妙在何方?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先生走进《苏州园林》寻找答案。
点评:关于园林,绝大多数同学脑海中的形象都是统一的。这是由于一贯的思维定式所造成的,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如果学生们的脑海中的园林是一个模样,那么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辅之古典音乐,通过激发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独特的美景和典雅的氛围。
(二)走进《苏州园林》———品美文
①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②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③问题引领,研读文本。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显著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抓住了苏州园林怎样的特征并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阅读第二段,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它和本段的“四个讲究”之间是什么关系?
阅读第三至第六段,概括出每段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第七至九段,看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的。
(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美点并进行一分钟陈述。
师生互动完成板书
多媒体小结:苏州园林结构美
苏州园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结构上,它的美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同学们课下可继续进行个性化阅读感悟。正如本文结尾所言: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说>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说>了。
点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场。“在品美文”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段落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所传达的诗艺美,而且将分散在课文中的问题逐个击破。学生在探究《苏州园林》的说明结构时,还体会到了园林的特殊之美,即:“苏州园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结构上,它的美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三)走出苏州园林———当导游
同学们,借助网络,苏州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品读美文,大师风范令人倾倒、令人折服。转型跨越,中博盛会展示山西特色,三晋大地游人如织,瞧,又一批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涌向龙城太原,赶快加入导游行列,展示你青春的风采吧!课后和你的同学到长风区采风,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景点,向游人介绍,相信你是最棒的!
同学们,今天在模拟舞台牛刀小试,初露锋芒,品尝喜悦,直面艰辛,这是财富,也是力之源。明天,在广阔的生活海洋,相信你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技惊四座,赢得喝彩。
(四)拓展延伸——制作名片
同学们,我认为《苏州园林》是叶老为苏州量身定做的一张别样的名片,其实,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亮点。今天我把自制的一张晋城名片展示给在座的新朋老友,欢迎大家到晋城观光,到北留作客,同时也希望能早日见到你自制的名片。
(多媒体展示晋城风光图片,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诗──《崛起的新城》)
崛起的新城
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远古文明在这里播种。
萋萋芳草如泣如诉舜耕历山的亘古;
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再现长平之战的悲壮;
棋子山钟灵毓秀静候高手对决;
九女湖秀色可餐演绎漓江风情;
海会寺双塔剑指蓝天;
青莲寺钟罄声震山谷;
皇城相府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无人不识君;
点评:在“制作名片”环节,教师为了调动状态吸引注意力,通过教室音响播放了一段与文本内容或情感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提前进入写作的情境,这时听觉模态的选用是十分有效的。单一的片段写作是枯燥无味的,所以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景状物训练时,往往事倍功半。仅仅依靠对景物建筑的空想,学生很难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刻画,心中的情感也难以言表,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模态式的转变能够降低的枯燥度,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增加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通过这种双参与的模式,使课堂效率提高,也增强了课堂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走进苏州园林赏美景,重在激趣;第二个环节:走进苏州园林品美文,重在求知;第三个环节:争当园林小导游,重在运用。这三个环节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每个环节都试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同时又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该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开场以新闻导入,结尾以晋城风光作结,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总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学、音乐、绘画融于一体,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苏州园林》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梳理,发现教师对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选择取向,并且对教学方式的选取越来越现代化,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苏州园林》的文体特点有着不同的理解。为此,我们要对“说明文”这个大类概念进行细分,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弄清楚《苏州园林》是怎样的说明文,在此基础上,选择高效、适配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