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四学,美文美教——《三峡》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一课四学,美文美教——《三峡》教学案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21: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课四学,美文美教——《三峡》教学案例
【教例简介】
《三峡》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也是一篇精短的文言美文。。在教学《三峡》时,用了“一课四学”的方式来设计教学任务,“知文意”,“赏文笔”改成了“赏文段”。最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根据内容进行了改变,做到了“活”与“实”的统一。所以,我们在运用相同体裁的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不落入“模式化”的窠臼。
一、导入
1.出示导语,学生朗读: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
2.了解学习的四个环节:识文词 知文意 诵文章 赏文段
二、任务一:识文词
1.学生各自大声读课文,读注释,时间4分钟。
2.老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再次齐读注释。
3.趣味识字,特别强调。
⑴带“山”字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峡 岩 嶂 巘 峻
⑵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沿 溯 湍 瀑 漱
⑶需要强调的词语解释:
自非 陵 阻绝 或 御 良 肃 响
⑷四字短语:
隐天蔽日 清荣峻茂
三、任务二:知文意
1.老师读课文,学生读翻译,老师穿插讲解。此活动把课文分成四段进行。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任务三:诵文章
1.第一次训练:先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出示有领起词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2.第二次训练: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
出示四字词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出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3.第三次训练: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4.学生自由练习数分钟。
5.屏幕显示全文朗读节奏,学生齐读文章。
6.老师讲解四段文字大致都分成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大致都是先描写,后议论抒情。老师举出四段中的议论抒情文字,指导学生读好两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任务四:赏文段
1.老师朗读课文第三段,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2.学生思考这一段文字表达的语言之美。
屏显:欣赏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
3.老师提示,学生笔记:
层次、动静、声色、俯仰……
4.学生思考。
5.学生分享自己的品析,老师点评。
6.老师小结,学生齐读。
⑴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明时令,再写江水,然后写山岩,最后总写一句,可谓情景交融。
⑵美在景物的摄取。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以点代面”,表现了三峡的雄奇秀美。
⑶美在视角的变化。先从俯瞰的角度写“素湍绿潭”,再从仰视的角度写“悬泉瀑布”。
⑷美在线条的组合。清澈回旋,高山矗立,怪柏展姿,飞瀑跃落。
⑸美在景物的映衬。深潭上有浮动的倒影,绝巘之巅有苍劲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白练一样的瀑布。
⑹美在语言的秀美。“素”“湍”“清”“影”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幽之美。
⑺美在语言的生动。“回”“倒”“怪”“飞”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形态之美。
⑻美在文字的凝练。“清”“荣”“峻”“茂”几个字,极精练地概括了不同景物的美感。
六、结课。
1.老师点评课文:总之,《三峡》带给我们的就是美景、美情,美的文章结构,美的语言运用,美的表现手法,无尽的美。
2.学生齐读总结语: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和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画面连绵,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3.学生再批四个字——画面连绵。
4.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