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逐字教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逐字教学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19:0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逐字稿
教学思路:
情境任务:山高水长,寻找理想的同行者!
任务一:苏轼会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吗?
1.一起赏景
2.多才的“创客”
3.围观苏轼朋友圈
4.群文觅志趣
5.苏轼的工作群
任务二:对话苏轼,发出邀请。
说出能让苏轼心动,与你同游南京的理由。
与子偕行,何其有幸
——再读《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过程
任务一:苏轼会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吗?
师:山高水长,让我们寻找理想的同行者。如果苏轼在我们身边,他会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吗?
今天我们就来再读《记承天寺夜游》,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好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自己读,自己思考,说说自己的理由。哦文章相当熟悉好的,谁能告诉我,苏轼他会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吗?为什么?说说看。
生:我觉得苏轼,他应该会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
师:为什么?
生:因为首先跟他在一起,可能会有很多的乐趣,他总会带我们找到一些非常新的点子。然后扫除我们的不开心。
1. 一起赏景
师:那么你从记承天寺夜游当中,是怎么发现他能找到很多的乐趣的呢?
生:他会在月色入户的时候,去找他的好朋友,一起去庭中的院子里散步。
师:哦,也就是说,他会去找自己的朋友,找自己的朋友去干什么呢?
生:一起去游玩享乐。
师:哦,去游玩,去赏景是吗?好,他赏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生:有澄澈的月色,然后还有一些竹柏的影。
师:好,你能把这个句子读一遍吗?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的,你请坐,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同学们,他刚才说这是写景,写什么景呢?
生:写的是月。
师:是月,是吗,好,你怎么知道写月的呢?他并没有一个月字呀?
生:因为积水的特点是澄澈透明。
师:因为积水,可是刚才说的我们写的是月色呀,不是写积水?
生:它特点是澄澈透明,跟月光一样的,
师:所以说这是一个?
生:比喻句。
师:非常好,他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是吗?
生:是。
师:那你再看这个句子,还有比喻吗?
生:还有。
师:还有什么?
生:就是把竹柏比作水中的水草和——
师:荇菜,是吗?
生:是的。
师:好的您请坐。同学们,让我们再发现一下,这个比喻的高明之处在什么地方?这个比喻很高级啊,你能看出这个比喻的高级之处吗?
师:好的请您,
生:这个比喻句里面,没有出现喻体,但是他通过比喻事物的特点,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它的喻体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月光的澄澈透明。
师:没有出现喻体,同意吗?
生:没有出现本体。
师:嗯,是没有出现本体,但是它有什么喻体?是积水空明,它有喻体是藻、荇交横。这两个喻体的选择,看积水空明,我们感觉是一池春水静谧。而藻、荇交错纵横,我们会觉得它是摇曳多姿的。所以这个比喻当中,它是包含了一种什么在其中?
生:非常的优美,能感受到当时景色的优美,以及那些景物的特点。
师:啊,景物的特点,静态吧,交错纵横,摇曳多姿,是动态了,所以它有一个?
生:动静结合
师:好的,还有吗?请坐。这个比喻的高明的地方,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好的请你。
生:我认为这个比喻句可能也用了虚实结合。
师:你怎么看的?
生:首先它讲的是积水的空明,没有直接讲月色,然后藻、荇交横和盖竹柏影也,没有直接将他的本体表现出来。
师:由眼前所见到的,再结合心中?
生:所想的
师:所想到的,因此你认为他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很好,再来你刚才说了这个竹柏影,他真的要写竹子和柏树吗?
生:他其实想写的是月光,像水波一样,
师:他其实想写月色是那么的,特点?
生:波光粼粼。
师:哦,,波光粼水,月色,他用这个词是空灵的,是澄澈的,对吧?
生:对。
师:好的请坐。这个高级的比喻当中,蕴含了
动静的结合、正侧的结合、虚实的结合。好既然我们想和他同行,那就向他学习
来我们也给自己朋友圈的这张图片,配上简洁的文字,同学们就在你的纸上试试看。你也用上一个比喻或者其他手法,你也写出比喻的特征,一两句就可以啊。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来,我就请你,试试看,没关系。
生:春日玄武湖的水如一块透明的镜子,映出玄武湖的美景。水中鱼儿游荡,水底的细石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师:你也是想不出?
生:水的清澈
师:哦水的清澈,好的请坐。很好来这边靠近的,请你试试。
生:春天湖水如明镜般澄澈透明,可以倒映出岸边的嗯
树树与亭子,水中的细石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师:哦,你和他表达的有很相似的地方。大家都选用了一个通用的比喻。老师推荐同学们在课后去阅读一篇文章,叫朱自清的《绿》。你来看看,老师所选择的这个湖面。如果是朱自清来写的话,他会说,它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有意思吧,那么请你课后,认真地去阅读一下朱自清的《绿》。看他又是怎样来写这一池湖水的。
2. 多才的“创客”
跟着苏轼,我们总会有沾染一点点的小才气的。今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苏轼非常火,我们一起来参与一下(播放视频)
(视频文字)(主持人龙洋:)先生您知道吗?今天的我们把您形容成是北宋第一美食博主。您写的那些美食的诗,在我们后世又叫做广告。
(苏轼:)哈哈哈,真的吗?来之前,我听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朋友们,个个都是诗词高手,不如我来考考大家。我说美食,你们说诗词,可好啊?
(苏轼:)我在黄州吃竹笋
(选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我在惠州吃荔枝
(选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我爱吃河豚
(选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我爱吃鲤鱼
(选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苏轼:)我还做过豆腐
(选手:)煮豆作乳脂为酥。
(苏轼:)我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
(选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师:本来想让大家一起参与到其中去的啊,奈何机器不理我。那没关系,我们来看看,结合这个视频,咱们再看看这个素材,他还发明了东坡帽。
结合这些视频或者材料,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好的,我的老乡。
生:苏轼是一个很喜欢享受的人,他就一天到晚的享受。
师:呃,怎么享受的?
生:他不仅戴东坡帽,还吃美。
师:哦,他就一天到晚就只会吃?
生:他也会赏,和朋友一起赏。
师:他会赏,赏景对吧?
生:享受生活
师:会享受,一同旅游赏景,好的非常好,他有这个发现,那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
生:我认为东坡其实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因为在前面视频里面有一篇猪肉颂,其实就是在东坡当初被贬黄州的时候写的。其实就是苏东坡自己发明的一种猪肉的做法,还有这种东坡帽,因为东坡一直被贬,处境是不好过的,但是他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好的你知识面非常广博,做你的语文老师很幸运,但是我刚才从你的回答当中,我发现了一个词,发明,所以说他不光是能够发现美景美食,还能够发明,那就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今天说?
生:创新
师:太好了,他是能发现并且创造美的,是不是这样?(板书:发现 创造)所以我们也可以讲,他就是一个妥妥的“创客”。因为他的发明,涉及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这样看来,他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呢?我们就赞同他,因为林语堂也这么说过。我请一个同学,就请你读一下。
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3. 围观苏轼朋友圈
师:让一个如此丰富的、有才华的人和他同行,一定会有很多的乐趣,对,也会非常的有品位。好大家再回看,你觉得,苏轼还有同行的优势吗?
生:我觉得他很多愁善感,很真实,比如说文段最后一句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他内心的感想,很喜欢说出来心里话,他很真实。
师:他内心的感想,很喜欢分享他和谁分享
生:有时候和自己的朋友。
师:有时和自己的朋友,比如在这篇文章,他和谁分享?
生:张怀民。
师:他和张怀民分享,把和张怀民在一起的句子读出来。
生:相与步于中庭——
师:来看着屏幕。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好的请坐,还有同学愿意朗读一下这个句子吗?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你认为你的朗读和他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首先一个是从节奏的重读。
师:重读,你重读了什么啊?
生:我觉得我在里面重读的,应该是未寝、相与。
师:你重读了未寝,没有睡觉。你重读了相与,一起,是吗?
生:对。
师:好的请坐,我再请个同学,哎女孩,请您。
生:我觉得应该是重读亦。
师:你来试一下。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这个词你为什么要强调?
生:亦,是也的意思,说明张怀民也没有睡觉,因为张怀民看到这个很好看的月色,也没有睡觉。所以张怀民和苏轼对这个美景肯定是都十分欣赏的,所以他和张怀民分享这个美丽的月色。
师:苏轼来到这个点一看,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感觉这就是知己。
师:哦啊你也没有睡觉啊!
师:所以他可能会有一种?
生:欣喜。
师:哦,他很欣喜,他甚至是惊喜,没想到。好的你再试一遍。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嗯,请坐,张怀民为什么没有睡觉呢?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应该是张怀民和苏轼同样是被贬的,同样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境,都睡不着。文中写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都比较闲吧。但是这个闲有一种无奈,有一种没有官事的一种闲适。所以我觉得他们俩是志趣相投的,也是共患难的一种心情,所以都没有睡觉。
师:都没有睡觉是因为共患难。请坐,这个高度还真的有点高,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
张怀民是在元丰六年刚刚被贬官的,而苏轼那个时候都已经被贬了 4年了,属于被贬途上的老人了,对吧?所以说而张怀民极有可能这个时候,还没有适应。所以心里面是难过的睡不着觉,对不对?苏轼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张怀民这里。好我们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对话脚本。
咱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那个情景。同学们自己前后左左右的自由组织,谁作苏轼,谁作张怀民,自己分配角色,来一小段,还原一下那个时候的对话情景。好的,你们开始活动。没关系,声音高一点没事。好,来我就请你,你是哪个角色?
生:张怀民
师:没事,好的我们来听,看看当年情景。
生:怀民兄刚被贬,应该还不适应这边环境吧?你怎么也没睡呢?
生:哎,我不比你啊,你在这待了4年了。我才待半年怎么能睡得着呢?
生:那要不同我一起出去,出门去赏一下今晚的月色,我看今晚的月色还不错呢。
生:也好,反正闲来无事,随你一同去逛吧。
师:没事,你还有的发挥吗?尽情发挥。
生:那你同我一同去吧。你看今晚的月色,你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觉得呢?
生:唉,可惜,我感觉这世上就我们两个闲人了,在这晚上没事逛。
生:哈哈哈哈。
师:没事闲逛,好的请坐。他特别的真实啊。也就是苏轼开解了他大半天,但是张怀民居然不为所动,哈哈也许当时情境真的就是这样呢,并不是没有可能啊。所以老师呢,只是给出当可能的一种情境。
大家完全可以设想很多种。当时对话的情景,跟他刚才很相似,你看人生谷底。他刚才说才来半年呢,安慰的,我们赏月去吧。老师想他可能在这样的安慰下,会略开怀一点,好吧咱们走,喏你看今晚的夜色,就像刚才女孩所说的一样好,真的特别好。如此看来,这个朗读是不是还有另外的诠释的方式?
除了把那个亦字狠狠的重读之外,如果我们把对朋友的理解和宽慰,也读到其中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嗯你说。
生:我觉得可以重读相与。
师:哦,可以重读相愈,好你试一遍。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嗯好的。老师有个建议,既然是基于对朋友的宽慰,我是不是可以把亦字稍微读得轻一点,语调稍微的轻柔一些,可不可以?那好我们来试一下,来这边,到这吧,你们来读惊喜。其余的来读宽慰。来我们这边,开始。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来,宽慰的开始。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不同的情感,不一样的诠释。好,张怀民是他众多朋友当中的一个,我们来围观一下苏轼的朋友圈,大家来看一下。
你有什么发现吗?他的交友的态度,你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苏轼他交为交友的范围非常的广。比如说在很多方面都有涉猎,有官场的一些朋友,还有文坛的朋友,有宗教的朋友,也有社会底层的,类似农民的一些朋友。他对这些朋友的态度都是很尊重,并且非常喜欢跟他们做朋友,很真诚。
师:哦,好的,请坐谢谢,有没有同学有补充?
生:我觉得苏轼的心胸也很宽广。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苏轼与王安石的观点相左,但是苏轼还专程到南京拜访王安石,两人诗文唱和,相谈甚欢。所以虽然王安石他在政治上和苏轼的观点是不同的,但是苏轼还是把他当做朋友对待。
师:你看他看材料看的多细啊,他就看到了和王安石观点相左,然后他还专程到南京去拜访王安石。他看得出来,他在交友的时候的心胸是多么的宽广啊。那么这边同学说了,他交往的朋友是各种各样类型的,身份有限制吗?阶层有限制吗?甚至性别都没有限制啊。所以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三教九流皆可成友,用他的话说,
人有片善便能与之交。这样看来,你觉得他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会特别关注你的缺点,他可能会发现你的优点啊,他可能会跟你志趣相投,是一位很不错的同行的人,就是旅途当中遇到的那些人,并不是说一生都需要深交的那种,只是陪你聊聊天的那种。
师:嗯好的,请坐。他说,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不计较我的弱点和缺点,那就是这个人得要有一定的心胸,要包容对吧?还能够关注你,像张怀民,对吧?我们要能够互相的去关怀。因此有这样的特质,我们当然愿意与他一路同行好的。(板书:关怀 包容)同学们,再看,他还有什么同行的优势吗?啊,好的请。
生:我认为他有同行优势,他非常的乐观旷达。
师:你怎么看得出来的?
生:从文中可以看出,即使他被贬了四年,但他还说欣然起行。
师:你从文中看到欣然起行,是吗?看到他的乐观,对,除此之外呢?
好,很好请坐,他的乐观旷达在文中还有没有表现?
生:我觉得在文中有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觉得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到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说哪里都有月亮,哪里都有这些竹子,但是就没有人去欣赏。只有他和他的朋友能从中去欣赏这个月亮,理解这个月亮,他最真正最纯真的美好,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自我的夸赞,自我的赞许之情。
师:嗯,对。自我的赞许,是吗?
生:对。
师:好,那么现在,请坐非常好。他从中看到一个对自我的赞许。我请同学们来换个词试试看。
我们把这个副词换成盖,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但,是只是的意思,但盖是大概是的意思。但,更加限制这个范围,只是缺少我们两个清闲的人。意思就是说,也是体现他那种豁达的心胸。
师:哦,那种豁达。你看他对着张怀民,只是有我们两个闲人,你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一种什么情绪在其中?
生:我觉得其中包括他对自己的一种自嘲的心理。
师:哎,说的特别好。你看就我们两个是闲人,好,除了自嘲呢?
生:还有自我安慰。
师:还有一种自我安慰,怎么安慰自己?
生:我想一下
师:嗯,没关系,那我问一下其他人。我们俩是闲人,那其他人干啥去了?家人干啥去了?
生:做官做事。
师:哦,做官的做官,发财的发财,追名逐利去了。哎他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心情来欣赏这样的月色?
生:没有时间。如此看来,我们两个人很闲淡。
师:很闲?我们换词这边同学在说的?哎,他太幸运了,请坐。所以
这也是他的一种自己的自我安慰,以及自我得意的一个点,是吧?好,同学们从这个当中能看到一种自嘲、自解和自得。来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把这样的心情、情绪读出来。疑问句啊,注意语速慢一点,语气稍微舒缓一些。该强调的地方,大家知道。
生:副词,
师:因为副词,有时也是我们解读文章的密码,还有刚才同学们一直在讲的闲人,好我们一起试一下,何夜预备起。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群文觅志趣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在整个初中阶段一共要学苏轼的五个作品。除了《记承天寺夜游》也有?大家看。
昨天我把这个材料发给大家,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情感?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就凸显出苏轼到中年之后,他仍然对国家有着一种伟大的为国出力的情感。
师:嗯,还是想为国出力的,只不过暂时没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暂时还没有得到?
生:重用。
师:哎,特别大的重用。嗯好,请坐。继续来。
生:第四首《定风波》里面有一句话,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它只是描写了一个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些生活的小事,但是却表达了作者一个旷达超脱的一种情怀。
师:哦,旷达超脱,也无风雨也无晴,由他去吧,是吗?好的。来继续。
生:第一首水调歌头,从中我能读到他对弟弟的思念。还有从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我可以看出,虽然不可以和弟弟相见,但是心怀还是很豁达旷达,感觉也有一种自我安慰在里面。
师:把对弟弟的思念,转化成了对?
生:对天下人的一种祝福。
师:你看胸怀不是一般好的,很好请坐。
生:我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里面的前三句对环境凄凉描写,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比较悲凉。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以看出他还有心有不甘的情绪。
师:心有不甘,孤独寂寞,但是依然是竭尽寒枝不肯栖,那就是我仍然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品质。说的好请坐。大家有没有发现?把这四首和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放在一起,你发现他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同点吗?
生:苏轼一般都是由一个凄清的环境,或者是一件不是太令人愉悦的一件事情,引起自己的一种欲济无舟楫的怀才不遇的情感。但是最后,不管是思念还是这种悲凉,他都会笔锋一转,转到对天下人的祝福也好,但是最后,都是乐观的一种心态去面对这种悲凉,所以我觉得他非常的乐观,辩证地去看问题。
师:好的,我听到他刚才说,所有的这些作品当中,我们都能看到苏轼的难处,或者他的尴尬的地方。但是最终他都能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自我疗愈,是不是?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感。所以林语堂是这么说他的,来我们一起读一遍。
他是一个,预备起。
生: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师: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同行吗
生:愿意。
师:为什么?
生:就像我刚才之前说的一样,因为他是一个乐天派。比如说饿的时候,他甚至可以给你做猪肉,比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还会陪你一起去夜游。(板书:乐观 旷达)
师:即使他已经有4年被贬了,哈哈,就是万一你哪次考试考的不太好的时候,没关系,他是你的良药,非常好。这么看来,我们是不是对苏轼有这样的理解,他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可以随时自我安慰,可以随时躺平的闲人,你怎么看?真的吗?是不是?
生:我们从他写的很多诗里面,包括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样的句子。他写的诗里面,很多很多都表达了他想要为国效力,表现自己的才华,这种志向抱负。
5. 苏轼的工作群
师:对,非常好。他已经从词当中,读出了他的内心的愿望。好的请坐,谢谢。我请大家关注一下苏轼的工作群,
来帮苏轼解决问题,猜一猜苏轼会怎么解决呢?杭州女孩。
生:我认为第一个杭州湖水泛滥,可能苏轼会帮助民众造大堤。据我所知,杭州西湖的白堤应该——
师:白堤,白居易。
生:还有一个,这是我联想到的,还是一个堤。
师:不用联想真有一个?
生:苏堤,
师:对,是真有一个苏堤。所以请看他的做法,修井清淤,引水浚湖,开仓赈灾,治病救人。密州呢?蝗旱相仍,盗贼渐炽,怎么办?快苏轼来解决问题,来你解决。
生:由诗人苏轼所写的文章,我们可以得知,苏轼是一个美食家,又通过生物学,我们可以知道蝗虫是可以吃的。我认为苏轼可能会给他好友说,将蝗虫烤着吃。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果腹之灾,而且也可以将蝗灾解决掉。
师:哎你看,他很有想法。蝗虫要杀过来,蒸着煮着炸着吃。哈哈,请坐。那得费多少的人力和物力呀,所以,苏轼想法和你略有一点点的区别。
他要禁捕蟾蛙,干什么呀?你刚才不是说生物学了吗?有没有想到这个点子?整顿吏治,发动民众,严惩恶贼。徐州呢?
生:我课外时,做过一些关于一篇关于这个的文言文,它大概讲的是苏轼当时是禁止下属逃出去,然后呢亲自去指挥治理洪水。
师:非常好。
生:包括下一个,我也略有了解。
师:哈哈哈,好的。
生:下一个,就是在海南那边兴办学校,然后还培养出了海南的第一个状元。
师:非常好他全给说了,他都知道
如此可见,大家会有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苏轼是一个?
生:行动派。
师:对,行动派是一个担当有为的人。那么这样的人,我们当然愿意和他对的一路同行。(板书:担当有为)
任务二:对话苏轼,发出邀请。
课后研究,你还会发现他有好多好多的优点。的确是这样,所以我们有一个任务二是对话苏轼,发出邀请。
要说出能让苏轼心动,和你同游南京的理由。我不要你说一整段话,你能告诉我,你劝说的角度吗?
生:从美食的角度。
师:美食家,所以要把南京的美食介绍给他,
生:对。
师:好有道理,来。
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介绍南京的文化给苏轼。
生:嗯我也跟美食差不多,因为这四首诗当中,我发现苏轼每首诗里面都有喝酒,每次都会大醉,然后我跟他说,我喜欢喝饮料他喝酒。
师:哦投其所好,他说了美景美食,那你就不能表扬表扬苏轼吗?是不是?你真棒!然后,你可不可以说说,我自己也很优秀,我愿意和你?对的,做个朋友,一路同行。好的,今天我们和苏轼,不光是在旅途上要一路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要一路同行,或者成为具有苏轼品质的人。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从此走向辽阔。我想,经典的文学作品永远是常读常新的。好的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课后大家完成这样两个小练习。
好谢谢大家,我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