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6 20: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消息二则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学习目标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qiàn,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军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主席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背景链接
渡江战役示意图
走近作者
新 闻
定义: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价值要素:冲突性、重要性、显赫性、接近性、责任感、新奇性(异常性)、时新性。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时效性)、准确性。
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文体知识
篇目 体 裁
《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消息
消息
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新闻的结构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高度概括消息主要内容。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扼要地揭示消息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扩展和阐释,对消息事实做具体叙述与展开。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可省略),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标题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主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引题:交代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
解释新闻的意义和本质;渲染新闻的环境和气氛。(在主题之上)
副题:主要用来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在主题之下)
消息的格式
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字词清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读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从标题中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找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
何事
研读课文
2.读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含了什么新闻要素?
时间: 人物:
事件: 结果:
二十一日
渡过长江
渡江
人民解放军
2.读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中的“已”“大约”能否去掉?
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删去。
3.读主体:结合具体用词,赏析其表达效果。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先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
“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摧枯拉朽”写出了什么?
3.读主体:结合具体用词,赏析其表达效果。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写出了国民党军队准备之充分,与后面国民党军队溃退之快形成极大的反差,暗含讽刺意味。
写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
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
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爱憎分明,不能换。
3.读主体:结合具体用词,赏析其表达效果。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先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
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及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爱憎分明,不能换。
3.读主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的?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侧面反衬
正面描写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
敌军:纷纷溃败
我军:直取对岸
主体
板书设计
结语:发出豪迈号召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主旨归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第二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
根据新闻的结构,分别找出第二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学以致用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包含于主体中)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电头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交代消息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表。
消息题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下午
长江前线
渡江战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不含”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严密性。故不可删去。
研读课文
1.读导语: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括号里的“不含”能否去掉?为什么?
2.读主体,思考:主题详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
①三路部队的作战过程。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状况的原因分析。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的详略又是怎样的?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3.读以下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议论。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4.在这两则消息中出现了许多地名,初读时感觉既陌生又复杂,甚至觉得多余。但现在却觉得作为消息的内容,它们十分必要,为什么?
因为该消息是向全国民众通报战况,是向前线战士传递战斗捷报、向敌人宣示战果的,地点表述的准确性意义重大,体现的是新闻的真实、客观、严谨。
5.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观点不对,作者在写作消息时,总是会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本文在写到人民解放军时,用“摧枯拉朽”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褒义词,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写到国民党军队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等贬义词,充满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彩,有助于突出中心,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读者对象 达成效果 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
人民解放军战士
持中立态度的民众 国民党政府及军队
了解渡江战役的丰硕战果,激发更大的战斗热情
渐渐清楚时局的变化,改变原先摇摆不定的立场
战斗信念受到极大打击,军心涣散
鼓舞前方战士的士气,进一步摧毁敌人的信心,向全国人民宣告战争的大势所趋
5.消息最讲求客观、准确,但也隐含着作者的感情与思考。
品味语言
1.用词准确
①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②“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③“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很巩固的”,“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2.语言精练
①能用单音节词则不用双音节词。
②适当采用文言词汇。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在文中指未渡江的部队,既确切又具体。
3.兼具典雅与口语化
典雅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二十二日……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口语化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导语:渡江概况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披靡(稍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主体
兵力
战线
战况
板书设计
展渡江战役胜况
扬我军将士神威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和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主旨归纳
试比较二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
对比阅读
试比较二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拓展阅读
【赏析】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歌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作者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气势雄伟磅礴,雄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