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所谓的“大丈夫”。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解读“大丈夫之道”
1.领读,齐读,正音,指导停顿。
2.抓住最重要的信息,用一句话介绍孟子。
预设: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义礼智信。重点介绍“仁礼义”。从会意字入手介绍“仁”。
4.孟子是特别会用比喻的。在本文中,有一个句子是来喻指“仁礼义”的,找到这个句子。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初读句子,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2)再读句子,注意补充翻译中的“大丈夫应该”。
(3)再读句子,体会:大丈夫应该做到有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5.再读“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会:大丈夫不能怎样做?大丈夫与身份地位名利荣辱有关吗?
预设:不能“淫“、“移”、“屈”。它们的前面加上“富贵”、“贫贱”、“威武”,加上“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强调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经受物质的困顿还是精神的折磨,都不能迷惑,不能改变,不能动摇,不能屈服。这便是大丈夫之道。
第二部分 解读“妾妇之道”
1.读景春的话。借助注释,了解公孙衍、张仪,明确景春的观点,并探究景春崇拜衍、仪的原因。注意体会:岂不、诚。反问句。
2.读孟子的话,读到“妾妇之道也”。明确孟子的观点,孟子对衍、仪的态度。
注意体会:焉得。反问句。“妾妇之道”与“妇道”的区别。从会意字入手介绍“妾”。妾的地位低,不敢违背丈夫。“妾妇之道”类比“衍、仪之道”,其共同特点——顺从。
3.深入思考:臣顺君有错吗?屏显《孟子见梁惠王》,公孙衍、张仪补充资料。
明确:
公孙衍、张仪之流迎合君王的贪利之心,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挑动战争,背信弃义,曾经重用过他们的六国,并没有因此得以保全,百姓更是饱受战乱之苦,他们绝不是有作为、有大志、有气节的大丈夫。
4.再读全文。体会孟子跌宕起伏,纵横开阖的情感。
第三部分 深追 “民本思想”
1.回顾《孟子见梁惠王》,屏显。
2.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件事和“利”没有关系呢?一国之君,为国谋利,又有什么错呢?景春与孟子之争仅仅是“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之争吗?
明确: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以民为本,这样才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无敌于天下。
3.孟子的民本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孟子的句子。齐读下面的句子。在朗读、思考与传承中结束今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