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考试范围:1-2节;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答案】C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NiFe2O4促进了反应的发生,但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符合催化剂的定义,属于催化剂。
故选:C。
2.下列气体中,属于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 )
A.N2 B.O2 C.CO D.CO2
【答案】A
【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则属于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N2)。
故选:A。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铵晶体溶解于水,形成的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B
【解答】解:A、硝酸铵晶体溶解于水,吸热,形成的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且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不是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2023秋 大安市期末)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可燃性气体中如果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D.把锅炉使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答案】D
【解答】解: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比如呼吸作用,说法错误;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一般不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且在有限的空间内易爆炸,说法错误;
D、煤加工成粉末状,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
故选:D。
5.(2023 三明二模)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60℃时仅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且着火点最低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解答】解:A、60℃时仅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且着火点最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未燃烧,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可能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煤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B.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答案】B
【解答】解:A、人体呼吸作用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违背实验目的(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验证性实验是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当实验现象与已知的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太少,通少量空气现象不明显,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应该继续通空气,直到现象明显为止,故选项说法正确。
C、验证性实验是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当实验现象与已知的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贸然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不能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A、B、C、D四个集气瓶内分别装氢气、氧气、氮气、空气。为了区别这四种气体。小科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 )
A.氮气、氢气、氧气、空气
B.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C.氢气、氧气、氮气、空气
D.氧气、氢气、空气、氮气
【答案】B
【解答】解: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氢气具有可燃性,小科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故选:B。
8.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其中b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则此反应应该填充到(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C
【解答】解: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和“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处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故选:C。
9.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
A.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
C.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不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
【答案】C
【解答】解: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A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就能保持健康,不用多吸纯氧,故B错误;
C、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不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故C正确;
D、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助燃剂,所以氧气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助燃剂,故D错误。
故选:C。
10.比较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可以推导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像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铝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铝粉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反应物间接触面积
B 盐酸中放入铁片有大量气泡,放入铜片没有现象.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不易分解,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使用催化剂
D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点燃. 反应物的浓度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解:A、铝粉和铝片在空气中的不同燃烧现象,由于同样是空气,所以燃烧现象的差异与空气无关,取决定可燃物本身。而可燃物同样是铝,那么就取决于他们的状态。所以说燃烧不同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关的结论正确。
B、盐酸中放入铁片反应,而铜片不反应,盐酸是相同的,而金属不同,对应的不同结果,所以结论是与反应物的种类有关。本题目不涉及到温度,所以不能得出温度影响实验的结论。
C、双氧水在常温下不易分解,加入催化剂后,温度和双氧水本身都还是原来的,而迅速分解,说明与二氧化锰的加入有关,可以得出使用催化剂影响反应的速率的结论。
D、细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不同,与细铁丝无关,而取决于氧气的浓度的不同,所以结论可以得出。
故选:B。
11.(2023秋 浦北县期末)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坩埚钳夹持引燃后的木炭应快速伸入集气瓶中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若检验生成物,需加入适量的水
D.与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对比,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答案】D
【解答】解:A、坩埚钳夹持引燃后的木炭应自上而下缓慢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以防木炭燃烧不充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检验生成物,需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与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对比,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2023秋 永定区期末)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不变
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答案】D
【解答】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不正确。
B、高锰酸钾分解可生成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单纯加热氯酸钾相比,质量要增加。故选项不正确。
C、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故选项不正确。
D、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作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2023秋 太和县期末)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试管①充满N2,试管②、③充满空气,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到只有试管②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氮气不支持白磷燃烧①
B.对比②和③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C.对比①和③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答案】C
【解答】解:A.对比①和②,①中白磷不能燃烧,②中白磷自燃,可以说明氮气不支持白磷燃烧,正确;
B.对比②和③,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正确;
C.对比①和③,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故错误;
D.气球能缓冲气压,能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故正确;
故选:C。
14.(2023秋 浦东新区期末)工业上常把固体燃料粉碎,目的是( )
A.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O2的消耗量
C.降低固体燃料的着火点
D.减少CO2的排放量
【答案】A
【解答】解:把固体燃料粉碎后燃烧,是因为增大可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但不能减少O2的消耗量、不能减少CO2的排放量,也不能降低固体燃料的着火点。
故选:A。
15.(2023秋 宿迁期末)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呼吸 B.食物腐败
C.蜡烛燃烧 D.铁制品锈蚀
【答案】C
【解答】解:
A、动植呼吸的过程反应缓慢,不容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A错。
B、食物腐败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过程,故B错;
C、蜡烛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C正确;
D、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很缓慢不易被觉察到,属于缓慢氧化,故D错。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6.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实验中,白磷会燃烧的是 (选填序号)
(2)通过A、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解答】解:(1)A中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燃烧;B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C中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会燃烧;故填:C;
(2)A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燃烧;C中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会燃烧;对比实验A与C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17.(2023秋 凌海市校级月考)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根据空气组成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②通常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是因为 。
(2)PM2.5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②沙尘暴天气增多、③太阳能热水、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⑤植物的光合作用、⑥燃煤取暖。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③④⑤⑥
【答案】(1)2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2)A。
【解答】解:(1)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②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防止食品腐烂,所以通常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2)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②沙尘暴天气增多;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⑥燃煤取暖均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造成PM2.5升高,③太阳能热水不会产生污染物,⑤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不会产生污染物。
故答案为:(1)2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2)A。
18.(2023秋 平城区期末)永乐宫壁画是我国仅存的元代大规模壁画,壁画使用的矿物颜料至今熠熠生辉,其原因是矿物颜料在常温下 ,永乐宫木质建筑群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宫殿,保护文物最重要的是预防火灾,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答案】化学性质稳定;木质建筑是可燃物。
【解答】解:壁画使用的矿物颜料至今熠熠生辉,其原因是矿物颜料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氧气接触,也不易起变化;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保护文物最重要的是预防火灾,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木质建筑是可燃物。
故答案为:化学性质稳定;木质建筑是可燃物。
19.(2023秋 密云区期末)火柴是实验室常见的点火用品。
(1)火柴头摩擦火柴盒侧面的擦火皮,引燃擦火皮上的红磷,产生大量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写化学式)。
(2)红磷燃烧放热,引发火柴头上的氯酸钾发生反应释放出氧气,这里主要是利用了氧气 的作用。
(3)从燃烧的角度,火柴棒属于“燃烧条件”中的 。
【答案】(1)P2O5。(2)支持燃烧。(3)可燃物。
【解答】解:(1)火柴头摩擦火柴盒侧面的擦火皮,引燃擦火皮上的红磷,产生大量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五氧化二磷。
(2)红磷燃烧放热,引发火柴头上的氯酸钾发生反应释放出氧气,这里主要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作用。
(3)从燃烧的角度,火柴棒属于“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
故答案为:(1)P2O5。(2)支持燃烧。(3)可燃物。
20.(2023秋 江阴市期中)人体吸入的空气质量对健康至关重要。如图是某家用空气净化器的滤芯和净化说明,请根据信息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净化说明
80~90纳米滤除率高达99.5%
有效过滤气溶胶等细微颗粒
甲醛1小时去除率99.98%
高效去除花粉、灰尘等
(1)净化后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填名称)。
(2)下列物质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是 (填序号)。
a.PM2.5
b.甲醛
c.二氧化碳
(3)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及时开窗通风换气
b.室内合理种养绿色植物
c.正确使用空气净化器
【答案】(1)氮气;(2)c;(3)abc。
【解答】解:(1)净化后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答案为:氮气;
(2)PM2.5和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答案为:c;
(3)a.及时开窗通风换气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符合题意;
b.室内合理种养绿色植物可以吸附有害气体,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符合题意;
c.正确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净化室内空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21.纸火锅在餐饮业中悄然兴起。这种火锅常用固体酒精作为热源,利用纸可吸收杂质和油腻的特性,来维持汤底的清爽,让久煮的食物保持原本的鲜美。
(1)纸火锅不被点燃的原因是 。
(2)用餐结束时,只需将纸火锅下方的盖子合上,固体酒精即可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答案】(1)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解答】解:(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烧不着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根据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知用盖子熄灭固体酒精,利用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故答案为: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22.2022年8月21日晚,持续干旱高温天气导致重庆北培区缙云山突发山火,最终前线消防员运用“以火灭火”的战术助力了扑灭山火胜利时刻的到来,那么“以火灭火”的灭火原理是: 。
【答案】隔绝氧气。
【解答】解:“以火灭火”又称“火攻法”,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燃火头(火线)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故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故答案为:隔绝氧气。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3.(2023秋 张店区期末)如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他将液态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得到红色粉末(HgO)。他又把红色粉末放在另外容器里加强热,最终得出了空气成分的结论。
(1)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 ,剩余气体约占原气体总体积的 。
(2)将红色粉末加强热可生成初始物质,其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
(3)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请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此结论予以补充。 。
【答案】(1)使汞和氧气充分反应;五分之四;(2)HgOHg+O2;
(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还含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
【解答】解:(1)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使汞和氧气充分反应,剩余气体约占原气体总体积的五分之四。
(2)红色粉末是氧化汞,将红色粉末加强热可生成初始物质,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其化学符号表达式为HgOHg+O2。
(3)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结合现在的认识,对此结论补充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还含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
故答案为:(1)使汞和氧气充分反应;五分之四;(2)HgOHg+O2;
(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还含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
24.(2023秋 澄城县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1是电解水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a、b两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电解水过程中发生了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如图2是利用W型玻璃管进行探究燃烧条件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两个实验。(省略夹持仪器)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W型玻璃管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已知W型玻璃管的容积为20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回流到W型管中,且最终剩余约 mL。
【答案】(1)2:1;分解;(2)①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60。
【解答】解:(1)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生成氢气的体积大于生成氧气的体积,b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a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通电一段时间后,a、b两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电解水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发生了分解反应。
(2)①向 W 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已知 W 形玻璃管的容积为30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60mL,是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答案为:(1)2:1;分解;(2)①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60。
25.(2023秋 铁东区期末)小丽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
(2)观察图乙,当足量的白磷不再燃烧时,集气瓶内 (填“有”或“没有”)氧气。
(3)待白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看到的现象是 。
(4)此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图丙拨火罐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1)引燃白磷。(2)有。(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4)相同。
【解答】解:(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引燃白磷。
(2)观察图乙,当足量的白磷不再燃烧时,集气瓶内有氧气。
(3)待白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看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
(4)此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图丙拨火罐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消耗气体导致气压减小实现。
故答案为:(1)引燃白磷。(2)有。(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4)相同。
26.(2023秋 江岸区校级月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
打开弹簧夹前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①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红磷可以用硫粉、碳粉代替
B.实验结束后,装置内剩余气体为纯净的氮气
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太慢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D.若红磷量不足会使V3的测量值偏大
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
【答案】(1)红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①CD;
②。
【解答】解:(1)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是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①A、实验中的红磷不能用硫粉、碳粉代替,因此硫和碳燃烧后都有气体生成,瓶中气压几乎不变,故A错误;
B、实验结束后,装置内剩余气体不是纯净的氮气,还含有其他气体,故B错误;
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太慢会导致气体受热膨胀逸出装置,则使最终气压差偏大,测量结果偏大,故C正确;
D、若红磷量不足氧气未完全反应则会使剩余气体即V3的测量值偏大,故D正确;
故选:CD;
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最终气体减少的量即为氧气的量是V1﹣V3,故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0%=。
故答案为:(1)红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①CD;
②。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2分)
27.(2023秋 宾阳县期中)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一个初中生每分钟需要吸入氧气约8L。已知:质量=体积×密度;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为多少升?
(2)标准状况下,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保留一个小数点)
【答案】(1)38.1L;(2)11.4g。
【解答】解:(1)一个初中生每分钟的吸入氧气8L,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8L÷21%≈38.1L;
答: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为38.1升;
(2)标准状况下,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氧气的质量为8L×1.43g/L≈11.4g。
答:标准状况下,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氧气的质量为11.4克。
故答案为:(1)38.1L;(2)11.4g。
28.(2023秋 盐池县期末)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该实验最终进入水的体积可能小于,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4P+5O22P2O5。
(2)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解答】解:(1)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故答案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4P+5O22P2O5。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该实验最终进入水的体积可能小于,原因是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故答案为: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9.(2023秋 张店区期末)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 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⑤稀有气体
(2)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光合作用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③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
【解答】解:(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CO、SO2、NO2,CO2和稀有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2)化石燃料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酒精不是化石燃料;
(3)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说法正确;
②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说法正确;
③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比分子大很多,说法错误;
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说法正确;
(4)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是减少释放颗粒物,例如减少火力发电;提倡使用水能、太阳能发电;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控制扬尘、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方面回答均可.
故答案为:(1)①③④;(2)③;(3)减少火力发电等.
30.(2023秋 顺德区校级月考)科普阅读:
如图是2023年某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布图,治理汽车尾气成为城市改善空气质量重要工作。汽车尾气治理可以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在催化转换器催化下使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转化为无害气体,还有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有些城市的部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1)由图可知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 。
(2)由材料分析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有 (填一种),该污染物在可以转化为的无害气体是 (填化学式)。
(3)材料中介绍 种治理汽车尾气方法;天然气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
(4)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有利于保护大气的做法有 。
a.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
b.将工厂烟囱造高减少大气污染
c.植树造林,防止扬尘污染
d.加强大气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答案】(1)机动车尾气;(2)一氧化碳(或一氧化氮);CO2(或N2);
(3)3;CH4+2O2CO2+2H2O;(4)acd。
【解答】解(1)由图可知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尾气;故答案为:机动车尾气;
(2)由材料分析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有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该污染物在可以转化为的无害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一氧化碳(或一氧化氮);CO2(或N2);
(3)材料中介绍了3种治理汽车尾气方法;天然气燃烧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故答案为:3;CH4+2O2CO2+2H2O;
(4)a.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利于保护大气,正确;
b.将工厂烟囱造高不能减少大气污染,不利于保护大气,错误;
c.植树造林,防止扬尘污染,利于保护大气,正确;
d.加强大气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利于保护大气,正确;
故选:ac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1-2节)A版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2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6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3.答:
24.答:
25.答:
26.答:
四.作图题(共2小题,共22分)
27.答:
答:
五.简答题(共4小题,共17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9.答:
30.答:
31.答:
32.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考试范围:1-2节;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2.下列气体中,属于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 )
A.N2 B.O2 C.CO D.CO2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铵晶体溶解于水,形成的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2023秋 大安市期末)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可燃性气体中如果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D.把锅炉使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5.(2023 三明二模)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60℃时仅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且着火点最低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6.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B.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7.A、B、C、D四个集气瓶内分别装氢气、氧气、氮气、空气。为了区别这四种气体。小科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 )
A.氮气、氢气、氧气、空气
B.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C.氢气、氧气、氮气、空气
D.氧气、氢气、空气、氮气
8.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其中b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则此反应应该填充到(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9.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
A.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吸纯氧保持健康
C.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不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卫星变轨发动机的燃料
10.比较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可以推导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像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铝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铝粉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反应物间接触面积
B 盐酸中放入铁片有大量气泡,放入铜片没有现象.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不易分解,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使用催化剂
D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点燃. 反应物的浓度
A.A B.B C.C D.D
11.(2023秋 浦北县期末)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坩埚钳夹持引燃后的木炭应快速伸入集气瓶中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若检验生成物,需加入适量的水
D.与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对比,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12.(2023秋 永定区期末)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不变
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C.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13.(2023秋 太和县期末)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试管①充满N2,试管②、③充满空气,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到只有试管②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氮气不支持白磷燃烧①
B.对比②和③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C.对比①和③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14.(2023秋 浦东新区期末)工业上常把固体燃料粉碎,目的是( )
A.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O2的消耗量
C.降低固体燃料的着火点
D.减少CO2的排放量
15.(2023秋 宿迁期末)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呼吸 B.食物腐败
C.蜡烛燃烧 D.铁制品锈蚀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6.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实验中,白磷会燃烧的是 (选填序号)
(2)通过A、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17.(2023秋 凌海市校级月考)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根据空气组成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②通常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是因为 。
(2)PM2.5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②沙尘暴天气增多、③太阳能热水、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⑤植物的光合作用、⑥燃煤取暖。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③④⑤⑥
18.(2023秋 平城区期末)永乐宫壁画是我国仅存的元代大规模壁画,壁画使用的矿物颜料至今熠熠生辉,其原因是矿物颜料在常温下 ,永乐宫木质建筑群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宫殿,保护文物最重要的是预防火灾,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19.(2023秋 密云区期末)火柴是实验室常见的点火用品。
(1)火柴头摩擦火柴盒侧面的擦火皮,引燃擦火皮上的红磷,产生大量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写化学式)。
(2)红磷燃烧放热,引发火柴头上的氯酸钾发生反应释放出氧气,这里主要是利用了氧气 的作用。
(3)从燃烧的角度,火柴棒属于“燃烧条件”中的 。
20.(2023秋 江阴市期中)人体吸入的空气质量对健康至关重要。如图是某家用空气净化器的滤芯和净化说明,请根据信息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净化说明
80~90纳米滤除率高达99.5%
有效过滤气溶胶等细微颗粒
甲醛1小时去除率99.98%
高效去除花粉、灰尘等
(1)净化后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填名称)。
(2)下列物质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是 (填序号)。
a.PM2.5
b.甲醛
c.二氧化碳
(3)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及时开窗通风换气
b.室内合理种养绿色植物
c.正确使用空气净化器
21.纸火锅在餐饮业中悄然兴起。这种火锅常用固体酒精作为热源,利用纸可吸收杂质和油腻的特性,来维持汤底的清爽,让久煮的食物保持原本的鲜美。
(1)纸火锅不被点燃的原因是 。
(2)用餐结束时,只需将纸火锅下方的盖子合上,固体酒精即可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22.2022年8月21日晚,持续干旱高温天气导致重庆北培区缙云山突发山火,最终前线消防员运用“以火灭火”的战术助力了扑灭山火胜利时刻的到来,那么“以火灭火”的灭火原理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23.(2023秋 张店区期末)如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他将液态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得到红色粉末(HgO)。他又把红色粉末放在另外容器里加强热,最终得出了空气成分的结论。
(1)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 ,剩余气体约占原气体总体积的 。
(2)将红色粉末加强热可生成初始物质,其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
(3)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请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此结论予以补充。 。
24.(2023秋 澄城县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1是电解水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a、b两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电解水过程中发生了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如图2是利用W型玻璃管进行探究燃烧条件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两个实验。(省略夹持仪器)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W型玻璃管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已知W型玻璃管的容积为20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回流到W型管中,且最终剩余约 mL。
25.(2023秋 铁东区期末)小丽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
(2)观察图乙,当足量的白磷不再燃烧时,集气瓶内 (填“有”或“没有”)氧气。
(3)待白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看到的现象是 。
(4)此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图丙拨火罐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
26.(2023秋 江岸区校级月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是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
打开弹簧夹前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请回答:
①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红磷可以用硫粉、碳粉代替
B.实验结束后,装置内剩余气体为纯净的氮气
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太慢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D.若红磷量不足会使V3的测量值偏大
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2分)
27.(2023秋 宾阳县期中)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一个初中生每分钟需要吸入氧气约8L。已知:质量=体积×密度;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为多少升?
(2)标准状况下,一个初中生每分钟吸入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保留一个小数点)
28.(2023秋 盐池县期末)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 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该实验最终进入水的体积可能小于,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29.(2023秋 张店区期末)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 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⑤稀有气体
(2)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光合作用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③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
30.(2023秋 顺德区校级月考)科普阅读:
如图是2023年某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布图,治理汽车尾气成为城市改善空气质量重要工作。汽车尾气治理可以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在催化转换器催化下使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转化为无害气体,还有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有些城市的部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1)由图可知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 。
(2)由材料分析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有 (填一种),该污染物在可以转化为的无害气体是 (填化学式)。
(3)材料中介绍 种治理汽车尾气方法;天然气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
(4)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有利于保护大气的做法有 。
a.使用新能源共享汽车
b.将工厂烟囱造高减少大气污染
c.植树造林,防止扬尘污染
d.加强大气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