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测试:3.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B)(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测试:3.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B)(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59: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测试:3.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印度内河联网计划是印度政府部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构想,即通过多项人工引水工程实现全国水系网络互通,以满足灌溉、供水、发电等需求。但该计划至今仍未落实。该计划中的主要引水工程分布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印度内河联网计划中的引水工程( )
A.大多能够实现自流引水
B.水质不易受农业生产影响
C.主要沟通热带荒漠地带
D.水量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
2.甲引水工程发挥发电作用的时间主要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3.印度内河联网计划至今未落实,主要受制于( )
A.资金 B.技术 C.需求 D.气候
【答案】1.D 2.C 3.A
【解析】1.由图可知,多数引水工程跨越了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因此无法实现自流引水,需要抬高水位,A错误;多数引水工程经过恒河平原及印度东南部,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农业生产活动频繁,水质易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B错误;只有西北部少数引水工程经过热带荒漠地带,C错误;多数引水工程位于季风区,水量受夏季风(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较大,季节变化大,D正确。
2.甲引水工程的水源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主要依靠夏季的高山冰雪融水和西南季风带来的地形雨补给,因此甲引水工程发挥发电作用的时间主要在夏季,C项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可知,该水系网络互通工程庞大,且需要穿过多座分水岭,难度较大,耗资巨大,而印度为发展中国家,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A正确;跨流域调水技术目前已经基本成熟,B错误;印度降水量、径流量时空分布不均,调水的需求迫切,C错误;气候对调水工程的建设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跨流域调水指修建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流域的引水(调水)工程,将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水调到水资源紧缺的流域,以达到地区间调剂水量盈亏,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需求的一种重要措施。跨流域调水,关系到相邻地区工农业的发展。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秘鲁全国平均降水量1691毫米,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为此秘鲁实施了“东水西调”工程。下图示意秘鲁“东水西调”工程部分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秘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闷热潮湿 B.科技水平较低
C.建设资金缺乏 D.地质条件复杂
5.秘鲁“东水西调”工程可能会对利马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城市地面的沉降 B.沿海地区渔获量增加
C.城市的等级不断提升 D.降水量得到明显增加
【答案】4.D 5.A
【解析】4.据图文材料可知:秘鲁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秘鲁“东水西调”是因为西侧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水资源少,A错误;调水工程由秘鲁政府实施,资金充足,施工技术比较成熟,BC错误;工程穿越安第斯山脉,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难度较大,D正确。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项。
5.秘鲁“东水西调”工程可以缓解利马水资源紧张状况,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城市地面的沉降,A项正确;沿海地区的渔获量与秘鲁寒流有关,B项错误;利马为秘鲁首都,城市等级不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利马的降水量不会明显增加,D项错误。综上,BCD错误,A正确,故选A项。
【点睛】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把水资源从富足区调往短缺区,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短缺区因水资源不足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万家寨水库位于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除了发电,其还作为水源地向山西、内蒙古等地供水。从2017年起,万家寨水库又多了一个任务,向北京送水。下图为引黄济京线路图。完成下面小题。
6.引黄济京线路如图示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大引水量 B.降低工程量 C.减少水分蒸发 D.减少水分下渗
7.修建引黄济京工程对取水地下游河段的主要影响是( )
A.加剧水土流失 B.提高生物多样性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侧蚀作用增强
【答案】6.B 7.C
【解析】6.引黄济京工程的引水量与引水地的水资源储量、调水线路的设计有关,该线路的布局多借助天然河道,有利于减少工程量,降低修建的难度。该种布局对于引水量的影响较小,且引水规模无法从材料获知,A错误B正确;该引水线路多借助天然河道,线路所经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旱。且线路经过黄土高原、太行山脉地区,地表水分蒸发量、下渗量较大,C、D错误。故选B。
7.修建引黄济京工程会使取水地下游河段的水量减少,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减弱,进而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同时上游输送到下游的泥沙也减少,C正确;取水地下游河段河流水量减少,侧蚀减弱,与下游段水土流失关系不大,AD错误;下游河段河流水量减少,不利于河流下游流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很可能会导致沿线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故选C。
【点睛】调水工程对调出区的不利影响:1、水资源减少:调水工程需要从其他区域调水,可能会导致调出区的水资源减少,给当地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影响。2、地下水位下降: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水文环境和生态系统。3、水质恶化:调水工程可能会引入其他区域的水源,如果水源质量差,就会影响调出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4、生态环境受损:调水工程可能会对调出区的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破坏当地的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5、社会经济问题:调水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可能会导致调出区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土地征用、迁建问题等。
(2023上·河北保定·高二统考期末)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天然洼淀,湖水在东北部汇入赵王新河流向渤海。2022年9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闸开启,标志着河北省2022至2023年度调水的全面展开。左图示意白洋淀流域分布,右图示意引黄入冀补淀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引黄入冀补淀前,白洋淀面积不断减小并多次出现干淀,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降水量减少 B.流域蒸发量增大 C.上中游引水增多 D.出淀水量增加
9.引黄入冀补淀后( )
A.沿线可实现自由引水 B.白洋淀流域面积扩大
C.沿线土地盐碱化减轻 D.受水区地面沉降减缓
【答案】8.C 9.D
【解析】8.无材料信息显示,该流域降水量在减少,A错误;随着全球变暖,流域蒸发量增大,但不是干淀的主要原因,B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上游引水增多使得流域白洋淀的水量减少,白洋淀面积不断减小并容易出现干淀,C正确;无材料显示出淀水量在增加,D错误;故选C。
9.引黄入冀补淀的水量有限,不能实现自由引水,A错误;白洋淀流域面积没有变化,B错误;引黄入冀补淀,使得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加重,C错误;地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漏斗,使得受水区地面沉降减缓,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效益:改善北方工农业、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023下·福建宁德·高二统考期末)下图示意横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调水工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澳大利亚建设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太平洋沿岸城市缺水问题 B.提高甲河发电能力
C.缓解墨累河流域农业缺水问题 D.治理乙河洪涝问题
11.该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 )
A.甲河流域盐碱化减轻 B.乙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
C.甲河生物多样性减少 D.乙河入海口处海水入侵
【答案】10.C 11.D
【解析】10.澳大利亚建设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东侧迎风坡的大量降水通过引水隧道补给西部墨累河流域以缓解墨累河流域农业缺水问题,C正确;太平洋沿岸城市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一侧,河流补给多,不缺水,A错误;发电、洪涝都不是引水工程的主要目的,BD错误。故选C。
11.该调水工程使得甲流域补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C错误;甲流域盐碱化问题不严重,调水工程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乙流域水量减少,入海口处海水入侵,D正确;太平洋沿海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现象少,调水工程对其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D。
【点睛】大分水岭西坡地势缓斜,向西逐渐展开为中部平原,这里降水较少,长年干旱,呈现一片草原与矮小灌丛的景象。 大分水岭南北走向,纵贯澳大利亚东部,它的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山脉东坡较陡,降水丰富,气候湿润;西坡较缓,处于背风位置,气候干旱。它是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其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这绵长的大山系像一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太平洋吹来的暖湿空气,使山地东西两坡的降水量差别很大,生长的植物也迥然不同。东坡地势较陡,沿海有狭长平原,降水充分,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森林。
(2023下·浙江嘉兴·高二统考期末)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始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城市④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对我国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②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率
③促进我国天然气的开发④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D 13.D
【解析】12.由图可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避开山地地区,途经众多城市以及天然气储量丰富地区,因此①③④正确,D正确;气候对天然气管道走向影响不明显,②错误,ABC错误。故选D。
13.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它的输入不但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现状,而且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故 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能源利用率提高与技术水平相关,与国外天然气的输入和使用关系不大,②错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会促进我国天然气的使用,但不会明显促进我国天然气的开发,③错误。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能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缓解输入区的能源紧张状况,输出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输出区的收入,促进两区域的协调发展;②缓解环境的压力;③增加就业;④完善基础设施;⑤扩大内需。
(2023下·贵州遵义·高二遵义市南白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近些年来,滇中地区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滇中引水工程自石鼓镇上游约1.5km的金沙江右岸取水,输水经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终点为红河州新坡背,输水总干渠全长约664km,其中大部地段采用隧洞+暗渠输水。滇中引水工程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我国在建最大引水工程之一。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滇中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有( )
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②地形以高原为主,缺少洼地积水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④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难以储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5.滇中引水工程大部采用隧洞+暗渠输水,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沿线蒸发量,增加输水量 B.地势起伏较大,减少逐级提水
C.缩短线路长度,节省建设资金 D.接纳地下水源,提高输水能力
【答案】14.D 15.B
【解析】14.由所学知识可知,滇中地区是云南的主要经济区,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大,①正确;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区,山中断裂发育,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地表水下渗严重,而不是缺少洼地积水,②错误,④正确;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 ABC错误。故选D。
15.图示输水线路位于云贵高原、沿线地区地势起伏大、为了减少逐级提水,节省能源消耗,滇中引水工程大部采用隧洞+暗渠输水形式,B正确;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输水量较大,输水过程不需要接纳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AD错误;该区域山高谷深,开凿隧洞工程量更大,需更多的资金建设,C错误;故选B。
【点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储量有限;因为气候、地形、陆地面积、地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岛屿缺水;自然因素通常会造成水源性缺水。(2)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供给不足──供需性缺水。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利用性缺水。生活、工业、农业三废通过径流导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
二、综合题
16.(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2月30日,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引江济淮”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实现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组成。
材料二:图1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图2为1961-2021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
材料三:下表为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各项数据。
项目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流域面积占安徽省的比重(%) 48.0 47.3
水资源量占安徽省的比重(%) 26.0 63.4
耕地面积占安徽省的比重(%) 68.0 30.0
(1)淮河流域降水年际变化 (大/小),分析原因。
(2)与北部地区相比,分析安徽南部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特点。
(3)从地形角度,分析“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优缺点。
(4)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南北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答案】(1) 大。 原因: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
(2)特点:水资源总量大;耕地资源少
原因:南部地区雨季长,降水丰富;长江在安徽省上游的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南部(长江流域)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
(3)优点:江淮地区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北部南高北低,水可向北自流,减少输水工程量
缺点:穿越长江淮河分水岭,隧洞修建成本高
(4)输水(资源):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 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货运(交通):改善水运条件,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南北物质交流
产业: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降水,是我国夏季风的源地,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导致夏季风不稳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2)据材料可知,安徽北部属淮河流域,南部属于长江流域。与北部地区相比,安徽南部地区水资源总量大;耕地资源少。原因主要与气候、流域面积、地形的差异有关。气候:受雨带推移的影响,南部地区雨季长,降水丰富;流域面积:长江在安徽省上游的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使得水资源更丰富;地形:南部长江流域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北部淮河流域地势较平坦,以平原为主,因此,南部耕地面积小。
(3)从地形角度,分析“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优缺点,主要从地形地势特征分析对建设难度、工程量、建设成本的影响。优点:江淮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工程线路北部地势特征南高北低,水可向北自流,减少输水工程量。缺点:工程线路南部穿越长江淮河分水岭,需修建隧洞,隧洞修建成本高。
(4)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主要从缓解水资源紧张、改善水质、促进区域交通的发展、促进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水资源供需存在矛盾,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入水源后,水量增加,利于水资源自我净化,促进了淮河及其支流水质的改善,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发展了南北水运,水运运输量大,运费低,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点睛】
17.(2023下·福建莆田·高二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中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被称为绿氢。目前氢能主要运输方式有:液氢罐车运输(将气氢压缩变成液氢)、长管拖车运输(气氢无压缩)、纯氢管道运输、天然气掺氢管道运输(氢气按一定体积比例掺入天然气管道)。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出现部分放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现象,输氢代替输电能减少这种现象发生。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纯氢管道起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下图为“西氢东送”工程线路图。
(1)从能源角度分析内蒙古发展绿氢的有利条件。
(2)分析输氢代替输电的原因。
(3)分别说出掺氢管道运输较其它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4)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西氢东送”的必要性。
【答案】(1)内蒙古冬季风强盛,风力资源丰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
(2)受自然条件影响,风力、光伏发电不稳定;发电高峰期,现有输电设备传输能力不足;输氢方式多样,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氢能密度大,存储空间小,比较价格低;长距离管道输氢损耗少。
(3)与液氢罐车运输相比,掺氢管道无需压缩气氢,节省能源成本;与长管拖车运输相比,掺氢管道运量更大,运输效率更高,终端用氢成本低;与纯氢管道运输相比,掺氢管道可利用已有管道,节省建设成本。
(4)“西氢东送”充分发掘西部太阳能、风能的资源潜力,增加能源供给量;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供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西氢东送”提供稳定且多元的能源供应市场,满足东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需求;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分析】本题以氢能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发展氢能的条件、输氢的优势、管道运输的优势、能源安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从能源角度分析发展绿氢的条件。结合材料可知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转化过来的,因此发展绿氢的关键在于可再生能源的丰富。结合地处内蒙古的地理环境特点,可知内蒙古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风力强,风力资源丰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清洁能源丰富。
(2)本题考查分析输氢比输电的优势。受自然条件影响,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发电量不稳定;发电高峰期,现有输电设备传输能力不足,电能浪费多;输氢方式可选择液氢罐车运输、长管拖车运输、纯氢管道运输、天然气掺氢管道运输,运输方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氢能密度大,存储空间小,比较价格低;长距离管道输氢比输电损耗少。
(3)本题考查掺氢管道运输较其它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液氢罐车运输需将气氢压缩变成液氢,掺氢管道无需压缩气氢,节省能源成本;长管拖车运输气氢未压缩,运输量小,掺氢管道运量更大,运输效率更高,终端用氢成本低;纯氢管道运输需单独铺设管道,掺氢管道可利用已有管道,节省建设成本。
(4)本题考查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西氢东送”充分发掘西部太阳能、风能的资源潜力,增加我国能源供给量,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氢能相比于电力更容易储存,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供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西氢东送”提供稳定且多元的能源供应市场,满足东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需求;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动东部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同步测试:3.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印度内河联网计划是印度政府部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构想,即通过多项人工引水工程实现全国水系网络互通,以满足灌溉、供水、发电等需求。但该计划至今仍未落实。该计划中的主要引水工程分布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印度内河联网计划中的引水工程( )
A.大多能够实现自流引水
B.水质不易受农业生产影响
C.主要沟通热带荒漠地带
D.水量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
2.甲引水工程发挥发电作用的时间主要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3.印度内河联网计划至今未落实,主要受制于( )
A.资金 B.技术 C.需求 D.气候
【答案】1.D 2.C 3.A
【解析】1.由图可知,多数引水工程跨越了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因此无法实现自流引水,需要抬高水位,A错误;多数引水工程经过恒河平原及印度东南部,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农业生产活动频繁,水质易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B错误;只有西北部少数引水工程经过热带荒漠地带,C错误;多数引水工程位于季风区,水量受夏季风(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较大,季节变化大,D正确。
2.甲引水工程的水源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主要依靠夏季的高山冰雪融水和西南季风带来的地形雨补给,因此甲引水工程发挥发电作用的时间主要在夏季,C项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可知,该水系网络互通工程庞大,且需要穿过多座分水岭,难度较大,耗资巨大,而印度为发展中国家,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A正确;跨流域调水技术目前已经基本成熟,B错误;印度降水量、径流量时空分布不均,调水的需求迫切,C错误;气候对调水工程的建设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跨流域调水指修建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流域的引水(调水)工程,将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水调到水资源紧缺的流域,以达到地区间调剂水量盈亏,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需求的一种重要措施。跨流域调水,关系到相邻地区工农业的发展。
(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秘鲁全国平均降水量1691毫米,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为此秘鲁实施了“东水西调”工程。下图示意秘鲁“东水西调”工程部分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秘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闷热潮湿 B.科技水平较低
C.建设资金缺乏 D.地质条件复杂
5.秘鲁“东水西调”工程可能会对利马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城市地面的沉降 B.沿海地区渔获量增加
C.城市的等级不断提升 D.降水量得到明显增加
【答案】4.D 5.A
【解析】4.据图文材料可知:秘鲁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秘鲁“东水西调”是因为西侧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水资源少,A错误;调水工程由秘鲁政府实施,资金充足,施工技术比较成熟,BC错误;工程穿越安第斯山脉,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难度较大,D正确。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项。
5.秘鲁“东水西调”工程可以缓解利马水资源紧张状况,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城市地面的沉降,A项正确;沿海地区的渔获量与秘鲁寒流有关,B项错误;利马为秘鲁首都,城市等级不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利马的降水量不会明显增加,D项错误。综上,BCD错误,A正确,故选A项。
【点睛】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把水资源从富足区调往短缺区,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短缺区因水资源不足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万家寨水库位于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除了发电,其还作为水源地向山西、内蒙古等地供水。从2017年起,万家寨水库又多了一个任务,向北京送水。下图为引黄济京线路图。完成下面小题。
6.引黄济京线路如图示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大引水量 B.降低工程量 C.减少水分蒸发 D.减少水分下渗
7.修建引黄济京工程对取水地下游河段的主要影响是( )
A.加剧水土流失 B.提高生物多样性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侧蚀作用增强
【答案】6.B 7.C
【解析】6.引黄济京工程的引水量与引水地的水资源储量、调水线路的设计有关,该线路的布局多借助天然河道,有利于减少工程量,降低修建的难度。该种布局对于引水量的影响较小,且引水规模无法从材料获知,A错误B正确;该引水线路多借助天然河道,线路所经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旱。且线路经过黄土高原、太行山脉地区,地表水分蒸发量、下渗量较大,C、D错误。故选B。
7.修建引黄济京工程会使取水地下游河段的水量减少,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减弱,进而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同时上游输送到下游的泥沙也减少,C正确;取水地下游河段河流水量减少,侧蚀减弱,与下游段水土流失关系不大,AD错误;下游河段河流水量减少,不利于河流下游流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很可能会导致沿线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故选C。
【点睛】调水工程对调出区的不利影响:1、水资源减少:调水工程需要从其他区域调水,可能会导致调出区的水资源减少,给当地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影响。2、地下水位下降: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水文环境和生态系统。3、水质恶化:调水工程可能会引入其他区域的水源,如果水源质量差,就会影响调出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4、生态环境受损:调水工程可能会对调出区的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破坏当地的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5、社会经济问题:调水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可能会导致调出区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土地征用、迁建问题等。
(2023上·河北保定·高二统考期末)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天然洼淀,湖水在东北部汇入赵王新河流向渤海。2022年9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闸开启,标志着河北省2022至2023年度调水的全面展开。左图示意白洋淀流域分布,右图示意引黄入冀补淀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引黄入冀补淀前,白洋淀面积不断减小并多次出现干淀,主要原因是( )
A.流域降水量减少 B.流域蒸发量增大 C.上中游引水增多 D.出淀水量增加
9.引黄入冀补淀后( )
A.沿线可实现自由引水 B.白洋淀流域面积扩大
C.沿线土地盐碱化减轻 D.受水区地面沉降减缓
【答案】8.C 9.D
【解析】8.无材料信息显示,该流域降水量在减少,A错误;随着全球变暖,流域蒸发量增大,但不是干淀的主要原因,B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上游引水增多使得流域白洋淀的水量减少,白洋淀面积不断减小并容易出现干淀,C正确;无材料显示出淀水量在增加,D错误;故选C。
9.引黄入冀补淀的水量有限,不能实现自由引水,A错误;白洋淀流域面积没有变化,B错误;引黄入冀补淀,使得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加重,C错误;地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漏斗,使得受水区地面沉降减缓,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效益:改善北方工农业、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023下·福建宁德·高二统考期末)下图示意横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调水工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澳大利亚建设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太平洋沿岸城市缺水问题 B.提高甲河发电能力
C.缓解墨累河流域农业缺水问题 D.治理乙河洪涝问题
11.该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 )
A.甲河流域盐碱化减轻 B.乙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
C.甲河生物多样性减少 D.乙河入海口处海水入侵
【答案】10.C 11.D
【解析】10.澳大利亚建设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东侧迎风坡的大量降水通过引水隧道补给西部墨累河流域以缓解墨累河流域农业缺水问题,C正确;太平洋沿岸城市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一侧,河流补给多,不缺水,A错误;发电、洪涝都不是引水工程的主要目的,BD错误。故选C。
11.该调水工程使得甲流域补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C错误;甲流域盐碱化问题不严重,调水工程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乙流域水量减少,入海口处海水入侵,D正确;太平洋沿海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现象少,调水工程对其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D。
【点睛】大分水岭西坡地势缓斜,向西逐渐展开为中部平原,这里降水较少,长年干旱,呈现一片草原与矮小灌丛的景象。 大分水岭南北走向,纵贯澳大利亚东部,它的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山脉东坡较陡,降水丰富,气候湿润;西坡较缓,处于背风位置,气候干旱。它是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其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这绵长的大山系像一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太平洋吹来的暖湿空气,使山地东西两坡的降水量差别很大,生长的植物也迥然不同。东坡地势较陡,沿海有狭长平原,降水充分,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森林。
(2023下·浙江嘉兴·高二统考期末)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始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城市④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对我国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②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率
③促进我国天然气的开发④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D 13.D
【解析】12.由图可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避开山地地区,途经众多城市以及天然气储量丰富地区,因此①③④正确,D正确;气候对天然气管道走向影响不明显,②错误,ABC错误。故选D。
13.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它的输入不但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现状,而且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故 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能源利用率提高与技术水平相关,与国外天然气的输入和使用关系不大,②错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会促进我国天然气的使用,但不会明显促进我国天然气的开发,③错误。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能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缓解输入区的能源紧张状况,输出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输出区的收入,促进两区域的协调发展;②缓解环境的压力;③增加就业;④完善基础设施;⑤扩大内需。
(2023下·贵州遵义·高二遵义市南白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近些年来,滇中地区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滇中引水工程自石鼓镇上游约1.5km的金沙江右岸取水,输水经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终点为红河州新坡背,输水总干渠全长约664km,其中大部地段采用隧洞+暗渠输水。滇中引水工程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我国在建最大引水工程之一。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滇中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有( )
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②地形以高原为主,缺少洼地积水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④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难以储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5.滇中引水工程大部采用隧洞+暗渠输水,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沿线蒸发量,增加输水量 B.地势起伏较大,减少逐级提水
C.缩短线路长度,节省建设资金 D.接纳地下水源,提高输水能力
【答案】14.D 15.B
【解析】14.由所学知识可知,滇中地区是云南的主要经济区,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大,①正确;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区,山中断裂发育,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地表水下渗严重,而不是缺少洼地积水,②错误,④正确;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 ABC错误。故选D。
15.图示输水线路位于云贵高原、沿线地区地势起伏大、为了减少逐级提水,节省能源消耗,滇中引水工程大部采用隧洞+暗渠输水形式,B正确;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输水量较大,输水过程不需要接纳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AD错误;该区域山高谷深,开凿隧洞工程量更大,需更多的资金建设,C错误;故选B。
【点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储量有限;因为气候、地形、陆地面积、地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岛屿缺水;自然因素通常会造成水源性缺水。(2)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供给不足──供需性缺水。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利用性缺水。生活、工业、农业三废通过径流导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
二、综合题
16.(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2月30日,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引江济淮”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实现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组成。
材料二:图1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图2为1961-2021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
材料三:下表为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各项数据。
项目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流域面积占安徽省的比重(%) 48.0 47.3
水资源量占安徽省的比重(%) 26.0 63.4
耕地面积占安徽省的比重(%) 68.0 30.0
(1)淮河流域降水年际变化 (大/小),分析原因。
(2)与北部地区相比,分析安徽南部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特点。
(3)从地形角度,分析“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优缺点。
(4)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南北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答案】(1) 大。 原因:副高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
(2)特点:水资源总量大;耕地资源少
原因:南部地区雨季长,降水丰富;长江在安徽省上游的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南部(长江流域)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
(3)优点:江淮地区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北部南高北低,水可向北自流,减少输水工程量
缺点:穿越长江淮河分水岭,隧洞修建成本高
(4)输水(资源):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 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货运(交通):改善水运条件,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南北物质交流
产业: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淮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降水,是我国夏季风的源地,但是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导致夏季风不稳定,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2)据材料可知,安徽北部属淮河流域,南部属于长江流域。与北部地区相比,安徽南部地区水资源总量大;耕地资源少。原因主要与气候、流域面积、地形的差异有关。气候:受雨带推移的影响,南部地区雨季长,降水丰富;流域面积:长江在安徽省上游的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使得水资源更丰富;地形:南部长江流域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北部淮河流域地势较平坦,以平原为主,因此,南部耕地面积小。
(3)从地形角度,分析“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的优缺点,主要从地形地势特征分析对建设难度、工程量、建设成本的影响。优点:江淮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平原,总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工程线路北部地势特征南高北低,水可向北自流,减少输水工程量。缺点:工程线路南部穿越长江淮河分水岭,需修建隧洞,隧洞修建成本高。
(4)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主要从缓解水资源紧张、改善水质、促进区域交通的发展、促进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水资源供需存在矛盾,该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入水源后,水量增加,利于水资源自我净化,促进了淮河及其支流水质的改善,满足了皖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发展了南北水运,水运运输量大,运费低,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产业向皖北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缩小了安徽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点睛】
17.(2023下·福建莆田·高二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其中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被称为绿氢。目前氢能主要运输方式有:液氢罐车运输(将气氢压缩变成液氢)、长管拖车运输(气氢无压缩)、纯氢管道运输、天然气掺氢管道运输(氢气按一定体积比例掺入天然气管道)。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出现部分放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现象,输氢代替输电能减少这种现象发生。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纯氢管道起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下图为“西氢东送”工程线路图。
(1)从能源角度分析内蒙古发展绿氢的有利条件。
(2)分析输氢代替输电的原因。
(3)分别说出掺氢管道运输较其它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4)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西氢东送”的必要性。
【答案】(1)内蒙古冬季风强盛,风力资源丰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
(2)受自然条件影响,风力、光伏发电不稳定;发电高峰期,现有输电设备传输能力不足;输氢方式多样,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氢能密度大,存储空间小,比较价格低;长距离管道输氢损耗少。
(3)与液氢罐车运输相比,掺氢管道无需压缩气氢,节省能源成本;与长管拖车运输相比,掺氢管道运量更大,运输效率更高,终端用氢成本低;与纯氢管道运输相比,掺氢管道可利用已有管道,节省建设成本。
(4)“西氢东送”充分发掘西部太阳能、风能的资源潜力,增加能源供给量;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供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西氢东送”提供稳定且多元的能源供应市场,满足东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需求;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分析】本题以氢能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发展氢能的条件、输氢的优势、管道运输的优势、能源安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从能源角度分析发展绿氢的条件。结合材料可知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转化过来的,因此发展绿氢的关键在于可再生能源的丰富。结合地处内蒙古的地理环境特点,可知内蒙古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风力强,风力资源丰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清洁能源丰富。
(2)本题考查分析输氢比输电的优势。受自然条件影响,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发电量不稳定;发电高峰期,现有输电设备传输能力不足,电能浪费多;输氢方式可选择液氢罐车运输、长管拖车运输、纯氢管道运输、天然气掺氢管道运输,运输方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氢能密度大,存储空间小,比较价格低;长距离管道输氢比输电损耗少。
(3)本题考查掺氢管道运输较其它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液氢罐车运输需将气氢压缩变成液氢,掺氢管道无需压缩气氢,节省能源成本;长管拖车运输气氢未压缩,运输量小,掺氢管道运量更大,运输效率更高,终端用氢成本低;纯氢管道运输需单独铺设管道,掺氢管道可利用已有管道,节省建设成本。
(4)本题考查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西氢东送”充分发掘西部太阳能、风能的资源潜力,增加我国能源供给量,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氢能相比于电力更容易储存,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供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西氢东送”提供稳定且多元的能源供应市场,满足东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需求;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动东部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