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提高培优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提高培优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0 08:54:43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提高培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筹 行旅 修面整容 疏林薄雾
B.宏敞 摄取 内忧外患 逆水行驶
C.城郭 酒肆 无遐一顾 无所不备
D.御下 槽船 繁而不乱 结构严谨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________,由慢板、________,逐渐进入________、紧板,转而进入________,留下无尽的回味。
A.乐章 柔板 快板 尾声
B.乐章 松板 快板 尾声
C.乐曲 柔板 快板 末篇
D.乐曲 松板 快板 末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必经之道)
B.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C.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D.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工作,从事)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②①④③⑤ B.①③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③⑤②
7.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公里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梦回繁华》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课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本文对《清明上河图》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能可贵。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二、阅读理解
阅读
三星堆遗址
①最近,三星堆再次火了。据某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公众对三星堆博物馆的热情暴增。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增长近12倍,不少游客还“打飞的”专门去看古蜀文明。
②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 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③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的古文化遣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④从20世纪20 年代末三星堆遗址开始被世人知晓以来,三星堆已历经近10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已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⑤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例如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⑥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 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说明三星堆遗址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B三星堆出土的如金杖等许多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C三星堆考古出的文物可以明显看出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印记。
D三星堆遗址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2 000 多年。
1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例如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
13.第②段加点词“迄今”能否删除?
14.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1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3)课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否多余?问什么?(提示: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6)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6.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小题。
①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③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④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注】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结合第②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
(2)结合第③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3)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
三、语言表达
17.作者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能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请你也写一段话,介绍你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18.修改下面的病句。
(1)通过《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世界闻名、名扬中外的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筹→畴;C.遐→暇;D.御→卸。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答案】A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常见的辨析词语差异的角度主要包括词语的适用对象、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感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和词语的搭配等。
第一空有后面的“慢板”可知符合的选项为AB两项,由第二空“逐渐进入“可知第二空为”柔板”可知符合要求的为A。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根据构成词语语素的不同,我们可利用相异语素分析法、扩展组词法和反义推导法这三种方法来进行词语辨析。
4.【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B.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C.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可将“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5.【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工”,善于(画)。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由“例如”“又如”“再如”可知,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③⑤。而这三句中的“脸与背景的界线”“鼻与脸的界线”等是②中“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具体体现,故①③⑤应在②后。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D
【知识点】举例子
【解析】【分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分类别”应改为“举例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中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B项中,“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
C项中,“避免不再发生”指的是“一定让它发生”,属双重否定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此题,可结常见病句的类型,通过读句子,理解句意,辨析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南宋风俗画”有误,应为北宋。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答案】11.C
12.举例子,列举了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铜器纹饰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有频繁交流,增强了说服力。
13.不能,第②段加点词“迄今”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关键句再进一步简要概况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举例子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引资料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作比较作用:把.......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列数字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打比方作用:把.......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摹状貌作用:描摹......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时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下定义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作诠释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列图表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有: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1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A根据第 ③段“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可知A内容无误;
B根据 第④段“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和“ 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可知B无误;
C根据第⑤段“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可知是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不是只要长江中下游文明,有误;
D根据第⑥段“ 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可知D无误。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列举了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铜器纹饰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有频繁交流,增强了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科学性。
故答案为:举例子,列举了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铜器纹饰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有频繁交流,增强了说服力。
1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第②段加点词“迄今”是“到今天为止”的意思, 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三星堆古遗址是到目前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以后可能还会发现比它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删掉。
故答案为:不能,第②段加点词“迄今”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答案】(1)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2)举例子
(3)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列数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结合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结合“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史和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结合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和绘制的寓意。然后综述即可。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分析:举“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为例,说明了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要求学生结合材三的内容分析。首先概括出材料三的内容是介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的在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然后仔细阅读材料一。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印证了材料一中“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
故答案为:⑴ 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⑵举例子
⑶ 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点评】(1)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15.【答案】(1)《清明上河图》。
(2)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来介绍的。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
(3)不多余。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6)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即可判断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分析。由“画面开圈出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3)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作用的分析。本文开头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4)不能删去;“相传”指长期以来相互传说,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变成了肯定的现实,与事实不符。“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根据最后一段的介绍可知,《清明上河图》不仅绘画的技艺高超,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也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6)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细读文本可知,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大量四字短语的使用,形式整齐,节奏鲜明,而内容精炼丰富,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味。
故答案为:(1)《清明上河图》;
(2)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来介绍的。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
(3)不多余。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6)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判断,找说明对象要注意:一看标题,二看首尾;
⑵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根据方位词判断,逻辑顺序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加点词语句中意思,然后说明去掉后变化,最后表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⑸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
⑹对说明文语段的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一)从结构方面考虑:①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②中间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二)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谈;(三)结合说明方法来谈。特别提示: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还可以使说明文更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答案】(1)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2)①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②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③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3)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的“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可概括为: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可提炼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可提炼作答。
故答案为:(1)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2)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3)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即可作答。
17.【答案】那天,我去看画展,我看到《挑山工》这幅画,非常喜欢。它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挑山工,他肩上挑着一批货物,仿佛肩上的扁担都要被压断了。他个子不高,却挑着沉重的货物步伐坚定有力地迈进着。扛着这么重的担子,他专心致志不去看山路两侧的风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货物送到山顶。挑山工那目标专一、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去做好每一件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梦回繁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此题首先要选择一幅画,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注意挖掘画面的精神内涵,语言要有条理。
故答案为:那天,我去看画展,我看到《挑山工》这幅画,非常喜欢。它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挑山工,他肩上挑着一批货物,仿佛肩上的扁担都要被压断了。他个子不高,却挑着沉重的货物步伐坚定有力地迈进着。扛着这么重的担子,他专心致志不去看山路两侧的风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货物送到山顶。挑山工那目标专一、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去做好每一件事。
【点评】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具体、生动,条理清晰,尽量运用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可读性。
18.【答案】(1)可删去“通过”或“使”。
(2)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
【知识点】梦回繁华;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第(1)句成分残缺,应该删去“通过”或“使”;
第(2)句语义重复,应该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因为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故答案为:(1)可删去“通过”或“使”。
(2)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提高培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筹 行旅 修面整容 疏林薄雾
B.宏敞 摄取 内忧外患 逆水行驶
C.城郭 酒肆 无遐一顾 无所不备
D.御下 槽船 繁而不乱 结构严谨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筹→畴;C.遐→暇;D.御→卸。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________,由慢板、________,逐渐进入________、紧板,转而进入________,留下无尽的回味。
A.乐章 柔板 快板 尾声
B.乐章 松板 快板 尾声
C.乐曲 柔板 快板 末篇
D.乐曲 松板 快板 末篇
【答案】A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常见的辨析词语差异的角度主要包括词语的适用对象、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感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和词语的搭配等。
第一空有后面的“慢板”可知符合的选项为AB两项,由第二空“逐渐进入“可知第二空为”柔板”可知符合要求的为A。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根据构成词语语素的不同,我们可利用相异语素分析法、扩展组词法和反义推导法这三种方法来进行词语辨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B.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C.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可将“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必经之道)
B.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C.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D.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工作,从事)
【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工”,善于(画)。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②①④③⑤ B.①③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③⑤②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由“例如”“又如”“再如”可知,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③⑤。而这三句中的“脸与背景的界线”“鼻与脸的界线”等是②中“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具体体现,故①③⑤应在②后。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答案】D
【知识点】举例子
【解析】【分析】D项,“如”后是在举例子,“分类别”应改为“举例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公里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中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B项中,“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
C项中,“避免不再发生”指的是“一定让它发生”,属双重否定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此题,可结常见病句的类型,通过读句子,理解句意,辨析作答。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梦回繁华》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课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本文对《清明上河图》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能可贵。
【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南宋风俗画”有误,应为北宋。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
三星堆遗址
①最近,三星堆再次火了。据某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公众对三星堆博物馆的热情暴增。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增长近12倍,不少游客还“打飞的”专门去看古蜀文明。
②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 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③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的古文化遣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④从20世纪20 年代末三星堆遗址开始被世人知晓以来,三星堆已历经近10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已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⑤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例如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⑥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 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说明三星堆遗址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B三星堆出土的如金杖等许多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C三星堆考古出的文物可以明显看出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印记。
D三星堆遗址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2 000 多年。
1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例如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
13.第②段加点词“迄今”能否删除?
【答案】11.C
12.举例子,列举了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铜器纹饰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有频繁交流,增强了说服力。
13.不能,第②段加点词“迄今”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关键句再进一步简要概况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举例子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引资料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作比较作用:把.......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列数字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打比方作用:把.......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摹状貌作用:描摹......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时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下定义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作诠释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列图表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有: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1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A根据第 ③段“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可知A内容无误;
B根据 第④段“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和“ 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可知B无误;
C根据第⑤段“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可知是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不是只要长江中下游文明,有误;
D根据第⑥段“ 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可知D无误。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列举了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铜器纹饰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有频繁交流,增强了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科学性。
故答案为:举例子,列举了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铜器纹饰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有频繁交流,增强了说服力。
1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第②段加点词“迄今”是“到今天为止”的意思, 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三星堆古遗址是到目前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以后可能还会发现比它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删掉。
故答案为:不能,第②段加点词“迄今”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1)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2)举例子
(3)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列数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结合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结合“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史和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结合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和绘制的寓意。然后综述即可。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分析:举“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为例,说明了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要求学生结合材三的内容分析。首先概括出材料三的内容是介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的在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然后仔细阅读材料一。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印证了材料一中“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
故答案为:⑴ 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⑵举例子
⑶ 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点评】(1)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1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3)课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否多余?问什么?(提示: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6)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1)《清明上河图》。
(2)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来介绍的。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
(3)不多余。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6)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即可判断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
(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分析。由“画面开圈出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3)本题考查文章开头段作用的分析。本文开头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4)不能删去;“相传”指长期以来相互传说,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变成了肯定的现实,与事实不符。“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根据最后一段的介绍可知,《清明上河图》不仅绘画的技艺高超,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也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6)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细读文本可知,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大量四字短语的使用,形式整齐,节奏鲜明,而内容精炼丰富,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味。
故答案为:(1)《清明上河图》;
(2)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顺序来介绍的。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
(3)不多余。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加深了对这幅画创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4)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6)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对象的判断,找说明对象要注意:一看标题,二看首尾;
⑵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根据方位词判断,逻辑顺序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加点词语句中意思,然后说明去掉后变化,最后表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⑸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
⑹对说明文语段的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一)从结构方面考虑:①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②中间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二)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谈;(三)结合说明方法来谈。特别提示: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还可以使说明文更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小题。
①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③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④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注】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结合第②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
(2)结合第③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3)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1)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2)①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②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③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3)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的“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可概括为: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可提炼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可提炼作答。
故答案为:(1)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2)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3)圆明园(每个空间)是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即可作答。
三、语言表达
17.作者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能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请你也写一段话,介绍你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案】那天,我去看画展,我看到《挑山工》这幅画,非常喜欢。它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挑山工,他肩上挑着一批货物,仿佛肩上的扁担都要被压断了。他个子不高,却挑着沉重的货物步伐坚定有力地迈进着。扛着这么重的担子,他专心致志不去看山路两侧的风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货物送到山顶。挑山工那目标专一、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去做好每一件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梦回繁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此题首先要选择一幅画,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注意挖掘画面的精神内涵,语言要有条理。
故答案为:那天,我去看画展,我看到《挑山工》这幅画,非常喜欢。它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挑山工,他肩上挑着一批货物,仿佛肩上的扁担都要被压断了。他个子不高,却挑着沉重的货物步伐坚定有力地迈进着。扛着这么重的担子,他专心致志不去看山路两侧的风景,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货物送到山顶。挑山工那目标专一、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去做好每一件事。
【点评】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具体、生动,条理清晰,尽量运用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可读性。
18.修改下面的病句。
(1)通过《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世界闻名、名扬中外的画。
【答案】(1)可删去“通过”或“使”。
(2)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
【知识点】梦回繁华;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第(1)句成分残缺,应该删去“通过”或“使”;
第(2)句语义重复,应该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因为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故答案为:(1)可删去“通过”或“使”。
(2)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