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网校高二历史人民版课件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七中网校高二历史人民版课件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5 07:0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
德智体全面发
展,有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
多种形式办学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
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
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奠基)example(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均扫盲604.3万人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
全面发展,有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
多种形式办学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大众的、全面发
展,有社会主
义觉悟有文化
的劳动者……扫盲
教育
……为教育和
国家发展
的奠基严重破坏教育事业造成极其,造成文化、人才断层;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育革命”
(停课闹革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门办学工农兵大学)example“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挫折)红 卫 兵 运 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挫折篇北京大学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重点指出: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挫折篇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挫折篇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1979年邓小平在
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小平您好》成就: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
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法》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义务教育法》对比
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目标:义务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
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初步
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新时期全面发展,有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者……扫盲
教育
……为教育和
国家发展
的奠基严重阻碍……促进教育发展;
推动现代化建设。“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战略恢复高考、
尊师重教风气、
教育立法、
教育改革
……“教育革命”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1)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思辨能力的训练才是美式教育的灵魂。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堂表述和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谈美式教育时认为: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2010年GDP: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
人均GDP:中国排名世界100位
国家竞争力: 中国排名世界27位
人均收入: 排名世界127位,与1949年排名一样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3%,世界平均教育投入5%
中国公共医疗投入比例,世界排名倒数第四中国大陆税收占GDP的30%,香港11%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