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章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丽水月考)甲、乙、丙三人参加医院体检,在体检时发现:甲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而乙通过验血发现血脂偏高,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疾病?( )
A.传染病、遗传病、心血管病 B.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
C.遗传病、心血管病、传染病 D.心血管病、传染病、遗传病
2.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因此体育锻炼的量越大越好
B.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心血管的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C.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也会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D.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青少年学生应克服偏食、厌食或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酗酒
3.现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 )
①呼吸疾病 ②心血管病 ③肺结核 ④急性传染病 ⑤脑血管病 ⑥恶性肿瘤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4.有关人士预测:未来家庭都可能被三大癌症——胃癌、肺癌、肝癌所困扰。研究表明:胃癌与食物有关,肺癌与空气有关,肝癌与水有关。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霉变的大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
B.免疫力强的人产生的癌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
C.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
D.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而与人体的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等无关
5.癌致人死亡的原因是( )
A.癌细胞本身有毒,使人中毒死亡
B.癌细胞侵入人体细胞内,使细胞死亡而导致人死亡
C.癌细胞不断恶性增殖,耗尽患者营养,使人衰竭而死
D.癌细胞能分泌毒素致人死亡
6.下列不会导致细胞癌变的是( )
A.黄曲霉毒素 B.孢疹病毒 C.电离辐射 D.抗生素
7.(2021九下·嘉兴月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下列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传染病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心脏上的冠状静脉
C.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D.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8.如表是1983年到1996年期间,某市几种主要疾病的死亡人数统计表:
疾病 每10万人口死亡人数
男性 女性
呼吸系统疾病 238 175
恶性肿瘤 192 136
脑血管病 121 112
心脏病 80 94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心脏病死亡人数逐年上升
B.脑血管病是男性的主要死因
C.每种疾病的死亡人数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D.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心脏病的死亡人数
9.心血管病被称为“现代病”,是人类的头号“死敌”。下列生活方式会诱发心血管病的有( )
①酗酒 ②吸烟 ③很少运动 ④偏食高胆固醇食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诺贝尔奖获得者Peyton Rous说道:“肿瘤以一种独特可怕的方式毁坏人体,它虽然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猖狂掠夺,无法控制。”由此可知肿瘤是一种( )
A.人体自身细胞突变引起的疾病 B.食物中毒引起的后遗症
C.病原体侵人人体引起的疾病 D.父母遗传引起的一种疾病
11.癌症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是( )
A.肝癌 B.胃癌 C.肺癌 D.白血病
12.心血管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关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B.饮酒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应马上将病人抬上汽车送往医院
D.只要合理膳食,就不会患心血管疾病
13.(2014九下·乐清竞赛)下列有关于健康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爱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会被传染爱滋病
B.静脉注射青霉素不能有效杀死流感病毒
C.多吃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D.静脉注射胰岛素对I型糖尿病的治疗有效
14.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B.甲型肝炎
C.冠心病
D.乙型肝炎
15.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即使我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也是不能避免的.下列疾病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高血压 B.冠心病
C.高血脂 D.先天性心脏病
1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恶性肿瘤
B.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细胞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会改变
D.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不可以重新发育成完整个体
二、填空题
17.(2021九下·嘉兴月考)吸毒会引发肺癌和重度贫血等多种疾病,毒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远离毒品。
(1)肺癌属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细胞具有 ,并且能够转移,侵犯新的组织等特点。
(2)重度贫血是指红细胞计数和 的数值都远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
18.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较快。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一种状态,它会影响身体健康。
(1)肥胖会增加患一些其他疾病的风险(如图),图中列举的五种疾病中,最有可能由胰岛素不足引起的是 。
(2)某同学食用了一包零食,其中含有4.5g脂肪。打乒乓球时,该同学每小时消耗的脂肪约6g。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同学通过打乒乓球,约需 小时才能消耗完4.5g脂肪。
(3)据调查,我国3~17岁人群是糖类饮料的高消费群体,过多饮用糖类饮料也会导致肥胖,其原因是 。
19.为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生产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理由是 。
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
②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③把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
20.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青少年肥胖问题。糖尿病是肥胖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我国12至18岁的青少年中有1.9%的人患有糖尿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从功能看,脂肪是人体内一种备用的 ;食物中的脂肪等有机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需在 的参与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肥胖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可能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有 (至少写出两项)。
(3)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 。
(4)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糖浓度过高。有人发现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能够改善肥胖者体内的血糖状况,于是他们以过度肥胖的老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研究,得到图中所示结果,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那么,你认为他们提出的假设是 ;他们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老鼠的处理分别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1.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贝类)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中含有黄樟素。小明看了报道以后:
①小明猜测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的食物。
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
(1)上文中步骤①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
A.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收集资料 D. 设计实验方案
(2)步骤②采用的是探究活动中常用的 实验,其变量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说明他最初的假设是 (填“成立”或“不成立”)的。
(4)通过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22.老张在医院体检时发现患有“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医生告诉他如不及时治疗和注意饮食习惯,将会患冠心病之类的心血管疾病。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高血脂往往会引起 。
(2)下列食物中,老张应尽量多吃的是( )
A.蔬菜 B.奶油 C.猪肉 D.花生
23.下表是1957年和2009年中国城市前7位主要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环境、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请分析:
顺位 1957年 2009年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1 呼吸系病 16.86 恶性肿瘤 27.01
2 急性传染病 7.93 心脏病 20.77
3 肺结核 7.51 脑血管疾病 20.36
4 消化系病 7.31 呼吸系病 10.54
5 心脏病 6.61 损伤及中毒 5.59
6 脑溢血 5.46 内分泌营养 和代谢疾病 3.28
7 恶性肿瘤 5.17 消化系病 2.67
(1)50年来,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最快的疾病是 。
(2)请将表中心脏病的相关数据转化为直方图,绘制在相应位置。
(3)50年来,肺结核等由 引起的传染病在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却在攀升。为远离“生活方式病”你认为要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写一点)
(4)艾滋病不在表中,但却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几乎所有健康人都不具有对该病的免疫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他们属于 。
24.如图所示是人进食后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
(1)正常人在进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 ,但一般在2小时后又可恢复到正常范围。这是由于在 的调节下,使血糖处于 状态。
(2)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后,相应地血糖含量比正常人 得多。原因是糖尿病患者 分泌过 ,从而引起血糖浓度过 ,以致肾小管无法将 全部吸收,于是 随尿液排出。
(3)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控制和调节 ,适当锻炼,注射 。
四、解答题
25.癌症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1)如图是根据调查所获得的引起癌症的各项因素所占比例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最重要的预防癌症的措施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和 。
(2)癌症属于 (填“非传染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
26.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位美国科学家获得。他们提出的“端粒学说”使人们对癌症和衰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学说认为,细胞DNA的末端有一个 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些,当端粒足够短以后,细胞就不再分裂而逐渐老化死亡。而端粒是由端粒酶控制的,如果细胞中有端粒酶,则端粒可以得到修复,长度得以保持,细胞也就保持分裂能力。
(1)端粒酶和唾液淀粉酶均是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但唾液淀粉酶不能修复端粒,这一现象体现了酶的一个重要性质: 。
(2)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的正常体细胞不含端粒酶,而癌细胞具有端粒酶,因为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3)根据端粒学说,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它的作用原理可以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解答】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甲的肝功能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乙的血脂偏高,属于心血管疾病;色盲症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属于遗传病。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色盲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绿颜色,决定此病的色盲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遗传病。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解答】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血管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习惯,不吸烟、不喝酒,合理膳食,不可暴饮暴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知识解题。
【解答】解:根据统计发现,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没有传染性,也称为现代文明病;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诱发癌症的因素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霉变的大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正确;
B、免疫力强的人产生的癌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正确;
C、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正确;
D、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与人体的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等也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癌症致死的原因致使解题。
【解答】解: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特点是能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增殖,癌细胞能够转移,但不能够侵入细胞,他通过扩散到一个组织后,在该组织处进行大量的增殖,吸收该处的营养,破坏该处的组织;最终耗尽患者营养,使人衰竭而死;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诱发细胞癌变的因素知识解题,凡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子成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一般分为三类: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子。
【解答】解:A、黄曲霉毒素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B、孢疹病毒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C、电离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
D、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一类药物,不属于致癌因子;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是非传染病,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解答】A. 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非传染病,错误;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心脏上的冠状动脉,错误;
C.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正确;
D.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A、从表格中的数据不能看出,心脏病死亡的人数逐年上升,故A错误;
B、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是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
C、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女性死亡人数比男性多,故C错误;
D、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比心脏病死亡的人数多,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非传染性疾病;酗酒的危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答】酗酒、吸烟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少运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偏食高胆固醇食品,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故①②③④均会诱发。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通常受到严格的控制。但在种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细胞会连续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
(1)本题考查肿瘤的特点。肿瘤是由于正常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而形成的疾病。
(2)肿瘤不是由病原体入侵造成的,因此不是传染病,肿瘤也不能遗传,不是遗传病。
【解答】根据材料“虽然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得知,肿瘤细胞是由人体自身细胞突变引起的,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所述指食物中毒,不符合题意;C选项所述指传染病,不符合题意;D选项所述指遗传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解答】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多在40岁以上发病;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白血病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儿童恶性肿瘤首位,约占全部儿童恶性肿瘤的1/3;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病年龄段。
12.【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解答】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A正确;
B、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舒筋活血、御寒壮骨,B错误;
C、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C错误.
D、合理膳食,多参加体育锻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如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与遗传有关,即使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无法预防.现在心血管疾病出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也时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D错误.
故选:A
【分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3.【答案】A
【知识点】血液;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传播途径由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一起进食、上课、游泳、握手拥抱,咳喷嚏、共用洗手间、共用饮水机不会传染;
2、抗生素药物对病毒无效;
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耗尽,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多吃含铁元素的食物;
4、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无效,需要采用静脉注射。
【解答】A、与爱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不会被传染爱滋病,爱滋病传播的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说法不正确,A选项正确;
B、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药物,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对病毒无效,说法正确,B错误;
C、 多吃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说法正确,C错误;
D、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血液中的血糖,是一种蛋白质需通过静脉注射才有效果,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判断是否是传染病应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应该是有病原体引起的,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感染后可产生免疫.
【解答】解: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A、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是呼吸道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B、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有传染性.不符合题意.
C、“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符合题意.
D、乙型肝炎、肺结核分别是由感染狂犬病毒、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引起的,都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是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一例.
【解答】解:“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个永不停止工作的泵,随着心脏每次收缩将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流经主动脉输送到全身,以供给各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两条动脉,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称为冠状动脉.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甚至发生梗塞,危及生命.
故选:B
16.【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几种生理过程,细胞的生理过程包括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解答】解:A、癌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恶性肿瘤,故符合题意.
B、细胞的分化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其结果是产生了不同的组织.所以细胞分化不会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故不符合题意.
C、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半,故不符合题意.
D、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经过脱分化再形成完整植物个体.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动物细胞是不行的,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也就是说拿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放到一个去核卵细胞里,那这个细胞就能形成胚胎并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这个就叫克隆了,又叫核移植技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1)不间断分裂
(2)血红蛋白
【知识点】血液;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吸毒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解答】(1)恶性肿瘤细胞具有不间断分裂,并且能够转移,侵犯新的组织等特点。
(2) 重度贫血是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数值都远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贫血可以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故答案为:(1) 不间断分裂 (2) 血红蛋白
18.【答案】(1)糖尿病
(2)0.75
(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却不相同。
【解答】(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2);
(3)糖类摄入过多,超出人体需求时,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
故答案为:(1)糖尿病;(2)0.75;(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19.【答案】①③;进行对照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知识解题。
【解答】解:为研究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故实验的唯一变量为干扰素;其它量必须相同;实验的对照组为没有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状况;实验组为不同干扰素浓度影响下的癌细胞生长状况;两者形成对照,可知干扰素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无影响;
故答案为:①③、进行对照。
20.【答案】(1)能源物质;酶
(2)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
(3)调节血糖浓度
(4)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喂阿司匹林、正常喂养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不溶于水,需要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糖尿病。
【解答】(1)脂肪堆积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从功能上看,脂肪是体内的一种备用的能源物质,食物中的脂肪等有机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需要在酶的参与下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可能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有: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
(3)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浓度;
(4)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知,他们提出的假设是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他们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老鼠的处理分别是:喂阿司匹林和正常喂养;
故答案为:(1)能源物质;酶;(2)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3)调节血糖浓度;(4)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喂阿司匹林、正常喂养。
21.【答案】(1)B
(2)对照;食物是否含黄樟素
(3)不成立
(4)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知识解题。
【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总结交流。上文中步骤①是对微量黄樟素是否会导致癌症的肯定猜测,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作出假设;
(2)步骤②采用的是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分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食物中是否含黄樟素;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说明他最初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4)通过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故答案为:(1)B;(2)对照、食物是否含黄樟素;(3)不成立;(4)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22.【答案】(1)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
(2)A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结合动脉硬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2)从有利于减少酯类物质的摄入分析;
【解答】(1)血液中脂肪类物质会在动脉壁上沉积,使得脂肪和胆固醇水平高的人,动脉壁会逐渐增厚,弹性降低,使血流量减少,形成动脉硬化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
(2)食用低脂类食物可以减少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沉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蔬菜富含纤维素等,应该尽量多吃;而奶油 、猪肉 、花生含有较多的脂肪,应该少吃。
故答案为:(1)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
(2)A
23.【答案】(1)恶性肿瘤
(2)
(3)病原体;按时作息,合理饮食等
(4)易感人群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解题。
【解答】解:(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知,50年来,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最快的疾病是恶性肿瘤;
(2)1957年,心脏病占死亡总人数的6.61%;而2009年心脏病占死亡总人数的20.77%;故绘图如下:;
(3)50年来,肺结核等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在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却在攀升。为远离“生活方式病”,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加强锻炼等;
(4)艾滋病不在表中,但却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几乎所有健康人都不具有对该病的免疫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他们属于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恶性肿瘤;(2);(3)病原体、按时作息,合理饮食等;(4)易感人群。
24.【答案】(1)含量升高;胰岛素;下降
(2)高;胰岛素;少;高;葡萄糖;葡萄糖
(3)饮食;胰岛素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胰岛素与血糖含量;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使得血糖含量出现上升,此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来调节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从而使人的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
【解答】(1)正常人在进食后,大量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含量升高,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使血糖浓度降低,一般在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范围。
(2)由于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过少,所以在进食后血糖含量比正常人高得多,以致肾小管无法将全部吸收葡萄糖,于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3)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控制和调节,适当锻炼饮食,注射胰岛素。
故答案为:(1)含量升高 ;胰岛素;下降
(2)高 ;胰岛素;少;高;葡萄糖 ;葡萄糖
(3)饮食 ;胰岛素
25.【答案】(1)不吸烟
(2)非传染性疾病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结合每种因素在圆形图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分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1)从图中可知引起癌症的两大主因是吸烟和食物,因此不吸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癌症的两个重要措施。
【分析】(2)在种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细胞会连续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所以是非传染性疾病。
故答案为:不吸烟 ;非传染性疾病
26.【答案】(1)专一性
(2)能不间断分裂
(3)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从酶具有多样性和专一性分析解答。
(2)结合文本中阐述的“端粒的特性和端粒酶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1)唾液淀粉酶不能修复端粒,仅能催化淀粉分解,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癌细胞具有端粒酶,使端粒不会缩短,这样癌细胞就会持续分裂。
(3)如果某种药物自甚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则肿瘤细胞端粒就会缩短,从而不会持续分裂。
故答案为:(1)专一性
(2)能不间断分裂
(3)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章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丽水月考)甲、乙、丙三人参加医院体检,在体检时发现:甲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而乙通过验血发现血脂偏高,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疾病?( )
A.传染病、遗传病、心血管病 B.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
C.遗传病、心血管病、传染病 D.心血管病、传染病、遗传病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解答】血液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吸血的动物进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病,甲的肝功能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乙的血脂偏高,属于心血管疾病;色盲症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属于遗传病。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色盲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绿颜色,决定此病的色盲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遗传病。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因此体育锻炼的量越大越好
B.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心血管的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C.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也会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D.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青少年学生应克服偏食、厌食或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酗酒
【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解答】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血管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习惯,不吸烟、不喝酒,合理膳食,不可暴饮暴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现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 )
①呼吸疾病 ②心血管病 ③肺结核 ④急性传染病 ⑤脑血管病 ⑥恶性肿瘤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知识解题。
【解答】解:根据统计发现,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没有传染性,也称为现代文明病;
故答案为:A。
4.有关人士预测:未来家庭都可能被三大癌症——胃癌、肺癌、肝癌所困扰。研究表明:胃癌与食物有关,肺癌与空气有关,肝癌与水有关。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霉变的大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
B.免疫力强的人产生的癌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
C.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
D.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而与人体的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等无关
【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诱发癌症的因素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霉变的大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正确;
B、免疫力强的人产生的癌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正确;
C、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正确;
D、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与人体的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等也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癌致人死亡的原因是( )
A.癌细胞本身有毒,使人中毒死亡
B.癌细胞侵入人体细胞内,使细胞死亡而导致人死亡
C.癌细胞不断恶性增殖,耗尽患者营养,使人衰竭而死
D.癌细胞能分泌毒素致人死亡
【答案】C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癌症致死的原因致使解题。
【解答】解: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特点是能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增殖,癌细胞能够转移,但不能够侵入细胞,他通过扩散到一个组织后,在该组织处进行大量的增殖,吸收该处的营养,破坏该处的组织;最终耗尽患者营养,使人衰竭而死;
故答案为:C。
6.下列不会导致细胞癌变的是( )
A.黄曲霉毒素 B.孢疹病毒 C.电离辐射 D.抗生素
【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诱发细胞癌变的因素知识解题,凡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子成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一般分为三类: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子。
【解答】解:A、黄曲霉毒素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B、孢疹病毒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C、电离辐射属于物理致癌因子;
D、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一类药物,不属于致癌因子;
故答案为:D。
7.(2021九下·嘉兴月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下列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传染病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心脏上的冠状静脉
C.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D.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答案】C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是非传染病,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解答】A. 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非传染病,错误;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心脏上的冠状动脉,错误;
C.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正确;
D.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错误;
故答案为:C.
8.如表是1983年到1996年期间,某市几种主要疾病的死亡人数统计表:
疾病 每10万人口死亡人数
男性 女性
呼吸系统疾病 238 175
恶性肿瘤 192 136
脑血管病 121 112
心脏病 80 94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心脏病死亡人数逐年上升
B.脑血管病是男性的主要死因
C.每种疾病的死亡人数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D.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心脏病的死亡人数
【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A、从表格中的数据不能看出,心脏病死亡的人数逐年上升,故A错误;
B、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是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
C、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女性死亡人数比男性多,故C错误;
D、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比心脏病死亡的人数多,故D正确;
故选D。
9.心血管病被称为“现代病”,是人类的头号“死敌”。下列生活方式会诱发心血管病的有( )
①酗酒 ②吸烟 ③很少运动 ④偏食高胆固醇食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非传染性疾病;酗酒的危害;吸烟危害健康
【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答】酗酒、吸烟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少运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偏食高胆固醇食品,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故①②③④均会诱发。
故选:C
10.诺贝尔奖获得者Peyton Rous说道:“肿瘤以一种独特可怕的方式毁坏人体,它虽然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猖狂掠夺,无法控制。”由此可知肿瘤是一种( )
A.人体自身细胞突变引起的疾病 B.食物中毒引起的后遗症
C.病原体侵人人体引起的疾病 D.父母遗传引起的一种疾病
【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通常受到严格的控制。但在种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细胞会连续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
(1)本题考查肿瘤的特点。肿瘤是由于正常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而形成的疾病。
(2)肿瘤不是由病原体入侵造成的,因此不是传染病,肿瘤也不能遗传,不是遗传病。
【解答】根据材料“虽然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得知,肿瘤细胞是由人体自身细胞突变引起的,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所述指食物中毒,不符合题意;C选项所述指传染病,不符合题意;D选项所述指遗传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癌症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是( )
A.肝癌 B.胃癌 C.肺癌 D.白血病
【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解答】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多在40岁以上发病;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白血病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儿童恶性肿瘤首位,约占全部儿童恶性肿瘤的1/3;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病年龄段。
12.心血管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关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B.饮酒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应马上将病人抬上汽车送往医院
D.只要合理膳食,就不会患心血管疾病
【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解答】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A正确;
B、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舒筋活血、御寒壮骨,B错误;
C、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C错误.
D、合理膳食,多参加体育锻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如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与遗传有关,即使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无法预防.现在心血管疾病出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也时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D错误.
故选:A
【分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3.(2014九下·乐清竞赛)下列有关于健康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爱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会被传染爱滋病
B.静脉注射青霉素不能有效杀死流感病毒
C.多吃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D.静脉注射胰岛素对I型糖尿病的治疗有效
【答案】A
【知识点】血液;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传播途径由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一起进食、上课、游泳、握手拥抱,咳喷嚏、共用洗手间、共用饮水机不会传染;
2、抗生素药物对病毒无效;
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耗尽,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多吃含铁元素的食物;
4、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无效,需要采用静脉注射。
【解答】A、与爱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不会被传染爱滋病,爱滋病传播的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说法不正确,A选项正确;
B、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药物,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对病毒无效,说法正确,B错误;
C、 多吃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说法正确,C错误;
D、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血液中的血糖,是一种蛋白质需通过静脉注射才有效果,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A
14.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B.甲型肝炎
C.冠心病
D.乙型肝炎
【答案】D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判断是否是传染病应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应该是有病原体引起的,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感染后可产生免疫.
【解答】解: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A、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是呼吸道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B、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有传染性.不符合题意.
C、“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符合题意.
D、乙型肝炎、肺结核分别是由感染狂犬病毒、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引起的,都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是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即使我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也是不能避免的.下列疾病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高血压 B.冠心病
C.高血脂 D.先天性心脏病
【答案】B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一例.
【解答】解:“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个永不停止工作的泵,随着心脏每次收缩将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流经主动脉输送到全身,以供给各组织细胞代谢需要.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两条动脉,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称为冠状动脉.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甚至发生梗塞,危及生命.
故选:B
1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恶性肿瘤
B.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细胞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会改变
D.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不可以重新发育成完整个体
【答案】A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几种生理过程,细胞的生理过程包括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解答】解:A、癌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恶性肿瘤,故符合题意.
B、细胞的分化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其结果是产生了不同的组织.所以细胞分化不会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故不符合题意.
C、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半,故不符合题意.
D、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经过脱分化再形成完整植物个体.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动物细胞是不行的,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也就是说拿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放到一个去核卵细胞里,那这个细胞就能形成胚胎并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这个就叫克隆了,又叫核移植技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7.(2021九下·嘉兴月考)吸毒会引发肺癌和重度贫血等多种疾病,毒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远离毒品。
(1)肺癌属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细胞具有 ,并且能够转移,侵犯新的组织等特点。
(2)重度贫血是指红细胞计数和 的数值都远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
【答案】(1)不间断分裂
(2)血红蛋白
【知识点】血液;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吸毒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解答】(1)恶性肿瘤细胞具有不间断分裂,并且能够转移,侵犯新的组织等特点。
(2) 重度贫血是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数值都远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疾病。贫血可以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故答案为:(1) 不间断分裂 (2) 血红蛋白
18.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较快。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一种状态,它会影响身体健康。
(1)肥胖会增加患一些其他疾病的风险(如图),图中列举的五种疾病中,最有可能由胰岛素不足引起的是 。
(2)某同学食用了一包零食,其中含有4.5g脂肪。打乒乓球时,该同学每小时消耗的脂肪约6g。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同学通过打乒乓球,约需 小时才能消耗完4.5g脂肪。
(3)据调查,我国3~17岁人群是糖类饮料的高消费群体,过多饮用糖类饮料也会导致肥胖,其原因是 。
【答案】(1)糖尿病
(2)0.75
(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却不相同。
【解答】(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2);
(3)糖类摄入过多,超出人体需求时,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
故答案为:(1)糖尿病;(2)0.75;(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19.为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生产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理由是 。
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
②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③把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
【答案】①③;进行对照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知识解题。
【解答】解:为研究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故实验的唯一变量为干扰素;其它量必须相同;实验的对照组为没有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状况;实验组为不同干扰素浓度影响下的癌细胞生长状况;两者形成对照,可知干扰素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无影响;
故答案为:①③、进行对照。
20.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青少年肥胖问题。糖尿病是肥胖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我国12至18岁的青少年中有1.9%的人患有糖尿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从功能看,脂肪是人体内一种备用的 ;食物中的脂肪等有机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需在 的参与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肥胖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可能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有 (至少写出两项)。
(3)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 。
(4)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糖浓度过高。有人发现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能够改善肥胖者体内的血糖状况,于是他们以过度肥胖的老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研究,得到图中所示结果,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那么,你认为他们提出的假设是 ;他们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老鼠的处理分别是 。
【答案】(1)能源物质;酶
(2)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
(3)调节血糖浓度
(4)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喂阿司匹林、正常喂养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不溶于水,需要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糖尿病。
【解答】(1)脂肪堆积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从功能上看,脂肪是体内的一种备用的能源物质,食物中的脂肪等有机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需要在酶的参与下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可能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有: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
(3)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浓度;
(4)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知,他们提出的假设是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他们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老鼠的处理分别是:喂阿司匹林和正常喂养;
故答案为:(1)能源物质;酶;(2)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3)调节血糖浓度;(4)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喂阿司匹林、正常喂养。
三、实验探究题
21.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贝类)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中含有黄樟素。小明看了报道以后:
①小明猜测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的食物。
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
(1)上文中步骤①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
A.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收集资料 D. 设计实验方案
(2)步骤②采用的是探究活动中常用的 实验,其变量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说明他最初的假设是 (填“成立”或“不成立”)的。
(4)通过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B
(2)对照;食物是否含黄樟素
(3)不成立
(4)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知识解题。
【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总结交流。上文中步骤①是对微量黄樟素是否会导致癌症的肯定猜测,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作出假设;
(2)步骤②采用的是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分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食物中是否含黄樟素;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说明他最初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4)通过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故答案为:(1)B;(2)对照、食物是否含黄樟素;(3)不成立;(4)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22.老张在医院体检时发现患有“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医生告诉他如不及时治疗和注意饮食习惯,将会患冠心病之类的心血管疾病。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高血脂往往会引起 。
(2)下列食物中,老张应尽量多吃的是( )
A.蔬菜 B.奶油 C.猪肉 D.花生
【答案】(1)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
(2)A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结合动脉硬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2)从有利于减少酯类物质的摄入分析;
【解答】(1)血液中脂肪类物质会在动脉壁上沉积,使得脂肪和胆固醇水平高的人,动脉壁会逐渐增厚,弹性降低,使血流量减少,形成动脉硬化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
(2)食用低脂类食物可以减少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沉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蔬菜富含纤维素等,应该尽量多吃;而奶油 、猪肉 、花生含有较多的脂肪,应该少吃。
故答案为:(1)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
(2)A
23.下表是1957年和2009年中国城市前7位主要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环境、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请分析:
顺位 1957年 2009年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1 呼吸系病 16.86 恶性肿瘤 27.01
2 急性传染病 7.93 心脏病 20.77
3 肺结核 7.51 脑血管疾病 20.36
4 消化系病 7.31 呼吸系病 10.54
5 心脏病 6.61 损伤及中毒 5.59
6 脑溢血 5.46 内分泌营养 和代谢疾病 3.28
7 恶性肿瘤 5.17 消化系病 2.67
(1)50年来,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最快的疾病是 。
(2)请将表中心脏病的相关数据转化为直方图,绘制在相应位置。
(3)50年来,肺结核等由 引起的传染病在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却在攀升。为远离“生活方式病”你认为要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写一点)
(4)艾滋病不在表中,但却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几乎所有健康人都不具有对该病的免疫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他们属于 。
【答案】(1)恶性肿瘤
(2)
(3)病原体;按时作息,合理饮食等
(4)易感人群
【知识点】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根据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解题。
【解答】解:(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知,50年来,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最快的疾病是恶性肿瘤;
(2)1957年,心脏病占死亡总人数的6.61%;而2009年心脏病占死亡总人数的20.77%;故绘图如下:;
(3)50年来,肺结核等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在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却在攀升。为远离“生活方式病”,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加强锻炼等;
(4)艾滋病不在表中,但却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几乎所有健康人都不具有对该病的免疫力,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他们属于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恶性肿瘤;(2);(3)病原体、按时作息,合理饮食等;(4)易感人群。
24.如图所示是人进食后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
(1)正常人在进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 ,但一般在2小时后又可恢复到正常范围。这是由于在 的调节下,使血糖处于 状态。
(2)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后,相应地血糖含量比正常人 得多。原因是糖尿病患者 分泌过 ,从而引起血糖浓度过 ,以致肾小管无法将 全部吸收,于是 随尿液排出。
(3)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控制和调节 ,适当锻炼,注射 。
【答案】(1)含量升高;胰岛素;下降
(2)高;胰岛素;少;高;葡萄糖;葡萄糖
(3)饮食;胰岛素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胰岛素与血糖含量;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使得血糖含量出现上升,此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来调节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从而使人的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
【解答】(1)正常人在进食后,大量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含量升高,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使血糖浓度降低,一般在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范围。
(2)由于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过少,所以在进食后血糖含量比正常人高得多,以致肾小管无法将全部吸收葡萄糖,于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3)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控制和调节,适当锻炼饮食,注射胰岛素。
故答案为:(1)含量升高 ;胰岛素;下降
(2)高 ;胰岛素;少;高;葡萄糖 ;葡萄糖
(3)饮食 ;胰岛素
四、解答题
25.癌症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1)如图是根据调查所获得的引起癌症的各项因素所占比例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最重要的预防癌症的措施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和 。
(2)癌症属于 (填“非传染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
【答案】(1)不吸烟
(2)非传染性疾病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结合每种因素在圆形图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分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1)从图中可知引起癌症的两大主因是吸烟和食物,因此不吸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癌症的两个重要措施。
【分析】(2)在种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分裂会失去控制,细胞会连续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又称为癌症,所以是非传染性疾病。
故答案为:不吸烟 ;非传染性疾病
26.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位美国科学家获得。他们提出的“端粒学说”使人们对癌症和衰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学说认为,细胞DNA的末端有一个 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些,当端粒足够短以后,细胞就不再分裂而逐渐老化死亡。而端粒是由端粒酶控制的,如果细胞中有端粒酶,则端粒可以得到修复,长度得以保持,细胞也就保持分裂能力。
(1)端粒酶和唾液淀粉酶均是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但唾液淀粉酶不能修复端粒,这一现象体现了酶的一个重要性质: 。
(2)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的正常体细胞不含端粒酶,而癌细胞具有端粒酶,因为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3)根据端粒学说,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它的作用原理可以是 。
【答案】(1)专一性
(2)能不间断分裂
(3)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从酶具有多样性和专一性分析解答。
(2)结合文本中阐述的“端粒的特性和端粒酶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1)唾液淀粉酶不能修复端粒,仅能催化淀粉分解,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癌细胞具有端粒酶,使端粒不会缩短,这样癌细胞就会持续分裂。
(3)如果某种药物自甚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则肿瘤细胞端粒就会缩短,从而不会持续分裂。
故答案为:(1)专一性
(2)能不间断分裂
(3)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