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8课《咬文嚼字》4套(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预-讲-练-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第8课《咬文嚼字》4套(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7 19:52:35

文档简介

www.
【预】人教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朱光潜 字 孟实
朝代 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 籍贯 安徽省桐城县
生平简介 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主要作品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作品风格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二、文本知识
背景资料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三、字词归纳
1、字音辨认
①垂涎( )   ②唾骂( ) ③氛围( )
④潜能( ) ⑤锱铢( ) ⑥焚香( )
⑦意蕴( ) ⑧携手( ) ⑨尺牍( )
⑩付梓( ) 烹饪( ) 清沁( )
2、近义词
(1)蕴藉 蕴蓄
辨析:“蕴藉”,形容(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形容词;“蕴蓄”是指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动词。
例句: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绚丽、夏的泼辣、秋的丰实,更有冬的 。山野与丘壑少不了小草的点缀,这是每一位画家作画时的心得;即使茎叶沦为牛羊口中的美食,小草仍然留下自己倔强的根,为来年的生长作强有力地 与铺垫,这是小草的执著与追求。
(2)捉摸 琢磨
辨析:“捉摸”是“猜测、预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琢磨”读“zuó mo”时,意思是“思索、考虑”;读“zhuó mó”时,意思是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例句: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真的让人很难 ,但我们回顾一下前些年美国、日本楼市的例子,自己 一下,或许就会拨云见日。
(3)不免 未免
辨析:“不免”是“免不了”之意,表示出现的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结果,用来加强句子的语气,有时也可以作谓语;“未免”指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能作谓语。
例句:①二手房楼体外观建造较为传统、单一,房龄久了 发黄、裂缝之处。
②儿童入学年龄是家长们关心的一个话题。许多小孩仅仅差了两三个月甚至几天,就被学校拒之门外,如此年龄硬性规定 教条化。
(4)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
辨析:两者都表示对文章字句进行推敲斟 ( http: / / www.21cnjy.com )酌,但表意的程度和感彩不同。“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斟、酌,反复考虑。
例句:①这篇文章字字珠玑,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 的结果。
②3月10日下午,一男子明明带着头盔,却不戴在头上,遇到交警后,因怕扣分、罚款,故意跟交警 ,强词夺理。
3、理解词语
1.清沁肺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陈翻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即不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点铁成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深恶痛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锱铢必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富五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才高八斗: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探究
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这段话有何含意?
3.文章列举了哪些例子来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
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
三、字词归纳
1、字音辨认
Xián、tuò、fēn、qián、zī zhū、fén、yùn、xié、dú、zǐ、pēnɡ rèn、qìn
2、近义词
⑴蕴藉 蕴蓄 ⑵捉摸 琢磨 ⑶不免 未免 ⑷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3、理解词语:
1.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2.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3.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
4.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
5.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6.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7.厌恶、痛恨到极点。
8.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9.形容书读得很多,学问渊博。
10.形容富有文才。
四、内容探究
1.【点拨】 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点拨】 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我们先看这句话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这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先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把“联想”与“习惯”,“习惯”与“熟路”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笔锋一转,指出“熟语”的危害——“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而这两者的对比是多么鲜明。
作者这句话是阐述“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其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生活中,我们的思想与认识,不也是常常喜欢走“熟路”吗?常常喜欢走熟路的思想,只能把生活引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3.
例子 观点
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推敲”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4.【点拨】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的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www.
【结】人教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读书需要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
示例:"不求甚解" 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 首先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咬文嚼字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不求甚解又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二、素材挖掘
让我想起福楼拜的话,“无论你描写什么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无论干什么事情,不要怕困难,应该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三、素材储备
关于认真的名言
1、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李亦非  
2、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李素丽  
3、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欧洲  
4、认真的人只错一次。——阿拉伯  
5、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英国  
6、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  
7、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江南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8、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吴晗  
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10、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11、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12、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13、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佚名  
1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15、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知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约瑟夫    
16、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独行,任何盲从只能变成起哄,这不是探求真理的态度。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比这更可怕的是情绪失去控制,失去了理智。——潘石屹www.
【讲】人教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资料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 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 (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www.
【练】人教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资料
课内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晕车(yùn) 红晕(yùn) 轮外圆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B.咀嚼(jué) 嚼舌(jiáo) 细嚼慢咽 (jiáo) 咬文嚼字(jiao)
C.没镞(zú) 斟酌(zhuó) 蕴藉丰富(yùn) 清沁肺腑(qīng)
D.岑寂(cén) 付梓(zǐ) 锱铢必较(zīizhū) 尺牍宣言(dú)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援引:引用成例。 援,引用。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文章要简捷,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D.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是(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 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 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巷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