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体会欲扬先抑、铺陈的技法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妙处。
3.品味精彩语句,感受茨威格典雅优美、文气酣畅的语言风格。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发布任务
同学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油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大师”学习如何“画像”,只不过我们用的不是画笔,而是“语言文字”。这位绘画大师就是茨威格。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幅“简笔画”
速读《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勾画出描绘托翁外貌的语句。小组合作,精读文中的相关段落,为其“画”一张肖像画,并用四字词语为画作命名。
选第2段,画作命名为“低矮陋屋”,词句是长相“粗劣”“粗制滥造”,皮肤“藏污纳垢”“粗糙”,鼻子“宽”“塌”,头发“乱蓬蓬”,招风耳“难看”,脸颊“凹陷”,嘴唇“厚厚的”等。
选第8段,画作命名为“闪光珠宝”,词句是“透出一股才气”“有魔力”“有磁性”“烁烁发光”“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等。
任务二: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勾画文中作者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语句,结合助读资料,解读人物内心世界。助读资料:
(1)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诸多文学巨作。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这双天才般的眼睛在严厉地盯着外在的世界,也在无情地监督着自己,托尔斯泰对自己灵魂的观察与审判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19岁到离世前几天的60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没有一天不在用道德的鞭子抽打自己的灵魂。正如茨威格所说,那把“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冷静地解剖自己,他用天才般的眼睛洞察到了自身(人)躯壳下充满欲念的灵魂,又要努力将这尘世的灵魂净化成完美的神性,茨威格认为这是托尔斯泰内心的悲剧之一。茨威格在1927年写给高尔基的信里谈到写托尔斯泰传的情况:“论述托尔斯泰的书多不胜数,但大都平淡无奇。他内心的巨大悲剧至今尚未阐明,我个人想在这方面略尽微力。”
——马志英《一个俄罗斯“圣徒”的内在悲剧》
(1)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解读:作者描写了托尔斯泰相貌普通平常的一面,意在表明他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和千百万俄国人民心心相连,体现了托翁的平民情怀。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他的赞美。
(2)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解读: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给予深刻的揭示。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解读: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4)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解读: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内心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而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他的痛苦是高贵的,是令人敬仰的。
课堂小结:茨威格的精当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传主的精神世界。托尔斯泰丑陋平庸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洞察世事,敏感而又深刻、高贵的灵魂。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是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
任务三: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
1.小组交流,探究茨威格运用了哪些“绘画工具”(写作手法),把托翁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工具一:传神的肖像描写
(1)抓住人物外貌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课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整体描绘,也有局部特写。文章开篇就是一个特写,就像摄像机的特写镜头,聚焦于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接着细腻描写人物面部的各个部位,一一用“镜头”放大。再接下来描绘人物的神态面容。写完这几个方面以后,又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托尔斯泰的外貌在其人生各个阶段的变化,托尔斯泰的长相与普通俄国人长相的接近,整体描写人物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以上都是从正面进行描写。然后,作者写拜访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从侧面进行烘托。
(2)词语的精心选用。文中在进行肖像描写时使用的词语非常丰富,感彩鲜明,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写他面部时,运用“浓密的胡髭”“纠缠不清”“黝黑脸膛”“粗制滥造”“藏污纳垢”“茂密的须发”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托尔斯泰平庸粗鄙的外在形象。
工具二: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刻意使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工具三: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真实刻画。同时,作者在行文中反复提示托尔斯泰其实就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在“抑”的同时为“扬”做好了准备,为写其目光的犀利深邃蓄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茨威格正是通过多种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才极富表现力地展现了托翁平庸外表下那丰富的内心、高贵的灵魂。掌握和灵活运用写作方法,是提升我们“画像”能力的有效“工具”。
2.阅读丛书中《狄更斯(节选)》一文,同样写眼睛,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采用了欲扬先抑和铺陈的手法写眼睛。文章前半部分极力铺陈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步步蓄势,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他灵魂的高大。
《狄更斯(节选)》开篇即点明“狄更斯的眼力具有举世无双的精确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不出差错的仪器”。选文部分围绕狄更斯的眼力极力铺陈,层层铺垫中透过眼睛的描写展现他灵魂的伟大。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知传记写作的文学性色彩,言之有理即可,不设固定答案。)
课堂总结:茨威格在传记中的极力铺陈,勾勒了传主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其不凡的精神世界。茨威格的传记艺术还在于对传主细腻的心理分析,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推荐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走进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传记文学丰富多样的手法。让我们也成为像茨威格一样的“绘画大师”。
附“跟大师学‘画像’”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具体要求 分值 得分
任务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幅“简笔画” 能准确选择语段,用简洁的词语为“简笔画”命名 3分
任务二: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能勾画出对托尔斯泰评价性的语句并借助助读资料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出解读 3分
任务三: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 能依据文本的具体语句,分析、总结写作手法 2分
比较阅读,能简要分析两文的不同 2分
二、布置作业
通读丛书文章《文天祥千秋祭(节选)》《幕府生活》《梅兰芳(节选)》,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板书设计】(共22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组文阅读课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体会欲扬先抑、铺陈的技法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妙处。
3.品味精彩语句,感受茨威格典雅优美、文气酣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任务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幅“简笔画”
速读《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勾画出描绘托翁外貌的语句。小组合作,精读文中的相关段落,为其“画”一张肖像画,并用四字词语为画作命名。
选第2段,画作命名为“低矮陋屋”,词句是长相“粗劣”“粗制滥造”,皮肤“藏污纳垢”“粗糙”,鼻子“宽”“塌”,头发“乱蓬蓬”,招风耳“难看”,脸颊“凹陷”,嘴唇“厚厚的”等。
参考示例:
选第8段,画作命名为“闪光珠宝”,词句是“透出一股才气”“有魔力”“有磁性”“烁烁发光”“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等。
勾画文中作者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语句,结合助读资料,解读人物内心世界。
任务二: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助读资料:
(1)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诸多文学巨作。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这双天才般的眼睛在严厉地盯着外在的世界,也在无情地监督着自己,托尔斯泰对自己灵魂的观察与审判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19岁到离世前几天的 60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没有一天不在用道德的鞭子抽打自己的灵魂。……正如茨威格所说,那把“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冷静地解剖自己,他用天才般的眼睛洞察到了自身(人)躯壳下充满欲念的灵魂,又要努力将这尘世的灵魂净化成完美的神性,茨威格认为这是托尔斯泰内心的悲剧之一。茨威格在 1927年写给高尔基的信里谈到写托尔斯泰传的情况:“论述托尔斯泰的书多不胜数,但大都平淡无奇。他内心的巨大悲剧至今尚未阐明,我个人想在这方面略尽微力。”
——马志英《一个俄罗斯“圣徒”的内在悲剧》
(1)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解读:作者描写了托尔斯泰相貌普通平常的一面,意在表明他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和千百万俄国人民心心相连,体现了托翁的平民情怀。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他的赞美。
(2)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解读: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给予深刻的揭示。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解读: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4)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解读: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内心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而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他的痛苦是高贵的,是令人敬仰的。
1.小组交流,探究茨威格运用了哪些“绘画工具”(写作手法),把托翁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任务三: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
工具一:传神的肖像描写
(1)抓住人物外貌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课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整体描绘,也有局部特写。
文章开篇就是一个特写,就像摄像机的特写镜头,聚焦于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接着细腻描写人物面部的各个部位,一一用“镜头”放大。再接下来描绘人物的神态面容。写完这几个方面以后,又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托尔斯泰的外貌在其人生各个阶段的变化,托尔斯泰的长相与普通俄国人长相的接近,整体描写人物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以上都是从正面进行描写。然后,作者写拜访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从侧面进行烘托。
(2)词语的精心选用。文中在进行肖像描写时使用的词语非常丰富,感彩鲜明,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写他面部时,运用“浓密的胡髭”“纠缠不清”“黝黑脸膛”“粗制滥造”“藏污纳垢”“茂密的须发”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托尔斯泰平庸粗鄙的外在形象。
工具二: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刻意使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工具三: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真实刻画。同时,作者在行文中反复提示托尔斯泰其实就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在“抑”的同时为“扬”做好了准备,为写其目光的犀利深邃蓄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阅读丛书中《狄更斯(节选)》一文,同样写眼睛,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采用了欲扬先抑和铺陈的手法写眼睛。文章前半部分极力铺陈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步步蓄势,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现他灵魂的高大。
《狄更斯(节选)》开篇即点明“狄更斯的眼力具有举世无双的精确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不出差错的仪器”。选文部分围绕狄更斯的眼力极力铺陈,层层铺垫中透过眼睛的描写,展现他灵魂的伟大。
参考示例:
评价内容 具体要求 分值 得分
任务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幅“简笔画” 能准确选择语段,用简洁的词语为“简笔画”命名。 3分
任务二: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能勾画出对托尔斯泰评价性的语句并借助助读资料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出解读。 3分
任务三: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 能依据文本的具体语句,分析、总结写作手法。 2分
比较阅读,能简要分析两文的不同。 2分
跟着大师学“画像”评价量表
通读丛书文章《文天祥千秋祭(节选)》《幕府生活》《梅兰芳(节选)》,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业布置: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