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第1单元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第1单元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8 06: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己亥杂诗
龚自珍(1792—184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思考:
1. 这首诗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哪一时期思想领域怎样的现实?
2.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状况是否一直如此?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思想的发展。材料1:满清入关,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实行“剃发令”(“薙发令”)。并强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与汉族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相违背,由此引发严重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由此加剧了民族危机,在江南很多地方出现抗清斗争。
材料2:满清入关遭到抵制,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淫威,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仅扬州十日罹难人数到80万人。材料3::“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雍正解释文字狱出现的原因
材料4::“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顾颉刚
材料5:查嗣庭案亦系较大冤案。查氏为隆科多党人,官至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出任江西主考。选用《易经》、《诗经》上的“正”、“止”二字(俗传“维民所止”)命题,被人告作要去“雍正”之头。查嗣庭病死狱中,仍被戮尸枭首。
——(《清世宗实录》卷48)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背景
明清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阶级: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壮大。
4.思想:明清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程朱理学体系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
5.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一)李贽
1.李贽其人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出生富商之家,到李贽一代已家道中落。青年求学,生活潦倒;中年为官,看透官场腐败。晚年毅然辞官,剃度出家,专事著述和讲学。其传播思想和著述为明朝不容,晚年被迫害致死。
著作:《焚书》《藏书》
材料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材料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3: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以上三则摘自《焚书 》
材料4: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童心说》
问: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分析李贽的主要主张。  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一)李贽
1.李贽其人
2.主张:
(1)“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盲从孔子,否认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3)“童心说”
(4)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3.评价: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他(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二)黄宗羲
1.黄宗羲其人 黄宗羲(1610—1695,康熙34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浙东学派的创立者。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长期隐居著书立说。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清初三大儒)。
著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材料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2: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3: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材料4:“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以上四则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问:结合材料归纳黄宗羲的主张。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二)黄宗羲
1.黄宗羲其人
2.主张:
(1)政治: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
②限制君权, 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学术:“经世致用”
3.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三)顾炎武
1.顾炎武其人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
代表作:《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2: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顾炎武《日知录》
问:上述材料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三)顾炎武
1.顾炎武其人
2.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腐败,提出“众治”。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评价:
(1)虽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2)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启蒙精神。
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四)王夫之
1.王夫之其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清军入关,王夫之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后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由此长期隐居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船山遗书》材料1:“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2:“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3:“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材料4:“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材料5:“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
问:根据教材和上述材料归纳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四)王夫之
1.王夫之其人
2.主张:
(1)政治思想: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2)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学术:经世致用
3.评价:闪烁着唯物主义和革新的光芒,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探究: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经济:提倡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思想体系。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表现
(五)唐甄
1.唐甄其人
唐甄(1630-1704),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有《潜书》。
2.主张:
(1)儒学的可贵之处为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对专制君主和“官”进行大胆批判和猛烈抨击。
(3)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3.历史影响:
(1)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2)其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材料1: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著名历史学家臧嵘
材料2:
“怅亡宋之哭声······悲天运之复丁”
——黄宗羲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 ——王夫之
问: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是不是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请分析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不是;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得到符合时代变化的新发展。
如: “仁政”、“民贵君轻” ----批判君主专制材料3: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由今日观之,固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问:请结合所学,简述明清进步思想给晚晴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思想变革、经济、社会转型等角度等)思想变革:起了民主思想的启蒙作用,对中国近代化变革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
经济: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转型:没有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的进步理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转型,影响有限。三、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评价
1.性质: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得到符合时代变化的新发展。
2.思想变革:起了民主思想的启蒙作用,对中国近代化变革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
3.经济: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社会转型:没有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的进步理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转型,影响有限。积极消极 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为新时期中国出现的官僚腐败、社会发展与生态、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在某种程度的扭曲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古文明没有出现断裂的唯一一国,在对外交往中,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影响,儒家文化成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时代在变,但“克已复礼以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变;社会在变,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会变。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演变线索魏晋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官方哲学(理学) 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思想演变规律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参考书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中华书局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011·全国Ⅱ·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C2.(2013·山东)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个性自由和解放C3.(2011·天津)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提出“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