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梳理写景顺序,把握景物特点,领会课文的写法。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奇丽的景色。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课时(建议)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推为山水散文作者榜首——“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张岱《琅嬛文集》)
有一个地方,当代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这样写它——“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余秋雨《三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水经注》之《三峡》。
二、自读,理解文意
1.自读,完成任务。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重点词语。
2.检查,梳理知识。
(1)掌握通假字的含义。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②绝:绝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③清: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④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知三峡特点
1.自由朗读全文,圈画作者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提示:可用文中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连山(连绵起伏、重重叠叠的山峰)、夏水(夏天的江水)、素湍绿潭(春冬之时的水)、回清倒影、怪柏(回旋的清波、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大大小小的瀑布)、高猿(高处的猿猴)。
2.聚焦标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总体描写三峡“两岸连山”,再描写三峡夏季、春冬和秋季的水及其相关景物。或者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领起全文,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然后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3.讨论:(1)为什么作者先写“两岸连山”,然后重点描写三峡四季的水?(2)为什么不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来写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发言,适机链接“峡”的字形结构。
(1)峡者,两山夹水处。三峡之所以成为“峡”,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两岸连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本文是为江水作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最后再写山,首尾呼应。
(2)三峡夏季之水最盛,也最富有特点,因此先着笔;春冬时节山光水色相似,因此两个写在一起;最后以秋景作结,以猿鸣这一三峡的代表性景象体现三峡秋季景物的凄冷。此外,从文脉角度来看,作者不按四季更迭的顺序写,先写夏水襄陵之急,起笔雄健有力,先声夺人,这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使得文脉转缓,文气悠长。
四、细读,品《三峡》语言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思考、批注:我从哪些词语或句式读出了三峡山水怎样的特点?也可联想、想象:我透过哪些词句,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
(学生自读,批注,然后班内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机点拨提升,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细腻。)
课堂预设:
1.第1段。
(1)我从第1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读出了三峡高山连绵、遮天蔽日的特点。尤其是“略无”,极言三峡群山相连,一点缺口也没有。
我透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仿佛看到一座座高山连绵不断,犹如巨大的屏障。
我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读出了三峡的高大险峻,这是侧面描写。
(2)追问比较:郦道元《西陵峡》(丛书第16页)中,提到了袁山松《宜都记》中的相关记载。出声读一读,结合注释思考:郦道元改为“亭午夜分”和“曦月”后,音韵、内涵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屏显)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袁山松《宜都记》,转引自郦道元《西陵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注: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①从音韵来看,袁文多是仄声;而改动后,平仄交错,音韵更加铿锵,富有韵律感。②从内涵来看,把“日月”改成“曦月”,口语性质的白话因用了典故(日神羲和)而变的高雅,富有文学色彩。③羲和是日神,能够引发读者美的想象。
(3)指导朗读:重读“略无”,夸张的地方读得重一些、高昂一些。“自非”一句读出感叹的意味,“曦月”可以拉长音。
2.第3段。
(1)我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读出了春冬时节三峡之水的清澈。我仿佛看到了白色的激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两岸高山的影子。
我从“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读出了三峡水的灵动。我仿佛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联想到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适机追问:调整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运用先动后静好像更整齐。为何郦道元偏要都运用一动一静的手法?
①动静交叉错落,此起彼伏,更加富有变化,更摇曳多姿,更富有雅趣。②如此动静相衬,正好和“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呼应。
(3)指导学生读出错落的美感、鲜明的节奏。注意:动词处可以读得重一点、快一点;静美处可以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还可以拖一拖音。
3.第4段。
(1)我从“林寒涧肃”读出了三峡秋季的肃杀、凄凉。透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我仿佛听到猿猴凄厉的鸣叫,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久久不能消失。
我从渔者所唱的歌中感受到了三峡山高岭长、秋季水位下降、山谷空旷的特点,所以高猿长啸才会哀转久绝,令人泪沾衣裳。作者引用渔歌渲染了这一特点。
(2)指导朗读:语调深沉,语速稍慢,重读“高”“长”“凄异”“空”“久”,渔歌读出感叹的语气。
4.第2段。
(1)我从“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读出了三峡夏季水势之大,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无法通航。
我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读出了三峡夏季水流湍急的特点,联想到了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我从“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作者用“乘奔御风”与水流对比,突出了水流之快、之急。
(2)点拨:联系骑马或乘坐摩托车、汽车的经历,想象描述:“乘奔御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3)讨论:为什么口传和书面记载以及亲自到过三峡的人从来没有提及这里的山水美好,反而全都是以可怕相告诫。(屏显)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袁山松《宜都记》,转引自郦道元《西陵峡》,丛书第17页)
“乘奔御风”是一种文学性、艺术化的表达。实际上,古代交通不便、条件落后,渔者或急宣王命的人在三峡中往往是乘小船、木筏、皮筏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凶险异常,很多人甚至为此失去生命。所以,人们不觉美好,反以可怕互相告诫。
(4)课堂总结:因南北朝分裂,郦道元终生未曾亲临三峡,他借助前人的记载,用热爱自然的审美之心,想象描摹出了三峡的壮美、秀美。然而在古代,从实用的角度看,三峡又是令人生惧的。所以,他又借用渔者的歌唱委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同情,让我们看到了三峡的凄美。所以,张岱推其为山水散文作者榜首。
(5)齐读全文,再次体会三峡的壮美、秀美、凄美,感受郦道元精准、生动的文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准确默写《三峡》。
2.继续比较阅读《三峡》与丛书中的《西陵峡》,圈画两文异曲同工之处,摘记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共27张PPT)
三峡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读引领课
· 学习目标 ·
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 梳理写景顺序,把握景物特点,领会课文的写法。
3.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奇丽的景色。
· 导入新课·
曾有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 !”
(余秋雨)
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张岱《琅嬛文集》)
·任务一:自读,理解文意·
请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重点语句,并解释重点词语。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 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直立像屏
障的山峰
在
完全
同“缺”
空隙,缺口
如
果
日光,这里指太阳
正
午
半
夜
到了
冲上、
漫上
山
陵
顺流
而下
逆流
而上
断
有时
即使
动词作名词,
飞奔的马
快
认
为
不
是
·
【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急流
极,
极高
飞速地往下冲荡
茂盛
甚,很
山
峰
回旋的
清波
白色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 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
天刚放晴
早晨
山
涧
肃杀,
凄寒
连
接
延
长
回声
停止,
消失
·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检查,梳理知识:
(1)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2)多义词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②绝:绝巘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③清:回清倒影( ) 清荣峻茂( )
④素:素湍绿潭(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任务一:自读,理解文意·
同“缺”,空隙,缺口
在
如果
极高
停止
断
清波
水清
白色
未加装饰的
1. 自由朗读全文,圈画作者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提示:可用文中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任务二:朗读,知三峡特点·
参考答案:连山(连绵起伏、重重叠叠的山峰)、夏水(夏天的江水)、素湍绿潭(春冬之时的水)、回清倒影、怪柏(回旋的清波、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大大小小的瀑布)、高猿(高处的猿猴)。
2. 聚焦标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任务二:朗读,知三峡特点·
参考示例一:先总体描写三峡“两岸连山”,再描写三峡夏季、春冬和秋季的水及其相关景物。
参考示例二: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领起全文,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然后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3. 讨论:
(1)为什么作者先写“两岸连山”,后重点描写三峡四季的水?
·任务二:朗读,知三峡特点·
·
(1)峡者,两山夹水处。三峡之所以成为“峡”,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两岸连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本文是为江水作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最后再写山,首尾呼应。
参考示例:
(2)为什么不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来写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任务二:朗读,知三峡特点·
三峡夏季之水最盛,也最富有特点,因此先着笔;春冬时节山光水色相似,因此两个写在一起;最后以秋景作结,以猿鸣这一三峡的代表性景象体现三峡秋季景物的凄冷。此外,从文脉角度来看,作者不按四季更迭的顺序写,先写夏水襄陵之急,起笔雄健有力,先声夺人,这与第 1 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使得文脉转缓,文气悠长。
请细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思考、批注:我从哪些词语或句式读出了三峡山水怎样的特点?也可联想、想象: 我透过哪些词句,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
·任务三:细读,品《三峡》语言·
我从第1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读出了三峡高山连绵、遮天蔽日的特点。尤其是“略无”,极言三峡群山相连,一点缺口也没有。
郦道元《西陵峡》(丛书第 16 页)中,提到了袁山松《宜都记》中的相关记载。出声读一读,结合注释思考:郦道元改为“亭午夜分”和“曦月”后,音韵、内涵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任务三:细读,品《三峡》语言·
非 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袁山松《宜都记》,转引自郦道元《西陵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
注: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参考示例:
①从音韵来看,袁文多是仄声;而改动后,平仄交错,音韵更加铿锵,富有韵律感。
②从内涵来看,把“日月”改成“曦月”,口语性质的白话因用了典故(日神羲和)而变得高雅,富有文学色彩。
③羲和是日神,能够引发读者美的想象。
·
·任务三:细读,品《三峡》语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朗读提示:重读“七百”“略无”“重”“叠”“隐天蔽日”“亭午夜分”,运用夸张修辞的地方读得重一些、高昂一些。“自非”一句读出感叹的意味,“曦月”可以拉长音。
·任务三:细读,品《三峡》语言·
联系自己骑马或乘坐摩托车、汽车的经历,想象描述:“乘奔御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任务三:细读,品《三峡》语言·
讨论:为什么口传和书面记载以及亲自到过三峡的人从来没有提及这里的山水美好,反而全都是以可怕相告诫。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袁山松《宜都记》,转引自郦道元《西陵峡》,丛书第17页)
·
参考示例:“乘奔御风”是一种文学性、艺术化的表达。实际上,古代交通不便、条件落后,渔者或急宣王命的人在三峡中往往是乘小船、木筏、皮筏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凶险异常,很多人甚至为此失去生命。所以,人们不觉美好,反以可怕互相告诫。
因南北朝分裂,郦道元终生未曾亲临三峡,他借助前人的记载,用热爱自然的审美之心,想象描摹出了三峡的壮美、秀美。然而在古代,从实用的角度看,三峡又是令人生惧的。所以,他又借用渔者的歌唱委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同情,让我们看到了三峡的凄美。所以,张岱推其为山水散文作者榜首。
·总 结·
1. 背诵并准确默写《三峡》。
2. 继续比较阅读《三峡》与丛书中的《西陵峡》,圈画两文异曲同工之处,摘记到积累本上。
·作 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