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观察下列图片,请说一说图片中的人和事。
辽、西夏 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北宋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定都: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汴京(东京)
(今河南开封)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晋
燕
后 梁
前 蜀
岐
党 项
荆南
楚
吴
吴越
闽
南 汉
吐 蕃
南诏
流求
南 海
东 海
渤 海
契 丹
契丹族发源于辽河流域
1、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游牧;
后学农耕定居
2、国名:先称契丹后改称辽
3、建立者:
4、时间:
5、定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916年
上京
契丹的强大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契丹)
后 晋
太原
云州
幽州
北 宋
西夏
辽
云州
蔚州
幽州
太原
东京
黄
河
(南京)
宋、辽、西夏的边境形势
澶州
澶
渊
之
战
1004年秋,
辽军进攻北
宋,寇准坚
决主张抵抗,
宋真宗亲征,
在澶州打退
辽军。
澶渊之盟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由主动进攻到消极防御
守内虚外
1004年澶州战役
1005年澶渊之盟
战
和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的赔款)。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贸易。
党
项
族
二、宋夏和战
西夏
1、党项族原居宁、甘
游牧
2、建立者:元昊
3、建立时间:1038年
4、定都:兴庆
夏宋间的战与和
1、元昊称帝后,发动对宋的战争。
西夏国王陵
宋夏经济文化交流
议和后,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
西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设立太学,又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
战争
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
议和
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1044年
用兵
澶渊之盟
澶州大战
碰撞中的融合
思考:
辽、夏、宋时期,民族融合表现在那些方面?
1、学会农耕
2、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3、模仿汉字创造文字
4、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民族融合
大理
吐 蕃
西州回鹘
哈拉汗
黠戛斯
斡朗改
东京
上京
兴庆
辽
西夏
北 宋
辽、北宋、西夏形势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政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北宋
西夏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1038年
汴京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既有坚贞不屈为国捐躯的老令公杨继业,又有百岁挂帅大举西征的佘太君,还有少年英俊的小将军杨宗保与泼辣大胆的女英雄穆桂英,说来热闹非凡。以这些故事说书,自是连本好书;以这些故事来演戏,自是连台好戏。千百年来,上起宫廷,下至民间,杨家将的故事一直长盛不衰。 杨家将故事之中,传说与历史之间究竟有多大出入?我们不妨略加探讨。
首先,北宋杨家三世为将,保卫边疆,这一基本史实是不错的。《宋史·杨业传》中所记载的三代人是: 第一代 杨业(?—) 第二代 杨延昭(公元958—1014年) 第三代 杨文广(?—公元1074年) 但是在民间传说中,三代变成了四代。即杨延昭之子为杨宗保,杨宗保之子才是杨文广。我们可以说: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是历史人物;而杨宗保、穆桂英于史无据,只能是在传说中发展出来的传说人物。
传说与历史出入较大的部分是杨业的身份和地位。在传说中,杨业是宋王朝的开国元勋,被尊称为老令公(高官中书令、尚书令的简称)。历史上的杨业不过是随同北汉政权降宋的降将,一个中级军官而已,人很本分,忠于职守,并无赫赫战功。传说中的佘太君实有其人,不过不姓佘而姓折,是一位将门之女,与杨业倒是门当户对,至于她老人家“百岁挂帅”的故事过于离奇,自然是说书人编造出来的。
至于杨业之死,传说与历史也不相同。传说中的潘仁美是个忌贤妒能的大奸臣,是他故意陷害杨业,见死不救,造成杨业兵败殉国。历史事实则是公元986年宋军三路伐辽,潘美(不是潘仁美)是西路军主帅,杨业的上级。他指挥不当,造成杨业孤立无援,在陈家峪被辽兵包围俘获,杨业坚贞不屈,绝食而死。潘美受到降级处分,如此而已。
史书记载,杨文广曾随狄青南征,又在与西夏作战时立过军功,此后再无记载。但在传说中则越说越热闹,越说越离奇。这大概是在历史记载不多的地方更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吧!
女
真
金的建立
1、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2、定都:会宁
图示
契丹(辽)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