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解读故事,品析人物,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理解寓言寓意,鉴赏寓言写法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历经千百年还被人们广为传颂的愚公精神,你怎么看?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安排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处理好停顿。
参考示例:
(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从课文中选一个(几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有感情地朗读他(她)的话语,在组内展示,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三、品读人物
1.“愚”“智”之辩。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话题展开辩论。
辩论话题:愚公真愚—愚公不愚 智叟多智—智叟无智
2.成败之思。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移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山神助力,移山行动会失败吗?
参考示例:
移山成功靠的是愚公一家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齐心协力。没有山神相助,移山也会成功。因为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质疑之较。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文中智叟和愚公妻子都提出了疑问,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参考示例: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儿。
四、鉴赏笔法
1.赏收束之妙。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本文为何以神话结尾,这样收束全文有什么妙处?
参考示例: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想象出的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收尾既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又使文章更具奇幻色彩,富有情趣。
2.鉴寄寓之法。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若不以神话结尾,还可用什么方式收束全文?试着写一写。
(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能揭示或暗示本文寓意的结尾都应肯定。)
3.思精神之美。
请大家想想:今天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参考示例: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国数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愚公移山》。
2.预习丛书中的《薛谭学讴》《杨布打狗》《郑人买履》三篇文章。
【板书设计】
2(共16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教读引领课
《愚公移山》
1.解读故事,品析人物,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理解寓言寓意,鉴赏寓言写法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处理好停顿。
任务一、整体感知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参考示例
2.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从课文中选一个(几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有感情地朗读他(她)的话语,在组内展示,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1.“愚”“智”之辨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话题展开辩论。(要求: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辩论话题:
愚公真愚——愚公不愚
智叟多智——智叟无智
任务二、品读人物
2.成败之思
交流讨论:移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山神助力,移山行动会失败吗?
移山成功靠的是愚公一家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和齐心协力。没有山神相助,移山也会成功。因为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参考示例
3.质疑之较
交流讨论:文中智叟和愚公妻子都提出了疑问,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参考示例
1.赏收束之妙
本文为何以神话结尾,这样收束有何妙处?
任务三、鉴赏笔法
参考示例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收尾既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又使文章更具有奇幻色彩,富有情趣。
2.鉴寄寓之法
若不以神话结尾,还可用什么方式收束全文?试着写一写。
3.思精神之美。
想一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参考示例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新冠肺炎的战疫成功?哪里会有我国数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1.背诵、默写《愚公移山》。
2.预习丛书中的《薛谭学讴》《杨布打狗》《郑人买履》三篇文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智叟
讥讽嘲笑
愚公
关心担忧
愚公移山
坚持不懈
不畏艰难
长远目光
远大抱负
妻子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