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共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共2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8-11 22:12:18

文档简介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

2.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制定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城市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城市化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并为家乡城市化的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搜集有关本地域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等相关图文素材。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略

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比如,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节──城市化。

板书:

第三节 城市化

【新课讲授】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资料1:2012年北京遭遇强降雨,城区多处内涝。


资料2:城市热岛。


资料3:城市圈地运动。


资料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第36页图2.25)。


小组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互动: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以适当的评价,总结出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候、河流、地貌、土壤、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回答预设:由于学生对素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的整合能力有限,可能不能从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土地、植被、水文、气候等方面全面回答,教师要及时补充,并得出结论。

板书: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与城市的关系来分析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承转:城市化除了对自然地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境产生影响外,对人文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有请各污染调查小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组、水污染调查小组、噪声污染调查小组、固体废弃物调查小组、光污染调查小组)展示调查资料。

生多媒体展示污染组调查的部分图片: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师生互动:对各污染小组展示的图片素材进行分类,探究这些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完成表格相应内容

污染类别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烟尘、烟气、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水体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江河湖海地下水,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身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类健康和休息

承转: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城市化过程中除产生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都有哪些方面呢?产生原因是什么?有请其他小组派代表展示组内的调查结果。

生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

资料1:就业组


资料2:交通组


资料3:住房组


师生互动:通过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以图片或文字素材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进行陈述。

由于人类产业活动的高度集中、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

师多媒体展示“城市病”结构图:


学生回答预设:学生虽然分组调查某一方面的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但因为环境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问题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环境问题组合在一起。并且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交流调查结果时可能会出现多元化的结论。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目标,因势利导地进行提炼,达成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目前的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为学生的信息获取以及知识储备提供了可能性。在分析完城市化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后,让学生结合地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用举例方式来说明城市化给城市人文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有助于实现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板书:

2.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承转:在城市化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资料1: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




2.合肥市环城公园


小组探究: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措施

1.探讨上海为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2.结合上海市的经验,想想解决城市化问题,你还有哪些高见?

3.你赞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还是赞同“边发展边治理”的发展模式?抑或你有更好的建议。

4.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探讨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及各模式的优缺点和改进意见。

交流展示:略。

教师精讲:解决城市化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分散大城市职能、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等方面考虑。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改进意见:城市内部开辟一些绿地。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改进意见:在城市中心建一些绿地。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改进意见:在城市各用地间进行道路建设。

迁移应用:分析当地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除了共性之外,有没有自己的个性问题?就某个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展开集中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城市?请为自己的家乡出谋划策。

设计意图:借上海的例子一方面引导学生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决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优秀的意识;借学生的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借生态城市的讨论,反思当地的城市规划;借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小结:本节课通过实例印证城市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布置作业】(二选一)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要求:

1.在人们普遍质疑高房价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分析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哪些?若有人向你咨询买房信息,你从哪几方面给他提供思考帮助?假若你是连云港市市长,请问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连云港市的房价过高问题?

2.就连云港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某个问题集中探讨,并就连云港市的城市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地提出你的见解及措施。

教师点拔:将本章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去,如分析影响人们在城市中选择住房的因素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个人兴趣与爱好、交通便利与否、住宅区与位置环境、服务设施、住宅区内环境及周边环境、居住观念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居住郊区化趋势,而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展等。

设计意图: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表现、标志。

2.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调查本地域城市用地、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

《民工潮》影像片断。

思考:此影像片断反映何种现象?

学生回答预设:基于学生对“民工潮”印象比较熟悉,故会自然地联系到前一章的“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拔,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城市化。

设计意图: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等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导入:民工涌入城市,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城市化。

板书:

第三节城市化

【新课讲授】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对比图。


2.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城市用地图。


3.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人口数据。

时间 1911年 1949年 1990
人口(万) 54 538 1324

4.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


小组探究:各小组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量变化资料,根据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什么是城市化?

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交流展示:略。

师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展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评价、适时补充,结合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1.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追问: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2.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它们的划分依据什么?

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精讲: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以下明显的变化:(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表现。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强调表现与标志在语言表述方面的差别。

4.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从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发表自已的见解。

设计意图: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

板书: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

2.标志

过渡: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又如何呢?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

资料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单位:%)

1950年 1980年 2000年
世界 29 39 47
发达国家 50 67 72
发展中国家 17 25 44

资料2: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情况(单位:个)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年 62 52
1980年 103 119
2025年(预计) 153 486

资料3,以美国为例,50年代后不同年份郊区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万)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4000 6000 7600

注:除洛杉矶以外的12座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城市,1950-1971年城区人口由2625.3万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由1463.5万增到1714.7万。

资料4: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1800—2000年)


小组探究:各小组结合媒体的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点?并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3.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4.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交流展示:略。

教师精讲:针对学生展示的答案,及时点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价,如第1题的回答应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就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变化规律,如“先慢后快又慢”,要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组合,培养学生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世界城市进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意识到存在地区差异,进而让学生自学“阅读”材料。

学生:自学“世界城市化浪潮”。

承转: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张了的“S”形态。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

1.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2.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图


3.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小组探究:通过小组抢答的方式,展示第1题的表格,进而分析2、3题,探究第4题。

1.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张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3.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4.我国城市化处于哪个阶段?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取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然后利用美国、印度的城市化进程曲线,指导学生划分美国、印度的城市化随时间的发展阶段。整个探究过程意在通过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纵横两个视角比较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

资料1: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资料2: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迁移应用:运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

资料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模式图。


资料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模式图。


教师精讲:发达国家逆城市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的原因:(1)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2)郊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3)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等。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逆城市化不同于郊区城市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有的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如中国;有的城市化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如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

设计意图:通过伦敦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及卫星城数目增多等信息,得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从个案到规律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实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教师小结:本节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城市的一般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原因。

【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要求:

全班各自然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