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1章《人口的变化》章节ppt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1章《人口的变化》章节ppt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8-12 10:45:44

文档简介

课件75张PPT。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成才之路 · 地理人教版 ?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章1.了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地区差异。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3.运用有关资料,结合时政材料,分析人口问题及对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总数: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________多万的数量在增长,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总人口数量达到_____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7000 70 出生率 死亡率 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1)从时间上看:总趋势不断________,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特点不同。
(2)从空间上看: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________。增长 不平衡 缓慢 医疗卫生事业 很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
A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传统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________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________型逐步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原始 现代 (2)表现:现代型 现代型 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发达国家人口都为负增长。(  )
(2)目前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
(3)我国和日本的人口政策是相同的。(  )
(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传统型。(  )2.问题思考。
(1)社会经济越落后,人口的死亡率越高吗?
(2)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减少;但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都为负增长。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数量多,因而我国主要的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增长;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人口政策为鼓励生育。
(4)×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但也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1)不是。人口死亡率的高低除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外,还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例如,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比重高,青少年的死亡率低,因而人口总体的死亡率并不一定高。
(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探究活动 
1.结合“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示意图,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及人口问题
(1)说出图中甲、乙两个分界点的标志以及人口数量历史增长的变化特点。
(2)据图说出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并分析原因。2.读“1950~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图,探究人口增长数量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1)据图说出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
(2)根据2010年与195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量多少判断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和地区(前三位),并分析原因。
(3)说明欧洲、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4)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针对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所采取的人口政策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有何不同?【答案】 1.(1)甲为农业革命、乙为工业革命;变化特点为总趋势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增长速度不同。(2)①时间: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②原因:20世纪以来,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1)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
(2)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人口数量增长缓慢。 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改变。
(4)发达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归纳提升
世界人口增长在时间上具有不匀速性和持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造成的问题不同,因此不同的国家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对点演练
1.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1)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B.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人口增长既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也受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也不相同。第(2)题,图中没有地域信息,故B、D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趋势线最陡,所以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最快。探究活动
结合下面两幅图探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一般规律。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在A阶段初期,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特点?
(2)B阶段两条线距离大,说明人口增长呈现什么特点?
(3)1998年,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哪个阶段?
(4)依据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条线绘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答案】 (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且波动大。
(2)增长快。
(3)B阶段。
(4) 归纳提升
1.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区别
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包括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和数值特征上,分析时应抓住各自的关键特征。
(1)依据图形区分。
①图中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说明自然增长率高,该时期人口增长模式多为传统型。
②图中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接近时,说明自然增长率较低;当两者数值较高时,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当两者数值较低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2)依据人口增长的数值特征区分。
原始型的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传统型的出生率在1.5%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这两种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可把1%的自然增长率作为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分界值。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区分。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转变,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点拨:中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快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对点演练
2.(2014·四川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甲时期,该国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以下时期中,该国人口增长具有现代型特征的是(  )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时期该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于3%,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于1%,因而该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图中丁时期人口出生率不足1.5%,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于0.5%,因而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例1】 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回答(1)~(3)题。
(1)四国中,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④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原始型模式 B.传统型模式
C.现代型模式 D.过渡模式
(3)下列四幅人口金字塔图中,与①国目前人口状况最接近的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及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得有效信息。
【答案】 (1)C (2)A (3)D技巧点拨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断1.读图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一种把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地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方法。
2.信息提取。
(1)图形的构成及类型。
该金字塔由位于中轴两侧的许多横条组成,男性在左,女性在右,每一条代表一个等距年龄组,横条长短与实际人口数量成比例,年龄从小到大、由下往上排列。人口金字塔图包括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主要类型。(2)年轻型人口金字塔图。
图形特点:塔身底部较宽、顶部较窄。反映出的特点:少年儿童比重大,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
(3)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
图形特点: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反映出的特点: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平衡。
(4)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
图形特点:塔身底部收缩,上部变宽。反映出的特点:年轻人口比重较小,老年人口比重大,出生率低、人口呈负增长。【例2】 漫画是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反映生活时事。某学校同学从网上搜集到四张漫画。请帮助他们解决针对这些漫画提出的疑问。
(1)甲漫画反映的问题在我国表现突出,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乙漫画反映了________现象所带来的严峻形势,该问题在________国家(地区)表现明显。
(3)丙和丁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哪类国家人口发展产生的什么问题?【解析】 本题利用漫画考查人口问题产生的影响,首先从漫画中得到相应以下的信息。【答案】 (1)经济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传统生育观念仍较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思想导致生育男孩数量增多,性别比失调。(2)老龄化 发达 (3)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家) 人口过多,产生住房紧张和就业困难的问题。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1.1980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
C.先升后降 D.变化不大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折线可看出1980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先升后降。2.2005年以来,我国人口死亡率略有回升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C.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降低
D.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 A
【解析】 由于老年人的死亡率较高,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得我国人口死亡率略有回升。中国和印度先后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读下表回答3、4题。
注: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3.有关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口的增加量比印度大
B.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印度快
C.两国人口增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D.两国人口的增长模式都是“高、低、高”的过渡型
【答案】 C
【解析】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不同,主要是因为中国率先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两国都不存在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性别比偏高 B.人口老龄化
C.劳动力不足 D.社会负担较重
【答案】 C
【解析】 中国和印度青壮年人口数量大,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读“我国2002年和2011年人口结构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A.我国青少年数量在下降
B.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C.我国人口出生率较低
D.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能反映出我国人口出生率较低;由于不知人口的总量,因而并不能说明我国青少年数量在下降。6.针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应采取的措施为(  )
A.取消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B.鼓励外来移民
C.实施更加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D.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D
【解析】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读下面“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7~9题。
7.关于ab曲线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曲线表示人口死亡率
B.a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
C.b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
D.b曲线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
【答案】 B
【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图中,在模式Ⅱ中数值高的为出生率。8.关于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
A.模式Ⅰ中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模式Ⅱ中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模式Ⅲ中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模式Ⅰ到模式Ⅱ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9.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已处于阶段Ⅲ
B.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属于模式Ⅰ
C.当前中国的人口增长已处于阶段Ⅲ
D.当前世界人口增长正处于由Ⅱ向Ⅲ的转变时期
【答案】 B
【解析】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多数处于模式Ⅱ阶段。二、综合题
10.下表是2011年中国、日本、埃及三国的人口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三个国家在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中国________,日本________,埃及________。
(2)三个国家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 最慢的是________。
(3)三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48% -0.09% 1.78%
(2)埃及 日本
(3)中国 中国的人口绝对数量大(人口基数大)
(4)埃及11.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____国家。A国人口增长属于________模式,B国属于________模式。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_______;B国________。
【答案】 (1)发达 发展中 现代型 传统型
(2)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
(3)鼓励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解析】 第(1)题,从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看,A国约为18%,人口老龄化严重;B国不足5%,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推知,A国为发达国家,B国为发展中国家。第(2)题,从图中可知A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8%,老龄化严重,为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B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为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第(3)题,A国应采取鼓励生育政策,缓解劳动力短缺;B国应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适度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课件75张PPT。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成才之路 · 地理人教版 ?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章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
2.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 居住地 国界 一定时间 集团 发展中 发达 短期流动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__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________的现象。一国 移居 ②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计划 组织 流向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__、土壤、__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差异变化气候水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文化政策战争1.判断正误并分析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  )
(2)1949~1986年期间我国的人口迁移,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  )
(3)经济因素是当今世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  )
(4)目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最主要原因为资源开发。 (  )2.问题思考。
(1)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入地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量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答案】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快且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迁入区。
(2)× 该时期人口主要由东部向西部和边疆迁移,有利于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3)√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4)×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目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最主要原因,其根本目的是发展西部经济。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也是目前人口向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
2.(1)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内陆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大量的人口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迁移。(2)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探究活动 
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人口迁移及原因、特点(1)在图上找出人口迁出的地区,并说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2)在图上找出人口迁入的地区,并说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2.结合“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探究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1)1949~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方向有何特点?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欧洲西部、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西亚和北非等 经济发达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
(3)经济原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2.(1)由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人口密集区迁往人口较为稀少的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该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原因主要是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组织地支援边疆建设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
归纳提升
1.人口迁移的类型。
人口的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两类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内容如下: (1)国际人口迁移。(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2)对迁出地的影响。对点演练
1.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移民叙述错误的是 (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经济欠发达区域流入经济较发达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为三大移民流之一;人口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这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地区。第(2)题,由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构成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2010年我国主要人口流出、流入区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我国2010年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
(3)说明现阶段引起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1)人口流出区分布在中西部经济带,人口流入区分布在东部经济带(沿海地区)。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到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乡村向城市迁移。
(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归纳提升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其具体内容如下:
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2)交通和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了妨碍人口迁移的障碍,促进了人口迁移。3.社会因素。对点演练
2.下图示意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回答(1)~(2)题。(1)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 ②③④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美国东北部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④符合题意;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亚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迁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①符合题意。第(2)题,③和④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①>②。【例1】 读下面“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双选)
(1)图中各箭头流向的含义,正确的是(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①②
B.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③④
C.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①②
D.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⑤⑦
(2)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最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
A.中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墨西哥【解析】 第(1)题,关键看箭头是跨省界还是国界,①②为国内人口迁移,从图例可知①②都是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因而①②为国内人口城市化,③④属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P、Q两国相邻,P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而发生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国内人口迁移,且有P国国内人口迁往Q国的情况,而Q国人口迁移仅在国内发生,而且由于环境因素影响,城市人口迁到农村的现象,应为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因此判断P为墨西哥,Q为美国。
【答案】 (1)BC (2)CD【例2】 读下面“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19世纪以前)”,回答下列问题。(1)当时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
(2)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引起当时人口迁移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5)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与战前是否相同?为什么?【解析】 结合图及历史事实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①掌握大洲、大洋分布图。②了解19世纪前一些历史事实,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掀起殖民地开发的热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是主要殖民者,开发的地区主要是美洲、大洋洲等,从16世纪起又出现了血腥的黑人贩运。③了解促使迁移的原因。【答案】 (1)欧 非 (2)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3)由旧大陆迁入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迁入未开发国家 (4)新大陆的发现 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主义扩张 (5)不同。其迁移的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因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达,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例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甲、乙、丙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读图回答问题。(1)甲图反映的是我国60年代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国家政策
C.就业形势 D.经济发展
(2)有关乙图所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严格的户籍制度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B.户籍制度不利于国内人口的移动
C.户籍制度的改革会导致我国人才流向国外
D.国家政策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如丙图所示,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大量迁入,珠三角产生的压力有(  )
①就业困难 ②环境破坏
③科技水平下降 ④住房、交通等紧张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 本题利用图片材料,考查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分析要结合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背景。一、单项选择题
下表资料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分析上表可知人口迁出国全部为发展中国家,而人口迁入国全部为发达国家,分析迁出、迁入数据可进一步明确世界人口迁入人口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第2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发展中国家有众多素质较高、渴望更高经济收入、优越生活条件的人口被吸引而迁移到发达国家。(2013·天津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回答3~4题。3.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率最高的城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人口迁入人数最多的城市就业率最高。第4题,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二战”以后,美国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因而与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二战”以前,与战后人口迁移无关。6.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尤其是“闯关东”,所经历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从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00余年间,先后有3 000多万迫于生计的华北(尤以山东人最多)穷苦百姓背井离乡,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据此完成7~8题。
7.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
A.制造业高度发达 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8.当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时,东北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于下图中的(  )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大量可开垦土地,是清代华北饥民闯关东的原因。第8题,华北大批移民到东北时,东北青壮年男劳力会明显增多。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读图完成9~11题。9.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四川、重庆、湖北 B.四川、湖南、安徽
C.重庆、湖南、江苏 D.重庆、湖南、江西
10.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
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11.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
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
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
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
【答案】 9.B 10.A 11.C【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湖南、安徽是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第10题,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与耕地减少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但这部分劳动力也可能就地转化。如果本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不了,就会大量向外省流动。第11题。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村人口比例低,大部分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材料二 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B.四川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
C.东北地区是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无人口迁入淄博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答案】 (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C
(3)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会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解析】 第(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四川是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黑龙江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经济发达省区如广东、江苏也有人口迁入淄博。第(3)题,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影响要从流出区、流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来分析。13.下面是“影响人口迁移诸因素的知识体系结构框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A______,B________。
(2)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A.政治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政策和矿产资源(3)美国很多老人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淡水 B.土壤
C.政策 D.气候
(4)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气候 经济发展 (2)C (3)D 
(4)经济布局的改变课件64张PPT。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成才之路 · 地理人教版 ?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一章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掌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是指环境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__。能持续供养 人口数量 资源 科技发展 生活 100亿 生活质量最适宜人口经济社会
2.现状:
(1)发达国家的现状。
发达国家人口虽然少,但是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却________,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也远远超出了________的范围。很大 本国 (2)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____,人均消费水平__,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__________。
②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________和________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会很大。多低快速增长资源短缺环境问题3.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合理公平大多数人地持续发展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
(3)由于技术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异,即使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一致的。 (  )
(4)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 (  )2.问题思考。
(1)结合我国国情,要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2)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的人口数量,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
(2)× 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3)√ 技术水平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大;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反相关,在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小。
(4)×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当其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当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很大,人地关系紧张。 2.(1)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④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
(2)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多冻土,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人口稀疏。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材料二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的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3)乾隆年间,中国人口猛增到3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上述材料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答案】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3)开发边陲,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
(4)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归纳提升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1)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2)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点演练
1.(2014·保定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2011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城市2011年的人口容量为(  )
A.351万       B.105.6万
C.97.3万 D.85.4万
(2)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答案】 (1)C (2)D
【解析】 木桶中最短的桶板限制了木桶的容量,因而木桶效应示意图的最短板——劳动就业对应的人口数量即为其人口容量。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2)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答案】 (1)材料一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材料二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应提倡适度消费。归纳提升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1)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二者的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去理解,具体如下图所示:(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对点演练
2.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的东西两部分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 D.新疆地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
D.若实际人口数量略小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答案】 (1)B (2)D【解析】 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我国东部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第(2)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约为7亿,从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从资源角度看,人口合理容量是与资源相适应的人口数量,而当实际人口大于人口合理容量时,资源数量相对不足,不可能没充分利用。【例1】 读下面“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__,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__________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_________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4)图中D表示__________,目前对地球上D的估计,有三种学说,即__________说、__________说和__________说,你赞成哪种学说?说出赞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解析】 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答题目的关键是:①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②正确分析所示的关系图。根据教材内容,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图示D为环境人口容量,A、B、C为制约因素。与B有关的一项是“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推断B因素为科技发展水平,结合题目内容知A是主要因素,推测为资源,C为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答案】 (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环境人口容量 悲观 乐观 介于悲观与乐观之间 略
【例2】 读“某地区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本题以曲线统计图考查在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答案】 (1)C (2)B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答案】 D
【解析】 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2.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手段的改进
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荒原、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答案】 A
【解析】 人类获取利用资源手段的改进,可以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其他选项都会引起环境破坏,使环境人口容量减小。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3~4题。
据美国和罗马尼亚科学家计算,地球可承受人口数量的最高极限是目前地球人数的20万倍!该计算是建立在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的前提下得出的。那时,地球上大多数人将挤居在遍地林立的2 00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很少能够见到阳光。3.材料所示的地球人口计算的起点是(  )
A.人类的最低生存需求 B.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
C.地球的土地面积 D.地球的资源总量
4.由材料显示,科学家们的“乐观”是建立在(  )
A.资源 B.科技发展
C.消费观念 D.地区开放
【答案】 3.A 4.B
【解析】 从材料中“人类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判断出该计算主法是利用科技来满足人类的最低生活需求(有食物吃)。据统计,广州市在2013年末常住人口为1292.68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1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5~7题。
5.“1 500万”的数值是 (  )
A.人口合理容量
B.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
6.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7.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  )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答案】 5.C 6.D 7.B【解析】 第5题,从材料可以看出,“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或者“警戒值”,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是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第6题,当人口超过“临界点”时,也就意味着人口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人口过多,环境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发展的要求,便会造成A、B、C三项所述现象,D项内容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第7题,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状况,所以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2014·连云港市高一质检)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8~9题。
8.上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分析表中提供的信息,①表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而②、③、④表示在不同消费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9题,②、③、④数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消费水平越高,容纳人口数量越少,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二、综合题
10.读以下漫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此图反映了________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它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关系?除此之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还有哪些?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又有怎样的关系?【答案】 (1)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适度的人口,一旦超过,资源和人口平衡就会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资源 呈正相关 科技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解析】 本题侧重对知识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由漫画可知:①人口在增多;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减少;③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人地矛盾逐渐激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课件26张PPT。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 必修2 成才之路 · 地理人口的变化第一章1.1.1 集合的概念本章整合提升第一章1.1.1 集合的概念知识网络构建 综合素质提升高考真题演练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答案】 死亡率 传统型 空间变化 经济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一、中国人口
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发布。主要数据如下表:我国人口具有以下特点:人口总数多;人口增长缓慢,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多;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性别比失调;汉族人口仍占大多数;流动人口大增等。
人口发展措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杜绝人为原因导致的性别比失调;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  
二、常见的人口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及其判读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由于各统计图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也不尽相同,现总结如下:(2014·全国新课标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增长以及图表转化能力。将图中信息转化为表格如下(数值为约数):
由表看出,从1910年到2010年总人口呈不断增长态势,因此本题选A。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增长。结合上表可知,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选项中的1950~1970年。(2014·福建卷)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3~4题。3.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4.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答案】 3.D 4.B【解析】 第3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2015年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的。第4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2025年后,老少抚养比之和在50%以上,且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日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5~6题。5.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6.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5.A 6.D【解析】 第5题,考查我国人口流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选项中的四省级行政单位中,豫、黔地处内陆,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净迁出,其户籍人口少于常住人口。粤、沪反之。图中①④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对应粤、沪,②③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对应豫、黔。所以四选项排序中,排头和排尾的为沿海省份,对比选项可知A项正确。第6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流动。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内地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区,且遵循就近流动的一般原则。因此河北流向京津冀地区;安徽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