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高二地理上册同步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高二地理上册同步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6 10: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新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必备干货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价、归纳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
2、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区域差异,理解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录
CONTENT
01
区域的发展阶段
02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03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①初级阶段(传统农业)
②成长阶段(工业化)
③转型阶段(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
④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创新驱动)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确定每一个主体功能区定位,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1、在我国地图上找出上述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
2、查找资料,说一说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重点的设定依据有哪些?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经济发展水平。
图1—12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
1、在我国地图上找出上述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
2、查找资料,说一说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重点的设定依据有哪些?
答案: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经济水平低,自给自足特征显著。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处于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起步阶段,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内部差异小,缺乏高水平中心城市,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
图1—13 收割水稻
图1—14 传统纺织
评价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地理小知识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13页)
十八洞村的变化
十八洞村地处湘黔边界的湖南花垣县,是一个山环水绕的秀美山寨。全村200多户人家,人均耕地不过几分。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工业,交通信息闭塞。村民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外出打工为生,自给自足特征明显,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县平均水平的四成,贫困率高达50%。
近些年来,十八洞村理清发展思路,对“精准扶贫”进行多方探索,着力走出武陵山区的封闭和贫困,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大潮。村里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对外交通,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油茶和绿色蔬菜,养殖湘西黄牛、家禽和稻花鱼,开发苗绣织锦,发展苗寨旅游,“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如今,十八洞村摘掉贫困帽,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选择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区域,说一说如何确定该区域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说一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4页)
讲练结合
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
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
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解析:区域发展的早期传统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还不发达工业大都是在本地丰富资源、劳动
力的基础上或是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发展起来故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阶段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答案? D
讲练结合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 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量为 21 万吨, 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 3 家合资企业。
1. 材料中说尼日 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其衡量指标通常是( )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②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③人均国民收入 ④预期寿命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 尼日尔目前处于________的发展阶段 ( )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B. 工业化
C. 高效益的综合 D. 不平衡的加速
7. 下面关于尼日 尔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 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 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 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解析 :预期寿命属于全面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之一。 尼日 尔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说明其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尼日尔虽然铀矿丰富,但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因此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最大。
答案 5. D 6. A 7. A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二)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加速推进,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加速发展状态,核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工业部门的地域联系导致工业在某些区域集聚,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例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沪宁杭工业基地共同发展成为东部沿海工业带。
交通、科技、对外开放均显著发展。
大规模工业化导致出现了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明显的不协调。
图1—15钢铁工业
图1—16汽车工业
工业分类
1、产品用途 :轻工业(食品、纺织、家电)
重工业(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
2、出现时间 :传统工业: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电力、纺织
高新技术工业:20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微电子工业、核工业、宇宙航天工业。
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对交通要求都较高,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后者侧重于速度快的航空。
3、选择厂址主导区位因素 :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市场指向型工业(普通家具、石油化学)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电子装配)
技术指向型工业(微电子)
4、生产过程中投入多少 :
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
技术密集型工业(微电子)
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纺织)
5、基础概念:
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动力和基础保障。
主导产业,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组织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协作生产,其发展受制于主导产业。
考点拓展
工 业 历 程
①初期(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二产业为主导 ):发展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业,或污染严重的化工业,目的:积累资金;
②中期:发展重工业或资金密集型工业,目的:加强基础工业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③后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原来的工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④第二产业比重一般是先上升,后下降,但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影响,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
考点拓展
1.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还从外地输入了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五大湖区的生态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据此,查阅有关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15页)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由匹兹堡扩展到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资源的不断开发,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的。
1.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还从外地输入了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五大湖区的生态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据此,查阅有关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15页)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出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限制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人体健康。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会导致经济发展受限。
2.在湖南省长沙县位于长沙市区以东,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乡村人口多,居民收入低,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自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县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迅速崛起,位于该县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湖南工业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开发区。长沙县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工程机械、汽车、空调、盾构机制造基地。县城高楼林立,企业总部云集,高速路网四通八达,还修建了磁浮快线。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4.2万元,县域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六位。长沙县连续两次被评为我国最具幸福感的中小城市。
(15、16页)
图1—17 长沙县位置与范围
(1)长沙县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到以工业化为主的成长阶段。
(2)在长沙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乡村生活进入城市生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低矮瓦房到高楼大厦,生活观念发生变化;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交通便利,出行更加便利。
(3)议一议,长沙县的发展壮大给我们哪些启迪?
发展需要认清本地区位优势,扬长避短,积极融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三)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化阶段
成长阶段后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升、交通拥堵、劳动力价格提高,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衰败,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讲练结合
在工业化阶段, 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 )
A.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B. 第二、 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C. 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D.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解析:地理区域发展阶段练习 题解析 在工业化阶段, 第一产业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答案 C
讲练结合
2010 年初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该地发展初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能耗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了保护环境,比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多种开发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利用。
答案? 1、B 2、D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16页)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近年来,东北经济遇到了重重困难,老工业企业改革未能到位,新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创新创业相对欠缺,民营经济发育欠佳,出现了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东北的发展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主要是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繁荣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同时,还要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地的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构建面向东北亚的重点开放平台,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东北地区要转变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成为全国装备制造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观光旅游基地。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四)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教育、信息、金融、贸易、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趋势,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促使了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服务业发展,三大产业的产值出现“三、二、一”格局。
地理小知识
讲练结合
2011 年 1 月以煤炭储量巨大著称的鄂尔多斯 2010 年人均 GDP 已超越香港。
1、下列叙述中与香港所处发展阶段不相符的是( )
A.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B.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C.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D.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
解析:香港处在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答案? B
2、以下叙述中与鄂尔多斯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相符的是( )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解析:工业化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答案?C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17页)
中国制造2025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高度关注制造业的提升。2015年,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中国智造”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改变以往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借此改善生态环境。第二,以创新驱动发展,多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部门,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此提升整体发展素质。第三,倡导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借此提升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1、下表A、B、C、D四个地区分别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18页)
A: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D: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2、一般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等因素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
1、定义:某区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逐步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发展,或表述为: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阶段。
⑴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产值不断增大。
⑵第二产业比重一般是先上升,后下降,但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影响,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
①初期(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二产业为主导 ):发展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业,或污染严重的化工业,目的:积累资金;
②中期:发展重工业或资金密集型工业,目的:加强基础工业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③后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原来的工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⑶第三产业在各个阶段比重都一直上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
2、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要看其是否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以第三产业主导转变。
边境城市、旅游城市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与其所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符。
考点拓展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根据这些指标,可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C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结合有关材料,比较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2、在省级行政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20页)
(1)分析湖南省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人口迁往城市,或者农村转变为城市,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到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占比最大。
(2)议一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城市化、工业化、科技创新等。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对于某一特定区域来说,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
(21页)
瑞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瑞士领土面积狭小,高山雪峰林立,冬季寒冷漫长,矿产资源匮乏。但无论总体发展水平,还是人均国民收入,都位居世界前列。究其原因,在于瑞士构建了高品质的产业体系。
瑞士号称“钟表王国”,生产手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准确的时间、精美的机械、优美的造型、高昂的价值成为瑞士钟表文化的特征。
瑞士发挥湖光山色瑰丽的优势,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旅游者。瑞士不少旅游景观享誉世界,比如万国宫、奥林匹克博物馆、西庸城堡、莱蒙湖、施皮茨风景区等。
瑞士以中立国著称,但也参与众多国际事务,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设于此。瑞士会展业发达。另外,瑞士生产的奶酪、巧克力、速溶咖啡在全球也享有盛誉。
美国农业发达,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生产专门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读图1—24,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
美国的乳畜带分布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地区;小麦带分布于中部平原和北部平原;玉米带分布于中部平原,乳畜带以南;棉花带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冬小麦带和混合农业带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地区。
(22页)
美国农业发达,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生产专门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读图1—23,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照、温度、降水、土壤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形成乳畜带;美国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降水较少,适宜种植小麦,形成小麦区,北部由于冬季较长,以种植春小麦为主,中部以种植冬小麦为主。乳畜带以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无霜期为160-200天,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自然条件十分利于玉米的生长,形成玉米带;西部高原山区,海拔高,降水少,面积辽阔, 多天然牧场适宜发展畜牧业。
(22页)
美国农业发达,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生产专门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议一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实施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2页)
2、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海域宽阔,岸线漫长,海湾和海岛众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近岸海域海水清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山地、丘陵、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岸岛矿产资源丰富,以铁、水晶、钛、独居石等为多。莺歌海盛产海盐,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盐场。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产区,盛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目前,海南岛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热带旅游基地。
2009年12月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力图将海南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2018年4月,国家决定支撑海南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22、23页)
图1—25 海南岛资源分布
(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地形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为什么海南岛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我国位于热带地区范围较小,海南岛纬度较低,全部位于热带,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作物。
(3)归纳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丰富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4)有人说,海洋岸线资源和热带气候资源是海南岛的两大优势资源,应以此为依托建设国际旅游岛。你是如何认识的?针对海南岛岸线资源保护,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国际旅游岛,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并写成一篇小论文。
(22、23页)
图1—25 海南岛资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