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A
(分值:100分, 时间:80分钟)
温馨提示:1.本卷共29题 2.g取10N/kg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下列有关冬奥会的信息属于模型的是(▲)
A、冬奥会会徽 B、冬奥会冰球项目标志
C、冬奥会场馆沙盘 D、场馆内禁止吸烟标识
【答案】C
【解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分析】【详解】冬奥会会徽、冬奥会冰球项目标志、场馆内禁止吸烟标识都是属于标志,不属于模型,沙盘的冬奥会场馆是根据冬奥会场馆缩小而成的样品,因此属于模型,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不同元素组成,故属于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B、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D、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D错。故选:A。
3、氕(H)、氘(H)、氚(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氕原子中的中子数为0 B、氘原子中的电子数为2
C、氚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 D、三种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进行分析。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左下角是质子数,左上角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进行分析。
【详解】A、氕原子中的质子数是1,中子数为0,故A正确;B、氘原子中的电子数为1,故B错;C、氚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故C错;D、三种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故D错。故选:A。
4、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属箔。如图所示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错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详解】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当α粒子在原子核附近通过时,表现为相斥,运动轨迹不可能是②,因此②不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故选:B。
5、根据下列表格信息可知,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M 12 12 10
N 10 10 10
O 11 11 11
P 11 12 10
Q 11 12 11
A、M、N、P B、O、Q C、O、P D、O、P、Q
【答案】B
【解析】同位素原子是核内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同位素的概念,难度不大。
【详解】同位素原子是核内质子数相等的原子,中子数不同,所以OQ属于同位素原子,P质子数不等电子数,是离子。故选:B。
6、下列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示意图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五种元素来回答本题,再结合所给图示中前几种元素的含量来回答本题。
【分析】【详解】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五种元素是:O、Si、Al、Fe、Ca,只有A图中符合,其它图示中没有硅元素,故选:A。
7、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研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是氧化物
B、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青少年应只吃蔬菜和水果,不吃油腻的食品
【答案】C
【解析】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分析,B、根据微粒构成物质时的正确说法进行分析,C、根据元素质量比的算法进行分析,D、根据维生素的作用进行进行分析。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选项考查的知识,然后结合再结合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注意一些概念的严密性。
【详解】A、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C、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x6) : (1x8):(16x6)=9:1:12,故选项说法正确。D、青少年要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不能只吃蔬菜和水果,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8、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钙、镁、钡、铜、铁、汞
B、非金属元素:碳、氢、氧、氮、磷、金
C、稀有元素:氦、氖、氩、氪、氯、氡
D、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碘、氟、硒、钙、铅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钙、镁、钡、铜、铁、汞均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氢、氧、氮、磷均属于非金属元素,金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C、氦、氖、氩、氪、氡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氯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D、铁、碘、氟、硒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钙属于人体中的常量元素,铅属于人体中的有害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9、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下面是小敏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图中与甲、乙、丙对应的是(▲)
A、原子、离子、元素 B、元素、离子、原子
C、离子、元素、原子 D、元素、原子、离子
【答案】A
【解析】根据分子、原子、离子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构成微粒和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原子能直接构成分子,通过得失电子能形成离子,分子、原子核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填:
答案:A。
10、下列有关符号“Cu”所表示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金属铜 B、铜元素 C、一个铜原子 D、铜分子
【答案】D
【解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详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A、Cu可表示金属铜,故选项错误。B、Cu可表示铜元素,故选项错误。C、Cu可表示一个铜原子,故选项错误。D、Cu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不能表示一个铜分子,故选项正确。故选:D。
11、某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n-、A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的原子序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A、Z+m+n B、Z-n+m C、Z-n-m D、Z+n-m
【答案】A
【解析】根据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关系分析回答。
【分析】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关系即可分析解答。
【详解】设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由原子与离子的转化关系可知,x-m=Z+n,所以x=Z+m+n。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如图所示“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对应a、b、c三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合理的是(▲)
A、CO、H2CO3、C2H4 B、CO2、H2CO3、CH4
C、CO、H2CO3、CH D、CO2、BaCO3、CH2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由图可知,a点所对应的物质类别为氧化物,化合价为+2价,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O;b点所对应的物质类别为酸,化合价为+4价,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H2CO3;c为其他化合物,化合价为-4价,对应的物质为CH4。故选:C。
13、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下面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答案】B
【解析】利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且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利用题干信息结合电荷计算解决。
【分析】此题是对于原子结构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子结构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结合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解决。
【详解】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时带电e,不符合实际,故此选项错误。B、 分析知此情况下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故此选项正确。C、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时,中子带正电,不符合实际,故此选项错误。D、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时,中子带正电,与实际不符,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14、制造口罩时,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常温下,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按一定质量比混合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2%。下列对有关该混合气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6:1
B、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8%
D、环氧乙烷与乙烯的分子数之比是1:2
【答案】C
【解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x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碳、氢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4,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2x2):(1x4)=6:1,故选项说法正确。B、混合气体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2x2):(1x4)=6:1,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按一定质量比混合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2%,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72%-12%=16%,故选项说法错误。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则混合气体中环氧乙烷的质量分数为16%÷(x100%)
=44%,则乙烯的质量分数为1-44%=56%,则环氧乙烷与乙烯的分子数之比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15、由 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3% B、32.6% C、46%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由混合物中共三种元素,由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计算出Na、O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根据Na2SO4、Na2SO3、Na2S三种物质中存在定组成Na2S,设出钠的质量分数来列比例式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学生应能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式得出定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定组成中质量比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即可解答。
【详解】由题意分析可知在混合物中一共有三种元素其中氧元素含量为22%则钠元素和硫元素的含量共为78%,由化学式分析可知在混合物中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x2):32=23:16,所以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100%=46%。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7分)
16、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会运用这些概念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面请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填空:
(1)水是由氢和氧 ▲ 组成的。 (2)酒精是由 ▲ 构成的。
(3)汞是由汞 ▲ 构成的。 (4)氯化钠是由 ▲ 构成的。
(5)二氧化硫分子是由 ▲ 构成的。
【答案】(1)元素; (2)分子; (3)原子; (4)离子; (5)原子
【解析】(1)在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2)(3)从微观上看,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4)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5)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元素;(2)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分子;(3)汞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原子;(4)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离子;(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原子。故答案为:(1)元素; (2)分子; (3)原子; (4)离子; (5)原子。
17、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微粒中: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有 ▲ 。 (2)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有 ▲ 。
(3)带正电的微粒有 ▲ 。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 。
(5)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
【答案】(1)分子、原子; (2)分子、原子、中子; (3)质子、原子核; (4)电子; (5)质子、电子
【解析】可以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微观粒子的电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微粒的质量以及电性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详解】(1)分子和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故填:分子、原子;(2)分子、原子和中子是呈电中性的微粒,故填:分子、原子、中子;(3)阳离子、质子和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微粒,故填:质子、原子核;(4)电子是质量最小的微粒,故填:电子;(5)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填:质子、电子。故答案为:(1)分子、原子; (2)分子、原子、中子; (3)质子、原子核; (4)电子; (5)质子、电子。
下列物质中,①洁净的空气 ②氖气 ③铜丝 ④冰水混合物 ⑤干冰 ⑥盐水,
属于混合物的是 ▲ ;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化合物的是 ▲ (填序号)
【答案】①⑥; ②③; ④⑤
【解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洁净的空气、盐水都属于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氖气、铜丝都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水属于化合物;干冰属于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化合物;故答案为:①⑥; ②③; ④⑤。
19、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宏观事物,如图甲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模型,它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图中①代表 ▲ 。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如图乙是某原子结构模型,它表示了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 ▲ 在核外空间高速运动。
(3)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如图丙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模型,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弱是通过 ▲ 来描述的。
【答案】(1)地核; (2)电子; (3)磁感线的疏密程度。
【解析】(1)我们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3)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感线是不存在的,是为了描述磁场人为画出的,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分析】该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原子结构的认识及磁场的强弱等知识,虽然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详解】(1)由图甲可知,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故图中①代表地核。(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由图乙可以看出原子核的体积占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饶核做圆周运动,他认为后来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3)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越疏的地方,磁场越弱;故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弱是通过磁感线的疏密程度来描述的。故答案为:(1)地核; (2)电子; (3)磁感线的疏密程度。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 。(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 ABD
【解析】(1)根据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分析;(2)根据材料一分析;(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分析】本题以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为背景,着重考查原子的结构,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理解掌握原子结构的祥细知识,是解题的必要条件。
【详解】(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由于在当时还没有提出分子概念)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在此实为分子,而道尔顿称它为“复杂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正确;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正确;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错误;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故正确;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错误。故答案为:(1)电子; (2)化合物; (3) ABD。
21、如图表示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关系,其中①、②表示物质类别。若③、④表示两种不同的变化类型(“→”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则“铁屑”“硫粉”“硫化亚铁”中属于②的是 ▲ ,铁屑和硫粉形成硫化亚铁属于 ▲ 变化。
碘盐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含碘量:(20-30)毫克/千克保质期:18个月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贮藏指南: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答案】“铁屑”、“硫粉”; 化学
【解析】根据物质的分类及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单质的特点,化学变化的特点。
【详解】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所以①为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图示可知②是单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铁屑和硫粉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硫化亚铁是由硫元素和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屑和硫粉形成硫化亚铁,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铁屑”、“硫粉”; 化学。
22、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包装袋上的说明,在食物烹调时,加碘食盐应在烹调 ▲ (填“前”、“后”或“随便什么时间”)再放入。
(2)关于加碘盐,网络争议不止。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继续使用加碘盐的是 ▲ 。
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
B、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
D、目前无直接证据说明加碘盐致甲状腺癌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
【答案】(1)后; (2)BCDE
【解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2)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获取碘元素的途径等来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以某品牌碘盐为载体考查了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化合价、化学性质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1)加碘盐的食用方法是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因为包装袋上的说明提到勿长时间炖炒,故答案为:后;(2)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的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该观点不支持。B、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该观点支持。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该观点支持。D、目前无直接证据说明加碘盐致甲状腺癌,该观点支持。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该观点支持。故答案为:BCDE。故答案为:(1)后; (2)BCDE。
23、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a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填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不会; 原子核; (2) B; (3) abd
【解析】根据原子结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结构,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认真分析即可解答。
【详解】(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选:abd。故答案为:(1)不会; 原子核; (2) B; (3) abd。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24、新冠感染疫情发生以后,小朱同学对日常使用的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酒精是由 ▲ 构成的(填微粒名称)。
(2)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
(3)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的实验。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 ▲ 有关。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 ▲ 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种液体的多少。
【答案】(1) 酒精分子; (2)易燃; (3)温度; 水
【解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3)根据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目的来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性质的辨别、影响液体蒸发速率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酒精分子;(2)易燃性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易燃;(3)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水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倍液体的多少;故答案为:温度; 水。故答案为:(1) 酒精分子; (2)易燃; (3)温度; 水。
25、如图是节选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属于 ▲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 ▲ (选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②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如图所示部分周期表回答问题。每一周期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根据周期表的元素排列规律,锂与钠、碳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则氟与 ▲ (填名称)化学性质相似。
③甲的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上应用广泛,且在地壳中的含量也很丰富。已知甲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时显正四价。则甲与氧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
【答案】①非金属; 阴离子; ②氯; ③SiO2
【解析】①根据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得失电子进行分析;②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③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分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详解】①17号元素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故答案为:非金属; 阴离子; ②每一周期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据周期表的元素排列规律,锂与钠、碳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可知同一列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则氟与氯的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氯; ③甲的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上应用广泛,且在地壳中的含量也很丰富,则甲元素是硅元素,甲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时显正四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化合价数交叉书写,化为最简,则甲与氧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SiO2,故答案为:SiO2。故答案为:①非金属; 阴离子; ②氯; ③SiO2。
26、人们为了解释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又提出了“面包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 。
(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 (填序号);
通过实验,卢瑟福认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三个模型中你认为最符合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 。
(4)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子结构模型在研究发现中不断改进。
【答案】(2)电子; (3)②; 原子核; C
【解析】(2)根据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题意,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的发现史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2)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带负电的电子。(3)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在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最符合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C。故答案为:(2)电子; (3)②; 原子核; C。
27、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
A、 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答案】(1)不会; 原子核; (2) B; (3) C
【解析】【分析】【详解】(1)如果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实验中大多数发生了偏转,则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3)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原子结构应该为卢瑟福模型,即C选项;故答案为:(1)不会; 原子核; (2) B; (3) C
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第28题3分,第29题8分,共11分)
28、铁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或+3价,因而Fe3O4可写成FeO·Fe2O3。已知Pb在化合物里显+2价或+4价,则Pb3O4也可以写成 ▲ 。
【答案】2PbO·PbO2
【解析】分析Fe3O4的两种书写形式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及对应化合价原子的个数,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将规律引用到Pb3O4中,先根据其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即可。
【分析】学会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理解并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详解】铁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或+3价;所以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FeO和Fe2O3。根据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Fe3O4氧化物的形式可表示为FeO·Fe2O3;Pb在化合物里显+2价、+4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Pb的两种氧化物形式为:PbO和PbO2,则Pb3O4的氧化物的表示形式可以写成2PbO·PbO2。故答案为:2PbO·PbO2。
29、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a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a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He2+,则反a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
【答案】(1)错误; (2) A; (3)a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4)He2-
【解析】(1)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现代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根据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3)根据a散射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的a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极少数的a粒子发生了大的偏转进行解答。(4)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所给信息解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详解】(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像西瓜子”一样钱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瓢”或“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3)从现象可知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说明了原子里面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只有极少数与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大的偏转;(4)α粒子是氦核,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则反α粒子的质量数为4,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为He2-。故答案为:(1)错误; (2)正; A; (3)a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4)He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A
(分值:100分, 时间:80分钟)
温馨提示:1.本卷共29题 2.g取10N/kg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下列有关冬奥会的信息属于模型的是(▲)
A、冬奥会会徽 B、冬奥会冰球项目标志
C、冬奥会场馆沙盘 D、场馆内禁止吸烟标识
2、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3、氕(H)、氘(H)、氚(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氕原子中的中子数为0 B、氘原子中的电子数为2
C、氚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 D、三种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4、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属箔。如图所示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错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根据下列表格信息可知,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M 12 12 10
N 10 10 10
O 11 11 11
P 11 12 10
Q 11 12 11
A、M、N、P B、O、Q C、O、P D、O、P、Q
6、下列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示意图的是(▲)
A B C D
7、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研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是氧化物
B、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青少年应只吃蔬菜和水果,不吃油腻的食品
8、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钙、镁、钡、铜、铁、汞
B、非金属元素:碳、氢、氧、氮、磷、金
C、稀有元素:氦、氖、氩、氪、氯、氡
D、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碘、氟、硒、钙、铅
9、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下面是小敏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图中与甲、乙、丙对应的是(▲)
A、原子、离子、元素 B、元素、离子、原子
C、离子、元素、原子 D、元素、原子、离子
10、下列有关符号“Cu”所表示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金属铜 B、铜元素 C、一个铜原子 D、铜分子
11、某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n-、A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的原子序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A、Z+m+n B、Z-n+m C、Z-n-m D、Z+n-m
12、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如图所示“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对应a、b、c三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合理的是(▲)
A、CO、H2CO3、C2H4 B、CO2、H2CO3、CH4
C、CO、H2CO3、CH D、CO2、BaCO3、CH2
13、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下面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14、制造口罩时,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常温下,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按一定质量比混合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2%。下列对有关该混合气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6:1
B、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8%
D、环氧乙烷与乙烯的分子数之比是1:2
15、由 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3% B、32.6% C、46%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7分)
16、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会运用这些概念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面请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填空:
(1)水是由氢和氧 ▲ 组成的。 (2)酒精是由 ▲ 构成的。
(3)汞是由汞 ▲ 构成的。 (4)氯化钠是由 ▲ 构成的。
(5)二氧化硫分子是由 ▲ 构成的。
17、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微粒中: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有 ▲ 。 (2)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有 ▲ 。
(3)带正电的微粒有 ▲ 。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 。
(5)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
下列物质中,①洁净的空气 ②氖气 ③铜丝 ④冰水混合物 ⑤干冰 ⑥盐水,
属于混合物的是 ▲ ;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化合物的是 ▲ (填序号)
19、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宏观事物,如图甲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模型,它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图中①代表 ▲ 。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如图乙是某原子结构模型,它表示了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 ▲ 在核外空间高速运动。
(3)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如图丙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模型,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弱是通过 ▲ 来描述的。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 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 。(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21、如图表示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关系,其中①、②表示物质类别。若③、④表示两种不同的变化类型(“→”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则“铁屑”“硫粉”“硫化亚铁”中属于②的是 ▲ ,铁屑和硫粉形成硫化亚铁属于 ▲ 变化。
碘盐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含碘量:(20-30)毫克/千克保质期:18个月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贮藏指南: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22、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包装袋上的说明,在食物烹调时,加碘食盐应在烹调 ▲ (填“前”、“后”或“随便什么时间”)再放入。
(2)关于加碘盐,网络争议不止。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继续使用加碘盐的是 ▲ 。
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
B、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
D、目前无直接证据说明加碘盐致甲状腺癌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
23、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a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的“质点”指的是 ▲ 。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填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24、新冠感染疫情发生以后,小朱同学对日常使用的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酒精是由 ▲ 构成的(填微粒名称)。
(2)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 。
(3)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的实验。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 ▲ 有关。小朱同学猜想液体蒸发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于是进行如下的探究: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 ▲ 和酒精,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两种液体的多少。
25、如图是节选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属于 ▲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 ▲ (选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②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如图所示部分周期表回答问题。每一周期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根据周期表的元素排列规律,锂与钠、碳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则氟与 ▲ (填名称)化学性质相似。
③甲的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上应用广泛,且在地壳中的含量也很丰富。已知甲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时显正四价。则甲与氧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
26、人们为了解释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又提出了“面包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 。
(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 (填序号);
通过实验,卢瑟福认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三个模型中你认为最符合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 。
(4)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子结构模型在研究发现中不断改进。
27、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 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
A、 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第28题3分,第29题8分,共11分)
28、铁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或+3价,因而Fe3O4可写成FeO·Fe2O3。已知Pb在化合物里显+2价或+4价,则Pb3O4也可以写成 ▲ 。
29、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a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a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He2+,则反a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