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下 第2章生物与环境 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九下 第2章生物与环境 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7 09:11: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能力提升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 B、一片草原中全部的斑马
C、一个校园所有的学生 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鸟
2、枭蝴蝶翅下有大斑点,斑点的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能吓退捕食者。这种现象属于(▲)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模仿
3、某晚报曾报道: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在山东省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鱼种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作(▲)
A、一个群落 B、一个生态系统 C、八个物种 D、八个种群
4、如图所示为某水库中四种绿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
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D、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若丙由于人为因素物种消失,而且甲这种生物只以它为食,那么甲这种生物也会随之灭绝,因此我们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若该图表示的是这四种生物类群所含的能量多少,那么它们的食物关系是:丙→甲→乙→丁
D、若该图表示的是这四种生物类群所富集的某种物质的多少,那么它们的食物关系是:丁→乙→甲→丙
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引入蜘蛛前,害虫没有危害农作物
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C之后,因蜘蛛数量减少,害虫种群密度将持续增加
7、如图所示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将沼渣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8、某湖泊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湖泊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1)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 。
(2)图乙表示图甲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 ▲ 。
(3)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 ▲ 。
9、某草原生态系统(如图甲所示)生活着食草昆虫、青蛙、蛇、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
(2)在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人为大量减少,随后青蛙数量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图乙中青蛙数量变化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
(3)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I→Ⅱ→Ⅲ→Ⅳ”中的四种生物一年内输入的能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种群 I Ⅱ Ⅲ Ⅳ
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
仅根据上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的一个特点是 ▲ 。
10、下面图①表示金华北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②表示图①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③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图① 图② 图③
(1)若图①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天敌增多,而天敌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 能力。
(2)图②中的甲对应图①中的生物是 ▲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
(3)图③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 ,它通过生理过程 ▲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
思维拓展
11、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平均活动时间(h),如下表所示。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
物种 休息时间 与其他物种竞争时间 进食时间 寻找配偶时间
大鼠 4.8h 3.6h(追逐小鼠) 13.2h(吃植物种子) 2.4h
浣熊 18.0h 0.0h 3.6h(吃大鼠) 2.4h
北美郊狼 18.0h 0.0h 4.8h(吃浣熊) 1.2h
小鼠 4.8h 6.0h(被大鼠追逐) 10.8h(吃植物种子) 2.4h
A、浣熊数量减少 B、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
C、大鼠数量增多 D、小鼠数量减少
12、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橡树树叶的长度,有的长3cm,有的则长达8cm。形态上存在差异的不同种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存在差异,如叶片面积小的物种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的气候。右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叶面积与单位面积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图。如果该地遭遇干旱,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甲比植物乙更能适应 B、植物乙比植物丙更能适应
C、植物丙比植物甲更能适应 D、植物甲和植物丙具有同样的适应能力
13、一组学生将叶片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温。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I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I为食
C、生物Ⅲ紧随生物I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14、在一个生态保护区内,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根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
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不受捕食者的影响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的影响
1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
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16、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 ▲ 条食物链,食物网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种群 ▲ 。
(2)种群E和种群F的种间关系是 ▲ 。
(3)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 ▲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在这个食物网中,若只保留一条食物链,那么保留食物链 ▲ ,可使种群F含有的数量最多,在该食物链中,若种群F增重100千克,至少消耗种群A ▲ 千克。
(5)若该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是种群B(奶牛)的生产基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必须适当限制种群C、D、E的数量,理论上讲,其目的是 ▲ 。
1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j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 ▲ (填字母)。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填“直接”或“间接”)价值。
18、如图a、b、c代表生理作用,A、B、C、D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 ;
(2)请写出图中D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
(3)微生物分解作用能把枯枝落叶、尸体、粪便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 ▲ ;
(4)在距今2亿多年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 ▲ 植物。它们的遗体层层堆积,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5)若A是农作物,请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说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 。
19、科学家发现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以枯草杆菌为食。某研究小组先在一个烧杯中培养枯草杆菌,1天后放入60个大草履虫,4天后再放入20个双小核草履虫,且每天记录烧杯内生物的数量(单位:个/mL)变化情况见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枯草杆菌 180 160 140 160 180 160 140 50 60 70
大草履虫 — 60 80 70 60 50 40 20 9 0
双小核草履虫 — — — — 20 40 60 80 100 120
根据上表有关数据可绘制成右边图象。
试分析:曲线A代表的是 ▲ ,曲线B下降的原因是 ▲ 。
20、在温带的淡水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矽藻等),每年可见到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表示一年四季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养料、光、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请分析浮游植物产生两个密度高峰期的原因。 ▲ 。
(2)为什么秋季密度峰值比春季低 ▲ 。
(3)若在某年春末夏初该湖受到氮和磷等物质的轻度污染,造成湖中无机养料含量的改变(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绘出该年浮游植物密度变化曲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能力提升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 B、一片草原中全部的斑马
C、一个校园所有的学生 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鸟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时抓住种群概念中的“两同一全”。
【詳解】A、一片池塘中所有的青蛙,错误。B、一片草原中全部的斑马属于一种种群,正确。C、一个校园所有的学生,错误。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鸟,错误。故选:B。
2、枭蝴蝶翅下有大斑点,斑点的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能吓退捕食者。这种现象属于(▲)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模仿
【答案】C
【解析】【分析】【詳解】枭蝴蝶翅下有大斑点,其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目的是能吓退捕食者,属于拟态,C正确,故选:C。
3、某晚报曾报道: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在山东省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鱼种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作(▲)
A、一个群落 B、一个生态系统 C、八个物种 D、八个种群
【答案】D
【解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2)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4)物种简称“种”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群、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詳解】A、“这8个池塘里的鱼”不是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种群,因此不是一个群落,A不正确;B、“这8个池塘里的鱼”,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是一个生态系统,B不正确;C、6个池塘养的鲫鱼是一个物种,两个池塘养的地中海鳎鱼也是一个物种。因此“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两个物种,不是八个物种,C不正确;D、“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八个种群,D种群。故选;D。
4、如图所示为某水库中四种绿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Y
B、四种绿藻中X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C、池塘中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D、池塘出现水华后又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分析曲线图可知:W主要分布与最上层。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詳解】A、Z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A错误;B、四种绿藻中W主要分布与最上层,B错误;C、生态系统包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池塘生态系统还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D。
5、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若丙由于人为因素物种消失,而且甲这种生物只以它为食,那么甲这种生物也会随之灭绝,因此我们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若该图表示的是这四种生物类群所含的能量多少,那么它们的食物关系是:丙→甲→乙→丁
D、若该图表示的是这四种生物类群所富集的某种物质的多少,那么它们的食物关系是:丁→乙→甲→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条形图表示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中的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根据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条形图中所给数据分析食物链的方法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詳解】A、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由于甲的被捕食增多,则会引起甲减少、丁食物充足,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增多,该选项说法错误。B、若丙由于人为因素物种消失,而且甲这种生物只以它为食,那么甲这种生物也会随之灭绝,因此我们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说法正确。C、根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营养级越低所含能量越多。若该图表示的是这四种生物类群所含的能量多少,那么它们的食物关系是:丙→甲→乙→丁,说法正确。D、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有毒物质随营养级的升高,会积累越多,若该图表示的是这四种生物类群所富集的某种物质的多少,那么它们的食物关系是:丁→乙→甲→丙。说法正确。故选:A。
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引入蜘蛛前,害虫没有危害农作物
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C之后,因蜘蛛数量减少,害虫种群密度将持续增加
【答案】C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农作物→害虫→蜘蛛,引入捕食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害虫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詳解】A、图中所示害虫,为了获取食物,危害了农作物,A错误。B、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B错误;C、在B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C正确;D、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是两个种群的捕食被捕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D错误;故选:C。
7、如图所示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将沼渣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C
【解析】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要注意:(1)生态工程实例的模式各具特色,关键是理解其中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该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3)生态工程的恢复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误认为只要有生态工程就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詳解】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中的能量,即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A正确;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B正确;C、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C错误;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故选:C。
8、某湖泊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湖泊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1)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 。
(2)图乙表示图甲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 ▲ 。
(3)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 ▲ 。
【答案】(1)群落; (2)肉食性鱼; (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析】【分析】【詳解】略
9、某草原生态系统(如图甲所示)生活着食草昆虫、青蛙、蛇、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
(2)在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人为大量减少,随后青蛙数量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图乙中青蛙数量变化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
(3)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I→Ⅱ→Ⅲ→Ⅳ”中的四种生物一年内输入的能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种群 I Ⅱ Ⅲ Ⅳ
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
仅根据上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的一个特点是 ▲ 。
【答案】(1)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2)自动调节能力; (3)能量的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詳解】(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分别是: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其中最短的一条是: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若人们大量捕捉蛇,青蛙会由于失去天敌而大量增加,导致食草昆虫减少,进而控制青蛙的数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3)据表中数据可见: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并且逐级递减的。故答案为:(1)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 (2)自动调节能力; (3)能量的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10、下面图①表示金华北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②表示图①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③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图① 图② 图③
(1)若图①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天敌增多,而天敌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 能力。
(2)图②中的甲对应图①中的生物是 ▲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
(3)图③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 ,它通过生理过程 ▲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自动调节; (2)蛇;捕食和竞争; (3)生产者;②;碳一氧平衡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4)图③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D、A、B、C分别代表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A代表生产者—植物,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解答即可。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詳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②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②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图②中的丁对应图①中的生物是草。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由分析可知:图③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故答案为:(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自动调节;(3)蛇;捕食和竞争;(4)生产者;②;碳一氧平衡。
思维拓展
11、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平均活动时间(h),如下表所示。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
物种 休息时间 与其他物种竞争时间 进食时间 寻找配偶时间
大鼠 4.8h 3.6h(追逐小鼠) 13.2h(吃植物种子) 2.4h
浣熊 18.0h 0.0h 3.6h(吃大鼠) 2.4h
北美郊狼 18.0h 0.0h 4.8h(吃浣熊) 1.2h
小鼠 4.8h 6.0h(被大鼠追逐) 10.8h(吃植物种子) 2.4h
A、浣熊数量减少 B、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
C、大鼠数量增多 D、小鼠数量减少
【答案】B
【解析】由表可知,北美郊狼捕食浣熊,浣熊捕食大鼠,大鼠和小鼠的关系是竞争。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加,进而引起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由于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它们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因此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内容。根据食物来源可以推出食物链;再根据反馈调节,可以判断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的情况。
【詳解】A、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加,故A错误;B、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加,引起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由于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加,它们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因此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故B正确;C、浣熊数量增加,引起大鼠数量减少,故C错误;D、浣熊数量增加,进而引起小鼠数量增加,故D错误。故选:B。
12、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橡树树叶的长度,有的长3cm,有的则长达8cm。形态上存在差异的不同种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存在差异,如叶片面积小的物种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的气候。右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叶面积与单位面积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图。如果该地遭遇干旱,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甲比植物乙更能适应 B、植物乙比植物丙更能适应
C、植物丙比植物甲更能适应 D、植物甲和植物丙具有同样的适应能力
【答案】A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植物的蒸腾作用与适应性,先解读题图获取信息,再根据选项的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的蒸腾作用与叶面积的关系,叶面积与适应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曲线的能力和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詳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曲线可知甲物种叶面积不同,个体数目有两个峰值,长期干旱,叶面积为22的植物能耐干旱,占优势,更能适应。所以A描述正确。B、分析乙曲线可知,叶面积小的个体数量少,长期干旱乙的适应能力较低。所以B描述错误。C、分析丙曲线可知,单位面积的个体数较多的叶面积大于甲,长期干旱,适应能力小于甲。所以C描述错误。D、分析甲丙曲线可知,长期干旱,两物种适应能力不同,甲大于丙。所以D描述错误。故选:A。
13、一组学生将叶片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温。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I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I为食
C、生物Ⅲ紧随生物I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关系。
【詳解】A、因为在黑暗的环境中生产者不可能进行生产,更不可能进行生殖,而生物Ⅰ在黑暗环境中确实经历了一个数量明显增长的过程,因此,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错误。B、种群Ⅰ开始时显著增长是因为开始时资源(叶汁中有丰富的有机物)充足,从曲线的消长情况来分析,两者可被看成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B正确。C、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符合生物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C正确。D、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生物IV只要以Ⅱ、Ⅲ为食,就会出现图中的曲线关系,所以Ⅳ有可能是捕食者,D正确。故选:A。
14、在一个生态保护区内,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根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
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不受捕食者的影响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正确理解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引起的生物数量的变化。
【詳解】A、由曲线可知,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是有必然的联系,A错误;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B正确;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捕食者的影响,捕食者的增加可导致被捕食者的减少,C错误;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受被捕食者的影响,D错误;故选:B。
1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
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输入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水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分析】【詳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l、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故A项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x100%,故B项正确。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减小同化作用得到能量,故C项错误。D、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a2+b2+c2+d2)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故D项正确。故选:C。
16、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 ▲ 条食物链,食物网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种群 ▲ 。
(2)种群E和种群F的种间关系是 ▲ 。
(3)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 ▲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在这个食物网中,若只保留一条食物链,那么保留食物链 ▲ ,可使种群F含有的数量最多,在该食物链中,若种群F增重100千克,至少消耗种群A ▲ 千克。
(5)若该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是种群B(奶牛)的生产基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必须适当限制种群C、D、E的数量,理论上讲,其目的是 ▲ 。
【答案】(1)6;A;(2)捕食、竞争;(3)增多;(4)A→C→F;2500;(5)设法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分析】【詳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食物网含的食物链有:A→B→E→F,A→C→F,A→D→C→F,A→D→E→F,A→D→G→E→F,A→D→G→F,共6条。其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2)F以E为食,故种群E和种群F之间存在捕食关系;E、F均以G为食物,故它们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3)种群C和种群D是竞争和捕食的关系,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多。若种群C数量下降10%,理论上以C为食的F种群会受到较大影响,但种群F的食物来源还有种群E和种群G,故种群F无明显变化。(4)食物链营养级越多,所含能量越少。要使F含有的能量最多,应保留最短的食物链,即A→C→F,每个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流动到下一营养级。若种群F增重100千克,则至少消耗种群A的质量为100千克十20%+20%=2500千克。(5)设法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答案为:(1)6;A;(2)捕食、竞争;(3)增多;(4)A→C→F;2500;(5)设法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j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 ▲ (填字母)。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填“直接”或“间接”)价值。
【答案】(1)光合作用;有机物;b、c、d、e、f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直接
【解析】大气中气体X被A吸收,可判断A是生产者,A指向B,B指向C,所以B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时,传递效率为10%-20%,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b、c、d、e、f,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路,根据表格计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根据图形判断物质循环中涉及的简单知识,难度中等。
【詳解】(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b、c、d、e、 f。(2)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有机物;b、c、d、e、f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直接。
18、如图a、b、c代表生理作用,A、B、C、D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 ;
(2)请写出图中D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
(3)微生物分解作用能把枯枝落叶、尸体、粪便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 ▲ ;
(4)在距今2亿多年前,地球上曾经生长着许多高达几米、几十米的 ▲ 植物。它们的遗体层层堆积,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5)若A是农作物,请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说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 。
【答案】(1)光合作用;(2)A→B→D;(3)无机盐;(4)蕨类;(5)生物影响环境;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不利的害虫等
【解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生态系统。题图中:A是生产者,BCD是消费者。a是光合作用,b是呼吸作用,c是呼吸作用,d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分析】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理解其组成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詳解】(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a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D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即营养级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A→B→D。(3)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4)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了煤。(5)A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大气湿度,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是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不利的害虫等。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A→B→D;(3)无机盐;(4)蕨类;(5)生物影响环境;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不利的害虫等。
19、科学家发现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以枯草杆菌为食。某研究小组先在一个烧杯中培养枯草杆菌,1天后放入60个大草履虫,4天后再放入20个双小核草履虫,且每天记录烧杯内生物的数量(单位:个/mL)变化情况见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枯草杆菌 180 160 140 160 180 160 140 50 60 70
大草履虫 — 60 80 70 60 50 40 20 9 0
双小核草履虫 — — — — 20 40 60 80 100 120
根据上表有关数据可绘制成右边图象。
试分析:曲线A代表的是 ▲ ,曲线B下降的原因是 ▲ 。
【答案】枯草杆菌;两种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逐渐淘汰。
【解析】由题意“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两种草履虫因为食物和烧杯这一空间的共性而构成竞争关系。一般地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间,生物数量较多者为被捕食者,生物数量较少者为捕食者,所以由图中纵坐标和曲线位置知A为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加入的最晚,所以C表示双小核草履虫,B表示大草履虫。
【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抽样检测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詳解】根据加入生物的先后顺序,A、B、C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根据题干信息,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则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物,属于竞争关系。两种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逐渐淘汰。所以曲线B下降。故答案为:枯草杆菌;两种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逐渐淘汰。
20、在温带的淡水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矽藻等),每年可见到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表示一年四季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养料、光、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请分析浮游植物产生两个密度高峰期的原因。 ▲ 。
(2)为什么秋季密度峰值比春季低 ▲ 。
(3)若在某年春末夏初该湖受到氮和磷等物质的轻度污染,造成湖中无机养料含量的改变(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绘出该年浮游植物密度变化曲线。
【答案】(1)在春秋两季温度和光照均适宜,同时有充分的无机养料,故浮游植物产生两个密度高峰期;
(2)因为秋季无机养料的积累比春季少;(3)绘曲线如图
【解析】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同时还需要充分的无机盐,从图中可知春秋两季的温度和光照适宜,无机物较多,因此浮游植物产生两个密度高峰期,尽管有两个高峰期,但秋季的数值比春季低,是由于秋季的无机物积累的较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移栽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图文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詳解】(1)据图分析:在春秋两季温度和光照均适宜,同时有充分的无机养料,故浮游植物产生两个密度高峰期。(2)因为秋季无机养料的积累比春季少,因此秋季密度高峰值比春季低。(3)若在某年春末夏初,该湖受到N、P等物质的轻度污染,N、P含量增多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因此春未夏初时,数量会增加。该年浮游植物密度变化曲线如图。
故答案为:(1)在春秋两季温度和光照均适宜,同时有充分的无机养料,故浮游植物产生两个密度高峰期;
(2)因为秋季无机养料的积累比春季少;(3)绘曲线如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