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选修6课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选修6课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8-13 08:38:12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基础填充什么是环境1.中心事物 2.野生动物 大气 名胜古迹 自然保护区
3.(1)影响程度 (2)原始森林 大漠盐湖 城市建筑 荒漠流沙重点突破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对比分析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分析如下:对点演练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解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周围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或受人类影响较大,其生态特点发生变化的人工环境。
答案:C基础填充人类与环境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是________和互相制约的。
2.随着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________的后果。1.互相影响
2.生产力 科学技术 生态环境重点突破1.用图示法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2.用图示法记忆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点演练2.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
A.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C.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解析: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则按客观规律性而发展。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
答案:C (双选)下图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且深受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汞)通过洋流循环及海洋生物扩展到了南极地区,并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对南极地区的污染越严重。据图可以看出,人类对南极的影响在未登上南极就已经开始了。
答案:AD 下图中甲图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示意图,乙图是人地关系示意图,结合甲、乙两幅图回答(1)~(2)题(1)甲图中的社会形态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是( )??
①原始社会②农业社会③工业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下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哪些不是其直接造成的?( )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加剧 D.土壤盐碱化严重?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中人地关系是一种严重的依赖关系,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多了起来,同时排放的废弃物也多了起来。第(2)题,丘陵地区修建梯田,是破坏当地的植被后进行耕种,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土壤盐碱化则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加之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灌溉农业区。?
答案:(1)C (2)D?1.课本第2页 图1-1 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课本第3页 案例
案例分析:这是一则颇具典型性的案例,它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如下表所示:3.课本第3页 思考
思考提示: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思考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思考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是指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物质
B.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C.环境是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空间
D.环境是非生物要素的总称
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答案:B能力提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B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B祝您学业有成课件33张PPT。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基础填充环境问题的表现1.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________(相同或不同)。
2.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资源________、环境____________、生态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3.无限的________与有限的________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________的问题。1.不同
2.短缺 污染 破坏
3.需求 供应 短缺4.因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________,且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________,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5.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________的破坏,例如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
6.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像全球气候________、________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________和海洋污染等。4.复杂 降解
5.植被 植被
6.变暖 臭氧层 锐减重点突破1.用比较法记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形成过程的差别。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生态破坏则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对环境的破坏,引起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二是环境污染问题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其危害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3.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的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具体分析如下表:对点演练1.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只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答案:(1)B (2)D基础填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________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________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________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________的矛盾。1.资源的有限性
2.环境效益
3.整体利益
4.大众利益重点突破1.用图示法记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环境问题危害的表现
(1)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点演练2.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解析:个人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如不节约用水,随地吐痰等,最终会影响到大众的利益,即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答案:D基础填充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____极大、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全球性环境问题有________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海洋污染问题等。1.规模 时间
3.全球气候变暖重点突破图示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对点演练3.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解析: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模拟,因此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
答案:A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酸雨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的认识。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知道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的臭氧层空洞,大量排放CO2带来全球变暖,燃烧煤、石油等含硫燃料形成酸雨,大量砍伐森林带来森林锐减。人口的压力即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而出现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应该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答案:(1)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a、c、b、d 
(2)人口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消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发达国家的污染物质的转移等。
(3)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双选)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设施建设
(2)(双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解析:(1)从图中的高程可知,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后,会导致沿海的滩涂被部分淹没;海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更加显著,从而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2)导致全球变暖主要原因: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二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减小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答案:(1)AB (2)BC1.课本第6页 思考
思考提示:该漫画形象地刻画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地球带来的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巨大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课本第7页 思考
图表分析:这是一种在我国山区常见的环境破坏现象。铁矿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但采矿破坏了原有地层结构,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干旱、草木枯萎、果树死亡。洗矿的废水与淋洗过废石、尾矿堆的雨水排入河湖、水库,造成水体污染。思考提示:思考1.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思考2.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思考3.对这场争论的看法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环境保护,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基础达标1.有关世界环境问题的叙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生存问题
B.当今世界工业的迅猛发展,是导致世界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C.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D.当今环境问题已从局部的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解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环境出现了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统称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就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解决,那就是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且当今环境问题已从局部的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答案:A能力提升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以下关于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符合事实的是( )?
A.城市工业集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产生热岛效应?
B.在比较封闭的海湾,石油泄漏会导致赤潮的爆发?
C.修建水库可能会引起河口三角洲的快速增长?
D.在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D祝您学业有成课件27张PPT。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基础填充一种新的环境观1.环境观
(1)概念: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________也称为自然观,或________论。
(2)功能: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________中的行为。
2.两种环境观的对比
(1)传统环境观:________的观点。
(2)新的环境观:“________”或“人地归一”。1.(1)基本认识 人地关系 (2)生产和生活
2.(1)人地对立 (2)天人合一重点突破1.图解发展观的概念2.图示环境观的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人们的环境观也不同。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发展历史。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环境观也不断发展。3.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的环境观的区别对点演练1.下列体现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草原发展畜牧业,载畜量越多越好
B.山地丘陵植树造林,严禁砍伐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解析:超载放牧会造成草场退化;山地丘陵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但不能严禁砍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都不符合新的环境观。
答案:C基础填充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1.当代人 后代人 2.人类发展 自然界
3.经济增长 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 4.科教兴国重点突破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对点演练2.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不能危及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表明,人类首先要发展,不能消极地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加大加快、无节制地开发可再生资源,控制人口增大,使人口数量不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要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不能危及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答案:D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南方某山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领悟图中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问题加剧。而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致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山区面积较大,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具有水热充足、土地类型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最近公布的一项气象统计数据表示,中国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近10多年来,沙尘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不是增加。
统计资料还显示,民勤县年扬沙天气从60年代初开始明显减少;浮尘天气在80年代之后减少特点明显,在21世纪初出现不多几次,其减少速率远远大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材料二:(1)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一,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分析甘肃民勤县沙尘减少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破坏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第(1)题,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位于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造成沙漠化进程快。第(2)题,②地区相对①来讲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导致沙漠化严重。为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第(3)题,③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黄土的特性(直立性);多暴雨,降水集中;地质构造强烈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加剧水土流失。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与环境必须和谐发展,民勤县虽然处于沙漠化严重地区,但只要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就能使环境得到改善,逐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工程
(3)黄土的特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强烈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4)民勤县人民改变了原来与环境对立的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退耕还林还牧,因地制宜,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环境得到改善。1.课本第10页 图1.9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
图表分析:本图形象地显示了海洋中渔业资源锐减的严峻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商业性捕鱼开始以前,由于人类捕捞量较少,没有超过鱼类再生的能力,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自从商业性捕鱼活动开始以来,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捕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鱼类再生的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锐减,质量下降,导致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2.课本第10页 活动
活动提示: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的环境观念提升到足以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引导同学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和思考,在环境保护中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进行活动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但要注重分析和讨论,最好能形成小论文。3.课本第13页 思考
思考提示:关注乡土环境问题,注意本地建设项目,是使正确观念见诸行动的主要方法,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思考1.通过实际调查进行统计。
思考2.运用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思考3.意见书可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及可能产生的恶果方面进行综述。基础达标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  )
A.让下一代人去解决这个矛盾
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发展科技,以便更多地开采资源
D.为保护环境,必须取缔污染企业
解析: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不断激化便产生了环境问题,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互不适应。那么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为保护环境限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为发展经济破坏环境。最正确的道路便是既发展经济,同时又保护环境——走可持续的道路。
答案:B能力提升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祝您学业有成课件35张PPT。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原因环境污染与防治基础填充天然水的自净能力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________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1.净化
2.(1)化学净化(2)水体自净能力比较:河流水>________>地下水。
(3)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________,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以________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________,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________,改变水中________组成,造成________,水体利用价值________的现象。(2)湖泊水 (3)自净规律 最经济
3.自净能力 理化性质 生物群落 水质恶化 降低甚至丧失重点突破1.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这就是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不同水体其自净能力是不同的,其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2.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
河道中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也不完全相同,如下表所示:对点演练1.下列有关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
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水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循环周期越短,水体中的溶解氧越多,污染物越容易被氧化分解,自净能力越强,故就自净能力来说,一般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如果人类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水体污染,引起水体自净能力的减弱。
答案:B基础填充水体污染现象1.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________等营养物质1.(1)氮、磷 (2)藻类 光合作用 鱼类 水生生态系统2.海洋水体污染
(1)主要污染物:________
(2)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________
(3)危害:
①直接危害________,表现为直接导致海鸟等的皮、毛丧失防水和________性能,或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
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________,底栖动物也会受到影响;
③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________,间接对生物造成危害。2.(1)石油 (2)运输 (3)①水生生物 保温
②光合作用 ③溶解氧重点突破1.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以下几类,其主要成分和污染特征见下表:2.主要水体污染现象
因水体污染物多种多样,其污染现象也不相同,其主要污染现象见下表:对点演练2.日本水俣湾污染属于(  )
A.铅污染       B.汞污染
C.氮肥污染 D.杀虫剂污染
解析:日本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是因为在生产化学产品的过程中,排出含有汞的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贝类体内富集,最终造成人畜中毒。
答案:B3.“水华”现象不会导致(  )
A.鱼类窒息死亡 B.湖泊由浅变深
C.藻类大量繁殖 D.湖泊由深变浅
解析: “水华”现象即水体富营养化,最终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藻类大量繁殖,生物残体在湖底积累,久而久之,水深逐渐变浅,湖泊演变为沼泽。
答案:B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太湖目前的藻类比10年前增长了5倍,部分监测点每升水中的藻类数量已超过1亿个,整个太湖水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等富营养化状态,如不加以治理,太湖将会因全部富营养化而“窒息死亡”。
材料二:2008年6月2日中国现代农业网 从全国来看,仅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近海记录到赤潮75次,90年代则高达234次;一次赤潮的面积从几平方千米扩大到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千米;发生区域从近岸局部海域发展到整个近海海域……
材料三:2008年4月初,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针对太湖2008年仍有可能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花(华)的现状,2007年深受其害的无锡已经做好了应急准备。(1)太湖及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来自哪些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及近海地区会引起哪些后果?
(3)下列区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使藻类植物大量减少,采取下列哪一措施最为有效(  )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D.采取人工捕捞藻类植物,控制无机氮和无机磷排入思路点拨:本题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和我国赤潮发生状况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第(1)题,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以及水运、旅游业污染是造成太湖及近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第(2)题,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物,大量排入湖海会引起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浮游生物死亡后要消耗掉大量的溶解氧,致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或引发赤潮现象。富营养化加快了湖泊自然演替的过程,加速湖泊的萎缩及消亡,还会使饮用水质变坏,影响人体健康。第(3)题,赤潮的发生往往取决于海水的温度、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海湾的形状。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农业中的化肥淋失、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且珠江口纬度低、水温高,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上珠江口呈喇叭状,受海洋影响小,不利于污水扩散,最易发生赤潮。(4)题,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藻类属于浮游植物,但要在短时间内使藻类植物大量减少,可采取人工措施进行捕捞,同时控制污染源,防止含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废液排入。答案:(1)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以及水运、旅游业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和近海,会导致湖海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使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渔业生产,加速湖泊自然演化过程,还可能使饮用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
(3)D (4)D读图和材料,据此回答问题。材料一:2000年10月3日,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材料二:南非两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命危险。
(1)材料中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________,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①处附近的________海峡,运送的石油主要供应________。
(3)若石油泄漏事故1月发生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在洋流的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将向偏________方向漂流。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知,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石油污染图和相关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海上石油污染的相关知识。第(1)题,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石油运输沿海地区,石油污染严重。第(2)题,马六甲海峡是日本海上石油运输的必经之地,被其称为“海上生命线”。第(3)题,北印度洋冬季(北半球),海水自东向西运动,致使鱼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海水中缺氧。第(4)题,观察图可知,世界石油污染水域主要在大陆沿海水域及海上航道沿线附近。
答案:(1)中东波斯湾沿岸 标注略
(2)马六甲 日本
(3)西 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
(4)沿海水域 海上航道沿线 沿海石油开采,石油工业发达,海洋污染严重,海上石油运输过程中油船泄漏等现象时有发生。1.课本第16页 图2.2 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
图表分析:本图为河道剖面图,说明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的机理。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不同。如下表所示:2.课本第17页 图2.6 富营养化过程对湖泊的影响
图表分析:本图描述了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变为沼泽的过程。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水藻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沼泽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无疑加速了这一演变的过程。3.课本第18页 案例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案例分析:思考提示:思考1.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氮、磷等营养物质。
思考2.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
思考3.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日益简单,并影响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4.课本第19页 案例 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
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石油比水轻,入海后会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00~10000平方米,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期漂浮。
思考提示:思考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思考2.此次污染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基础达标1.环境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有(  )
①工业生产中“三废”的排放
②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③生活中废弃物的排放
④交通活动中汽车尾气的排放
⑤自然界的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性污染物,即主要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生活等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质。火山喷发放出的物质,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故不属于环境污染物质。
答案:A能力提升1.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水体污染源是指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物质等,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其次,酸雨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答案:D祝您学业有成课件36张PPT。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环境污染与防治基础填充城市垃圾的特点 1.数量大。城市垃圾的数量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________。
2.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________,由多种物质组成。
3.变化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________的推广,城市垃圾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电脑等。1.增加 2.混合物 3.新产品重点突破1.城市垃圾的特点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垃圾泛滥并成为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是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因此有些大中城市正在成为被垃圾包围的“孤岛”。城市垃圾具有以下特点:2.城市垃圾的常用处理方法3.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资源”,若采用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变废为宝,其利用方式、利用成分和优势见下表:对点演练1.下表所反映的上海市垃圾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
上海城市垃圾成分的变化及预测/质量分数①数量大 ②品种多 ③变化大
A.①         B.②
C.①③ D.③
解析: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是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该表主要反映了上海市垃圾品种多的特点,表明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此外,该表还显示了垃圾的组成发生变化,但城市垃圾变化大的特点是指城市垃圾的组成种类不断增多。
答案:B基础填充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颗粒 分解 沼气 焚烧法2.对水环境的影响
(1)垃圾倾倒于水体,________受到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缩减江河湖泊的________使________能力降低。
(2)垃圾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会对________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的________,甚至导致草木不生。2.(1)水体 有效面积 排洪和灌溉 (2)地表水
3.腐解能力重点突破当代垃圾污染途径及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其主要途径归纳如下:对点演练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回答(1)~(2)题。
(1)当前,传统的塑料包装正日益被纸包装所取代,下述几种观点是对其原因的说明,正确的是(  )
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
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
C.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D.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轻便(2)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废弃物污染。塑料包装是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物质。由于其不易回收,不可降解,因而危害极大。纸包装便于回收利用,且易降解,因而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主要材料。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所含的少量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主要是为了防止电池中的汞、镉等重金属通过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1)C (2)C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聚苯乙烯快餐盒、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和聚氯乙烯农用地膜被视为危害环境的三大“白色公害”。为解决一次性快餐盒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国家打算近几年全部淘汰泡沫塑料饭盒,取而代之的是用纸浆、植物纤维等易循环利用原料制成的一次性“纸饭盒”。为解决农用地膜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武汉大学提出了“以蔗渣浆、麦秆、芦苇浆为原料来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已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分解,剩余的部分也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1)根据材料,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环境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漠化 D.水质性缺水
(2)根据材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农业自身污染 B.化肥污染
C.农药污染 D.畜禽粪便污染
(3)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你认为会造成什么祸害?
(4)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一次性快餐盒和农用地膜等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对已散落于土壤中的地膜碎片,根据现在的国情,你认为该怎样处理为好?
(5)武汉大学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积极的环保意义?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第(1)题,材料中所提到的是固体垃圾危害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第(2)题,四个选项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但只有A项符合题意。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第(3)题,普通地膜不溶于水、降解速度慢,留在农田会影响土壤肥力,使农作物减产。第(4)题,焚烧处理塑料制品,会产生污染气体,故应筛选出地膜碎片,可进行回收再利用。第(5)题,利用农作物秸秆、蔗渣浆、芦苇浆为原料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其环保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废弃物,二是有效防止“白色污染”。答案:(1)A (2)A
(3)普通地膜不溶于水,并且降解时间长,长期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的输送和农作物根系的发育,使农作物减产。
(4)不行。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烟尘,而且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筛选出土壤的地膜碎片,然后再播种。
(5)充分利用了麦秆、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该薄膜可被微生物降解,防止白色污染。 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我们逼迫,危害我们的健康。
(1)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排除的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2)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得。请再列举一种生活垃圾回收的事例。(3)下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图)的布局,它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垃圾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4)“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
B.收集在底部汇聚的过滤液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
D.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5)有人设想在住宅小区附近建立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厂,其流程如下图。请将图中①②③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人们对垃圾的处理没有分类习惯,平常只是将垃圾都用垃圾袋一并倒入垃圾箱,居民也不会意识到平常这种错误做法的危害。据调查,居民绝大部分不清楚垃圾分类标准。
(2)废弃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可以利用废纸、废包装盒生产再生纸;利用废旧塑料、橡胶等有机废料炼油等。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垃圾收集点均集中在中部,且靠近小河。这样做的不利后果:较远的居民可能因为路远而不愿把垃圾送到收集点;垃圾在下雨时或在转运过程中的散落会对小河造成污染。因此,设置垃圾收集点应使其尽量分布均匀提高使用效率,还要考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等问题。同时,造型美观、设计精巧的收集点还能对居民小区起到美化作用。(4)垃圾填埋后会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某些产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P管伸入填埋坑下的地下水里,可及时检测到垃圾是否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居民住宅产生的生活垃圾比较分散,焚烧或回收利用的垃圾首先要进行会集,因此,①应填写垃圾收集点;垃圾焚烧产生②,②又回到居民住宅,则说明②又可被居民直接利用,因此②为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焚烧后的残渣一部分可回收利用,一部分难以利用,便填埋,因此③应填如何再利用有用部分。
答案:(1)B (2)废纸、废塑料制复合板;废包装纸盒造纸;有机废料炼油;废旧服装纺织纱布等。(3)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沿河布置污染水源 利用率,是否便于居民使用,对小区景观的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污染环境,是否利于运输等 (4)C (5)垃圾(分类)收集点 热量(或热能、能量、电能等) 再利用(或制砖、制肥、建筑填料等)1.课本第20页 图2.9 各种各样的城市垃圾
图2.10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
图表分析:这两幅图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组成和来源。由于城市垃圾混合排放,直接降低了垃圾的可再生利用率,同时增加了垃圾积存的数量,垃圾分类是减少垃圾数量的良好途径之一。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农村垃圾。
2.课本第21页 图2.11 中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
图表分析:本图用柱状图表现了中国城市垃圾的增长状况。读图时注意以下两点:
(1)随时间的推移,垃圾数量不断增加;
(2)随时间的推移,垃圾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3.课本第21页 表2.1 上海城市垃圾成分的变化及预测/质量分数
图表分析:本表以上海城市垃圾组成的变化和预测为例,说明了城市垃圾品种多的特点。
4.课本第21页 思考
思考提示:思考1.家庭垃圾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电池、果皮、金属、玻璃等组成。其中废纸、厨房垃圾、金属、玻璃等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废塑料有些是可以避免产生或可以减少数量的。
思考2.家庭垃圾中的塑料、包装用品、一次性消费物品等废弃物的数量增加,炉渣等废弃物减少,反映生活水平的变化,从而反思现代工业发展和现代消费理念的误区。5.课本第21页 图2.12 垃圾堆成了小山
图表分析:本图以景观图片的形式反映了固体废弃物的情况。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露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直接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6.课本第22页 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用中外两则事例说明固体废弃物通过大气、地下水、土壤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公众为维护生存权益付出的努力。
思考提示:思考1.由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当地空气、地下水、土壤遭受直接或间接污染,人们通过呼吸、饮用水、生活和生产活动,接触到这些有害物质,从而诱发了多种疾病。
思考2.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污染空气、水、土壤等途径来实现。基础达标1.下列不属于城市垃圾特点的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易处理
解析: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垃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非常难处理的垃圾,如电脑中的重金属等。
答案:D能力提升2010年2月28日第一财经网广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表示“广州面临垃圾围城危机,2012年以后垃圾将无处可去……”。近年来,广州垃圾产量年均递增7%,时刻面临垃圾围城危机。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回答1~3题。?
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
A.水
B.固体废弃物?
C.大气
D.噪声B2.201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1.8亿吨,这说明城市垃圾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2.解析:第1题,城市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第2题,1.8亿吨的清运量,说明城市生活垃圾具有数量大的特点。
3. 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饭菜?
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
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AD祝您学业有成课件32张PPT。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环境污染与防治基础填充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
(1)原因:由于自然或____原因,大气圈中的________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________的物质。
(2)结果:大气质量________。
(3)危害:影响了原有的________,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________生产,并对________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
2.主要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①指标:空气中直径小于________的固体颗粒1.(1)人为 原有成分 有毒有害 (2)恶化 (3)生态平衡 工农业 建筑物 2.(1)①10微米以下②危害:免疫功能障碍、引发________、患“尘肺病”,引起________。
③成因:土地荒漠化加剧、________、汽车尾气。
(2)酸雨
①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和__________。
②危害:使________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使________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腐蚀________和文物古迹。
③中国的酸雨区分布:________地区严重,现已扩展到______和东北地区。
(3)其他污染物:氟利昂破坏大气________;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________。②传染病 肺部病变 ③建筑工地遍布 (2)①氮氧化物 ②河湖水 肥力 建筑物 ③南方 华北 (3)臭氧层 气候变暖重点突破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1.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主要成分、主要来源和危害见下表。2.酸雨形成危害及分布3.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均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其成因及影响见下表:(1)图中交通工具产生的主要危害有( )?
①光化学烟雾污染②噪声污染③水体污染④粉尘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在旧金山,甲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 )?
A.秋季 B.夏季
C.冬季 D.春季?
(3)下列减轻图中危害的措施或意见中,正确的是( )?①城区禁止鸣喇叭②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措施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④搞好城市绿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对点演练ABD基础填充大气污染防治1.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防治途径包括________和提高________、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________、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________污染控制等方面。
(3)我国治理酸雨的主要措施:建立________控制区和________控制区,限制________的开采,积极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调整能源结构等。1.(1)能源 (2)节能 能源效率 可再生资源 工业 (3)酸雨 二氧化硫污染 高硫煤重点突破图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对点演练2.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的是(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 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 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2)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最佳途径是(  )
A.提倡使用无铅汽油
B .工厂把烟囱建高
C.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D.大力推广使用煤气作生活燃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城市中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含硫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因此,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减少酸雨的产生。
答案:(1)C (2)C材料一进入2013年3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市民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仍在入侵的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同时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产生急性毒害作用,若空气污染物浓度低,在长期的作用下也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材料二
1)PM2.5 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是。?
(2)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3)近年来PM2.5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4)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 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国家的代码填在空格中):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通过酸雨的成因、危害和分布,考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通过对欧洲政区图和等值线图的阅读,考查地理读图能力和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1)根据题意读图,找出pH等值线最小处也即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据欧洲政区图判断是哪个国家。(2)综合欧洲位置、气候和工业分布分析,欧洲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这是造成酸雨的主要自然原因;欧洲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工业发达地区,煤被作为原料及燃料大量使用,其燃烧产生的SO2等工业废气形成酸雨是人为原因。所以酸雨最严重的地方发生在瑞典和德国东北部、波兰西北部。(3)酸雨造成的危害可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B C (2)工业废气中含SO2等有害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1.课本第28页 图2.18 2004年我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公布
图表分析:本图是以中国省区地图为底图,指示出了我国酸雨的分布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包括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省份,尤其是浙江、江西、湖南一带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酸雨较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酸雨也很严重,是重酸雨区。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原因与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缺少这样的中和。2.课本第29页 案例
案例分析:20世纪末期,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作为我国首个投巨资治理大气环境的城市,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和主要污染源,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治理措施,体现出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如下表:思考提示:思考1.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思考2.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思考3.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3.课本第30页 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明确了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如下表:思考提示:贵阳市在治理酸雨的过程中采取了推广家庭生活和企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搬迁污染大户、实施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因此,贵阳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达标(2012·全国文综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2013年1月华北地区连续数天出现灰霾天气。灰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 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本次灰霾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强低压 D.弱高压?
2.造成我国灰霾天气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机动车辆的增多②高能耗工业比重大③冬季燃煤取暖④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B能力提升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