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课时《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
科学思维: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探究实践: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态度责任: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评价量表1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
认识三种物体:盐、红糖、小石子 1.能说出三种物体的名称,得1颗星;2.说出每种物体的特征,得2颗星。 ( )
把三种物体分别放入水中 把盐放入水中:说出操作过程,得1颗星;说出实验结果,得2颗星。
把红糖放入水中:说出操作过程,得1颗星;说出实验结果,得2颗星。
把小石子放入水中:说出操作过程,得1颗星;说出实验结果,得2颗星。
2.研讨,总结出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评价量表2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
研讨:水的其他特征 能总结出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小石子放入水中不会“化”,得1—2颗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溶解现象,得2-3颗星。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故事导入 科科今天又追着妈妈问问题了,你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科科昨天看了一本书,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驮盐的驴》 科科问妈妈:“妈妈,驴子背上的盐是怎样被水溶解的呀?外婆说得对吗?” 妈妈点头应了一声,“外婆说得非常正确。” 科科若有所思,“水有这么大的作用呀!”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水有什么作用?谁来说说看。 生举手回答 (预测:洗脸、喝水、做饭、洗澡、浇花、洗衣服、洗菜……) 师小结: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水的作用,一起想一想,和大家说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 师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一样,水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所以水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今天我们要研究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你不是想知道故事中外婆说得正确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揭示主题:它们去哪里了 通过故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通过对上节课的回忆,再一次了解水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铺垫。 学生通过故事情境初步了解盐在水中会消失,同时产生疑问“为什么”。 复习水的重要性。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1.情境引入 师过渡:通过我们了解水的用途,我们知道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那你知道吗?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佐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课件出示 师问:类似的情况,你还见过哪些?都是在哪见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泡茶水、洗衣粉、冲奶粉等)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有的同学提到了溶解这个词,溶解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物质在水里消失,或是“化”了。 师问:那是不是所有物质放入水中,都会化呢,都会被溶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 2.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 课件出示 师:这三种物质就是我们实验需要用到的。 聚焦问题: 师问: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步骤一:放入前,先观察 师:下面我们开始准备实验。实验前,我们还需要做一步重要的工作,就是观察,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 放大镜: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在一个固定位置,手拿放大镜靠近物体,调整位置,直至能清楚地观察到物体。 师引导学生观察三种物质的特点,包括颜色、形状等。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举手回答 师小结 课件出示 师:好,现在我们清楚了三种物质放入水中之前的状态,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打算怎么做? 生齐答:把它们放入水中。 步骤二:放入后,静静观察。 课件出示 师问:那是不是我们直接把三种物质倒入水中就可以了。不是的,这里面有一定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 2.不能晃动水杯; 3.要留样,方便进行对比; 4.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看、摸、扇闻),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物质,不能尝。 教师同时揭示出在操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课件出示注意:运送物体时手要稳,以防物体洒落在桌面上。加入物质时,动作要轻,以免水溅出。 师提示:我们在把物质放入水中时,不能全部放入,因为我们需要实验前后进行对比观察,所以我们要留样,方便进行对比。 步骤三:搅拌。 师过渡:步骤二完成后,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看到三种物质放入水中后的变化,下面需要我们做第三步,就是搅拌。搅拌也有一定的要求哦。 课件出示 要求: 1.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按同一个方向搅拌,顺向或逆向),让物质和水充分混合; 2.停止搅拌后,再次观察,对比变化情况。 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匀速轻轻搅拌,大力搅拌会导致水飞溅。 师提示指导要点:1、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2、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3、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4、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师指导小组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 师问: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举手回答 (1)盐在水中的变化 课件出示 师解释:盐放入水中之前是小颗粒,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到,放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后,发现颗粒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你还记得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现象吗? 生齐答:溶解 (2)红糖在水中的变化 课件出示红糖的现象 师引导学生自己描述 (3)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课件出示小石子的变化 师引导学生自己描述 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和对比结果填入记录单中。 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记录单放入水中后的变化盐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水没变色,透明红糖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水变色,透明小石子石子大小没变,沉到水底;水没变化
师小结: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没有溶解。 评价活动二:它们消失了吗? 1.师问:我们知道了,盐和红糖是可以在水中溶解的,那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生举手回答,预测结果(没有消失) 课件出示 (1)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2)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而且是甜的,说明红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师解释,让学生理解溶解并不能说明消失不见了。 课件出示 2.拓展延伸 师问:这些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吗? (1)食用油 课件出示 师:油和水互不相溶,所以构成有上下两层。因为油的密度比水轻,所以油浮在水的上面。 (2)泡腾片 课件出示 师:泡腾片遇水会溶解,而且会产生大量气泡,直至完全溶解。 (3)胡椒粉 课件出示 师:胡椒粉不能在水中溶解,但可用于煮水或煮汤。 活动一: 通过实际情境过渡,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大家初步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了解实验用到的材料 老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它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再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师引导学生分别描述三种物质放入水中前后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三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架势加以说明,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没有溶解。 活动二: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加深大家对溶解的认识和运用。 活动一: 感受盐在水中的变化,教师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回答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跟着老师的问题产生疑问:所有物质放入水中都溶解吗?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老师做适当引导。 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种物质的特点,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 明确实验要求,为实验的准确性打基础。 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老师巡视指导。 学习用搅拌的方法做实验。老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提示,自己描述三种物质的变化情况,感受食盐和红糖是如何溶解的,小石子为什么没有溶解。 活动二: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大胆说出自己的判断以及理由,老师做补充和说明。 学习并了解生活中的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
(三)知识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每个小组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发现盐和红糖最后不见了,而小石子没有变化,放有盐的杯子还是无色的,而放红糖的杯子变成了红色,说明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是并没有消失,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大家通过对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之前的观察,放入水中的变化,搅拌后的现象进行对比和观察,理解溶解的现象,明白溶解不是消失。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大家来填空
1、白糖在水中发生的是( )现象。
2、食盐、红糖、木块放入水中,我们发现( )和( )在水中不见了,说明它们( )在水中,但并没有( )。木块在水中( )。
大家来判对错
1、把食盐放到水里后,如果不搅拌,食盐不会变少。( )
2、把一小块冰糖放入一杯水中,时间长了也会溶解。( )
3、妈妈把味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说明味精消失了。( )
4、小石子也会溶解在水中。( )
大家来选一选
1、下面的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是( )
A. 硬币 B. 食盐 C. 冰糖
2、下面不是溶解现象的是( )
A. 用白砂糖泡糖水喝
B. 挤出柠檬的水泡水喝
C. 把螺母和沙子混合在一起
3、下列溶解食盐的几种操作图,不正确的是( )
A. 用小勺子取盐
B. 用筷子搅拌
C. 用舌头尝盐水的味道
答案:
大家来填空
1、溶解
2、食盐 红糖 溶解 消失 不溶解
大家来判对错
× 2、√ 3、× 4、×
大家来选一选
1、A 2、C 3、C
【综合实践类作业】
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1)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现它们都是由( )组成的。
A. 小颗粒 B.小液滴 C.小气泡
(2)将食盐放入水中后,会发现盐( )。
A. 马上全部消失 B.慢慢地消失 C. 都沉入水底,一直存在
(3)能证明红糖发生溶解,并不是真正消失的现象是( )。
A. 红糖不见了 B.红糖水变色了 C.能看到红糖颗粒
答案:
(1)A (2)B (3)B
板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 食盐 溶解 红糖 小石子→不溶解 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没有溶解
七、教学反思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运用了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本课并不讲解溶解的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1.6 它们去哪里了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单元主题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目录
作业布置
07
板书设计
08
单元主题
科科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问“妈妈,糖为什么是甜的?”“妈妈,为什么你比我高呀?”“妈妈,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儿园?”……妈妈每天都要想着如何去回答科科的问题,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科科特别喜欢看。现在科科上了小学,懂得了如何去观察和发现,所以他对身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它们去哪里了》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
科学思维: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探究实践: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态度责任: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新知导入
一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要到河对岸的外婆家去。
妈妈担心地对小毛驴说:“这条河有点深,在过河的时候一定不要摔倒了。”小毛驴回答:“放心吧,妈妈,我会小心的。"于是,小毛驴驮着盐蹦蹦跳跳得出发了。
不一会儿,小毛驴来到了河边,只见河水潺潺,它刚踏进这条河,就被吓了一跳,原来河水已经没到它的肚子了。而且河水还冰冷,冷得它东倒西歪。它心想:我要慢一点,别摔跤啊!这条河还挺宽,小毛驴走了十分钟才上岸。它发现自已驮的口袋越来越轻。刚到外婆家,打开袋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盐不见了,它伤心极了。
《驮盐的驴》
新知导入
外婆问它:“怎么了,是不是河水很深 ”“是的!”小毛驴一边哭一边回答。“那我告诉你,你驮的盐不见了,是因为盐一直在水里冲刷着,最后被水给溶解了。”小毛驴突然大吃一惊。“啊,原来是这样的啊!“
从那以后,小毛驴再驮盐过河的时候,就用木板垫在自己的背上,让盐包再高一点,离水面远一点,自己走稳一点,不让盐包被水冲刷,盐包就安然无恙了。外婆说的话是正确的。
《驮盐的驴》
新知导入
水有什么作用?
新知讲解
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佐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溶解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食盐
红糖
小石子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步骤一:放入前,先观察。
放大镜:
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在一个固定位置,手拿放大镜靠近物体,调整位置,直至能清楚地观察到物体。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食盐:白色小颗粒状。
红糖:红棕色小方块状。
小石子:灰色不规则状。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步骤一:放入前,先观察。
新知讲解
步骤二:放入后,静静观察。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要求:
1.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
2.不能晃动水杯;
3.要留样,方便进行对比;
4.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看、摸、扇闻),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物质,不能尝。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注意:运送物体时手要稳,以防物体洒落在桌面上。
加入物质时,动作要轻,以免水溅出。
新知讲解
要求:
1.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按同一个方向搅拌,顺向或逆向),让物质和水充分混合;
匀速轻轻搅拌,大力搅拌会导致水飞溅。
步骤三:搅拌。
2.停止搅拌后,再次观察,
对比变化情况。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红糖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新知讲解
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没有溶解。
活动一: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记录单 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盐
红糖
小石子
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水没变色,透明
越变越小,最后看不见;水变色,透明
石子大小没变,沉到水底;水没变化
新知讲解
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而且是甜的,说明红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活动二:它们消失了吗?
新知讲解
溶解
消失
活动二:它们消失了吗?
拓展提高
这些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吗?
油和水互不相溶,所以构成有上下两层。因为油的密度比水轻,所以油浮在水的上面。
食用油
活动二:它们消失了吗?
拓展提高
这些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吗?
泡腾片遇水会溶解,而且会产生大量气泡,直至完全溶解。
泡腾片
活动二:它们消失了吗?
拓展提高
这些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吗?
胡椒粉不能在水中溶解,但可用于煮水或煮汤。
胡椒粉
活动二:它们消失了吗?
大家来填空
1、白糖在水中发生的是( )现象。
2、食盐、红糖、木块放入水中,我们发现( )和( )在水中不见了,说明它们( )在水中,但并没有( )。木块在水中( )。
溶解
食盐
红糖
溶解
消失
课堂练习
不溶解
大家来判对错
1、把食盐放到水里后,如果不搅拌,食盐不会变少。( )
2、把一小块冰糖放入一杯水中,时间长了也会溶解。( )
3、妈妈把味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说明味精消失了。( )
4、小石子也会溶解在水中。( )
×
课堂练习
×
×
√
大家来选一选
1、下面的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是( )
A. 硬币 B. 食盐 C. 冰糖
2、下面不是溶解现象的是( )
A. 用白砂糖泡糖水喝
B. 挤出柠檬的水泡水喝
C. 把螺母和沙子混合在一起
3、下列溶解食盐的几种操作图,不正确的是( )
A. 用小勺子取盐 B. 用筷子搅拌 C. 用舌头尝盐水的味道
A
课堂练习
C
C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每个小组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发现盐和红糖最后不见了,而小石子没有变化,放有盐的杯子还是无色的,而放红糖的杯子变成了红色,说明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是并没有消失,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
课堂总结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哪些又不能溶解在水中?请你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吧。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
食盐
红糖
小石子
溶解
不溶解
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没有溶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主题 科科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问妈妈“妈妈,糖为什么是甜的?”“妈妈,为什么你比我高呀?”“妈妈,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儿园?”……妈妈每天都要想着如何去回答科科的问题,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科科特别喜欢看。现在科科上了小学,懂得了如何去观察和发现,所以他对身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让我们跟着科科一起去看看他都有什么发现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1.1物体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①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特征。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说出空气和水的形态特点。 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愿意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端,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物体”这一主题,共设置了7课时,有《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是认识具有固定形态的物体,并对其根据性质特征进行分类;第5课是认识没有固定形态的水;第6课了解水的特征——溶解性;第7课是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认识一袋空气的特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6、7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现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了解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4)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 (5)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6)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科学思维: (1)如何通过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2)如何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知道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4)如何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5)如何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6)知道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3.探究实践: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5)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动,但无固定形状。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来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4.态度责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3)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意识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7)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会利用眼、手、鼻等器官和两两对比的方式对常见固体、水、空气进行观察,会用科学词汇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的特征。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和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情况。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观察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1.如何通过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怎样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1.能通过物体的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认识物体。 2.能通过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1实验课谁轻谁重感受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被测量。怎样通过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明白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1观察课认识物体的形状知道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1.知道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1实验课物体的分类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1.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物体需要进行分类。 2.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1观察课观察一瓶水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学会用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和洗发液一样,可以流动,但与木块相比,水无固定形状。1实验课它们去哪里了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1观察课认识一袋空气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掌握如何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描述空气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