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8 17: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专 题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化政治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思想近代化反 映推 动专题内容分析一个主题三个阶段一个方向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向西方学习?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一个方向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断深化循序渐进三个阶段辛亥革命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顺乎世界之潮流“睁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顺乎世界之潮流(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1、背景(原因):
(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中国封建统治危机以及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东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 2、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 ──林则徐、魏源 一、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先后编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
 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请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这两本书分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和价值?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在广州积极防御,
运用新式大炮挫败了英国殖民者对广州的进攻。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此名言,意思为:
只要对国家有好处,就不会计较个人的生死,又怎么能考虑对自己是祸是福而选择逃避或追求呢。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著作,综合自己的研究所得而增订辑成。该书1842年初的刻本为50卷,1847年扩至60卷,1852年再增为120卷。
????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论断。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基本内容、实质和作用
(1)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
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
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制夷”的重要手段;
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2)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3)历史作用:
是 “开眼看世界”的经验结晶和理论升华。它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忠诚和护持,也包含了对其赖以维持的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 “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进行现实的思考,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的前一年,即1853年,美国舰队首先打开日本门户,接踵而来的便是英、法、俄等西方列强,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此时传入日本,正好适合了日本人民改变本国命运的心态,遂掀起轰轰烈烈的“攘夷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与《海国图志》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这一点中日两国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1、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具体表现为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意义: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这一思想的提出,表明在中西文化的最初碰撞中,中国士大夫已经开始认识到,“夷狄” 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 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探究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①林则徐的主要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纂《四洲志》、《华事夷言》。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②魏源的主要思想:
编成《海国图志》,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如何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
(1)林则徐、魏源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中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抛弃传统的陈腐观念,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3)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有保存和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可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只提出了学习先进技术以御外侮的主张,当然也就无法使中国真正找到一条富强御侮的道路。从而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
随着姚莹的《康輶(yóu)纪
行》、徐继畲(y ú)的《瀛
环志略》等新的著述不断出现,
“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
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
侮、谋求民族独立而探究、学
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思想主流。徐继畲《资政新篇》1、作者:洪仁玕n2、性质:
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 、未能实行的原因
①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②战争环境的影响二、洋务派观点:“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创建近代海军
培养近代人才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三、维新变法思想 产生:资本主义侵略加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
代表: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政治——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工商业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主张:1、早期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2、维新思想发展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主张实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⒈反对君主专制
⒉主张君主立宪制
⒊变法图存
⒋发展资本主义
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翻译《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 ????清末改良派领袖。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派领袖,反对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  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反对慈禧太后的独裁专政和卖国行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他把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探究二梁启超
(1873—1929)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国学大师——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周邦虽旧,其命维新——《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
1884年入新疆刘锦棠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谭嗣同认识到要使国富必先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湖南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开湖南维新之先河。后北游访学,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
1897年,和梁启超等在湖南长沙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积极宣传变法主张,提倡“日新”思想,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变法,谭嗣同被徐致靖荐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协助光绪推行新政。后被袁世凯出卖,变法遭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9月24日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就义时年仅33岁。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了解 谭嗣同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严复
(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动摇君权论的基础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他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设立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维新思想的影响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探究三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走向共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主张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初步形成。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了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以饱满的激情宣传反清革命。3、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政党1905年 东京中国同盟会成立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时间:1905--1907年间阵地:《民报》 《新民丛报》①要不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② 要不要建立共和整体,
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内容:意义:是资产阶级内部在民主革命手段和目标上的分歧,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是一致的。因此,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大大的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派)顺乎世界之潮流本课小结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君主立宪制)专题联系  
  必修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三: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
 
1、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A 林则徐  B 魏源 
C 康有为  D 毛泽东
2、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是
A《海国图志》B《四洲志》
C《华事夷言》D《瀛寰志略》
3、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的书籍是
A《康輶纪行 》B《四洲志》
C《华事夷言》D《海国图志》AAA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的归纳,不准确的是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5、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革命的结局不同CC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西学东渐1840186018941898政治经济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政治制度一鸦战败二鸦战败 甲午战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加剧民资发展 资本输出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