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旗形树是对( )的适应.
A.风 B.水 C.阳光 D.温度
2.在初冬季节,寒带的哺乳动物,都会换上一身厚重的冬装,以抵御冬季的严寒。动物这种厚重
的体毛能防御严寒的原因是( )
A.能防御热的传导和辐射 B.能防止体内水份的散失
C.能防止热的对流和辐射 D.能防止热的对流和传导
3.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 )
A.相互制约的 B.多种多样的
C.不断进化的 D.谁也离不开谁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改良土壤
B.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C.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剧增加,将导致水质恶化
D.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很多
5.关于“生物圈Ⅱ号 ”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艘太空船,进行地球生物圈的研究
B.它是沙漠中建造的一个生态实验基地
C.它是一块完全封闭的农田
第 1 页(共 18 页)
D.“生物圈Ⅱ号 ”的成功标志着人们生态实验的成功
6.如图所示食物网中的 X、Y、Z 生物, 即属于初级消费者, 又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A.X B.Y C.Z D.Y 和 Z
7.江心屿是国家 4A 级旅游风景区, 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 )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植被
8. “桑基鱼塘 ”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你不认
同的是( )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 减少了环境污染
9.有一种鸟,其生活习性是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生活.有一片原始森林,这种鸟可以在该森林 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有关部门为发展生态旅游,在该森林内开辟了一条观光小路.对这一行为可
能造成的后果, 从生态角度看,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鸟的活动范围将更大,数量会更多
B.因为小路宽度很小, 该鸟类的生存空间没有变化
C.该鸟类的生存空间将缩小,可能威胁到它的生存
第 2 页(共 18 页)
D.旅游开发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鸟类的减少或消失不会影响当地的环境, 无需考虑
10.下列对于生态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保持相等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不断变化
11.五一长假期间, 小明和同学一起到兰亭森林公园露营。在森林中他们发现树林的地面被草和 其他各式各样的植物覆盖,但紧贴树木的周围却很少其他植物。你认为小明和同学的下列有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B.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属于一个群落
C.树木的周围缺乏光照,不利于地面其他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
D.该森林公园中的各种植物呈垂直分布
12.在条件适合的草原上,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
A.不会,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不会, 野兔彼此有生存斗争
C.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无法判断
13.下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 70%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4.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这些生物
共同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物种
C.一个生物群落 D.以上都不是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第 3 页(共 18 页)
15.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主要是受 的限制;很多动物到冬天要钻进土壤或洞穴里冬
眠,是受 的影响.
16.林下经济中的“林畜模式”是指利用林下自然生长的野草或者人工种植牧草,用以供给羊、 鹅等食用,羊和鹅供人食用。人、羊、鹅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
液作为种植牧草、竹子的肥料。
(1)羊与鹅之间有 关系;
(2)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所固定的 ;
17.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多种野生植物,还有大熊猫等多种珍稀动物。
(1)保护区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属于 。动物作为消费者, 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蜜蜂能帮助植物 、传播种子, 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它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
机盐, 被植物利用。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的 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鼠以草为食, 蛇以鼠为食, 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 ,这样就形成了一
条 。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
18.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相关的问题:
(1)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人体所需的水除来自于饮食外, 还可由自身 产生; 为保持水平衡,体内多余的水分要排出体外。冬季,人体排水主要有 和泌尿两条途径。 (2)人体组织器官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通过 循环运送来的,其中能运送氧气的是血细
胞中的 。
(3)人体内血糖浓度的稳定也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条件之一。调节血糖浓度稳定的激 素有胰 岛素等,请写出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一条途径 。 (4)某正常成年人一年内体重增加了 3kg,从新陈代谢的两方面进行分析, 他体重增加的主要
原因是 。
19.在养有金鱼和水草的鱼缸内投放几只田螺,可以减少换水次数。原来软体动物田螺能把金鱼
的排泄物吃得一干二净,起到净水作用;田螺的排泄物含有肥水成分,使水草长得更好;水草既
第 4 页(共 18 页)
能供金鱼食用, 还能产生氧气, 为金鱼的生存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1)鱼缸中金鱼、田螺、水草等所有的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
(2)在金鱼缸中加入田螺的目的是 增强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使该生态系统更稳
定。
三 、实验探究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为了探究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个大小、形状相同 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河泥、小鱼及水藻,然后再把 A 放在光下,将 B 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a 实验结果见下表:
生态瓶编号 A B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 实验完成时(30 d)仍存在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原因是: 其具有稳定的 来源,使植物得
以进行光合作用,为鱼提供 ;而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供植物进
行 ,合成有机物;同时,在河泥中还存在着许多 ,它们能将动物 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为植物生活提供 .总之,该生态瓶能
通过 流动和 循环,使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
(2)比较 A.B 两生态瓶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存在不仅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及非生物的物质, 还需要来自系统外的 的供给.
21.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 15℃以上, 1 月平均气温 5℃以上; 适宜种植 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 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 果进
第 5 页(共 18 页)
行统计。a.选择 9 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 A.B、C 三组, 每组 3 株。
b.A 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 150 米的朝南坡地, B 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 300 米的朝南坡地, C 组
种植在海拔高度为 450 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 统计结果如下表: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 组 84 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 组 102 千克 最大 甜
C 组 91 千克 大 甜、略带酸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
②上述方案中, 有几处是不合理的, 请答出一点: 。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某科学研究小组选取了湖泊中 4 种不同的生物, 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果
记录如下: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甲) 鱼(乙)
小球藻 /
鱼(乙) 水蚤
水蚤 小球藻
(1)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小球藻属于 .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
23.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态优良、白鹭齐飞、野鸭嬉水、芦苇飘荡,是中国第一个集城市
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请回答:
(1)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第 6 页(共 18 页)
(2)湿地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更稳定,请阐述理由. .
(3)湿地中有香椿乔木,春季集中采摘香椿顶芽后,其侧芽数量会明显增加,这种现象与顶芽 产生的 有关.“香椿”中含有皂苷(化学式为 C27H42O3 )具有抗菌、防癌的作用, 皂苷中 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填最简整数比).如图是不同采收期红香椿嫩芽的茎和叶中亚硝
酸盐含量的变化.据图, 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
第 7 页(共 18 页)
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A
【解析】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是长期吹单一定向风形成的, 是对环境的适应.
解: 在高山和海岸边,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树木﹣﹣它们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 看就像一面绿色的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向风面的 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 或者过度蒸发而造成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 而背风面的芽体
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虽然能生长枝条,但也比正常树木的枝条少很多.
有的树木, 它的向风面虽然能长出枝条, 但这些枝条也因受风的压力影响而弯向背风的一 侧…这些原因,使得这一带的树木基本上都变成了旗形树.因此旗形树冠是盛吹定向强风形成的.
故选: A.
2.D
【解析】热量散失的途径有: 对流散热;传导散热 ;辐射散热。要能防御严寒主要就是要能减弱散
热。分析厚重体毛与散热的关系可以确定选项。
热传导是指热量从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身体的一个部位传到另一部位,但是毛皮、羽毛等都 是热量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相对比较差,所以覆盖全身的皮毛可以维持动物的体温,所以能防御 热的传导;由于动物的皮毛减少了空气的对流,使得热量的传递减弱,也就是说阻隔了如:雨、雪 等因天气原因造成的侵袭,同时也就保持了动物本身的体温,所以能防止热的对流。辐射散热是
对温度较高的物体比较明显,动物体温较低辐射散热不是主要的。所以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3.A
第 8 页(共 18 页)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才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述题目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食物网来表
示: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复杂.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突然发生变化, 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
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故选: A.
4.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
蚯蚓改良土壤,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 A.蚯蚓使土壤疏松, 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A 不符合题意. B、森林有过滤和吸收作用.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树木能够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浓 密的树叶使风速降低,稍大颗粒的灰尘沉降下来,树叶表面的细茸毛能粘附较小颗粒的灰尘.树 叶上的灰尘经过风吹雨打的清洗后又恢复了它的吸尘作用.所以树木是一种绿色过滤器.绿化树 木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有些植物本身含有一种杀菌素,如洋葱、大蒜等,树木中象桦木、银白
杨、地榆银等都有杀菌作用.因此, 森林净化空气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B 不符合题意;
C、水体中过量的浮游生物会导致水质恶化,是浮游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
的影响,C 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
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因此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第 9 页(共 18 页)
5.B
【解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 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 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Ⅰ号。生物圈Ⅱ号 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生物圈Ⅱ号(BiosphereⅡ) 是美国建于亚利桑 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生物圈Ⅱ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 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 适合生存的问题。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 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
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可见 B 符合题意。故选 B。
此题为基础题, 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来切入,关键是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6.【解析】解答此题一是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二是掌握食物链书写的原则,三是综合分
析推理判断。
解: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 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 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级 消费者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如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最高级消费者。该食物网中有四条食物链,它们是①草→X;②草 →Y;③草→蝗虫→Y;④草
→蝗虫→Z.由②与③可知,Y 既属于初级消费者, 又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Y。
故选: B。
7.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 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
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江心屿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这些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
落。
故答案为 C.
第 10 页(共 18 页)
8.C
【解析】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A 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 能量流动的过程称
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 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 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
量损失增加,C 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 正确.
故选: C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
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9.【解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
等.
解: 有关部门为发展生态旅游,在该森林内开辟了一条观光小路。这一行为会使得该鸟类的生存
空间将缩小,可能威胁到它的生存。
故选: C。
10.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平衡的知识,可以从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内涵等方面来解答.解答
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 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 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 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 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
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可见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11.【解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 题主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以及群落内的种
间关系等。
第 11 页(共 18 页)
解: 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在森林中起主导
作用的是植物, A 正确;
B、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
集合。所以,“森林中的所有植物”不属于一个群落,B 错误;
C、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因此树木的周围缺乏光照,不利于地面其他植物光合作用的
进行, C 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
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该森林公园中的各种植物呈垂直分布,D 正确。
故选: B。
12.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解答时可以从野兔、草之间的关系方面
了来切入.
解: 在草原上存在着食物链: 草→兔.在条件适合的草原上,野兔会大量繁殖, 数量剧增;但是 当兔的数量超过了一定量时会破坏草原(生态平衡),导致食物草不足, 兔发育不良疾病蔓延,
甚至死亡, 繁殖能力下降,数量减少.表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选 A.
13.D
【解析】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靠这种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物圈.在 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 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据此解答.
解: A.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 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有绿色水库之称,A 不符合题
意;
B、淡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
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
第 12 页(共 18 页)
难以恢复的特征,B 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 植物种类较少, C 不符合题意;
D、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 游植物,海洋的面积约 3.62 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里最 大的生态系统, 主要植物是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 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 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 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 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 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
态系统,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4.C
【解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简称群落。
一片森林(一定生活环境)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 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
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 C.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水分; 温度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
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 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
发育, 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一些动物如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 变温动物蛇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松鼠是哺乳动物会冬眠, 等到进入 10 月的秋
天, 松鼠们就开始停止进食了,但在它们的体内已经存储了足够的能量了,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
饿着.松鼠冬眠的过程只是减少了活动量,这对于象松鼠这样的温血动物来说很重要,它们不像 第 13 页(共 18 页)
冷血动物那样, 温血动物在冬眠过程中需要消耗体内的能量来保持一定的体温.(虽然这时松鼠 的体温可能几乎会降到 0 度),一般来说 6 个月以后,随着春天的来到, 松鼠又会从冬眠期苏醒
过来的.因此, 动物如蛇和松鼠等到了冬天就要冬眠,主要是受温度因素影响的,
故答案为: 水分;温度
16.【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
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解:羊与鹅都以野草或者人工种植牧草为食。他们存在竞争关系。
(2)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 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故答案为:(1)竞争。
(2)太阳能。
17.(1)生产者; 传粉
(2)分解者; 物质
(3)捕食关系;食物链
(4)自然保护区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 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 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
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 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
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 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 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
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
消费者指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
第 14 页(共 18 页)
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
(1)光合作用能够固定太阳能, 生成有机物, 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蜜蜂在采蜜的同时能够
帮助植物传递花粉; 故答案为: 生产者; 传粉;
(2)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被植物利用,相当于对 物质进行回收利用,所以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解的主要是物质,能够实现物质
的循环利用;故答案为: 分解者;物质;
(3)吃与被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被称为捕食关系, 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故答案为: 捕
食关系;食物链;
(4)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答案为: 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生产者; 传粉;(2)分解者; 物质;(3)捕食关系;食物链;(4)自然保护区。
18.(1)呼吸作用;呼气
(2)血液;红细胞
(3)促进血糖氧化分解(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4)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解析】(1)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 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 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 红细胞还运输一部分二
氧化碳,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 运输养料和废物。
(2)同化作用指的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 异化作用指的是分解有机物、排除代谢终产物、 释放能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作用方向相反;同时进行;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同化
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两者相辅相成。
(1)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人体所需的水除来自于饮食外, 还可由自身呼吸作用产生;为保
持水平衡, 体内多余的水分要排出体外。冬季,人体排水主要有呼气和泌尿两条途径。
(2)人体组织器官需要的营养物质, 是通过血液循环运送来的,其中能运送氧气的是血细胞中
的红细胞。
(3)人体内血糖浓度的稳定也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条件之一。调节血糖浓度稳定的激素有胰
岛素等,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一条途径促进血糖氧化分解。
第 15 页(共 18 页)
(4)某正常成年人一年内体重增加了 3kg,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物就生长, 人就表 现出体型增大,体重增加,身材增高等生理变化,他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
用。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呼气(2)血液;红细胞(3)促进血糖氧化分解(或促进血糖合成糖
原)(4)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19.(1)群落
(2)自动调节
【解析】(1)从群落的观念解答。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1)由于鱼缸中金鱼、田螺、水草等所有的生物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因此可以称作一个群落。
(2)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在金鱼缸中加入田螺的目
的是自动调节增强生态系统的能力, 从而使该生态系统更稳定。
故答案为:(1)群落(2)自动调节
三 、实验探究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能量;营养; 光合作用;细菌、真菌;无机物;营养;能量; 物质
(2)太阳能
【解析】一个完整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空气、 水等, 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消费者(动物, 直
接或间接的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
解:(1)鱼缸中,金鱼藻和金鱼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基本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鱼缸中的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它们 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为植物生活提供营养.鱼缸能在较长时间 内保持动态平衡,主要原因是:①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动物等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供给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比较 A.B 两生态瓶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生态系统的存在不仅需要生
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还需要来自系统外的太阳能的供给,使植物得以进行光
合作用.
第 16 页(共 18 页)
故答案为:(1)能量;营养;光合作用;细菌、真菌; 无机物;营养;能量;物质;(2)太阳能.
21.(1)温度、水分
(2)海拔高度为 300 米的朝南坡地; 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解析】本题为分析题, 结合本节知识点对题目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 15℃以上, 1 月平均气温 5℃以上;适宜种 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可见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柑橘生 长的两个主要非生物因素。(2)分析该实验方案,可知实验对照设置为不同海拔高度。分析实验 结果,可知 B 组,海拔高度为 300 米的朝南坡地种植的柑橘果实个体最大最甜, 故该环境最适宜 种植柑橘。实验方案中,最不合理之处在于实验每组只有 3 株柑橘苗,重复太少,结果可能具有
随机性。
故答案为:(1)温度;水分;(2)海拔高度为 300 米的朝南坡地; 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解析】解:(1)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 物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因此,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产者是指能进 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生产
者是小球藻.
(2)从表中可以看出: 生产者是小球藻, 因而它位于此食物链的起始端, 水蚤以小球藻为食, 鱼(乙)以水蚤为食,鱼(甲) 以鱼(乙) 为食,故此食物链为:小球藻→水蚤→鱼(乙)→鱼
(甲).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生产者;(2)小球藻→水蚤→鱼(乙) →鱼(甲).
23
【解析】(1)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从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
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2)湿地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更稳定的原因:湿地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更丰富,
第 17 页(共 18 页)
结构更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3)采摘香椿的顶芽是为了消除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是生长素;碳和氧的质量比为:12×27: 16×3=27:4;红香椿嫩芽的茎和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增加而增加;(或同一采收
期,红香椿嫩芽的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始终大于茎)。
第 18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