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下 2.1-2.3综合练习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下 2.1-2.3综合练习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10: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1-2.3综合练习二(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符号的是(  )
A.密度公式 B.甲烷分子结构
C.冬奥会会徽 D.磁感线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3.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用图示法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4.推理是初中科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①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②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③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都不正确
5.部分学生平衡膳食观念不强,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维生素、铁钙、锌等摄入不足。这里的铁、钙、锌是指(  )
A.元素 B.离子 C.原子 D.单质
6.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7.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粒子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8.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主要任务之一是探明月球上氦﹣3的储量。如图是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氦﹣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质子和中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D.一个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9.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下面是小敏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图中与甲、乙、丙对应是(  )
A.原子、离子、元素 B.元素、离子、原子
C.离子、元素、原子 D.元素、原子、离子
10.反电子、反质子跟普通电子、质子的质量、电量均相等,电性相反。反氢原子是由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1997年年初和年底,欧洲和美洲的研究机构分别制造出9个和7个反氢原子,这是人类探索反物质的一大进步。请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不带电荷的中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11.如图为三种微粒模型,图中“”、“”、“”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则其中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2.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取回月壤,里面含有“未来清洁能源”之称的He﹣3原子,它的中子数量与普通氦原子不同,故表现出众多优越特性。如图是He﹣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He﹣3原子含有的质子数为(  )
A.1 B.2 C.3 D.5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4.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氦﹣4的形式存在,如图是氦﹣3和氦﹣4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〇”代表(  )
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15.铷原子钟被称为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85,质子数为37,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A.85 B.37 C.48 D.74
16.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氧气分子18O16O,请问一个16O2分子和一个18O16O分子中哪种微粒的数目不相等(  )
A.质子 B.中子 C.原子 D.电子
17.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四个中子的原子核
18.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动态“局域柔性“框架材料,实现了在室温下对重水和普通水的有效分离。一个重水分子(2H2O)中含有的质子个数为(  )
A.3 B.10 C.12 D.20
19.考古学家在对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测定,推测该遗址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时期。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是碳元素中的两种同位素原子,二者不同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核电荷数
二、填空题
20.下图属于符号的是______,属于模型的是______。
2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物质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字母a代表的是    。
(2)图2是钠在氢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电子的得失图。在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2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 ②表示的是______。
23.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离子这些粒子中,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   (填写序号,下同)。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   .
24.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例如氧气是由    (填具体粒子的名称,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图中B处应填入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探究题
25.项目小组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卢瑟福做了两个重要的实验,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根据实验回答。
实验一: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下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实验二: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    (填序号)。
(2)从现代观点看,实验二中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6.为研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一个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以下现象。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运用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现象3的原因: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得到如图,其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
(3)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数击氮原子,实验中发现产生了两种新粒子——氧原子和另一种粒子,这种粒子是    。
(4)卢瑟福构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若以、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所描述的微粒不属于同一类原子的是    。
A. B. C. D.
27.同位素在工业、国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表是小科同学收集的一些微粒的资料,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A B C D
质子数 14 14 26 14
中子数 14 14 30 16
电子数 14 16 24 14
(1)表格中互为同位素的粒子是    。
(2)B微粒所带的电性为    (选填“不带电”“带正电”或“带负电”)。
28.考古时常用死亡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来推测生物的死亡年代。
(1)碳﹣14与碳﹣12属于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核内    不相同。
(2)大气中的氮﹣14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会变成碳﹣14,使地球上碳﹣14总量能基本保持不变。从氮﹣14变成碳﹣14,其原子核内部粒子的变化情况   。
答案
1.解:A、密度公式属于模型,故A错误;
B、甲烷分子结构属于模型,故B错误;
C、北京冬奥会会徽属于符号,故C正确;
D、磁感线属于模型,故D错误。
故选:C。
2.、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
3.解:A.溶液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中有饱和溶液,也有不饱和溶液,图示关系正确,故A正确;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图示关系错误,故B错误;
C.脊椎动物包括胎生和卵生动物,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胎生动物是指用胎生方式繁殖的动物;但卵生动物有的属于脊椎动物,有的不属于脊椎动物,图示关系正确,故C正确;
D.地月系位于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图示关系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4.解:①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等,故推理错误。
②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推理错误。
③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推理错误。
故①②③都不正确。
故选:D。
5.解:这里的“铁、钙、锌”指的是不强调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来描述。
故选:A。
6.解:A、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再分,能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1个钠离子,只是核外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变,则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断运动的粒子,故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故正确;
C、分子、原子是显中性的粒子,离子带正电或负电;故错误;
D、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正确;
故选:C。
8.解:A、由氦原子结构可知,氦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A正确;
B、由氦原子结构可知,氦﹣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B正确;
C、质子和中子并不是最小的粒子,仍然可以再分,分成更小的粒子,故C错误;
D、由氦原子结构可知,一个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D正确。
故选:C。
9.解:原子能直接构成分子,通过得失电子能形成离子,分子、原子核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填:
故选:A。
10.解:首先要明确一个氢原子是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的,那么,一个反氢原子就是由一个反电子和一个反质子构成的。反电子带正电,反质子带负电。
故选:B。
11.解: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由图可知,①②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原子。
故选:A。
12.解:由氦﹣3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数为2,则氦﹣3原子含有的质子数为2。
故选:B。
13.解: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故A错误;
B、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的发生了偏转,极少数的超过了90°,有的超过了180°甚至被弹了回来,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故B错误;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C正确;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4.解:由图可知,氦﹣3和氦﹣4是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2,根据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氦﹣3和氦﹣4的中子数不同,故“〇”代表中子。
故选:B。
15.解:因为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一种铷原子的质子数为37,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
故选:B。
16.解:A、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16O2分子和一个18O16O分子中质子数相等,故A正确;
B、1个16O原子中含有8个中子,1个18O原子中含有10个中子,一个16O2分子和一个18O16O分子的中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
C、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16O2分子和一个18O16O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相等,故C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一个16O2分子和一个18O16O分子中质子数相等,核外电子也相等,故D正确。
故选:B。
17.解:A.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约为1,所以“四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故正确;
B.由题意知,该粒子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则该粒子是不带电的,故正确;
C.一个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正确;
D.由题意知,碰撞后,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所以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六个中子的原子核,故错误。
故选:D。
18.解:一个重水分子(2H2O)质子数=2+8=10,
故选:B。
19.解: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是碳元素中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则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二者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均相同。
故选:B。
20.版权所有
21.解:(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即a表示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2)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钠原子构成的;氯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氯化钠。
22.
23.解:分子、原子、离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①②⑦;②.
24.解: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所以B处填写原子。
故答案为:氧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原子。
25.解:(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α粒子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③。
(2)从现代观点看,实验二中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因为质子数量改变后,元素的种类才会改变。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故答案为:(1)③;(2)质子;(3)ABD。
26.解:(1)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碰到了比它质量大得多的物质,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
(2)结合现象及图可知,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穿过原子内部的空间,这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为空的,即A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3)一个α粒子内含2个质子,一个氮原子含有7个质子,一个氧原子含有6个氧原子,而高能α粒子数击氮原子,得到氧原子和另一个粒子,则该粒子为质子。
(4)同一类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A、B、C、D中的质子数分别为1、1、1、2,故选项中描述的微粒不属于同一类原子的为D。
故答案为:
(1)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
(2)A;
(3)质子;
(4)D。
27.解:(1)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表格中AD互为同位素,故答案为:AD;
(2)B粒子的质子数为14,核外电子数为16,是带有两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答案为:带负电。
28.解:(1)碳﹣14与碳﹣12属于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
(2)氮﹣14变成碳﹣14,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不变,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其原子核内部粒子的变化情况是质子数减少,中子数增加。
故答案为:
(1)中子数;
(2)质子数减少,中子数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